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膀胱癌具有高度的肿瘤异质性, 目前, 系统性铂基化疗仍是顺铂耐受膀胱癌患者治疗的一线选择。但多药耐药性、肿瘤干细胞、非编码RNA和活性氧等介导的化疗耐药仍然是导致膀胱癌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因此, 本文综述膀胱癌化疗耐药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以期为膀胱癌的精准个性化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影像组学是一种新兴的影像数据定量分析手段,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研究中, 推动了疾病诊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发展。在尿石症诊疗领域, 影像组学主要应用于输尿管结石的鉴别诊断、术前对不同结石成分的预测以及各种治疗模式的疗效预测等方面, 本文介绍影像组学的基本流程, 并对其在尿石症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和极高的肿瘤内异质性, 导致膀胱癌早期诊断困难及治疗效果欠佳。新兴的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项对单细胞进行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及表观遗传学测序, 进而识别细胞间精细差异的强大技术, 对于揭示肿瘤内异质性及探讨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间的复杂关系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中, 我们总结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膀胱癌肿瘤内异质性、肿瘤微环境、治疗耐药性及治疗靶点等方面的研究, 以期为膀胱癌的诊疗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单细胞测序技术是在单细胞水平上, 对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的一项新技术。目前, 单细胞测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膀胱癌的研究, 通过识别不同的细胞亚群、免疫微环境, 开辟了解膀胱细微肿瘤生物学的新途径, 并且单细胞测序技术有望通过识别和使用新的生物标志物和靶向治疗, 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做出重要改变。本文总结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膀胱癌的异质性细胞亚群、发生发展规律、免疫微环境和耐药性等方面中最新的研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膀胱癌(BC)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肿瘤易感候选基因11(lncRNA CASC1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收治的98例BC患者(BC组)和95例良性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良性疾病组)的临床资料, 并选取同期98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以BC患者的血清lncRNA CASC11平均表达水平为界, 分为lncRNA CASC11高表达组(50例)和lncRNA CASC11低表达组(48例)。比较各组的血清lncRNA CASC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BC患者的血清lncRNA CASC11表达水平;分析血清lncRNA CASC11、CYFRA 21-1、CA125对BC的诊断价值;分析BC患者的血清lncRNA CASC11表达水平与CYFRA 21-1、CA125的相关性;分析血清lncRNA CASC11表达水平与B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良性疾病组、BC组患者的血清lncRNA CASC11、CYFRA ...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是一种新型影像学检查技术, 可以反映肿瘤的代谢情况, 提供更多肿瘤相关信息。影像组学通过高通量提取医学影像中能够描述肿瘤特征的定量特征并进行分析。本文就PET/CT影像组学及其在肝细胞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约占尿路上皮癌的5%。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RNU)是UTUC治疗的金标准, 但术后膀胱癌的复发率可高达20%以上。UTUC在术后管理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准确预测肿瘤复发和疾病进展。了解UTUC术后复发膀胱癌的分子机制对指导肿瘤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现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 同时肝癌展示出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本文就肝细胞癌的肿瘤微环境异质性与肿瘤异质性, 从肝细胞癌异质性特点、异质性产生机制以及肝细胞癌异质性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为肝细胞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9.
影像组学指自影像学图像中提取高通量影像学特征,通过筛选特征建立模型,实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及预测预后等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CT影像组学为鉴别良恶性肺结节提供了新契机。本文就影像组学概念、CT成像方法及其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肺结节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膀胱癌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第1位, 是最常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 其中25%~30%的患者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是其治疗的标准术式, 能有效避免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 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手术风险高、创伤大, 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差等原因, 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着对膀胱癌肿瘤异质性、生物学行为等的认识不断加深, 膀胱癌治疗已从手术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 保留膀胱的治疗方式可获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同等的肿瘤学预后, 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 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表浅性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因素对于正确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应用各种影象学、脱落细胞学、肿瘤标记物、膀胱镜检等手段、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才能够对表浅性膀胱癌早期发现和正确的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12.
