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改良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探讨较优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体质量相近的昆明小鼠作为供、受体,在两袖套法的基础上,将小鼠肝移植术划分为:供体准备手术、受体准备手术、取肝和整肝及供肝植入手术;提高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质量;改进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胆总管重建方法;缩短供肝冷缺血时间.检测受体小鼠术后14 d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并与正常小鼠比较.术后14 d切取移植物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供肝冷缺血时间<45 min,手术成功率达85%,术后小鼠远期存活率近78.5%.术后14 d受体小鼠血清中ALT含量为(35.7±5.8)U/L,AST含量为(110.3±13.9)U/L;与正常小鼠血清中ALT[(31.3±9.5)U/L]及AST[(113.3±15.0)U/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示未见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结论 改良的模型制作手术成功率高,供肝冷缺血时间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小鼠肝移植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闭合性损伤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在损伤程度和范围预测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因怀疑腹部闭合性损伤就诊的87例儿童患者病历资料,其中49例患者确诊为腹部闭合性损伤,按患者是否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I组和II组)以及是否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腹腔内损伤(Ia组和Ib组)分组,比较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 结果:I组和II组血清AST和ALT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145.3±180.4)U/L vs. (34.8±10)U/L和 (84±119.8)U/L vs. (25.1±13.8)U/L,P<0.05)],Ia组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为(333.6± 283.8)U/L和(197.5±192.5)U/L,高于Ib组的(84.2±55.9)U/L和(43±29.8)U/L(P<0.001);影像学确诊的腹腔内损伤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110.5 U/L和63.5 U/L,肝损伤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500 U/L和300 U/L;影像学确诊的腹腔内损伤与血清AST(>110.5 U/L)和ALT(>63.5 U/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3和0.58,P<0.05)。 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显著升高,AST>110.5 U/L和ALT>63.5 U/L提示存在腹腔内损伤,如果AST和ALT水平进一步升高则应考虑严重肝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活体供者肝右叶联合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叶的双供肝活体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例行成人活体供者肝右叶联合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叶的双供肝活体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性肝细胞癌受者,年龄为46岁,体质量为66 kg,身高为171 cm,血型为A型Rh阳性。移植物1来自女性活体供者,年龄为23岁,体质量为50 kg,身高为150 cm,血型为A型Rh阳性。移植物2来自男性脑死亡捐献者,年龄为44岁,血型为A型Rh阳性。手术在3个手术间施行,2个手术间同时施行移植物1和移植物2的切取手术,第3个手术间施行受者肝脏游离,当移植物的体外拼接接近完成时,完整取出受者肝脏,并施行肝移植。观察指标:(1)活体供者及受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受者病肝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肝细胞癌复发监测、移植肝功能监测、免疫抑制剂监测调整、胆道血管并发症监测、排斥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受者需终生定期随访,最近一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12月4日。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活体供者及受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活体供者手术时间为315 min,术中出血量约200 mL,术中输入自体回收血量约200 mL,术后第6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受者顺利完成改良背驼式肝移植。移植物1取自活体供者不含肝中静脉的肝右叶,质量410 g。移植物2取自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叶,质量400 g,拼接后的供者移植物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1.2%。受者手术时间为815 min,无肝期时间为60 min,术中出血量约1500 mL,术中输血量为1800 mL。住院期间受者体温正常。术后第1天受者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达到峰值(分别为17.15×109/L和91.7%),后逐渐降低,采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术后第7天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至正常范围(分别为7.90×109/L和70.9%),停用抗菌药物。住院期间,受者白蛋白(Alb)为31.0~41.4 g/L,受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肝功能指标均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第10天受者全身状况良好,康复出院。