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神经外科领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是否行外科处理是最具有争议的问题之一。随着影像学技术和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UIA患者接受了微创手术。文中总结分析UIA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患者共计102个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即时情况、随访结果、并发症、复发情况和再治疗的效果。结果除1例患者(1个动脉瘤)因血管扭曲显著,微导管无法超选至动脉瘤腔而未能完成血管内治疗外,其他所有动脉瘤均顺利进行血管内治疗。术中出现血栓性事件2例,动脉瘤出血3例,出现永久性并发症3例。随访期间有5例复发,3例患者接受再次治疗。结论血管内治疗UI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血管内治疗高分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疗效为应变量,选取可能影响预后的17项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随访6个月~10年,预后良好(GOSⅣ~Ⅴ级)率55.17%(48/87)。统计分析显示:入院时Claassen分级≥3级(OR=5.565,P=0.037),脑室内出血(OR=2.836,P=0.047)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年龄、手术时机、动脉瘤部位及大小、入院血糖等因素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高分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预后与入院时Claassen分级及脑室内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北京医院44例48个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44例患者中,男20例,女24;平均年龄57.8岁;Hunt-Kosnik分级:0、1~2和3~4级的患者分别为11、23和9例,1例无法确定分级.48个动脉瘤中,动脉瘤瘤体最长径均≤3 mm;前交通、大脑中、后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依次分别为11、8、14和12个,胼周、椎和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各1个.39个动脉瘤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其中13个辅以支架,6个栓塞临时使用了球囊),9个动脉瘤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了支架.结果 39个囊内栓塞的动脉瘤中,9个动脉瘤100%栓塞,20个90%,9个80%,1个<80%.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2例,小脑梗塞致共济失调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随访4~90个月无出血,13例在术后4~72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再生长.结论 破裂与未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74例,依据患者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45例和较差组(mRS 3~6分)29例,并对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2组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抗血小板或抗凝史、脑出血病史、动脉瘤部位、多发动脉瘤、手术时间、再出血、癫痫、非神经系统严重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在年龄≥70岁、Hunt-Hess分级Ⅲ~Ⅴ级、合并虚弱症、手术时机>3 d、动脉瘤直径≥7 mm、发生脑缺血卒中和脑积水比例比预后较差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虚弱症、手术时机及脑缺血卒中对预后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动脉瘤直径及脑积水对结果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开颅手术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Hunt-Hess分级、虚弱症、手术时机、脑缺血卒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6.
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近年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施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132个。其中,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的85例90个动脉瘤中,有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电熔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的41例42个动脉瘤,有1例动脉瘤破裂,现结合文献就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动脉瘤破裂后的急救处理进行分析。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男3例,女1例,年龄19~58岁。4例均为反复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例反复出血4次,另3例各出血3次。栓塞前2例神志清楚,1例呈朦胧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过程中应用血管内栓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9例,对照组(传统显微外科夹闭治疗组)39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2例临床治愈,构成比为82.1%;5例好转,构成比为12.8%;2例术后病情恶化,构成比为5.1%,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5.6±4.6天。对照组31例临床治愈,构成比为79.5%;5例好转,构成比为12.8%;2例无变化,构成比为5.1%;1例术后病情恶化,构成比为2.6%,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21.4±5.2天。2组患者治疗效果上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应用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再出血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0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对11个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动脉瘤位置、瘤颈宽度、基础病、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mm、有高血压病史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5.561、1.973、3.625、6.483,均P〈0.05)。结论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mm、有高血压病史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院收治的行60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随访至2019年4月30日,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作为依据评估患者预后情况,采取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患者的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血管内介入栓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rupture intracranial aneurysms,RIA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RIAs患者的EVT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7年1月在金华市人民医院诊断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RIA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EVT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术后EVT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术后出现EVT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纳入并发症发生组(24例),将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纳入并发症未发生组(51例),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病史、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等)、动脉瘤相关指标(动脉瘤的数量、最大直径、位置、形态、瘤囊及主动脉弓分型情况等)、EVT治疗情况(手术次数、手术方式、破裂至栓塞时间、栓塞效果及血钠水平)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IAs患者EVT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因素。 结果 并发症未发生组患者的高血压、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瘤囊、宽颈动脉瘤情况、手术方式及血钠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的Hunt-Hess分级、手术方式、瘤囊及宽颈动脉瘤情况是影响RIAs患者EVT治疗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结论 Hunt-Hess分级、手术方式、瘤囊及宽颈动脉瘤情况是RIAs患者EVT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 041例开颅治疗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人院Hunt和Hess分级为3或4级、后循环动脉瘤、年龄>60岁、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15mm、术前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均提示为手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结论 动脉瘤的手术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明确影响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 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入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3.
简国庆 《中外医疗》2014,33(6):26-27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8例高龄(≥65岁)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8例患者(58个动脉瘤)均行开颅夹闭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8例患者经开颅夹闭治疗,48例(82.76%)患者恢复良好,7例(12.07%)患者功能障碍.3例(5.17%)患者死亡。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年龄、人院时的Hunt—Hess分级、高血脂症、Fisher分级、Glasgow评分.其中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和高血脂症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相对复杂,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和高血脂症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颅内破裂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效果。方法:将我院8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显微手术夹闭,观察组45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治疗疗效、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GOS评分及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够有效改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的进步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系统的不断升级,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使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不断扩大,相关学科医生及患者群体对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增多,使更多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治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Hunt-Hess Ⅰ~Ⅴ级破裂动脉瘤患者63例,64个颅内动脉瘤,并对其中的50例患者于急性期(3 d内) 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胡涛  周建华  韩书清  雷丹 《当代医学》2021,27(27):117-118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高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因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予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并进行稳定血压、降低颅内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术后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92例,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25例;一旦发现动脉瘤破裂,迅速中和抗凝及致密填塞破裂动脉瘤,然后分别采用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腰大池引流术等处理方法。结果25例术中破裂的患者中,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6例,存活5例,死亡1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例,存活1例,死亡1例;接受腰大池引流术17例,存活16例,死亡1例。术后半年共随访22例,改良Rankin量表( mRS)评分0分11例,1分4例,2分3例,3分3例,4分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存在一定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正确的处理方法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aneurysm)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它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颅内动脉壁结构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的作用.早在17世纪,即有人在尸体解剖中发现了颅内动脉瘤,并认识到它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采取血管内栓塞术结合微创血肿清除术,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及康复训练等综合方法为33例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评估预后,33例患者出院时 GOS 评分5级者19例,4级者10例,3级者3例,2级者1 例 。 结论血管内栓塞术结合微创血肿清除术,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等综合治疗,适应于各种类型的动脉瘤,特别适合于高龄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缩短住院周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经血管内栓塞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方法24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110例在发病后3天内行早期手术治疗,其中选择经血管内栓塞治疗70例,开颅显微神经外科夹闭手术治疗40例。结果11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经血管内栓塞治疗70例,完全栓塞59例(84.29%);近全栓塞11例(15.71%),即栓塞率≥85%;治疗后3—6月内随访,56例(80%)完全恢复健康,9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5例术后病情恶化,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显微外科手术夹闭40例,完全夹闭36例(90%),不全夹闭或包裹治疗4例(10%),术后3—6月随访示:临床治愈34例(85%),4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重度偏瘫、语言障碍,1例死亡。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发生,可降低其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