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槽嵴骨增量是解决种植治疗骨量不足的常见手段, 但存在术中骨粉塑形困难、空间维持和稳定性差等问题。数字化骨块是指利用数字化手段制作的针对缺损区形态的个性化骨增量植入材料。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和材料学的发展, 数字化骨块的实现手段也经历了一系列更新。本文总结以往相关研究, 系统介绍了数字化骨块的工作流程、实现手段、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为临床医师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骨增量效果的可预期性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打印导板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临床应用并对其设计及应用进行优化和规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资料, 包括40例下颌骨肿瘤手术患者(常规组20例、导板组20例)、20例颞下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常规组10例、导板组10例)、20例正颌双颌手术患者(常规组10例、导板组10例)、20例放射粒子植入手术患者(常规组10例、导板组10例);患者中位年龄45岁(16~75岁), 其中男性58例, 女性42例。所有导板组患者术前均进行螺旋CT扫描并建立颌骨及供骨区三维模型(上颌骨和下颌骨模型各40个)以模拟手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术导板(包括截骨及定位成形导板共40套、穿刺定位导板10个)。分析模型打印时间以及各导板的设计时间、打印时间、导板应用对手术时间及手术精度的影响。结果下颌骨肿瘤手术、颞下颌关节置换手术、正颌双颌手术、放射粒子植入手术的手术导板设计时间分别为(2.8±1.8)、(2.2±0.3)、(2.9±1.8)和(0.9±0.3)d。上颌骨模型和下颌骨模型打印时间为(11.1±1.6)和(2.6±0.4)h, 截骨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锥形束CT(CBCT)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技术的手术定位导板在埋伏多生牙拔除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上颌前区埋伏多生牙患者15例,通过CBCT确定手术入路方式,CAD/CAM技术设计制作唇侧入路手术导板或腭侧入路手术定位导板,并应用到手术中定位拔除埋伏多生牙。结果 手术定位导板在术中均贴附良好,可迅速定位并暴露多生牙,同时避让邻近重要解剖结构。结论 手术定位导板在埋伏多生牙拔除中可以精确定位及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4.
全口义齿修复与颞下颌关节有天然的联系, 全口义齿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颞下颌关节的正常运动。本文简要介绍全口义齿咬合设计的原则、不同型的特点, 以及如何在全口义齿修复的步骤中注意颌位关系的确定和咬合调整。强调正确进行全口义齿修复对保持颞下颌关节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牙列游离端缺失可摘局部义齿的数字化制作流程。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牙列游离端缺损患者12例, 男性7例, 女性5例, 年龄(59±3)岁。采用口内扫描技术获取牙列、牙槽嵴及颌位关系的三维模型, 常规设计制作并试戴可摘局部义齿金属支架。金属支架就位于口内, 再次口内扫描获取牙列、牙槽嵴及金属支架的复合模型, 采用虚拟模型置换游离端牙槽嵴数字化印模的方法获取游离端修正模型。在游离端修正模型上设计栓体栓道式树脂基托及人工牙列三维模型, 并采用数字化切削技术制作基托及人工牙列树脂模型, 利用栓体栓道精准就位基托及人工牙列, 并用注塑树脂粘合金属支架、树脂基托及人工牙列, 打磨抛光后完成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临床试戴后与设计数据对比, 结果显示在人工牙列、树脂基托与就位栓体连接杆的连接处以及人工牙列与树脂基托连接处存在0.4~1.0mm的误差, 面误差为0.03~0.10mm。12例患者戴用义齿后, 仅2例患者因压痛而复诊调磨, 其余病例未见任何不适。本项研究使用的可摘局部义齿数字化制作流程可基本解决游离端修正模型的数字化制取以及树脂基托...  相似文献   

6.
