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苯二氮艹卓类药物,通过作用于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产生中枢抑制作用,具有起效快、消除迅速、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等特点,易被羧酸酯酶-1水解为非活性羧酸代谢物,其药理作用可以通过氟马西尼拮抗。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程序性镇静、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或可以成为理想的镇静药。 相似文献
2.
瑞马唑仑作为一种新型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可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维持以及短小手术的程序镇静。与临床中常用的镇静药物丙泊酚相比,起效快,恢复快,对循环、呼吸的抑制作用小,注射痛发生率低,且有特异性的拮抗剂氟马西尼。此综述就瑞马唑仑在门诊短小手术和特殊类型手术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镇静已成为现代麻醉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镇静药物已广泛用于程序性镇静、麻醉前用药及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等。然而,目前在临床中使用的镇静药都存在不足,如丙泊酚治疗指数狭窄,常见不良反应如心肺抑制作用严重,注射痛及术后恶心、呕吐等[1];咪达唑仑起效时间长于丙泊酚,频繁给药会导致药物蓄积,在高龄和肝功能异常患者中作用时间延长[2],且有研究表明咪达唑仑能产生记忆损害,导致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3]; 相似文献
4.
李学斌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3,(3):231-233
目的 观察小儿全麻诱导中苯磺酸瑞马唑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60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择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分别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苯磺酸瑞马唑仑诱导,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诱导。记录两组诱导前3min(T0)、诱导后1min(T1)、诱导后3min(T2)、插管后1min(T3)血压及心率;比较两组诱导成功率,诱导期间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注射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T0比较,观察组T1-T3时心率与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未见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T1、T2、T3时观察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注射痛、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苯磺酸瑞马唑仑应用于小儿全麻诱导安全有效,血流动力学稳定,不会产生注射痛。 相似文献
5.
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镇静催眠药,由于其各种良好的特点,日渐成为备受欢迎的麻醉药物。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瑞马唑仑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瑞马唑仑用于全身麻醉诱导、维持及其苏醒特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咪达唑仑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咪达唑仑为新一代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水溶性及半衰期短的特点,随剂量具有镇静、嗜睡、肌松、抗惊厥和顺行性遗忘等作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临床应用广泛。1药理基础1.1咪达唑仑主要通过苯二氮卓受体(BZ受体)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边缘系统。BZ受体是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一部分。GABA受体是由GABA识别位点、BZ识别位点及Cl-通道组成的复合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引起Cl-内流增加,细胞膜发生超极化,兴奋性降低。BZ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变构性调制作用,增加GABA启开Cl-通道的频率,从而产生中枢神经的抑制效应。咪达唑仑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对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给予舒芬太尼+苯磺酸瑞马唑仑,对照组予以舒芬太尼+咪达唑仑。比较两组用药前(T0)、用药后30min(T1)、用药后4h(T2)、用药后8h(T3)、用药后12h(T4)、用药后24h(T5)、用药后48h(T6)、拔管时(T7)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T1、T2、T3、T4达到镇静水平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MAP、RR组间、时间点及交互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通气时间、药物剂量、住院时间及不良...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探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经鼻滴入用于儿童术前镇静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方法 随机纳入本院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全麻下行腺样体或扁桃体切除手术的患儿150例,随机分为B1组、B2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50例。在麻醉诱导前30 min,B1组经鼻滴入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1 mg·kg-1,B2组经鼻滴入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2 mg〖DK〗·kg-1,C组经鼻滴入生理盐水,每组滴鼻容量均为5 mL。比较3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镇静有效率、麻醉诱导时间、气管插管和手术开始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PEAD)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B1组、B2组在滴鼻后10 min的MAP、HR均降低(P<0.05),在手术开始时与手术结束30 min后,B2组患儿心率低于C组(P<0.05),3组患儿SPO2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均未出现呼吸抑制;镇静有效率B2组(96%)>B1组(86%)>C组(24%),B1、B2组的镇静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气管插管时BIS方面,B1组与B2组均低于C组(P<0.05);B1、B2组麻醉诱导时间、术后拔管及苏醒时间、拔管后30 min的PEA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滴入瑞马唑仑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易行的儿童术前镇静方法,其镇静效果确切,术中生命体征表现更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苏醒状态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在日间手术麻醉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秦皇岛军工医院行日间手术麻醉的10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联合丙泊酚复合阿芬太尼麻醉,研究组联合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麻醉,术中发生体动时分别加注丙泊酚或瑞马唑仑,直至体动消失。记录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至出手术室时心率(heart rate, 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p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BP)。采用警觉/镇静评分(alertness/sedation score, OAA/S)评估两组患者镇静状态。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体动比例、苏醒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开始时(T1)至手术结束时(T3)时HR、MAP、SpO2及OAA/S评分与术前(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对照组HR、MAP、SpO2及OAA/S评分较T0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T1、术中(T2)、...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4例行无痛胃镜检查老年患者均分为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1.5 mg/kg+舒芬太尼0.15μg/kg麻醉)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2 mg/kg+舒芬太尼0.15μg/kg麻醉),待观察者警觉性/镇静评估量表(MOAA/S)评分≤1分后行胃镜操作,术中如有体动每次分别追加丙泊酚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初始剂量的1/3,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基础性疾病],记录2组患者给药前(T0)和给药后2 min(T1)、4 min(T2)、6 min(T3)、8 min(T4)及离院时(T5)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呼吸抑制率以及有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镇静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一... 相似文献
14.
