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目的探讨女性自然绝经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T3、T4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共选取149名45-72岁自然绝经2年以上的妇女,均由同一医师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EXA)同时扫描腰椎(腰1-腰4椎体)和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大粗隆进行标准BMD扫描。参与者按骨密度T值分为正常组(T–值≧-1.0)、骨量降低组(-2.5T–值-1.0)、骨质疏松组(T–值≦-2.5);比较各组间不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T3、T4。结果通过对正常组、骨量降低组、骨质疏松组所得数据的分析,发现在女性自然绝经后,血清TSH与骨密度有关,血清TSH较低的患者BMD低的风险较高;而血清TSH较高的患者BMD高,且体重和骨密度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等年龄间断的自然绝经后女性,体重较低的患者BMD低的可能性更大。结论自然绝经后女性,尤其是体重相对较低的、血清TSH值较低的,更可能是我们提前预防骨质疏松的早期指标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曹晶  江霞 《医学综述》2014,(11):2078-208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对1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腰椎(L2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对1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腰椎(L24)、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测定,对两组骨密度水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男性T2DM患者除L2外,其余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P<0.05),女性T2DM患者除L4外,其余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P<0.05)。T2DM组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49.43%,健康组为17.07%(P<0.05)。T2DM患者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与BMI、空腹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骨密度较健康组低,骨质疏松发病率较健康组高,且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BMI、胰岛功能均是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孙男男  刘瑛  高晓玲 《黑龙江医学》2023,47(9):1093-1096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与定量CT (QCT)测定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6月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接受QCT检查,并于1 d内行双源CT腰椎检查的58例患者,分别测量L2~L4椎体轴位及冠状位上骨髓CT值、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混合比0.5)的CT值、钙浓度和脂肪含量百分比与QCT所测得L2~L4椎体的骨密度(BMD)值。以BMD值为标准,将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使用Pearson检验对双能量各测量值与QCT所测得BM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74个椎体中,骨质疏松46个,骨量减少52个,骨量正常76个,除骨髓CT值与脂肪含量百分比,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CT值、钙浓度测量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0、156.64、202.89,170.63、218.83、131.79,P<0.05),各椎体的轴位及冠状位测量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CT值、钙浓度与相应椎体的BMD呈显著正相关(r=0.543、0.545、0.531、0.549、0.553、0.516,P<0.05),同一椎体的轴位及冠状位测量钙的CT...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T2DM)骨密度(BMD)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和体质成分的关系。方法:以26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26例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相匹配的绝经后健康女性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1-4(L1-4)各腰椎骨密度和全身体肌肉、脂肪组织含量,以稳态模型HOMA-IR指数评估胰岛素抵抗。结果:①绝经后T2DM患者L1部位BMD值高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抵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2DM组L1、L2、L3各腰椎BMD均与胰岛素抵抗呈明显正相关(r=0.42,0.45,0.41;P均<0.05),L1部位BMD与肌肉含量正相关(r=0.44,P<0.05)。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肌肉含量可能是T2DM患者BMD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绝经女性根骨骨密度与绝经年限、体重指数和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进行体检并进行根骨密度检测的383例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绝经年限、BMI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并统计分析根骨BMD和T值分别与绝经年限、BMI、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绝经年限、BMI和年龄组别绝经女性的根骨BMD和T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绝经期女性根骨BMD、T值与绝经年限、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16、-0.428、-0.404、-0.351,P=0.002、0.007、0.001、0.003),与BMI呈显著正相关(r=0.272、0.214,P=0.005、0.006)。结论:绝经年限是骨密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绝经年限越长,骨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绝经后T2 DM患者VFA与BM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169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VFA,MEDIX DR骨密度仪测定BMD值的绝经后T2 DM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检测生化指标及骨代谢指标等,采用椎体骨折风险评分模型进行风险评估.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T2 DM伴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7.
李子昕  李军  李思源  向清淋 《农垦医学》2023,(2):101-105+125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女性OPG基因rs6993813、rs4355801位点基因多态性及突变与骨量异常的关系,为绝经后T2DM伴骨质疏松(OP)人群提供新的临床预测指标及诊疗依据。方法:选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就诊的200例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糖耐量试验及BMD测量结果分为四组:血糖正常伴骨量正常组(n=52)、T2DM伴骨量正常组(n=47)、血糖正常伴骨量异常组(n=43)及T2DM伴骨量异常组(n=58);记录患者绝经年限等一般基线资料,检测其代谢性相关生化指标,并测定OPG基因rs6993813和rs4355801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OPG基因rs6993813位点:在D组中,CC/TC基因型(突变型)的P水平较TT基因型(野生型)偏低(P<0.05),而CC/TC基因型(突变型)的BMD(NOF)水平较TT基因型(野生型)偏高(P<0.05)。OPG基因rs4355801位点:在B组中,GG/AG基因型(突变型)的FPG、HbA1c水平较AA基因型(野生型)显著偏低(均P<...  相似文献   

8.
