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病人中Roussouly分型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2月 ~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OVCF病人162例,均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利用腰椎正、侧位X线片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进行测定.比较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胸1倾斜角在3D打印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中的临床意义, 讨论该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3D打印融合器植入手术的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共25例)的临床资料, 记录术前、术后及3、6、12个月随访时的症状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测量矢状位径线:C0~C2角(C0~C2 angle)、C2~C7角(C2~C7 angle)、C2~C7矢状面垂直轴(SVA)、颈倾角(NT)、胸1倾斜角(T1S)、胸廓入射角(TIA), 使用SPSS2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前术后VAS(7.64±2.38比3.32±2.62, t=6.896, P<0.05)、mJOA(7.84±3.63比14.40±3.31, t=-7.954, P<0.05)、NDI(63.60±18.61比11.72±16.57, t=11.23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刻C0~C2角, 术前与术后1~3 d C2~C7...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复位与原位椎间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后路L4, 5内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的Meyerding分型Ⅰ度及Ⅱ度的L4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82例, 男92例、女90例, 年龄(62.6±6.8)岁(范围57~73岁)。Ⅰ度滑脱105例、Ⅱ度滑脱7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复位椎间融合固定(复位组)和原位椎间融合固定(原位固定组)。测量手术前后腰椎侧位X线片的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 LL)及其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的差值、L3, 4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成角、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等影像学参数。记录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比较复位与原位融合术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1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0±2.4)个月(范围...  相似文献   

4.
脊柱截骨矫形作为重建脊柱力线的有效方式, 广泛应用于脊柱矢状序列重建中,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避免截骨角度不佳引起的术后躯干矢状面二次失平衡, 术前制定合适的手术计划, 精确评估截骨角度尤为重要。目前, 学者们通过对患者脊柱-骨盆参数及其代偿机制的全面分析, 针对不同患病人群和疾病特点提出相应的脊柱矢状面重建目标, 并根据不同重建目标、截骨部位和截骨方式提出多种截骨角度的预测方法, 为制定最佳手术策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预测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退变性腰椎滑脱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71例,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病人3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35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度(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腰椎骨盆前凸角(PR-LI,PR-L2,PR-L3,PR-L4,PR-L5)、骨盆形态(PR-S1)、腰4椎体倾斜角(L4S)、腰5椎体倾斜角(L5S)。所测退变性腰椎滑脱病例脊柱骨盆参数分别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及正常国人脊柱骨盆参数进行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参数间的差异。结果退变性腰椎滑脱组PI[(57.67±11.78)°]、SS[(37.83±9.17)°]、LL[(54.65±11.45)°]明显大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44.47±8.75)°,(28.18±9.02)°,(38.97±15.59)°]及正常参考值[(44.75±9.01)°,(33.57±7.64)°,(48.75±10.03)°](P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L4S[(8.18±9.98)°]、L5S[(19.96±8.33)°]明显大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3.32±7.95)°,(10.87±8.02)°](P0.05);退变性腰椎滑脱PR-L4[(57.63±13.44)°]、PR-L5[(45.76±10.92)°]及PR-S1[(27.91±10.41)°]明显小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65.48±10.70)°,(56.33±9.15)°,(38.63±7.29)°](P0.05)。结论高PI可能引起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及发展,L5椎体倾斜角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预测因素之一,退变性腰椎滑脱下腰椎骨盆前凸明显小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6.