毛燮均教授1935年撰写了关于中国牙医教育的报告, 从1948至1950年先后发表3篇包含发展牙科为口腔医学教育思想的文章, 并在1950年7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主任时提出将牙医学系更名为口腔医学系, 呈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教育部成功备案。次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口腔科学会, 之后全国医疗系统牙科陆续改为口腔科、牙医学系改为口腔医学系。牙医学更名为口腔医学, 在牙医学教育中融入了医学内容, 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这一口腔医学教育思想形成过程有待研究。本文基于毛燮均教授工作和留学经历, 通过对档案、个人书信以及文献史料信息的挖掘, 勾勒出毛燮均口腔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经历了在牙医学教育中融入生物学到融入医学, 最终发展为口腔医学的过程, 这一历史脉络的呈现有助于丰富我国口腔医学历史研究, 便于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口腔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相较传统修复方法, 口腔数字化修复技术大大简化了缺牙患者的修复治疗过程, 同时提高了修复的准确性。口腔固定修复的全数字化流程, 不仅能有效提高修复治疗的效率、准确性与可预期性, 而且有助于多学科间合作, 保证治疗的系统性, 由此成为口腔修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就口腔固定修复全数字化流程的概念、关键技术、材料进展与应用以及尚存的问题进行论述,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一种竖直并前移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替代下颌第二磨牙的正畸治疗方法, 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对13例, 共18颗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导致第二磨牙远中根严重龋坏或吸收的患者, 拔除严重龋坏或根吸收的第二磨牙, 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下颌第一磨牙与第三磨牙交互牵引装置引导阻生的第三磨牙前移、萌出, 直至直立。结果第三磨牙长轴与下颌平面前上交角治疗前36.40°±12.73°, 治疗后91.28°±6.02°, 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后下交角增加54.58°±15.49°, P<0.001。第三磨牙长轴与第一磨牙长轴交角明显减少, 治疗前61.64°±13.65°, 治疗后6.11°±5.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没有出现明显的根吸收, 冠/根比值治疗前1.49(1.30, 1.60), 治疗后1.44(1.36, 1.56), 差值-0.12(-0.73, 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8), 冠近远中长/全牙长比值治疗前1.31±0.12, 治疗后1.29±0.12, 差值0.02±0...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在口腔医学领域显示出可能带来变革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逐年增长趋势。本文通过文献检索, 初步总结口腔医学领域人工智能相关文献的发表情况, 浅析口腔医学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演变及相关技术进展, 以期为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预防性使用依托考昔产生的超前镇痛对阻生牙拔除术后3种类型疼痛(伤口疼痛、咽喉疼痛、张口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金银潭门诊部2020年5至10月收治的单侧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患者60例(60颗),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依托考昔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0颗)。术前30 min分别给予两组患者60 mg依托考昔或安慰剂维生素C片100 mg。通过数值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统计患者在拔牙术后2、4、6、8、10、12、24 h疼痛评分,并记录24 h内使用应急镇痛药物的总剂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应用应急镇痛药物的间隔时间及例数。结果手术后2、4、6、8、10、12、24 h依托考昔组患者伤口疼痛、咽喉疼痛及张口疼痛的N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 h内依托考昔组使用应急镇痛药物剂量[(0.7±0.7)粒]显著低于对照组[(1.4±0.9)粒](P<0.01)。Kaplan-Meier曲线表明依托考昔组首次应用镇痛药物的间隔时间(11.5 h)显著长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牙周手术中龈乳头的保存既有利于维持术后美观和良好的口腔卫生, 又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牙周再生效果。为保存龈乳头, 各种以保留龈乳头为目的的牙周翻瓣术式被提出, 构成了牙周翻瓣清创和牙周再生手术的临床操作基础。全面了解各种术式的设计目的、适应证和技术要点有助于医师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案, 提升临床综合诊疗水平, 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阐述了龈乳头保存技术、改良龈乳头保存技术、简化龈乳头保存瓣等多种外科瓣的设计背景、适应证与技术要点, 以期为临床医师牙周手术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是当前牙列缺失治疗的热点, 合适的骨形态是形成良好修复效果的前提, 需要通过牙槽骨修整实现。牙槽骨修整可用以获得种植体植入平面的骨宽度、创造修复空间、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形成合适的软组织形态。牙槽骨修整的设计经历了从传统的石膏模型、锥形束CT到三维虚拟患者的演变。牙槽骨修整的外科技术也经历了由自由手到静态导板或动态导航的数字化手段的演变。本文就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中牙槽骨修整的概念、目的与意义、技术演变和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牙医师先后创办8所牙医学院校, 其中3所由本土成长起来的牙医师司徒博发起, 并且唯有其创建的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目前缺少对司徒博所建牙科学校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史料挖掘, 将创办者从事牙医经历与其最初创办的两所院校的发展相结合, 重点分析学校建设背景和经过, 以及学校管理、教学、师资和学生培养等情况。结果显示, 前两所牙医学院创办过程中培养了专业力量并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期间虽然遇到困难, 但人才储备和经验积累为上海牙医专科学校的创建打下了基础。梳理这部分历史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再现近代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牙医师为促进牙医学教育所付出的努力, 更好地理解我国早期牙医学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全牙弓种植修复体面重度磨耗情况, 探究影响全牙弓种植修复体面重度磨耗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994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完成全牙弓种植修复的无牙颌或潜在无牙颌患者。收集纳入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种植修复及面重度磨耗资料,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全牙弓种植修复体面重度磨耗的危险因素。分别将可能影响全牙弓种植修复体面重度磨耗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分析, 探究影响全牙弓种植修复体面重度磨耗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35例患者(699件全牙弓种植修复体), 随访44.8(19.8, 81.4)个月, 共计114件修复体的面发生重度磨耗, 面发生重度磨耗的时间为正式修复后61.4(33.3, 89.4)个月。13件修复体面重度磨耗发生于正式修复后≤2年, 44件发生于正式修复后>2年且≤5年, 44件发生于正式修复后>5年且≤10年, 13件发生于正式修复后>10年。上颌固定义齿和覆盖义齿发生面重度磨耗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 P=0.303);下颌覆盖义齿发生...  相似文献   

15.
