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实质型肝结核的CT征象,提高该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实质型肝结核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粟粒型肝结核2例,CT示肝脏增大,肝内可见多发小囊样低密度灶及小钙化灶,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节型肝结核3例,病灶最大直径均>2.0 cm,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略低密度灶,占位效应不明显,CT值41~50 HU,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结论:CT检查是肝结核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当肝内病变缺乏典型CT征象时应考虑肝结核的可能(特别是在结核病流行地区)。CT筛查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肝结核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女性,32岁。乏力伴胸背部疼痛2月就诊,既往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伴鼻梁塌陷13年,长期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CT平扫:食道下段管腔内软组织密度团块(图1);肝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CT增强扫描:食管肿瘤动脉期、门脉期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图2),延迟期强化减退;肝内多发低密度病变边缘轻度强化。CT诊断:食管下段占位伴肝内多发结节和肿块考虑肿瘤。胃镜示:距门齿23~36cm处食管环周增生隆起性病变,表面覆污苔(图3),质脆,余食管粘膜充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HEHE 1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其他6例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1例中有5例加做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病变的生长方式、分布特点、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情况.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三型:结节型(5例),匍匐生长型(1例)和混合型(5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直径>2 cm的病灶内见类圆形更低密度.MRI平扫: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直径>2 cm的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内见更低信号,T2WI内见更高信号).其他影像学征象包括“棒棒糖征”(6例)、包膜退缩征(6例).增强扫描:病灶直径<1 cm的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为1~2 cm主要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2 cm的多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HEHE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强化方式与病灶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4.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应用方法。方法:搜集50例肝血管瘤患者行螺旋CT普通扫描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全肝,层厚8mm,p=1.5;均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法单相期注射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80—100ml(1.5—2.0ml/kg),流率为2.5—3.5ml/s,扫描延迟时间为:肝动脉期:20—30S;门静脉期:60—70S;延迟扫描分两步走,第一次延迟时间为3—5min第二次延迟时间为:10—15min。结果:螺旋CT普通扫描:表现为肝内边界较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病灶大于1cm的44例,其中大于5cm的12例,均可见典型的肝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15例为多发,而其中5例是在倒置期中检出小于1cm的多发病灶。单发小于1cm者6例,虽无明显肝动脉期结节样强化,但具有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典型改变。结论:肝血管瘤在三期增强各期中大多数有典型表现,根据肝血管瘤的强化特点将期强化过程分为四期,即边缘结节强化期、向内部充填期、密度倒置期、等密度期。根据增强各个时期病灶的动态变化特点即可定性诊断,而且在显示病灶全貌尤其对倒置期的显示,大大提高了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以及与肝癌的鉴剐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状态下肝脏真菌感染的临床和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9例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免疫抑制状态下肝脏真菌感染的患者,采用16层CT机行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9例患者经抗真菌治疗1~3个月后复查,肝、脾病灶体积缩小,病灶数量减少或完全消失。结果:9例中7例CT表现为肝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2例肝内弥漫分布小结节状低密度影,直径0.4~4.8cm,部分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后病灶无强化或呈轻度~中度环形强化;其中2例可见脾内多发低密度影,强化方式与肝内病灶相同。结论:CT检查能很好显示肝真菌感染,并能对抗真菌治疗后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漫性淋巴管瘤病(disseminated lymphangiomatosis,DL)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DL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4例均累及脾脏,CT平扫表现为脾实质内多发类圆形、分叶状囊性低密度影,部分病灶内可见间隔,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间隔增强后静脉期轻~中度强化3例,延迟期轻度强化2例;1例累及肝脏,囊壁轻度强化;腹部脏器外单囊、多囊性病变各1例,多囊性病变间隔轻度强化;2例分别累及腹膜后和纵隔,病变沿组织间隙生长,呈塑形改变;1例累及胸骨、多发胸椎及肋骨,为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部分病灶边缘骨质轻度硬化,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 D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可确定病变的范围及数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于CT增强前及增强后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表现。结果:13例肝血管外皮细胞瘤中直径<3.0cm者2例,CT平扫时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高密度,而静脉期和延迟期又变为等密度。直径为3.0-5.0cm者3例,CT平扫时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增强后自周边向中心逐渐强化,但强化部分不及血管瘤明显,也不呈斑样增强,延迟扫描病变呈等密度。直径>5.0cm者8例,CT平扫时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的扫描均表现为环状或边缘性强化,但密度不均匀,延迟后中央仍可见坏死囊变的无强化区。结论:多期螺旋CT扫描有助于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但应注意与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49岁。上腹部疼痛不适3月余,外院CT发现肝脏占位。专科查体:无特殊;既往史:“咽炎、慢性胃炎、白癜风”;实验室检查:AFP、CEA、CA199及肝炎指标均正常,肝功能无异常。CT平扫及增强(图1~3):肝右叶低密度肿块,截面约8.6 cm×7.4 cm;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略减低,肿块内见斑片状无强化低密度区,延迟期,强化程度进一步减低。  相似文献   

9.