坐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体位。在不同坐位姿势, 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表现显著不同。人体由端坐位过渡到放松坐位时, 胸腰椎后凸增加, 整体脊柱形态趋向C形曲线, 身体重心前移, 骨盆向后旋转。各类人群, 如健康人群、腰痛人群及脊柱侧凸患者等, 立位到坐位的转变使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发生独特的变化, 通常表现为矢状位重心前移、骨盆后旋、胸腰椎曲线变平直。对老年患者或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 由于脊柱-骨盆活动度降低, 其立位和坐位间的变化能力较差。临床工作中, 了解患者坐位时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有助于为术前规划和预后评估提供指导依据,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系统性回顾2010至2023年发表坐位成像的相关文献, 综述坐位成像在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领域的最新进展, 旨在阐述不同坐位姿势时的主要差异, 并总结各群体立-坐位时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4例, 性别不限, 年龄18~64岁, BMI 18.5~29.9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7):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 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2组均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 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1·h-1。术毕前10 min连接镇痛泵行PCIA, NR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瑞芬太尼累计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 K组术中瑞芬太尼累计用量减少, 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 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P<0.05), 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术后补救镇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患者后路椎间融合(PLIF)手术后腰骶矢状位平衡参数对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本院接受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DLS患者作,手术前后测量腰椎前凸角(LL)、节段性前凸角(SL)、骶骨倾斜角(SS)、椎间盘高度(HOD)、骨盆入射角(PI)和骨盆倾斜角(PT),评估患者疼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观察腰骶矢状位平衡参数与FBSS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FBSS发生率为19.47%。FBSS患者体质量指数≥24 kg/m2、症状持续时间、侧隐窝狭窄、合并焦虑、合并抑郁、手术时间高于非FBSS(P<0.05)。FBSS组患者术后SL、SL矫正度(ΔSL)、VAS改善度(ΔVAS)、ODI改善度(ΔODI)均显著低于非FBSS患者(P<0.05),术后PT、PT矫正度(ΔPT)、术后VAS、术后ODI均显著高于非FBSS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持续时间、侧隐窝狭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83例成人IS患者,男16例,女67例,年龄20~84岁,平均43岁。在全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包括双侧髋关节)上测量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J)、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以及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将患者分为胸弯组和腰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胸弯组共39例,平均年龄40.9岁,主弯角度平均45.8°;腰弯组共44例,平均年龄44.8岁,主弯角度平均39.5°。两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TK、TLJ、LL、PI、SS、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腰弯组的SVA明显大于胸弯组(P<0.05)。在≤40岁患者中,胸弯组和腰弯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0岁患者中,腰弯组患者SVA和PT大于胸弯组(P<0.05),余参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弯组9例(23.1%)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7例为负向失平衡;腰弯组12例(27.3%)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8例为正向失平衡。两组的LL与TK、SS有相关性,PI与PT、SS有相关性,SVA与LL、SS、PT有相关性,年龄与SVA、PT有相关性。与胸弯组不同,腰弯组患者的PI与LL无相关性,而年龄与LL、SS有相关性,PT与LL、SS有相关性。结论:成人IS中,胸弯和腰弯患者的骨盆形态无差别,骨盆与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密切相关,年龄与躯干平衡相关。胸弯患者易出现脊柱负向失平衡,而腰弯患者更易出现脊柱正向失平衡。  相似文献   

10.