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 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等细胞的功能行使受免疫系统多种细胞或分子的影响,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免疫系统在正畸骨改建中的作用。本文基于不同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简要阐述免疫调控在正畸牙移动中的相关作用, 并展望其未来趋势, 以期对口腔正畸牙移动中的生物学机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应用, 促进了口腔颌面外科由传统的经验依赖性诊疗模式逐步向数字化外科过渡。但目前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应用场景还存在一定局限。近期, 人工智能逐渐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的数智化口腔颌面外科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和国内外研究成果, 论述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期推进人工智能在口腔颌面外科诊疗领域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三维人脸模板的非刚性配准过程探讨外鼻缺损三维形态补全方法, 为鼻赝复体的数字化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方法选取2022年6至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牙体缺损或缺失男性患者20例, 年龄18~45岁, 采集患者原始三维颜面数据, 用Geomagic Wrap 2021软件构建外鼻缺损三维颜面数据。使用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构建的结构化三维人脸模板数据, 基于非缺损区形态, 通过MeshMonk程序(一种非刚性配准算法)将三维人脸模板变形配准至外鼻缺损三维颜面数据上, 获得三维人脸模板个性化变形后的数据, 即补全人脸三维数据。基于外鼻缺损三维颜面数据的缺损边界, 在补全人脸三维数据上裁剪出补全外鼻三维数据。对比分析补全人脸三维数据与原始三维颜面数据的鼻面角和鼻唇角, 测量补全人脸三维数据鼻长与中面高、鼻宽与内眦间距的比值, 评价补全外鼻三维数据的边缘曲线与外鼻缺损三维颜面数据缺损边缘曲线的边缘密合度, 并分析补全外鼻三维数据与原始三维颜面数据鼻部相同标志点间距离值。结果 20例原始三维颜面数据与补全人脸三维数据的鼻面角(分别为28.2°±2.9°、28.4°±3.5...  相似文献   

18.
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范围广泛, 因技术敏感性高, 其美学效果呈现和临床远期疗效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本文从材料、牙齿、技术三方面对复合树脂美学效果呈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从美学效果评价的角度, 对复合树脂美学直接粘接修复术的适应证、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梳理,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切削、增材制造等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口腔修复临床。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和制作流程,提高了义齿生产效率,而且改变了义齿的设计和制作理念。关于可摘局部义齿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的研究方兴未艾,近年涌现了大量研究报道,包括选区激光熔化金属粉末等新材料的性能研究,义齿固位体、连接体、人工牙等组件的创新性设计,支架、基托和人工牙的高精度成形,应用新材料、具有新结构的可摘局部义齿的精度、适合性和力学性能定量评价,以及对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评价等诸多方面,本文针对近年可摘局部义齿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研究应用最新进展进行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开发用于正畸图像数据自动分类的多分类正畸图像识别模型, 为正畸图像数据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0至11月和2021年6至7月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采集的35 000张正畸临床图像, 图像全部来自于490例正畸治疗患者, 男女性别比例为49∶51, 年龄范围为4~45岁。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数据清洗, 最终纳入数据集中的图像数据包括面像17 453张(包括正面像、正面微笑像、右侧90°面像、左侧90°面像、右侧45°面像和左侧45°面像)、口内像8 026张[包括正面像、右侧像、左侧像、上颌面像(原始)、上颌面像(翻转后)、下颌面像(原始)、下颌面像(翻转后)、覆覆盖像]、X线片4 115张[包括头颅侧位X线片(左侧)、头颅侧位X线片(右侧)、头颅正位X线片、曲面体层X线片以及手腕骨X线片]、其他非正畸图像684张。由正畸专业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共同组成标注团队, 使用图像标注工具对正畸图像进行分类标注。图像类别包括6类面像、8类口内像、5类X线片以及其他图像, 共计20种分类标签。每个标签的数据按8∶1∶1的比例利用Pthyon计算机语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