(2)受者病肝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①中分化肝细胞癌,肿瘤包膜欠完整,未侵及肝被膜,周围肝组织呈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结节性肝硬化改变,肝门断端未见肿瘤累及;②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沉积;③腹腔淋巴结1枚,呈反应性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提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0%细胞为阳性)、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阴性。(3)随访情况:受者2019年11月19日复查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2.92μg/L、异常凝血酶原16 AU/L,结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阴性结果提示肿瘤无复发。受者2019年12月3日复查肝功能:TBil 8.6μmol/L,ALT 23 IU/L,AST 28 IU/L,Alb 44.0 g/L;他克莫司血药浓度4.2μg/L,调整吗替麦考酚酯至250 mg 2次/d,其余治疗不变(他克莫司2 mg 1次/d,西罗莫司1 mg 1次/d);无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提示胆道血管并发症、排斥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论成人活体供者肝右叶联合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叶的双供肝活体肝移植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治疗超出米兰标准肝细胞癌患者的次优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后受者早期肝肾功能的动态变化,并评估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161例成人尸肝肝移植临床资料,观察本组肝移植术后受者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清肌酐(SCr)的变化趋势;对患者移植术后1 d的各参数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 患者肝移植术后1~7 d,TB由116.2 mmol/L降至66.7 mmol/L(Z=5.901,P<0.01),PT由19.4 s降至15.0 s(Z=11.657,P<0.01),ALT由285 U/L降至100 U/L(Z=12.619,P<0.01),AST由264 U/L降至50 U/L(Z=9.776,P<0.01),SCr由103.4 mmol/L降至86.6 mmol/L(Z=1.353,P 0.05).COX分析结果 显示,SCr(RR=3.477,P<0.01)和TB(RR=2.088,P<0.05)为受者预后的独立性影响因素.由此建立肝移植受者预后评分公式为1.276×lnSCr(mmol/L)+0.730×lnTB(mmol/L).结论 肝移植术后受者肝功能可早期恢复,肝移植术后1 d的SCr与TB水平影响受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E酯预处理对小鼠原位脂肪肝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供者用维生素E酯 (VES)预处理对原位小鼠脂肪肝移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小鼠对照组 (n =8)、肥胖小鼠对照组 (n =8)、非脂肪肝移植组 (n =12 )、脂肪肝移植组 (n =12 )、VES预处理脂肪肝移植组 (n =12 )。术后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相对水平 ;肝脏组织HE染色 ,油红O染色脂肪定量 ,ATP含量及解偶联蛋白 2 (UCP 2 )水平。结果 VES预处理脂肪肝移植组移植后 2h存活率为4 5 % ,而脂肪肝移植组为 2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VES预处理脂肪肝移植组血清ALT与AST水平与ATP浓度分别为 (32 33± 10 6 5 )U/L、(4386± 92 4 )U/L、0 .19± 0 .0 1,而脂肪肝移植组分别为 (832 0± 4 6 5 5 )U/L、(6 4 94± 2 6 5 5 )U/L、0 .13± 0 .0 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VES预处理脂肪肝移植组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 ,线粒体UCP 2水平低于脂肪肝移植组。结论 维生素E酯预处理对小鼠脂肪肝移植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减轻大鼠小体积肝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作为肝移植的供、受者,随机将受者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依达拉奉组受者移植前30 min经阴茎背静脉注射依达拉奉3 mg/kg,对照组受者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供肝重量与受者全肝重量比)小体积供肝肝移植模型.术后6 h时,处死两组受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移植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使用相应的检测试剂盒检测移植肝组织中MDA含量以及SOD和MPO的活性.同时,取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 术后6h,依达拉奉组受者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为(825.50±72.87)U/L和(687.40±72.21)U/L,对照组分别为(1188.03±124.04)U/L和(988.66±91.07)U/L,依达拉奉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受者移植肝组织中MDA和TNF-α含量明显下降,MPO活性也明显下降,而SOD活性则明显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对照组肝细胞发生明显的空泡样变性伴局部坏死灶,肝小叶结构破坏,门脉周围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依达拉奉组肝损伤明显减轻,小叶结构保存完整,肝细胞变性、坏死轻微,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 依达拉奉能够明显减轻大鼠小体积肝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以及减轻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使用脑死亡来源供肝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初步分析脑死亡来源供肝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器官移植科共实施9例脑死亡来源供肝肝移植。