肾癌术后肝、腰大肌转移介入治疗致脊髓损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2岁.因"左肾癌根治术后4年余,发现肝占位1周"入院.体检:左上腹见手术瘢痕,脊柱、四肢无畸形,无感觉及运动障碍.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平扫示,肝内散在分布多个低密度灶,最大者直径约3 cm.增强扫描时,部分病灶动脉期呈明显环形强化,平衡期仍有强化,部分病灶无强化,呈水样密度.左侧肾脏缺如(已切除),可见银夹影.左腰大肌前缘可见低密度软组织肿块,约5 cm×4 cm,中央密度更低,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可见明显的环形强化(图1),诊断为左肾癌术后肝内及左腰大肌转移,肝内多发囊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6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观察并记录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增强特点。结果病灶多位于肝表面和肝浅表实质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最小的1.7cm×2.1cm,最大的4.9cm×3.7cm,CT平扫4例为低密度影,1例为等密度影,其中1例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等密度影,增强后5例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内部无增强表现,1例病灶内部见多发斑块状与肝实质等密度强化灶,病灶边缘见细环形强化且在延迟期更明显。结论病灶内部三期基本无强化和周边可伴有或不伴有环形强化为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主要CT表现,MSCT是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肝结核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型肝结核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18例肝结核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结果 (1)浆膜型1例:肝包膜呈梭形增厚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内有分隔样强化,邻近肝实质动脉期明显强化.(2)粟粒型8例(病灶最大径<2.0 cm):表现为肝内散在多发(6例)或单发(2例)粟粒小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3)结核瘤型7例(病灶最大径≥2.0 cm):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较大结节或肿块,4例病灶内有斑点状钙化,1例结核性肝脓肿有环形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周围肝组织明显强化,静脉期病灶边缘明显环形强化或病灶内蜂窝状强化.(4)胆管炎型1例:表现为肝门部肝内胆管扩张,增强扫描胆管壁强化,合并有腹膜后和肠系膜根部肿大淋巴结环形强化.(5)混合型1例:表现为肝包膜及邻近肝组织内低密度灶,同时具有浆膜型和结核瘤型的CT表现.结论 将肝结核分为浆膜型、粟粒型、结核瘤型、胆管炎型和混合型5种类型较合理.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显示肝结核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如病灶"边缘强化征"、"蜂窝征"等,有助于该病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8例胆管细胞型肝癌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CT平扫培例均为低密度灶,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均可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7例,轻度强化13例。延迟扫描18例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CT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病灶周围或病灶内胆管扩张和病灶延迟强化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 45岁, 右下腹疼痛3周来诊, 超声和CT检查发现右侧腹直肌血肿, 同时发现肝占位。血液学检查提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均阳性;腹部增强CT提示肝脏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影, 大者直径约27 mm, 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变边缘结节状强化, 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逐渐向中央填充(图1)。鉴于肝占位动脉期高强化且逐渐向中央填充的特点, 临床考虑肝脏多发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HCH)可能, 遂行99Tcm-RBC肝血池SPECT/CT显像(图2)。血流相肝区未见异常显像剂摄取增高区(图像未显示), 血池相SPECT/CT见肝左、右叶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灶, 边界尚清, 显像剂摄取明显增高, 较大者2.4 cm×2.2 cm, 符合肝多发血管瘤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扫描及临床表现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扫描和临床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32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行乙型肝炎全套检查,25例行甲胎蛋白(AFP)检查,8例行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及CA242检查。结果 9例动脉期病灶周边呈花边样、环状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进一步强化,中心大片低密度坏死;14例动脉期周边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向心性强化,伴病灶内及周围胆管扩张;4例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表现为肿块主要向肝外生长,1例表现为肝内多发肿块及结节,明显强化;3例表现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未见明显肿块。10例合并胆管结石,25例AFP检查为阴性,8例肿瘤CA19-9、CA125及CA242均有明显升高。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提高对其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2例行MR检查,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CT平扫检查。单发病灶者4例,多发病灶者4例。肿瘤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病灶中央可见不规则形坏死区,3例病灶周围多发子灶,2例病灶周围血管受压推移;MRI上肿瘤表现为长T_1稍长T_2信号;7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实质部分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中心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一定的CT及MR影像特点,表现为肝内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常伴中心坏死囊变及周围多发子灶,强化方式为延迟强化。  相似文献   

16.
