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探讨即刻种植后牙槽骨嵴的改变。方法:本研究选择14例上牙即刻种植患者,共植入Ankylos种植体16枚,患者种植手术完成时(T1)和二期手术时(T2)均拍摄锥形束CT(CBCT),测量所有种植体唇颊侧,腭侧,近中,远中四个方向牙槽嵴顶端高度与种植体下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并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T1-T2期间种植体各方向牙槽骨的吸收变化。结果:T1-T2期间所有种植体唇颊侧,腭侧,近中,远中四个方面牙槽嵴顶端骨高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吸收情况不尽相同。结论:即刻种植愈合期各方向牙槽骨嵴均发生了明显的骨吸收,唇颊侧骨吸收较其它方向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锥体束CT片,测量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和牙槽骨面积(alveolar bone area,ABA).结果:治疗后上颌切牙区唇侧的ABT在根中和根尖部水平显著升高,而腭侧的ABT在颈部、根中和根尖3个水平上均下降(P<0.05);中切牙在颈部和根中两个水平上总ABT显著减少(P<0.05),而侧切牙在颈部、根中和根尖处总ABT均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切牙区腭侧ABA减少,而唇侧ABA增加(P<0.05);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腭侧的ABH和上颌侧切牙唇侧的ABH显著增加(P<0.01).结论:正畸治疗会导致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切牙区腭侧的牙槽骨发生显著吸收,减少整个切牙区的牙槽骨量,需关注其对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锥体束CT片,测量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和牙槽骨面积(alveolar bone area,ABA).结果:治疗后上颌切牙区唇侧的ABT在根中和根尖部水平显著升高,而腭侧的ABT在颈部、根中和根尖3个水平上均下降(P<0.05);中切牙在颈部和根中两个水平上总ABT显著减少(P<0.05),而侧切牙在颈部、根中和根尖处总ABT均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切牙区腭侧ABA减少,而唇侧ABA增加(P<0.05);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腭侧的ABH和上颌侧切牙唇侧的ABH显著增加(P<0.01).结论:正畸治疗会导致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切牙区腭侧的牙槽骨发生显著吸收,减少整个切牙区的牙槽骨量,需关注其对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玮玮  马俊青 《口腔医学》2022,42(11):1011-1014
目的 通过分析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比较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正畸患者经减数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槽嵴高度,探究减数治疗对成人及青少年安氏Ⅰ类患者牙槽骨高度的影响及差异。方法 研究纳入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拔牙正畸患者共40例(成人20例,青少年20例),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通过术前及术后CBCT分别对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20颗牙颊、舌侧牙槽嵴高度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 在测量的3 200个根面中,成人在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明显;成人矫治前有210个根面骨开裂,拔牙矫治术后为477个,青少年矫治前骨开裂有14个,拔牙矫治术后为40个。结论 正畸拔牙矫治将导致成年患者牙弓前部牙槽骨高度降低,而青少年组拔牙矫治前后各区段牙槽骨高度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48例,基于治疗前的锥体束CT(CBCT),测量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和高度,测量牙齿长度、前牙倾斜度、下颌平面角。结果 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为(3.34±1.33)mm,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为(1.24±0.51)mm,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30±0.89)mm,上颌侧切牙唇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68±0.88)mm。上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高度与切牙唇倾度负相关,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齿长度和下颌平面角负相关。结论 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切牙唇侧牙槽骨较薄,附着高度较低,舌侧牙槽骨较厚、附着高度较高。上切牙牙槽骨形态与切牙唇倾度、牙齿长度、下颌平面角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CBCT评估骨性Ⅱ类成年患者正畸术前上中切牙根尖区唇、腭侧牙槽骨量,分析影响上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根尖平面(LA),根尖到唇、腭侧骨壁的长度分别为l_1、l_2,l_1与l_2之和为l_(T1)。