供体年龄16~43岁,死于颅脑外伤7例,死于脑血管意外2例,器官切取前平均动脉压(105±5.2)mmHg(1mmHg=1.333kPa)(6例需使用升压药物),肝功能检测丙氨酸转氨酶(175±40)U/L,天冬氨酸转氨酶(180±46)U/L,总胆红素(40±8.6)mmol/L。受者年龄(48.6±10.1)岁,男性8例,女性1例;术前诊断为肝硬化5例,肝癌4例,术前MELD评分(27.6±6.7)分。结果供肝冷缺血时间为(7.4±2.8)h,所有患者手术顺利。1例于术后7天死于肾功能衰竭。8例受者康复出院并随访6~24个月,1例于术后24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其他并发症发生包括急性排斥反应2例,胆道狭窄并感染1例,胆道缺血1例,肺部感染1例。结论按照我们选择脑死亡供肝的原则,肝移植受者术后近期及中期预后良好,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甘氨酸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中对移植后大鼠生存率、脏器损伤及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 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200~230 g)分为甘氨酸组和对照组.甘氨酸组:术前经静脉给予供体甘氨酸1.5 ml(300 mmol/L),对照组给予1.5 ml的林格氏液.50%大鼠肝脏在HTK液经过2 h的冷保存后行原位肝移植术.肝移植术后观察大鼠生存率、血清转氨酶、肝脏组织学及肝脏再生情况.结果大鼠减体积肝移植(50%)术后,甘氨酸显著延长大鼠生存率.减体积肝移植术后8 h对照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乳酸脱氢酶(LDH)分别升至(4045.4 ±614.5)、(1972.3±338.2)、(13 079.8±2608.4)U/L,而甘氨酸可降低血清转氨酶40%~50%(P<0.05).肝脏组织学也证明了甘氨酸的保护作用(P<0.05).移植术后8 h和24 h,肝脏的再生率和肝组织中的Ki-67表达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氨酸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可以延长生存率,减轻肝脏损伤,并且不阻碍肝脏的再生.Kuffer细胞的失活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在儿童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58例儿童活体肝移植供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供者行CT等检查,将二维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评估供者肝内胆管和血管情况,并对肝左动脉和肝左静脉解剖结构进行分型,测算供者标准肝脏体积、拟切取肝脏体积和受者标准肝脏体积,模拟手术操作,制订手术方案.采取精准肝切除切取供肝.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4月.结果 58例儿童活体肝移植供者术前CT血管造影检查示肝左动脉Ⅰ型28例、Ⅱ型10例、Ⅲ型20例、无Ⅳ型供者;肝左静脉Ⅰ型35例、Ⅱ型23例.三维重建预测拟切取肝脏体积为(243±65) mL.58例供者均成功完成供肝切取术,其中7例为左半肝切取,51例为肝左外叶切取.2例供者行胆囊切除.术中实际切取肝脏体积为(255±59) mL,拟切取肝脏体积平均误差率为4.94%.移植物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3.3%±1.0%.手术时间为(260±89)min,术中出血量为(181±35)mL,仅1例供者术中输RBC 2 U.供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0±1.1)d,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为(3.0±1.2)d,术后住院时间为(7±3)d,出院时所有供者血清WBC、Hb、ALT、AST、TBil、DBil、AIb等指标水平正常.2例供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分别为切口少量渗血和脂肪液化,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58例儿童活体肝移植供者术后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8.7个月.供者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应用于儿童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术,切取准确率高、供者肝功能损害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鼠动脉化原位肝移植中供体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C)和移植组,移植组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供体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热缺血0 min(W0)、热缺血15 min(W15)和热缺血30 min(W30),其后建立近交系大鼠动脉化原位肝移植模型,每组均为30只大鼠,分别于术后3、7、14和30 d处死,每个时间点各取6只大鼠,分别测定移植肝组织学、肝功能的变化.此外,移植组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观察长期生存率(>100 d).结果 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损伤加重,恢复过程延长.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3、7、14和30 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14 d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术后3、7、14和30 d ALP与供肝热缺血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术后热缺血0、15、30 min长期生存率组分别为100.0%(6/6)、83.3%(5/6)、66.7%(4/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结论 肝移植过程中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并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细胞损伤加重,肝细胞功能恢复早于其形态学恢复.肝移植术后早期存在胆汁淤积,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明显加重胆汁淤积的程度,胆汁淤积的恢复明显晚于肝细胞损伤指标的恢复.在热缺血30 min内来自于心脏停搏的供肝肝移植术后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一种用于研究肝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原位肝移植组(OLT组)与自体肝移植组(AT组).