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骨密度(BMD)变化及临床相关因素对BMD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27例女性T2DM患者和78例非糖尿病对照者正位腰椎(L2~L4)及股骨近端(Neck、Ward's区、G.T.)的BMD,按年龄和病程分组进行比较,并对糖尿病患者的BMD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病程、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血脂等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50~59岁组女性T2DM患者各部位BMD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60~69岁和70~79岁组L2、股骨近端BMD,以及70~79岁组L3BMD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各年龄组Ward's区BMD测定值明显低于腰椎、Neck和G.T.(P<0.01)。T2DM病程≤ 5年、6~10年和>10年组各部位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年龄与腰椎BMD均呈负相关(P<0.05~P<0.01),绝经年限与Neck、Ward's区、G.T.BMD呈负相关(P<0.01),BMI与Neck、Ward's区、G.T.BMD呈正相关(P<0.01),病程、HbA1c、血脂与BMD无显著相关。结论:女性T2DM患者绝经后各部位BMD明显高于或不低于非糖尿病对照者;年龄大、绝经年限长是T2DM患者BMD降低的危险因素;BMI是T2DM患者BMD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何乐为  李杰生  刘怀忠 《黑龙江医学》2021,45(17):1871-1873
目的:探究定量CT(QCT)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血尿酸(SUA)与腰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此文随机取体检者80例为观察对象,均于2019年1月—2020年4月期间入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接受腰椎QCT,以QCT对体检者进行腰椎BMD测量,根据骨质疏松的QCT诊断标准将体检者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正常骨量组,分析不同性别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腰椎BMD的相关性.结果:腰椎BMD水平:男性群体中,高尿酸组略高于正常血尿酸组,差异不明显(P>0.05);女性群体中,高尿酸组较正常血尿酸组第,差异明显(P<0.01).血尿酸与骨量关系:男性群体中,血尿酸水平随着骨量的减少而上升,其血尿酸水平按正常骨量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顺序逐渐升高,差异不明显(P>0.05);女性群体中,血尿酸水平随骨量减少而上升,其血尿酸水平按正常骨量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顺序逐渐升高,差异明显(P<0.01).相关性分析:男性群体中,腰椎BMD与血尿酸水平相关性不明显(P>0.05),与年龄为负相关关系(P<0.01);女性群体中,腰椎BMD与血尿酸水平、年龄均为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女性群体血尿酸水平与腰椎BMD为负相关关系,血尿酸升高会导致腰椎BMD降低.在男性群体中,尚未发现血尿酸水平与其腰椎BMD的关系,这可能与此次研究所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有关,对于男性群体血尿酸水平与腰椎BMD的关系仍需纳入大量样本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雌二醇(E2)、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量腰椎(L1~L4)、股骨颈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选取141例成都地区的女性绝经后患者,根据BMD值分为3个组,即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OP组).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E2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GF-1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P组各部位BMD测量值和E2、IGF-1水平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骨量减少组又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E2、IGF-1水平与BMD测量值呈正相关(P<0.01),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结论 在成都地区,血清中E2及IGF-1水平可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方面提供预警筛查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定量CT(QCT)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9年7月~2022年11月临床确诊的T2DM患者268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等资料。参考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建议,根据UAC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无蛋白尿,123例)、B组(微量蛋白尿,84例)、C组(大量蛋白尿,61例),运用QCT分别测量3组患者L3椎体层面的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以及L1~2椎体平均骨密度(avBM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秩和检验比较各组间各参数差异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BMD与VA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T2DM患者的VAT含量均依次增高,BMD含量均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的SA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BMD与VAT含量呈负相关(r=-0.496...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宁夏回族绝经后女性不同体重指数下的骨密度值,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及年龄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在银川、洪寺堡地区医院门诊就诊的296名回族绝经后女性,测量体质指数(BMI)以及测量腰椎2-4椎体(L2-L4)、左髋关节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BMD)的骨密度值。按照WHO对亚太地区肥胖的定义,分析BMI值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296名绝经后女性,BMI正常组,骨量正常13人,占11.11%,骨量减少46人,占39.32%,骨质疏松58人,占49.57%,BMI≥25组,骨量正常40人,占22.35%,骨量减少55人,占30.73%,骨质疏松84人,占46.93%。结论:BMI正常组(18.5≤BMI25)的骨密度值低于肥胖组(BMI≥25kg/m2)的骨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中铁阜阳医院收治的120例T2DM患者(T2DM组)及200例非T2DM患者(非T2DM组),采用双能X线测定骨密度(BMD),检测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骨钙素、骨硬化素等).对两组患者腰椎(L1~L4)、股骨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测定结果,将患者分成骨量正常组(N组)、骨量减少组(T组)及骨质疏松组(O组),收集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测定BMD及骨代谢指标,同时监测糖代谢、肝肾功能、激素水平等指标,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BMD及骨代谢指标变化及其影响相关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 O组年龄、绝经年限、BMI、Cr、ALP、E2、BGP、FSH、LH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年龄、绝经年限、BMI、Cr、E2、BGP、β-CTX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BMD与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Cr、FSH、LH呈负相关(r为-0.550、-0.262、-0.343、-0.430、-0.497,P值均<0.05),与BMI、E2呈正相关(r为0.211、0.258,P值均<0.05),与FPG、HbA1c、Ca、ALP、ALT无相关性(P>0.05)。TRAP与年龄、绝经年限、E2、LH有相关性(r为0.235、0.167、-0.117、0.126,P值均<0.05);β-CTX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E2、FSH有相关性(r为0.160、0.191、0.117、-0.229、0.196,P值均<0.05),BALP与BMI、绝经年限、E2、FSH、LH有相关性,(r为-0.190、0.102、0.143、0.120、0.163,P值均<0.05);BGP与年龄、BMI、绝经年限、Cr有相关性(r为0.157、-0.205、0.350,P值均<0.05)。