根尖上平面(LU),牙体长轴延长线与LU平面的交点到唇、腭侧骨壁的长度分别为l_3、l_4,l_3与l_4之和为l_(T2)。根尖下平面(LL)与牙根唇侧交点到唇侧骨壁的长度为l_5,与牙根腭侧交点到腭侧骨壁的长度为l_6,与牙槽嵴唇、腭侧骨壁交点连线的长度为l_(T3)。牙体长轴与腭平面的夹角为θ_1,牙槽嵴与腭平面的夹角为θ_2。结果θ_1与l_1、l_3、l_5呈显著正相关;θ_2与l_1、l_3呈显著负相关,与l_2、l_(T1)、l_4、l_(T2)、l_6、l_(T3)呈显著正相关;SN-MP与l_1、l_(T1)、l_3、l_(T2)呈显著负相关;SNA与l_2、l_4、l_6、l_(T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骨性Ⅱ类上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与上中切牙唇倾度、牙槽嵴倾斜度以及垂直骨面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上中切牙的唇倾度及垂直骨面型对上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运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牙槽骨的改建情况。方法:以22例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上颌切牙内收前、内收完成后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为研究样本,应用Mimics 15.0行CBCT影像三维重建,明确上颌切牙移动方式,利用Invivo5.0三维定点测量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变化。采用SPSS19.0 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上颌切牙切缘与根尖均发生水平舌侧移动,但切缘的移动距离大于根尖;切缘点发生向下移动,根尖点出现明显的向上移动。上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总厚度在根颈1/3和根中1/3均显著减小(P<0.05),而根尖1/3显著增加(P<0.05),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可以实现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其腭侧牙槽骨吸收远大于唇侧增生,牙槽骨并没有完全跟随牙的移动而改建,提示正畸矫治时不宜过度内收前牙。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内收后牙槽骨的形态变化,以了解牙齿的安全移动限度。方法 选取31例安氏Ι类双颌前突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图像,测量牙槽骨厚度及高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前牙内收后,除了侧切牙及尖牙根中1/2外,其余唇侧位点牙槽骨厚度均增加;腭侧牙槽骨厚度及高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腭侧骨开裂率均增高,上侧切牙唇侧骨开窗率降低。结论 双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后唇侧牙槽骨有一定的增生,腭侧牙槽骨明显吸收,牙槽骨改建能力有限,提示我们在正畸治疗前需明确牙槽骨的结构特点及牙根位于牙槽骨中的位置,避免医源性骨缺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功能矫治后上颌切牙位移及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选择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HGAC)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30例骨性Ⅱ类下颌骨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HGAC组和Twin-block组,每组15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中切牙在牙槽骨内的相对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情况。采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中切牙及牙槽骨角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水平方向上,HGAC组和Twin-block组中切牙切缘均发生舌侧移动,而HGAC组根尖发生舌侧移动,Twin-block组根尖发生唇向移动;在垂直方向上,所有患者中切牙切缘均发生向下移动,根尖发生向上移动,但HGAC组切缘垂直方向向下移动较少,根尖垂直方向向上移动较多。HGAC组多数位点牙槽骨厚度增加,而Twin-block组唇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少,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2组牙槽骨总厚度均增加,但Twin-block组牙槽骨总厚度增加更多,HGAC组牙槽骨角度减小更多。结论:2种功能矫治器均可使上切牙区牙槽骨发生积极的生长改建。HGAC在对上切牙实现控制性倾斜内收的同时,可使切牙有一定程度的压入,同时使上切牙区牙槽骨生长角度发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有利于改善Ⅱ类骨面型。Twin-block可使上切牙倾斜内收,提示在Twin-block功能矫治后行固定正畸内收前牙时,需更加注意前牙转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CBCT研究上前牙即刻种植后牙槽嵴的宽度及唇侧骨壁的变化。方法即刻种植患者术后(T1)、术后6个月(T2)、术后1年(T3)行CBCT检查,测量位点包括从种植体肩台到根尖点(0、2、4、6、8mm)的5个距离,测量线与种植体长轴垂直,测量数据包括牙槽骨厚度及种植体唇侧骨厚度。结果 T2-T1为-1.21±0.39mm,T3-T1为-1.42±0.56mm,6个月时唇侧骨壁变化为-1.11±0.24mm,占牙槽骨变化的91.73%,12个月时唇侧骨壁变化为-1.26±0.37mm,占牙槽骨变化的88.65%。结论即刻种植后牙槽骨宽度变化主要在拔牙后的6个月内,其中唇侧骨壁的变化量约占总宽度变化的90%。  相似文献   

12.
