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Johnston分析法评价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的硬组织变化,了解牙性及骨性变化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6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病例进行上颌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进行矫治,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Johnston分析法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矢状方向上,上颌骨相对颅底前移1.24mm,下颌骨相对颅底后移1.65mm,上下颌骨相对位置(ABCH)变化了2.89mm(p<0.001);上下磨牙及上切牙均明显前移,下切牙略后移,矫治后磨牙关系及前牙覆盖分别改变了4.25mm(p<0.001)、4.49mm(p<0.001)。结论: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使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能使上下颌骨和牙齿发生有利的变化,并以骨性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颌快速扩弓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8~10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随机分为扩弓组和非扩弓组,扩弓组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前快速扩弓1周,非扩弓组单独使用前方牵引治疗.2组病例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采用传统头影测量方法和Pancherz头颅参照系统对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上颌快速扩弓对前方牵引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①扩弓组治疗时间19.2±3.2周,非扩弓组22.4±3.6周,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②治疗前后,扩弓组前下面高增加4.10±1.92 mm,非扩弓组增加3.75±2.01 mm,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③治疗前后,扩弓组上颌切牙唇倾度增加2.55°±2.68°,非扩弓组增加4.70°±2.74°,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单纯使用前方牵引治疗相比,使用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解除前牙反(牙合),减少上颌切牙的代偿性唇倾,但是会加重下颌骨的后下方旋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颌扩弓对成人牙颌结构的影响。方法成人上颌扩弓组11例和非上颌扩弓矫治组(对照组)17例。测量矫治前、主动矫治结束时及保持2年时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交角、临床牙冠高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距、上颌中切牙根尖点宽距、上颌宽距、下颌平面角以及前下面高。结果保持2年较矫治前扩弓组上颌第一磨牙交角减小7.50±10.21°,对照组减小0.64±5.06°;扩弓组第一前磨牙临床牙冠高度增加0.61±0.45 m m,对照组增加0.21±0.51 mm;扩弓组上颌第一磨牙间宽距增加7.30±0.56mm,上颌中切牙根尖点宽距增加0.91±0.28mm,上颌宽距增加2.75±0.35mm;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间宽距增加0.32±0.21mm,上颌中切牙根尖点宽距减少0.25±0.18mm,上颌宽距增加0.89±0.25mm,两组相比5项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成人上颌扩弓可以有效扩大上颌牙弓及上颌宽距,不会导致明显的下颌后下旋转和牙龈退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颌扩弓对成人牙颌结构的影响.方法 成人上颌扩弓组11例和非上颌扩弓矫治组(对照组)17例.测量矫治前、主动矫治结束时及保持2年时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交角、临床牙冠高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距、上颌中切牙根尖点宽距、上颌宽距、下颌平面角以及前下面高.结果 保持2年较矫治前扩弓组上颌第一磨牙交角减小7.50±10.21°,对照组减小0.64±5.06°;扩弓组第一前磨牙临床牙冠高度增加0.61±0.45 m m,对照组增加0.21±0.51 mm;扩弓组上颌第一磨牙间宽距增加7.30±0.56mm,上颌中切牙根尖点宽距增加0.91±0.28mm,上颌宽距增加2.75±0.35mm;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间宽距增加0.32±0.21mm,上颌中切牙根尖点宽距减少0.25±0.18mm,上颌宽距增加0.89±0.25mm,两组相比5项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成人上颌扩弓可以有效扩大上颌牙弓及上颌宽距,不会导致明显的下颌后下旋转和牙龈退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Pitchfork分析法研究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的骨性和牙性矫治效果,为早期矫治的时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9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非治疗观察6个月后(观察期),应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早期矫治6个月(治疗期),随后直接进入固定矫治器治疗.应用Pitchfork分析法对比观察期和治疗期功能性(牙合)平面上骨骼及牙齿的位置改变.结果 在功能性(牙合)平面上早期矫治造成磨牙关系改变了7.9 mm,包括骨性改变4.2 mm、牙性改变3.7 mm;骨性改变中上颌骨贡献了0.7 mm,下颌骨贡献3.6 mm,牙性改变中上磨牙贡献了1.5 mm,下磨牙贡献2.2 mm.结论 恒牙早期阶段开始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的早期矫治Ⅲ类错(牙合)可取得较大的牙(牙合)关系改善,但对上颌骨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6.
快速扩开上颌腭中缝、压低切牙常会引起后牙的伸长。本文运用粘固型扩弓矫治器治疗上颌狭窄的患者,同时配合单向或三向控制性弓丝压低上切牙,并附以颏兜垂直牵引增加支抗,旨在研究多项控制性矫治力的联合作用,能否抑制面部垂直方向不必要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上颌快速扩弓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前方牵引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快速扩弓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前方牵引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8~10岁的骨性Ⅲ类错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随机分为扩弓组和非扩弓组,扩弓组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前快速扩弓1周,非扩弓组单独使用前方牵引治疗。2组病例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采用传统头影测量方法和Pancherz头颅参照系统对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上颌快速扩弓对前方牵引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①扩弓组治疗时间19.2±3.2周,非扩弓组22.4±3.6周,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②治疗前后,扩弓组前下面高增加4.10±1.92mm,非扩弓组增加3.75±2.01mm,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③治疗前后,扩弓组上颌切牙唇倾度增加2.55°±2.68°,非扩弓组增加4.70°±2.74°,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单纯使用前方牵引治疗相比,使用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解除前牙反,减少上颌切牙的代偿性唇倾,但是会加重下颌骨的后下方旋转。  相似文献   

8.