由于食管解剖的特殊性, 经左胸、右胸、食管裂孔等入路均可以完成对病变食管的切除和消化道的重建。同时因为食管解剖的复杂性, 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也有所不同。由于暴露范围、淋巴结清扫和切除范围的局限性, 经左胸入路目前已不被作为主要选择。经右胸入路对淋巴结清扫更彻底, 是目前公认最能达到肿瘤学根治性切除目的的手术方式。经食管裂孔入路创伤较小但操作空间狭小、难度较高, 在临床上尚未大规模开展。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发展也为食管癌的入路选择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已有的食管癌根治术手术入路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特点,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对DLS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DLS患者术前资料,男36例,女67例,年龄62.6±7.4(43~78)岁,并选取139例正常青年人群作为正常青年对照组,145例单纯颈椎病患者作为成年对照组,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各组冠状位、矢状位参数,包括L3倾斜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平衡(CVA)、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DLS组与两对照组的各矢状位参数,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DLS组各参数间相关性。结果:DLS组PI为50.4°±10.2°,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45.1°±9.6°,P0.01)和成年对照组(46.9°±9.1°,P0.01)。与青年及成年对照组相比,DLS组LL、SS较小(P0.01),PT、SVA较大(P0.01);TK小于成年对照组(P0.01)。DLS组中合并退变性腰椎滑脱者37例(占35.9%),PI为53.1°±8.8°;无退变性腰椎滑脱者66例,PI为48.9°±10.6°,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均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P0.05)。DLS组侧凸Cobb角与PT显著相关(P0.05),余冠状位参数与矢状位参数间未发现相关性;LL、PI、SS、PT两两之间显著相关(P0.01),LL、PT与TK显著相关(P0.01),SS与TK显著相关(P0.05),LL与SVA显著相关(P0.01)。结论 :DLS患者PI高于正常青年及颈椎病患者,高PI可能参与了DLS的发病机制;DLS患者退变、侧凸的腰椎仍存在调节矢状位平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患者1 女性, 43岁, 因右上腹隐痛半个月于 2021年10月19日收入赣州市肿瘤医院。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 既往有乙肝病史, 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HBV-DNA 6.8×103 U/ml, 甲胎蛋白17.9 μg/L(正常值范围:0~7 μg/L), CA19-9 37.41 U/mL(正常值范围:0~27 U/ml), 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CT检查结果提示右肝可见最大径4.8 cm的占位;肝穿刺活检报告为低分化腺癌, 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021年11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肝总动脉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右肝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数枚肿大淋巴结, 质地中等, 肝脏中度硬化, 左肝体积较小, 右肝可及最大径约5 cm的肿块, 边界尚清;先行骨骼化清扫, 其中在沿胆总管-肝总管左缘向上清扫至左肝蒂下方区域时出现胆漏, 仔细分离后发现局部有一根直径0.3 cm的胆管, 其前壁已被剪开, 有胆汁溢出, 用小圆针的针鼻一端经胆管裂口伸入探查, 向右可进入肝总管, 将肝总管前壁顶起, 向左通向尾状叶(图1A、1B), 用6-0 不可吸收线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的脊柱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以及与正常人群在体位改变时的变化差异,探讨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对不同体位下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58例(A组),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63.7±8.5岁(43~81岁),根据术中腰骶是否融合将A组分为腰骶融合组(A1组,26例)与腰骶未融合组(A2组,32例)。对照组为90例中老年健康志愿者(B组),其中男39例,女51例,平均年龄53.2±5.7岁(42~71岁)。所有受试者均行站立位和坐位时的全脊柱X线片检查,应用院内图片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脊柱矢状位轴(SVA)、T1骨盆角(TP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A组与B组的差异,以及A1组、A2组和B组在站位和坐位时矢状位序列变化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SVA增加(19.7±33.1mm vs 37.9±27.4mm,P<0.001),TPA增加(11.7°±6.2°vs 17.1°±8.0°,P<0.001),LL减小(41.6°±13.6°vs 35.6°±14.3°,P<0.001),TK减小(30.5°±12.0°vs 28.0°±12.1°,P<0.05),PT增加(15.1°±6.7°vs 19.4°±9.5°,P<0.001),SS减少(32.3°±8.7°vs 28.7°±9.9°,P<0.001)。A组患者LL和TK的减小,以及SVA的增加显著小于B组(P<0.05),其中A1组PT的增加显著小于B组(2.1°±7.1°vs 6.1°±8.9°,P<0.05),而A2组PT的增加程度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6.0°±6.6°vs 6.1°±8.9°,P>0.05)。结论: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的脊柱从站位到坐位时表现为骨盆后旋,胸、腰椎曲度变直,脊柱矢状轴前移,但其胸腰椎曲度变化和矢状轴前移的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短节段腰椎融合术会限制坐位时骨盆的后旋。  相似文献   

14.