替牙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快速期 ,如何利用此期矫治儿童的前牙反 牙合 ,文献中有许多报导。作者应用下颌斜面导板于乳牙期、替牙期矫治前牙反牙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 2 6例 ,男 17例 ,女 9例 ,年龄 5~ 10岁 ,均为前牙反覆牙合 ,反覆盖 ,前牙排列较整齐 ,乳前牙反牙合 2例 ,恒前牙反牙合 2 4例。矫治方法 常规取印模 ,并翻制工作模型 ,用自凝塑料在工作模型的下前牙牙冠部 ,制作高度不影响上前牙腭侧软组织 ,唇面斜度大于 45° ,龈缘不刺激正常牙龈组织的斜面导板。患者在戴用此导板时 ,上前牙的腭侧咬在导板唇侧的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正畸去代偿前后严重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方法对15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严重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23.6岁),分别在治疗前(T0期)和正颌手术前1个月(T1期)进行CBCT摄片。分别测量正畸前及术前正畸结束时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包括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附着高度、牙根长度等指标。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正畸去代偿前后的比较结果显示:1正畸去代偿以后下切牙唇倾度增大,根尖点距舌侧骨皮质距离变小(P<0.01);2牙槽骨厚度未见明显改变;3唇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矫治后均有降低,尤其是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降低显著(P<0.01);4牙根长度测量未见明显改变。当下切牙进行较大范围的唇向倾斜运动时,牙根向舌侧骨皮质靠近,牙槽骨附着高度进一步降低。结论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中,由于需要在不良的牙槽骨形态中移动下切牙,必须密切关注其牙周组织状况、牙槽骨形态变化以及牙根与牙槽骨的关系,选择恰当的矫治方案,减少下切牙过度地唇舌向移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并分析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完成的正畸病例3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平均14.5岁。所有患者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且使用种植钉强支抗内收上颌切牙,通过头影测量获取上颌切牙内收角度、内收量及伸长量,使用NewTom NNT软件对CBCT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调整冠状、轴向与矢状轴,选取通过切缘和根尖的牙齿长轴最长的矢状截面测量上颌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结果 上颌前牙内收治疗前后,中切牙内收角度为12.92°±6.43°,内收量为(5.54±2.21) mm,伸长量为(0.60±0.95) mm,牙根吸收长度为(0.81±0.46) mm,牙根吸收率为6.80%±3.60%,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长度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量为(0.20±0.22)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根吸收率与上颌中切牙切端的水平向位移及根尖至唇侧皮质骨的距离具有相关性;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上颌切牙内收角度的相关系数为0.3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突患者代偿性治疗后,上颌切牙产生了明显的牙根吸收,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齿移动量越大,或超出了牙槽骨的解剖限制和改建限度,容易导致牙根吸收。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切牙内收角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减数矫治对青少年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为正畸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并行全口直丝弓矫治的骨性Ⅰ类错青少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3.7±1.5)岁(12.2~15.7岁)。所有患者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后在非最大支抗(非种植体支抗或口外弓)下内收上下颌前牙。获取患者减数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测量口咽气道容积和截面积相关测量指标,生成头颅侧位截面并测量牙颌和舌骨位置相关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差异,并对口咽气道容积或截面积相关指标变化量与牙颌指标、舌骨位置相关指标变化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矫治后腭咽气道容积、舌咽气道容积、口咽气道总容积和最小横截面积比矫治前分别增大632(558)、758(549)、1454(955)mm3和14(29)mm2,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多位于舌咽部。