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测量分析水平向中重度牙槽骨缺损患者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前术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 采用可吸收膜与膜钉结合使用的方法,同时使用小牛骨粉+自体骨(约各占50%)的植骨方式进行引导骨再生手术,术前及术后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数据经三维重建后拟合,测量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前术后距牙槽嵴顶2 mm及8 mm处骨宽度及牙槽骨体积的变化,结果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后距牙槽嵴顶2 mm处骨宽度从(5.59±3.82)mm增加至(11.75±4.65)mm,8 mm处骨宽度从(7.72±3.32)mm增加至(13.58±4.26)mm,骨宽度增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积变化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可吸收膜与膜钉结合使用,同时使用小牛骨粉+自体骨(约各占50%)的植骨方式,对于牙槽嵴水平向中重度牙槽骨缺损有良好的增量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式骨劈开术对上下颌骨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40例上下颌部分牙列缺失,且残余牙槽嵴宽度窄于4 mm的患者,选自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术前行锥型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以评估上下颌后部无牙区牙槽嵴的宽度,并测量该区域角化牙龈的宽度。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式骨劈开术进行水平骨增量。用SPSS16.0软件分析不同治疗过程中牙槽嵴宽度和角化牙龈宽度的数据。结果: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3月,患者牙槽嵴宽度分别为(2.96±0.66) mm、(6.51±0.70) mm和(6.05±0.57) mm。术后即刻较术前有明显增宽(t=55.148,P<0.001),术后3个月后较术后即刻略有降低(t=-9.190,P<0.001),但仍大于术前(t=43.799,P<0.001)。角化牙龈宽度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后分别为(2.44±0.93) mm和(5.60±0.86) mm,术后3个月后高于术前(t=21.752,P<0.001)。结论:该改良式骨劈开术能应用于上下颌的水平向骨增量,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宽度均能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上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骨劈开、牙槽嵴扩张联合GBR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2013年9月,选取来本院就诊的24例上前牙种植区剩余骨量不足患者,应用超声骨刀行前牙牙槽骨劈开术,骨扩张、同期植入30枚Ankylos种植体,辅以GBR技术。6个月后,平行投照根尖片、CBCT复查,完成修复,随访1年。结果:牙槽嵴唇腭侧术前、术后平均宽度分别为(3.2±0.12)mm和(6.4±0.16)mm,差异有统计意义(t=239.024,P<0.05),牙槽骨宽度在术后基线与半年后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t=1.795,P>0.05)。结论:骨劈开、牙槽嵴扩张联合GBR技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短期临床效果较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金佳杨  汪婷  周健  于艳春  樊明星  林海燕 《口腔医学》2021,41(12):1088-1093
目的 在刃状牙槽嵴患者中应用香肠技术,评估其水平骨增量效果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纳入杭州口腔医院种植科缺牙区剩余牙槽骨宽度窄于5 mm的患者12例,共包含18个水平骨增量位点。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9月种植位点的CBCT数据,通过6D Dental Planning Software进行拟合,测量距术前牙槽嵴顶中点垂直向距离1mm、3mm、5mm、7mm位点处的牙槽骨宽度。SPSS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m、3mm、5mm、7mm截面处术后9月较术前牙槽骨水平骨量平均增加量分别为2.26mm;3.13mm;3.17mm;2.81mm。术后9月骨量较术前骨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邦弗伦尼Bonferroni):1mm、3mm、5mm、7mm截面处术后9月骨量较术前有显著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F=36.83;P<0.05);(F=76.13;P<0.05);(F=57.29;P<0.05);(F=24.10;P<0.05)。结论:香肠技术可有效改善刃状牙槽嵴水平向骨缺损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下前牙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唇侧牙槽骨增量的效果.