比较各组大鼠手术时间、存活率及术后24 h血清中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S组相比OLT组、AT组术后血清TB、ALT、AST升高明显,AT组较OLT组术后存活率明显提高,血清TB、ALT、AST及TNF-α含量明显降低,肝形态异常变化减轻(P<0.05).结论:自体肝移植模型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可比性强,且排除了免疫损伤的影响,更好地反映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比较适宜作为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供受者术前及术后早期各项临床指标对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DCD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指标包括:供者年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受者年龄、血肌酐、胆红素总量(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蛋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体质量指数;供肝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将术后72 h内ALT或(和)AST> 1500 U/L定义为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应用Kaplan-Meier法对受者总体存活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存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60例DCD肝移植受者1和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6%和62%.供者术前ALT、AST、供肝热缺血时间以及受者术前肌酐、MELD评分、供肝冷缺血时间、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的发生为受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进一步筛选出热缺血时间(相对危险度=1.318,95%可信区间为1.173~1.481,P=0.000)为DCD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CD供肝热缺血时间为影响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控制热缺血时间有利于改善DCD受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小鼠原位脂肪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了ob/ob小鼠脂肪肝移植模型 ,探讨保证建模成功的关键因素。方法 采用小鼠非动脉化肝移植技术 ,5~ 7周肥胖小鼠为供体 ,正常小鼠为受体 ,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受体肝组织行HE染色和油红O染色 ,血清ALT、AST水平检测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法。结果非脂肪肝移植组 (lean to lean)受体长期存活率 (n =10 )为 70 % ,脂肪肝移植组 (ob/obtoagematchedlean)受体存活率为 0 (n =1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脂肪肝移植给体积相当的正常小鼠 ,其短期存活率为 3 0 % (n =10 ) ,所有小鼠术后存活并苏醒 ,但均未超过 2 4h。脂肪肝移植受体ALT水平为 (62 85± 2 93 7)U /L ,AST为 (5 812± 2 942 )U /L ;而正常小鼠移植组ALT与AST水平分别为 (5 96± 114 )U /L ,(1796± 870 )U/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组织学检测显示大量胆管中央凝固性坏死伴出血。结论 该模型的成功建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肝原发性肝无功能移植模型 ,为脂肪肝移植后脂肪肝细胞受损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的预防作用.方法 取豚鼠和SD大鼠各2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供受体随机配对;移植前采集受体大鼠近交系其他个体血清,45℃水浴灭活补体备用;实验组(n=10)术前用0.1%受体血清(recipient serum,RS)的Ringer液“封闭”供肝,对照组(n=10)仅用Ringer液灌洗供肝;采用改良“双套管法”行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供肝植入后形态学改变、受体存活时间、术后1h存活率,HE染色法检测移植肝微血栓、出血和肝细胞水肿等病理损害积分;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评价肝功能.结果 两组大鼠供体异种肝移植时间和无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受体大鼠供肝充盈缓慢,灌注不均,实验组供肝充盈迅速,灌注较均匀;实验组受体大鼠术后存活时间和术后1h存活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移植肝微血栓、间质出血(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肝细胞水肿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HAR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预防器官移植HAR的潜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和分析成人间活体肝移植(LDLT)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7年2月—2007年7月的3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供体为供体右半肝(不带肝中静脉)1例,供体扩大左半肝(带肝中静脉、尾状叶)2例,GV/SLV均≥40%。3对供者及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小肝综合征发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左半肝供者较右半肝供者肝功能恢复更快。结论如左半肝GV/SLV≥40%,可优先选择左半肝作为供肝;胆道重建不必放置胆管引流管;成人间LDLT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供肝质量是影响肝移植后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供体选择和供肝评价等方面介绍来源于脑死亡者肝移植供肝和活体肝部分移植的供肝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导致初始肝功能不良(IPGF)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04年4月至11月行肝移植的3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肝移植术后3 d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I一)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1 500 U/L的受者分为IPGF组,<1 500 U/L的受者分为非IPGF组.