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及最大前后径分别比矫治前减小(4±10)mm2和(0.4±0.8)mm,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处最大侧方径的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最大前后径与最大侧方径的比值[0.535(0.047)]显著小于矫治前[0.589(0.034)](P<0.05)。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变化量与下颌中切牙唇倾度变化量、UI-FHp距[上中切牙点(U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和LI-FHp距[下中切牙点(L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最大支抗下减数矫治对骨性Ⅰ类错青少年口咽气道的影响总体较小,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气道形态,且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的变化与前牙内收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ANB角平均增大2.8°;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测量露龈笑患者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探讨露龈笑患者的牙槽骨解剖特征,为微种植钉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3例临床表现露龈笑的成年患者,CB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距离牙槽嵴顶4 mm、6 mm、8 mm高度的3个层面上分别测量上颌前牙区相邻两牙根间的近远中向、唇腭向骨质厚度及唇侧皮质骨厚度.结果 在相邻两牙之间,近远中向牙根间的距离随测量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加(P<0.05).中切牙与侧切牙间的牙根间距离最小(P<0.05).两中切牙间唇腭向根间骨厚度最薄(P<0.05).中切牙与侧切牙间、侧切牙与尖牙间的根间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邻两牙之间,唇侧根间皮质骨厚度随测量高度增加而增加(P<0.05).两中切牙根间唇侧骨皮质最薄(P<0.05),侧切牙与尖牙间骨皮质厚度最厚(P<0.05).结论 牙根间近远中向骨厚度、唇腭向骨厚度和唇侧皮质骨厚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且在侧切牙与尖牙间最厚.尖牙与侧切牙间的骨质区域可以考虑作为植入微种植钉的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配合前牙区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内倾型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及矫治机理。方法选择内倾型深覆(牙合)成人患者12例,采用前牙种植钉压低唇倾上颌前牙。测量治疗前后上中切牙在锥形束CT影像上的指标变化。结果 12例患者上中切牙唇倾度正常。中切牙切缘点至腭平面垂直距离减少(1.59±2.05)mm,唇向倾斜19.34°±7.96°。结论在上颌前牙区使用微种植体可以同时压低和唇倾上颌前牙。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分析错成年患者固定矫治前后上下切牙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的相关性, 探讨影响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进行正畸治疗的23例安氏Ⅰ类或Ⅱ类1分类错成年患者, 其中男性2例, 女性21例, 年龄(23.4±6.3)岁, 矫治时长(2.1±0.7)年。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 采用矫治前后全牙列锥形束CT数据建立三维模型, 观察并记录矫治前后上下中切牙、侧切牙体积, 测量切缘移动距离和旋转角度、牙体长轴角度。比较各牙位矫治前后牙根吸收情况, 并计算牙根吸收率, 对各牙位矫治前后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冠状向、垂直向、矢状向移动量等)、患者年龄、矫治时长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上下颌各牙位切牙体积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吸收量分别为(20.2±6.0)和(14.7±4.6)、(11.2±4.7)和(14.8±5.0)mm3, 牙根吸收率分别为(9.49±1.75)%和(8.56±3.43)%、(9.13±3.24)...  相似文献   

20.
前牙拥挤 ,个别前牙唇、舌、腭向错位、扭转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减数或减径的正畸疗法。作者从 1 993年 2月~1 996年 5月 ,采用烤瓷牙治疗的修复方法共治疗患者 1 0 1人 ,1 5 3颗畸形前牙 ,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0 1名病人共 1 5 3颗牙。男 43名 ,女 5 8名。年龄从 1 8~ 45岁。 3| 3唇侧错位 40例 ,2 | 2腭侧错位 83例 ,2 |21 |1 扭转1 2例 ,2 | 2锥形过小牙 8例。1 适应证 :个别前牙唇侧错位 ;个别前牙腭或舌侧错位 ;个别前牙扭转 ;个别前牙形态异常。2 牙体制备 :唇侧错位和扭转牙常规进行局麻下牙髓摘除术 ,完满充填根管。按烤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