方法 回顾下前牙行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根长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以及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三个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该手术对牙根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较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P<0.05);总体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的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增加具有显著效果,对于下前牙正畸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下前牙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唇侧牙槽骨增量的效果.方法 回顾下前牙行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根长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以及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三个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该手术对牙根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较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P<0.05);总体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的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增加具有显著效果,对于下前牙正畸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智齿拔除术同时制备自体骨块在前牙区Onlay植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牙区骨量不足需行种植修复的患者20例,均有拔除阻生智齿的需要,且没有智齿冠周炎等感染因素存在.全部进行了拔除智齿同时制取块状骨行Onlay植骨术.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对手术的接受程度;术前及术后6个月,拍摄曲面断层片及CBCT,测量并记录牙槽嵴顶下2 mm的牙槽嵴唇腭(舌)径宽度以及术前术后种植可利用牙槽嵴高度.结果 经问卷调查后显示此手术方案的接受度评分为55分(总分60分),完全接受人数占比为75%,一般接受人数为25%.术前牙槽嵴唇腭(舌)径宽度为(2.26±0.57)mm,术后牙槽嵴唇腭(舌)径宽度为(6.73±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2,P<0.001).术前可利用牙槽嵴高度(14.32±0.31)mm,对比于术后可利用牙槽嵴高度(14.56±0.35)mm,则无统计学意义(F=2.38,P=0.128).结论 智齿拔除同时制备块状骨的Onlay植骨术患者对手术接受程度高,是一种简单、可有效增加前牙区骨量不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口腔医学》2015,(4):270-273
目的应用胶原骨行引导性骨再生手术,对比手术后拔牙创愈合情况及术前、术后1、4个月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方法对慢性牙周炎需要进行位点保存手术的患者15例(共21颗患牙),通过临床检查比较拔牙创愈合情况,利用PLANMECA数字化曲面体层机软件分析系统对牙槽嵴顶以及牙冠部分的灰度值进行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手术前后牙槽骨密度的改变量。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4个月三组的牙槽嵴骨密度值各为0.35±0.06、0.43±0.03、0.54±0.04,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胶原骨进行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术后牙槽骨密度较术前明显增加,能为Ⅱ期早期种植及最终的美学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一种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植骨区域的成骨影响。方法 选取上颌前牙缺失伴牙槽嵴唇侧骨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植骨术后戴入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照组无佩戴。通过测量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的CBCT数据,对比在采用或不采用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的情况下,在植骨术后6个月的成骨情况。结果 最终入选并观测17个植骨位点,其中试验组7个位点,对照组10个位点。试验组在嵴顶下2 mm和4 mm处的水平骨吸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观测水平处的水平骨吸收率(P=0.001)。各组牙槽嵴顶下2 mm处的水平骨吸收率均显著高于相应组别中嵴顶下4 mm处的骨吸收率(P=0.003)。结论 本研究所使用的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于维持空间稳定、减少骨吸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帐篷螺丝技术在下前牙区同期种植时水平向骨增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8例下颌前牙区有较严重的水平向骨缺损时使用帐篷螺丝技术进行水平向骨增量,同期植入骨水平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1月后进行上部修复,1年复诊。CBCT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修复后1年牙槽嵴宽度。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患者38个种植位点,均获得较满意的骨增量效果。