姚纹纹;彭基斌;方明星;张骐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4,(2):168-171
目的:探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肠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拟行肠道ESD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R组)和对照组(P组)。R组患者静脉给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2~0.3 mg/kg,改良镇静警觉评分(MOAA/S)≤2分时消化科医生置入肠镜,以1.0~2.0 mg/(kg·h)维持,如患者出现刺激引起的体动或MOAA/S评分≥3分,追加甲苯磺酸瑞马唑仑3 mg或舒芬太尼5μg。P组患者静脉给予丙泊酚1~2 mg/kg, MOAA/S评分≤2分时消化科医生置入肠镜,以4~5 mg/(kg·h)维持,如患者出现刺激引起的体动或MOAA/S评分≥3分,追加丙泊酚30 mg或舒芬太尼5μg。每位患者使用舒芬太尼总量不超过15μg。记录患者平卧位时(T1)、侧卧位时(T2)、肠镜置入时(T3)、手术开始后30 min(T4)的心率(HR)、血压(BP)、呼吸频率(RR)、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手术开始后30 min的MOAA/S评分;苏醒时间、体动次数、追加药物次数;呼吸抑制、注射痛、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事件。结果:P组患者在T3和T4时HR较T1和T2时均降低(P<0.05),且T4时HR也低于T3时(P<0.05);R组患者T4时HR低于T1时(P<0.05),T3和T4时HR均低于T2时(P<0.05)。两组患者在T3和T4时SBP、DBP、RR较T1和T2时均降低(P<0.05)。P组患者在T2和T3时SpO2较T1时均增高(P<0.05),R组患者T2、T3和T4时SpO2较T1时均增高(P<0.05)。两组患者在T3和T4时BIS较T1和T2时均降低(P<0.05),且T4时BIS也低于T3时(P<0.05)。P组在T3、T4时SBP、DBP均低于R组(P<0.05),T4时BIS低于R组(P<0.05)。R组苏醒时间长于P组,而两组患者体动次数和追加药物次数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注射痛、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用于肠道ESD,循环更加平稳,苏醒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固定小剂量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18~70岁,体重指数18~3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瑞马唑仑组(P+R组)、瑞马唑仑组(R组),每组40例。3组均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μg/kg, 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2 mg/kg; P+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7 mg复合丙泊酚0.5 mg/kg; 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 mg/kg。镇静深度采用BIS监测,胃肠镜检查中根据BIS值变化,R组追加瑞马唑仑2.5 mg, P组及P+R组追加丙泊酚0.5 mg/kg,维持BIS值40~60。两次药物追加间隔时间至少1 min,追加次数不超过6次。记录药物用量、镇静诱导时间、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记录注射痛、呛咳、体动、呃逆、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记录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R组相比,P组及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瑞马唑仑与咪达唑仑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2023年3~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3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瑞马唑仑组(n=66)和咪达唑仑组(n=65)。采用儿童康奈尔谵妄评估量表评估术后谵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生率、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并记录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心脏重症监护室(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CICU)滞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咪达唑仑组谵妄发生率为51.7%,瑞马唑仑组为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两组谵妄发生时间点存在差异(χ2=12.400,P=0.030),瑞马唑仑组的谵妄持续时间显著缩短(χ2=14.773,P=0.034)。在机械通气和CICU滞留时间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上两组有差异性(z=0.096,P=0.016)。不良反应方面,咪达唑仑组有2例(3.08%),瑞马唑仑组有5例(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马唑仑作为苯二氮〖XC卓.eps;%90%90;P〗类药物,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者中对于术后谵妄存在一定保护作用。然而,瑞马唑仑在儿童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包括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肥胖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P组)和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各40例。患者检查前均静脉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3 min后P组给予丙泊酚2 mg/kg静脉麻醉,R组给予苯磺酸瑞马唑仑0.25 mg/kg静脉麻醉。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胃镜到达咽喉部时(T1)、胃镜到达咽喉部后3 min(T2)、胃镜检查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起效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0的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R组MAP、HR均高于P组;T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瑞马唑仑与咪达唑仑对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60例全身麻醉下行L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术中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30 mg/kg、舒芬太尼0.50μg/kg、罗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对心脏重症患者术后的镇静效果及对认知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心脏外科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法分组,各40例。A组接受苯磺酸瑞马唑仑镇静药;B组接受美右托咪定镇静药。比较两组镇静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血流动力学[混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Scv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认知功能、不良反应。结果 A组达到目标镇静时间、镇静深度满意时间、停药后恢复时间短于B组(P<0.05)。A组第1次脱机时间短于B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短于B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2时,A组HR、MAP高于B组,SvO2/ScvO2低于B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2、24 h,两组MMSE评分均高于镇静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认知功能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