浦路明  陈斯军  袁静 《口腔医学》2009,29(12):639-640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骨性Ⅲ类错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4例青春期安氏Ⅲ类错前牙反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正侧位片,取模,进行测量、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相对于颅底前移,鼻底宽度,尖牙宽度,上颌第一磨牙宽度和覆盖都增加,其中57%为骨性改变,43%为牙性代偿。结论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对于青春生长发育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疗效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影响的三维变化。方法:选择53例伴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先采用 Hyrax 矫治器进行上颌快速扩弓,然后前方牵引矫治。平均扩弓16 d,前方牵引平均5个月。分别于扩弓前(T0)、扩弓结束时(T1)及前方牵引结束时(T2)拍摄锥形束 CT 并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结果:扩弓结束时鼻咽段最小截面积、最小截面积处冠状径和鼻咽段容积显著增大(P <0.05);前方牵引矫治后鼻咽段4项指标与扩弓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大(P <0.05)。结论:上颌骨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可显著增加鼻咽段上气道容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使用锥形束CT比较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和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矫治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4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反复扩缩组,每组12例.对照组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反复扩缩组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对每组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定点、重叠和测量分析.结果 反复扩缩组1例患者在治疗中失访.治疗后反复扩缩组上颌骨前移量[(2.5±1.0)mm]显著大于对照组[(1.6±0.8)mm](P<0.05);反复扩缩组颅底点至上齿槽座点(Ba-A)的距离增加了(3.1±1.0) mm,显著大于对照组[(2.2±0.9)mm](P<0.05);反复扩缩组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前移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上颌单次快速扩弓相比,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早期治疗上颌后缩患者可能对上颌骨前移略有利.  相似文献   

11.
自攻型微螺钉支抗在上颌前突正畸矫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螺钉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突患者50例,上牙弓均拔除2颗第一前磨牙,采用自攻型微螺钉加强支抗,微螺钉均植入到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后以每侧加0.98 N的力滑动内收上前牙,关闭间隙。于治疗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1)治疗过程中所有微螺钉均稳固;2)所有病例矫治后拔牙间隙均关闭,牙弓突度得到明显改善,上颌切牙明显直立和内收,平均内收7.57 mm,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SN)相交的下内角平均减少13.40°,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至上牙槽座点(NA)平面之间的上交角平均减少12.82°,上、下中切牙长轴的后交角平均增大20.56°,前牙覆盖平均减少7.94 mm,上唇突点至审美平面的线距平均减少5.52 mm,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一磨牙矢状向、垂直向的位移分别为0.01、0.09 mm,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所有病例矫治后均获得理想的侧貌改变,前牙覆覆盖正常,后牙尖窝锁结关系良好。结论自攻型微螺钉是一种稳固、舒适、高效的支抗,可即刻受力,能使支抗磨牙处于稳定状态,最大限度地内收上颌前牙,有效矫治上颌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Johnston分析法评价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硬组织变化,了解牙性及骨性变化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6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进行上颌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进行矫治,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Johnston分析法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矢状方向上,上颌骨相对颅底前移1.24mm,下颌骨相对颅底后移1.65mm,上下颌骨相对位置(ABCH)变化了2.89mm(p〈0.001);上下磨牙及上切牙均明显前移,下切牙略后移,矫治后磨牙关系及前牙覆盖分别改变了4.25mm(p〈0.001)、4.49mm(p〈0.001)。结论: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使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能使上下颌骨和牙齿发生有利的变化,并以骨性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细丝Edgewise技术矫治安氏Ⅱ1类错的方法。方法选取2000—2008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正畸科的30例应用细丝Edgewise技术矫治的Ⅱ1类错患者,对比其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结果矫治后患者上切牙明显内收,上颌支抗磨牙无明显前移,上切牙与下磨牙无明显伸长,下颌平面与平面未发生明显逆时针旋转。结论应用细丝Edgewise技术可最大限度减少额外支抗的使用,并可避免传统方丝弓矫治技术大力量Ⅱ类牵引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片段弓矫治技术联合横腭杆拉上颌尖牙向远中的临床效果和特点。 材料和方法 选择各类需要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或4颗第一前磨牙且需要强支抗的正畸患者24名,上颌放置横腭杆,用改良片段弓先拉上颌尖牙向远中移动,矫治前和移动6个月时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和取上、下颌模型,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上颌尖牙到RL垂直距离减小约4.34㎜,上颌第一磨牙到SL垂直距离增大约1.19㎜,上颌尖牙后移和上颌磨牙前移距离之比为3.6:1;SN-MP角变化无明显差异。牙弓周长减小3.51㎜,上切牙拥挤度明显减轻。 