术前及术后6个月、修复后1年牙槽嵴宽度分别为(3.54±0.11)、6.82±0.08)和(6.17±0.07)mm,统计分析显示术后6月牙槽嵴宽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6个月相比,修复后一年牙槽嵴宽度减小(P<0.05)。结论:下前牙区种植体植入伴严重水平向骨缺损时,行帐篷螺丝骨增量技术可获得较好的骨增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前骨增量手术中使用可吸收膜和不可吸收膜在牙槽骨再生方面的区别。方法在佛山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的成人患者中通过锥形束CT(CBCT)检查选取下前牙区骨开窗骨开裂的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其中一组在治疗过程中覆盖的生物膜材料选择可吸收膜(可吸收膜组),另外一组治疗过程中覆盖的生物膜材料选择不可吸收膜(不可吸收膜组),在充分告知知情同意下进行手术。通过CBCT测量术前及术后半年每颗下前牙唇舌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及唇舌侧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并由此计算术前及术后半年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增量变化的情况,使用t检验对比可吸收膜组与不可吸收膜组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增量。结果可吸收膜组接受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后,唇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平均为(1.8±0.5)mm,舌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平均为(0.6±0.5)mm,唇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平均为(2.3±0.5)mm,舌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平均为(0.5±0.6)mm;不可吸收膜组接受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后,唇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平均为(2.1±0.5)mm,舌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平均为(0.7±0.6)mm,唇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平均为(2.4±0.6)mm,舌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平均为(0.4±0.5)mm。可吸收膜组唇侧牙槽骨高度增量与不可吸收膜组唇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P=0.03),舌侧牙槽骨高度增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7,P=0.587),唇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P=0.596),舌侧牙槽骨厚度增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6,P=0.414)。结论术中使用不可吸收膜可以显著增加唇侧牙槽骨高度,但二次手术对患者接受度的影响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帐篷钉技术于下颌后牙区应用后对水平向及垂直向骨增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下颌后牙区牙槽嵴顶水平向骨宽度≤5 mm的患者9例,共17个位点。对骨缺损区进行骨增量手术,术中于骨缺损区置入1~2枚帐篷钉,并采用可吸收胶原膜联合脱矿牛骨(DBBM)和自体骨1∶1混合物,术后6个月进行影像及生物学并发症检查。收集纳入患者术前、术后当日以及术后6个月的CBCT影像数据,将其分别导入Mimicis软件进行拟合匹配,测量术后当日及术后6个月骨高度及骨宽度的变化量。结果:测量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患者术前平均骨宽度及骨高度分别为(4.04±0.65) mm、(13.64±2.91) mm,术后当日的骨宽度及骨高度分别为(12.21±1.24) mm、(16.95±2.26) mm;经植骨后,6个月后骨宽度及骨高度分别为(9.13±2.27) mm、(15.49±2.21) mm,较术前分别增加了(5.09±2.03) mm、(1.84±2.25) mm;骨愈合的6个月期间宽度及高度的吸收量分别为(3.08±1.41) mm、(1.46±0.57) mm。结论:本研究表明,帐篷钉在骨愈合过程中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复合倍骼生用于牙种植术骨量不足时骨增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17例存在骨量不足的种植牙患者,其中3例行上颌窦提升术, 14例种植区牙槽骨骨缺损,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复合倍骼生进行骨增量,植入24颗种植体.结果 17例患者中,愈合期无1例感染,有3例伤口裂开,经处理后延期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前牙槽嵴平均宽度为(3.99±1.86) mm,骨增量后牙槽嵴宽度平均增加3.36 mm,二期手术时牙槽嵴宽度为(7.37±0.91) mm.植骨前与二期手术时牙槽嵴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后和二期手术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种植体脱落, 6~8个月后X线检查提示种植体周围的骨结合好,修复效果好.结论 富含血小板血浆复合倍骼生可以较好地修复种植区的骨缺损,扩大种植牙的适应证,使种植体获得较好的轴向和位置.  相似文献   

14.