表浅性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因素对于正确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应用各种影象学、脱落细胞学、肿瘤标记物、膀胱镜检等手段、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才能够对表浅性膀胱癌早期发现和正确的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基于普通影像及超分辨率(SR)重建技术的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介入术后沉默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受支架介入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并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筛选沉默性脑梗死患者218例。使用SR重建技术提高了图像质量, 分别对普通DWI图像及SR重建技术处理的图像提取大量的影像组学特征, 并采用相关分析、单因素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来选择最佳的影像组学特征。基于这些特征通过逻辑回归分类器建立临床预后预测模型, 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根据每个患者的影像均提取1 835个影像组学特征。在测试集中, 基于SR重建技术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患者临床预后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ROC分析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 而基于普通DWI影像构建的模型的AUC值为0.714。结论相较于普通DWI影像, SR重建技术有望于提高图像质量并增加对预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介入术后出现沉默性脑...  相似文献   

14.
我国胃癌每年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 而胃癌是一种异质性个体差异极大的疾病, 预后较差, 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包括基因组学在内多组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深入剖析胃癌的不同分子亚型及内在机制, 寻找到胃癌相关的分子靶点及分子特征, 基于此类分子特征研判、开发的靶向或免疫治疗药物, 部分已应用于胃癌的临床治疗。笔者梳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最新进展, 以胃癌分子分型为基础, 阐述胃癌精准治疗策略现状与展望, 以期为提高胃癌综合治疗疗效, 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和生存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bladder cancer, B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也是最致命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目前,BC的诊断和随访依赖于膀胱镜检查和细胞学方法,具有侵入性且往往受到肿瘤异质性的影响。因此,发现新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对BC的诊断、进展和预后至关重要。已有研究显示,尿液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与肿瘤细胞具有同源性,相比于血浆ctDNA具有更高的浓度,可能对泌尿系统肿瘤的早期检出发挥作用。但样本量较小且分离难度较高,检测方法的标准化仍需进一步统一。本文总结了尿液ctDNA作为液体生物标志物在BC早期诊断、疗效监控及复发预测方面的价值,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实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以来, 骨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生存率明显提高, 如骨肉瘤五年生存率从原来的5%~20%提高至60%~70%。骨肿瘤的特点是:(1)发病部位广;(2)肿瘤类型多;(3)肿瘤异质性高;(4)结构和功能重建并重;(5)转移性肿瘤多于原发性肿瘤。基于上述特点, 骨肿瘤的诊断须遵循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的基本原则;在遵循肿瘤切除原则达到局部控制的基础上, 还要进行有效的骨与软组织结构性缺损重建和获得尽量完美的运动功能。由于基因研究、生物信息技术、数字医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骨肿瘤的诊疗已经进入具有精确、准时、共享和个体化四大特征的精准医学阶段。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探索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 寻找新靶向基因, 为未来精准医疗在骨肿瘤中的应用提供了方向。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对骨肿瘤的辅助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肾细胞癌(RCC)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术前精准分期及分级诊断RCC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影像组学基于数据挖掘方法从CT、MR等图像中提取定量特征并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且非侵入性的评估手段,现已用于RCC诊断、亚型分类、核分级、评估疗效及预测预后等。本文对影像组学用于RCC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AI)是生物医学领域过去十年中发展最快的新技术领域之一。以影像组学、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等为代表的AI技术, 因其能从医学资料中高通量地获取特征信息、分析特征数据并挖掘揭示数据与医疗结果之间的潜在联系, 愈发被研究者青睐。胃癌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而将AI技术和内镜、影像、病理及测序分析等相结合的检查手段, 已经在胃癌的辅助诊断、疾病分期和预后以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AI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极大提升了高通量数据的有效利用率, 加速了疾病诊疗的智能化进程, 但同时也在医学伦理、患者隐私和医疗AI的法律主体地位等方面产生了许多问题。未来, 合理地规划和管理AI技术, 有望为推动医学发展及重塑医疗行业提供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而言,保留膀胱治疗主要应用于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以及肿瘤局限但不愿接受根治术的患者。为达到疾病完全缓解且保留功能健全的膀胱这一目的,临床已出现多种治疗模式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但需要严格筛选患者。本文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肝癌未来数十年仍将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随着肝癌早诊早治、精准肝切除以及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的进步,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尽管如此,由于肝癌的高度异质性,同一临床分期的肝癌患者对治疗应答及预后仍存在很大差异,迫切需要新分期、分型指标以助力肝癌精准诊断与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多组学技术、单细胞技术、肿瘤分子可视化技术及医学人工智能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肝癌分子分型正越来越接近肿瘤生物学特征的真正本质,从而助力肝癌精准诊断与治疗的实施和健康中国的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