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肿瘤CT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脾肿瘤均行CT平扫 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7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25例。结果脾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CT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在儿童肝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总结12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的临床CT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肝右叶5例,左叶1例,跨越左右叶6例。平扫肿瘤均呈单发低密度,巨大肿瘤内可见多发裂隙状及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区;肿瘤内斑片、点线状钙化6例。增强扫描9例肿瘤动脉期呈多个结节状或片状强化,密度高于肝组织,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3例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均呈低密度;包膜强化4例,瘤内可见迂曲血管3例,伴有腹水1例。结论肝母细胞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肝母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 CT、FDG-PET/CT 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 CT 平扫和增强扫描,4例行 PET-CT 检查。对9例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9例 SFT 中位于胸部5例,腹腔内2例,腹盆部脊柱旁2例,1例位于胸部为多发。肿瘤直径为0.9~12.3 cm,平均(4.2±2.0)cm。CT 平扫示肿瘤密度均匀、呈等低密度灶7例,2例内部及周边可见小片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明显强化6例,轻度强化3例;门脉期均呈渐进性强化。5例以宽基底与肋间胸膜、纵隔胸膜或腹膜相连,2例与小肠系膜相连。4例在 FDG-PET/CT 图像上均可见 FDG 摄取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7~19.2,平均6.7±7.0。结论:SFT 的 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在 PET-CT 上表现为 FDG 摄取增高,SUVmax 值对于良恶性的鉴别帮助不大,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胆管错构瘤的CT及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错构瘤13例患者的CT或MRI资料,观察病变在CT及MRI图像上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强化特点。结果: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的囊状病变灶,病灶直径小于10mm,CT增强扫描无强化;MRI主要表现为T1WI上病变信号低于肝实质,T2WI病灶显示清楚,呈明显的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部分病灶出现边缘强化;MRCP显示肝内多发囊性病变与肝内胆管不相通。结论:胆管错构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胸部SFT的CT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其CT影像特征。结果:本组10例均为原发灶,9例单发,1例多发。1例多发病灶位于左侧胸膜、胸壁;9例单发病灶中2例位于胸腔内(肺内),6例位于胸膜下,1例位于纵隔内主动脉弓旁;4例位于右肺,5例位于左肺。10例肿块边缘均光整,无毛刺,2例有分叶,3例伴胸腔积液。肿瘤长径1.0~15.6 cm,平均(7.4±5.4)cm。7例行CT平扫,2例密度不均,2例伴低密度区,余3例呈软组织密度肿块。10例均行增强扫描,4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血管影,呈"肿瘤包绕血管征",其中2例伴低密度区及边缘强化,低密度区轻度强化;边缘明显强化;余6例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胸部SFT的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可有分叶但无毛刺征,不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较大肿块(直径10 cm)呈不均匀强化,可呈"肿瘤包绕血管征",同时伴轻度强化的低密度区与边缘强化区,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