受者肝移植前分析指标为:年龄和MELD评分;供者分析指标为:年龄,供肝冷保存时间(CIT),供肝冷保存末期(Pr)、门脉灌注后4 h(Po)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活检病理学评分;手术中的分析指标为:受者手术时间和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RWIT).结果 所有受者术后均获得长期随访.32例受者中,IPGF组有10例,非IPGF组有22例.IPGF组和非IPGF组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分别为(55.00±12.91)min和(41.55±8.5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PGF组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显著长于非IPGF组(P<0.01);IPGF组受者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非IPGF组(P<0.05).两组移植肝总体存活率分别为90.0%和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移植肝按P0评分和IRI评分中的重度损伤标准发生IPGF的概率与轻、中度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IPG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在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损伤中的抗炎作用.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实验组(16只)和对照组(16只).将已转染HO-1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和空载体分别注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供体大鼠腹腔(各8只).36 h后取供肝,冷保存4 h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6 h后检测血清ALT、AST、TNF-α、肝组织HO-1蛋白的表达以及阳性巨噬细胞计数.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实验组血清ALT和AST分别为(439±81)U/L和(1110±73)U/L,对照组分别为(1005±120)U/L和(1583±175)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90,7.050,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TNF-α分别为(15±13)μg/L和(52±11)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9,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肝组织HO-1蛋白的表达分别为0.28±0.07和0.04±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5).(4)实验组中HO-1阳性细胞大量表达于血管区,其阳性巨噬细胞的计数为2±1,显著少于对照组的8±2(t=0.007,P<0.05).结论 HO-1在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通过抑制肝巨噬细胞的激活,降低TNF-α的释放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变血红素氧化酶-1(HO-1)的活性对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影响.方法 用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4组:实验对照组(n=44):供体鼠术前24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 ml/kg;氯化血红素组(n=44):供体鼠术前24 h腹腔注射氯化血红素100 mg/kg,在供肝4℃生理盐水保存期间,经门静脉注入氯化血红素100 mg/kg;锌原卟啉组(n=44):供体鼠术前24 h腹腔注射锌原卟啉5 mg/kg,在供肝4℃生理盐水保存期间,经门静脉注入锌原卟啉5 mg/kg;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5).分别应用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肝脏中HO-1 mRNA及蛋白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移植肝脏肝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肝移植术后供体肝HO-1表达增强.肝移植术后氯化血红素组HO-I mRNA表达水平高于实验对照组,血清ALT和AST水平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锌原卟啉组术后肝组织HO-1 mRNA表达水平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血清ALT和AST水平高于实验对照组(P<0.05).肝移植术后48 h肝细胞凋亡率锌原卟啉组最高,氯化血红素组最低,实验对照组介于二者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实验对照组、氯化血红素组及锌原卟啉组3组的生存大鼠分别为7/12、9/12和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手术过程可促进大鼠肝脏H()-1表达增强;术前采用药物诱导HO-1可降低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率,减轻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儿童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供体供肝捐献术后生活质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8例儿童活体肝移植手术供者临床资料。采用供体特异性量表(Donor-specific survey,DSS)评估18位供体术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18组手术顺利完成。经过中位时间为14.5月随访后,所有供受体均健康存活。16(88.9%)位供者认为捐献前后健康状况无变化,14(77.8%)位供者术后出现可耐受临床不适症状。17(94.4%)位供者认为自尊心与术前一样或比术前好,无供者出现抑郁症状。13(72.2%)名供者已恢复工作,剩余5(27.8%)名也认为待业状态与捐献无关。所有供者对捐献经历较为满意并愿意再次捐献。结论儿童活体肝移植供体术后躯体健康、心理状态及社会功能评估均较为满意,生活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