结论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BMD变化与年龄、绝经年限、激素水平、糖尿病病程、BMI、肾功能、遗传因素、生活习惯、营养运动等有关,但是,绝经年限和BMD下降速度相关性尚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趋化素及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其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321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股骨颈及全股骨的骨密度T值,按照T值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114)、骨量减少组(n=117)和骨质疏松症组(n=90)。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资料;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检测3组患者血清趋化素水平,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3组患者空腹血糖(FPG)水平,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3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C肽(FCP)、25-羟基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T-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水平;采用Pearson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腰椎、股骨颈及全股骨的骨密度与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清趋化素及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的F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I型糖尿病(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T2DM)对老年绝经后骨密度、骨转换及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风险的影响。方法:75例老年绝经后T2DM患者和40例同年龄段的健康绝经后女性,分别记为T2DM组和健康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骨密度(bone mass density,BMD)指标(股骨颈、全髋及腰椎BMD),DXA自带分析软件计算股骨强度指数(femur strength index,FSI)、截面指数(section modulus,SM)、横截面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及曲线比率(buckling ratio,BR),同时检测骨转换指标[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1NP)、β胶联降解产物(β-CrossLaps,β-CTX)],结合3年随访观察两组OPF发生情况。结果:DXA测量显示:T2DM组股骨颈(L1~L4)BMD、全髋BMD、腰椎BMD和股骨近端FSI、SM、CSA明显低于健康组,BR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依次=2.332、2.367、2.314、5.612、5.007、9.835、2.821,P<0.05或<0.01);骨转换检测显示:两组β-CTX水平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P1NP水平较健康组低[(43.76±18.29)ng/mL vs.(53.84±20.1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6,P<0.01)。3年随访显示:T2DM组OPF发生率为16.42%,高于健康组的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3,P<0.05),T2DM组骨折发生于髋部、脊椎处和桡尺骨远端处。结论:T2DM可能通过降低老年绝经后女性BMD和骨强度及抑制骨生成转换等途径,增加OPF发生风险,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预防OPF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腹部内脏脂肪分布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因“高血压查因”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A的54例患者,利用定量CT(QCT)测量腰1~3椎体的BMD值,测量腰2椎体层面的腹部总脂肪面积(TFA)、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及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按照BMD值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组,24例)、B组(骨量正常组,30例)。结果 与B组相比,A组年龄、VFA、总胆固醇及立位的血浆醛固酮浓度(PAC)与肾素活性(PRA)的比值增高,立位的血浆肾素水平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BMD与年龄(r=-0.521、P<0.05)、VFA(r=-0.373,P<0.05)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后,VFA是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内脏脂肪增多较非内脏脂肪增多的PA患者BMD值降低(P<0.05)。结论 内脏脂肪增多的PA患者更容易表现为低骨量,VFA增高可能是PA患者BMD降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与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206例,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患者腰椎和左髋骨密度的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90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16例)。测定血清GLP-1、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骨钙素、β-Ⅰ型胶原C端肽(β-CTX)、特异性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水平。运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数、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及各部位骨密度值),血清GLP-1和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分析绝经后女性血清GLP-1水平与骨转换标志物、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组患者的绝经年数显著增加,体重、腰围、臀围、BMI及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下降,年龄、绝经年龄、身高、腰/臀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骨质疏松组血清GLP-1水平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  相似文献   

19.
王桂兴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23-23,25
目的分析绝经、老龄因素对妇女骨骼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法国Diag-nostic Medical Systems(DMS)公司生产的UBIS5000型超声骨密度/骨质量测定仪对腰椎骨密度(BMD)进行检测。结果 BM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1),女性绝经后骨量流失率随着绝经年限增加而增长(P<0.05)。结论年龄、绝经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绝经年限的增加和延长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与瘦素、性激素及各种骨转换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单能定量CT(QCT)对5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4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脊柱骨密度(BMD)测定,并分析受试者的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血清瘦素(leptin)、性激素、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等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①T2DM组脊柱BMD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DM组血浆瘦素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②相关性研究显示,T2DM组瘦素水平与L1椎体及脊柱BMD均值呈显著负相关(r=-0.443,r=-0.373,P<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T2DM组中瘦素、E2、T分别是BMD变化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密度下降.瘦素是老年T2DM患者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但不是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