更正题录     
本刊2021年第41卷第2期发表的文章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麻醉管理规范, 图1内容更正为:(一)麻醉前访视与评估:2.EuroScoreⅡ评分;(二)麻醉前准备:3.入室后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4.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完成桡动脉穿刺监测ABP及基础ABG。  相似文献   

15.
在夜间进行手术是否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 一直受到临床关注。目前夜间手术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般可理解为当天正常工作时间结束后至第2天正常工作时间开始前(16时至第2天8时)进行的手术。国内外对于夜间手术安全性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是否应将所有的夜间急诊手术纳入夜间手术进行安全性评估, 也未达成一致意见。一项来自美国的包括14万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 排除急诊手术后, 夜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时间手术增加1.6倍, 但病死率相当[1];另一项来自美国的包括294万例的研究结果则显示, 夜间手术病死率增加1.64倍[2]。但创伤、移植类专科手术不存在上述差异[3, 4]。深入分析夜间手术后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 可为切实保障夜间手术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麻痹性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 POI)作为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脊柱手术中并不少见,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手段。文章就近年来有关POI的研究进行综述, 具体包括脊柱手术后POI的可能影响因素、发生机制及临床上应用的几种防治手段, 为寻求POI的防治手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脊柱微创手术已成为治疗腰椎疾病的主要趋势, 传统的椎间融合器难以满足微创手术的需要, 因此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被研发应用于临床。该类融合器利用铰接结构原理, 以收缩状态植入椎间隙, 于原位撑开, 可增加与终板接触面积, 并能够恢复前凸曲度, 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适用于各种需要椎间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 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对近年来研发的可撑开型融合器的类型、设计特点、临床应用、优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 传统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药物治疗等方法对其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减重代谢手术不仅旨在减轻体质量, 同时可改善或解决多种代谢合并症, 例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高脂血症等, 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减重代谢手术的不断发展, 其术式也在更新迭代, 目前主流术式中, 超过50%是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应用LSG要注重精准的手术操作及适应证的掌握, 来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以达到减重代谢手术效果的最大化。同时, 规范的术后管理, 多学科团队(MDT)及院内数据库建设, 出院后的饮食营养及运动指导、规律随访复查仍是减重效果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腰椎峡部裂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分析54例施行单节段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的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资料,术前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胸椎后凸(TK)、胸腰联合角(TLJ)、C7矢状面平衡(SVA)、脊柱-骨盆角(SSA)、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和骨盆入射角(PI),并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PI、TLJ和TK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SA的变化与PT、PI、LL、SS及SVA的变化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可明显改善腰椎峡部裂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状态,术前及术后的SSA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进行评估,SSA的重建可作为手术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手术复位对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行手术复位治疗的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其中男2例,女11例。均行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手术时年龄11.5±2.4岁(7~15岁)。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滑脱程度(slip degree)、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Boxall滑脱角(Boxall′s slip angle,BSA)、SDSG发育不良性腰骶角(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 dysplastic lumbosacral angle,SDSG-dys LS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的差异,评估手术复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变化。结果:随访20.6±21.9个月(3~64个月),滑脱程度由术前的(76.01±15.65)%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7.57±16.64)%(P0.01),滑脱复位程度为(58.44±16.31)%,其中4例Ⅲ度滑脱患者完全复位。11例患者行S1上终板拱顶样部分切除,平均切除程度为(30.16±14.54)%。术前、末次随访时的LL分别为74.75°±18.11°、57.77°±14.83°,BSA分别为48.98°±16.01°、19.56°±18.70°,SDSG-dys LSA分别为19.78°±20.19°、-1.72°±19.04°,SS分别为28.68°±23.21°、41.13°±15.67°,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变(P0.05);PI分别为65.64°±19.88°、73.20°±18.85°,PT分别为36.88°±11.68°、32.03°±11.76°,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无显著性改变(P0.05)。C7铅垂线距骶骨后上角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10例后倾型骨盆患者中2例(20%)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结论:手术复位可改善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矫正腰骶部后凸畸形,改善骶骨-骨盆矢状位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