结论 改良片段弓联合横腭杆能够高效远中整体移动上颌尖牙,避免了摩擦力的不利影响,且对SN-MP角无明显影响;支抗磨牙近中移动明显小于尖牙远中移动,有效的保护了支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种矫治较大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良好治疗方法,并评价其对软硬组织改变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治疗,约半年之后开始第二阶段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直至咬合关系达理想状态,给予保持.结果所有患者经两个阶段治疗后,上颌及上切牙前移,下颌向后下旋转,伴下切牙后移,均显著改善了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凹陷型侧貌,且咬合关系调整理想,达到了功能与外形的完美统一.结论前方牵引可使骨改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产生牙性代偿及部分牙槽骨改建,将前方牵引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生长潜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快速扩弓前方牵引与单纯前方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临床疗效的异同。方法选择31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分为A、B组,A组15例采用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矫治,B组16例采用单纯前方牵引矫治。2组患者矫治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23个测量项目,比较矫治前后的变化,并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A组疗程平均10.14个月,B组平均9.77个月(P>0.05)。Pancherz分析结果表明,A、B组上颌基骨分别前移2.99 mm和3.33 mm;A组下颌基骨后移0.07 mm,B组下颌基骨前移0.80 mm;A、B组前牙覆盖分别增加4.51 mm和6.37 mm,磨牙关系改善分别为4.97 mm和4.73 mm。以上项目除前牙覆盖的变化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A组下颌磨牙在下颌基骨中前移了1.18 mm,B组下颌磨牙在下颌基骨中后移了1.20 mm(P<0.05)。从2组矫治前后治疗变化量的比较来看,矫治后2组上颌前牙的唇倾度均有增加,但B组较A组增加更多(P<0.05)。结论对早期骨性Ⅲ类错采用前方牵引矫治,无论快速扩弓与否,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不同扩弓方法结合上颌前方牵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反复快速扩弓回缩结合上颌前方牵引的可行性和方法,对比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和反复快速扩弓回缩结合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上颌后缩患者,每组10例。A组: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B组:上颌反复快速扩弓回缩加前方牵引。对治疗前及前方牵引6个月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扩弓并前方牵引6个月后上颌显著前移和逆时针旋转,下颌向后下方旋转,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两组间对比:反复扩弓回缩组前方牵引后上颌前移量(A点3.56mm)显著大于单次扩弓组(A点2.12mm)。结论使用上颌反复扩弓回缩结合前方牵引的方法治疗上颌后缩患者是可行的,其对前移上颌的效果优于单次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螺钉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突患者50例,上牙弓均拔除2颗第一前磨牙,采用自攻型微螺钉加强支抗,微螺钉均植入到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后以每侧加0.98N的力滑动内收上前牙,关闭间隙。于治疗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治疗过程中所有微螺钉均稳固;2)所有病例矫治后拔牙间隙均关闭,牙弓突度得到明显改善,上颌切牙明显直立和内收,平均内收7.57mm,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SN)相交的下内角平均减少13.40°,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至上牙槽座点(NA)平面之间的上交角平均减少12.82°,上、下中切牙长轴的后交角平均增大20.56°,前牙覆盖平均减少7.94mm,上唇突点至审美平面的线距平均减少5.52mm,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一磨牙矢状向、垂直向的位移分别为0.01、0.09mm,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所有病例矫治后均获得理想的侧貌改变,前牙覆衿覆盖正常,后牙尖窝锁结关系良好。结论自攻型微螺钉是一种稳固、舒适、高效的支抗,可即刻受力,能使支抗磨牙处于稳定状态,最大限度地内收上颌前牙,有效矫治上颌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后咽腔的改变。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门诊收治的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30例,行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并测量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上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A)增加,下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B)和颏前点到Y轴的距离(Y-Pog)减小,上咽腔宽(UPW)、中咽腔宽(MPW)增加,鼻咽部面积(nasopharynx)和口咽上部面积(oropharynx1)增加(均P<0.01);下咽腔宽(LPW)、口咽下部面积(oropharynx2)及头位角(SN-CV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颌前方牵引能改变咽腔大小。  相似文献   

20.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3):179-181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伴口呼吸习惯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硬组织横向结构的影响.方法对12例伴口呼吸习惯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用联冠式快速扩弓联合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后前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牙颌面横向结构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上、下磨牙间距分别增加3.73 mm和3.65 mm,与治疗前比较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颌基骨宽度及骨性鼻腔宽度也发生增大;与上磨牙冠根同时被扩宽相比,下磨牙间距的改变主要发生于牙冠部.结论利用联冠式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可明显增加上颌基骨、上下牙弓及骨性鼻腔的宽度,可有效改善伴口呼吸习惯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横向发育不足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