<正>上颌后牙区拔牙后牙槽骨吸收和上颌窦气化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常导致拟种植位点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不足,这为种植体植入带来了挑战[1]。根据上颌窦解剖形态、手术风险等因素可选择侧壁开窗、经牙槽嵴顶等不同术式进行上颌窦底提升。然而,单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无法修复牙槽骨宽度、垂直向高度和患者的咬合关系,引起一系列生物及机械并发症。血浆基质制品是一类抽取患者自体血液、经水平离心获得的产物,将血浆基质与颗粒状植骨材料混合能够制备血浆基质骨块[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以生物学为导向的骨增量技术中骨片移植技术(BBA)和引导性骨再生技术(GBR)在刀刃状牙槽嵴骨增量中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术中术后的疼痛VAS视觉量表。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50例需通过植骨后行种植牙修复的刀刃状牙槽嵴患者,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连续进行了50次手术,其中23例采用BBA手术(BBA组),27例采用GBR手术(GBR组)。在CBCT图像上进行测量水平牙槽骨宽度,对比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半年的牙槽骨宽度,计算水平骨增量的变化。同时对患者术前和术后进行疼痛VAS视觉量表分析。结果:BBA组及GBR组对术前、术后6月的牙槽骨宽度行配对样本t检验,BBA组牙槽骨宽度增加明显大于GBR组(P<0.05)。对BBA组及GBR组的水平骨增量行独立样本t检验,BBA组水平骨增量明显大于GBR组(P<0.05)。对BBA组及GBR组的VAS疼痛视觉量表评分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BBA组患者术中、术后2小时、术后7天的疼痛度高于GBR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天及术后3天疼痛相同(P>0.05)。结论:虽然采用BBA技术的种植牙患者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拔牙窝内植入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ogen,PRF)混合Bio⁃Oss®骨粉进行牙槽嵴保存术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术的患者36例,36个拔牙位点,分成两组:PRF混合Bio⁃Oss®骨粉组(试验组)和单独使用Bio⁃Oss®骨粉组(对照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拍摄CBCT测量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术后1周临床评估早期软组织愈合和疼痛感觉情况。结果试验组骨高度变化(⁃1.48±0.40)mm和对照组(⁃1.49±0.2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骨宽度变化(⁃1.09±0.42)mm和对照组宽度变化(⁃1.35±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P=0.01)。试验组术后疼痛评分2.39±1.20,对照组3.39±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3,P=0.045);试验组和对照组软组织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牙槽嵴保存术中利用PRF混合Bio⁃Oss®骨粉可以减少牙槽骨的吸收和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并评价一种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 PAOO) 下前牙区唇侧骨开裂、骨开窗的新术式,即采用骨膜“包饺子”植骨法对牙根表面牙槽骨 缺损行骨增量术。方法 :自2014年3月—2014年8月,对8例 (男2例,女6例)下前牙唇侧骨开窗、骨开裂患者行骨膜“包饺子”植骨法。首先向根方分离半厚瓣,于半厚瓣最下方切开骨膜层,仔细将骨膜层剥离牙槽骨骨膜,以利于骨膜下植入骨移植材料,最后将骨膜缝合固定于骨面,形似“饺子”, 以防止植骨材料移位与外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评价下前牙唇侧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及冠1/3、中1/3、根1/3的中部牙槽骨宽度改变。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CBCT显示骨植入物形态维持良好。冠1/3中部唇侧牙槽骨宽度增加(0.65±0.89) mm,牙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3.30±1.09) mm,根1/3中部宽度增加至(3.96±1.35) mm,所有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前牙垂直向牙槽骨增加(5.35±1.90) mm(P<0.01)。结论 :采用骨膜“包饺子”植骨法能防止移植材料移位,利于其塑形,促进骨再生在需要的部位发生,最终有效增加了缺损牙槽骨的高度及宽度。该方法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好,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牙三维成像(CBCT)对齿槽嵴裂植骨术后的植入骨位置进行临床评价。方法选取18名单侧完全性齿槽嵴裂患者,在齿槽嵴裂植骨术后3个月对植骨部位进行CBCT扫描,将齿槽嵴裂隙分割后对植入骨的位置进行定位。结果齿槽嵴裂植骨术后,近远中向上植入骨的数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唇腭向上唇侧的植入骨数多于腭侧植入骨数(P<0.001);垂直向上,植入骨主要存在于裂隙侧中切牙的根中和根尖1/3,而鼻底及近牙槽嵴顶的植入骨数量较少(P<0.05)。结论齿槽嵴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位置主要位于裂隙侧中切牙的根中和根尖1/3处,且唇侧的骨量明显多于腭侧的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拉力螺钉技术在牙槽嵴块状骨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6例前牙区Terheyden 2/4型种植修复术前牙槽嵴水平向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龄18~54岁,最窄牙槽嵴宽度1.2~4.0 mm,采用拉力螺钉技术,将自体骨块固定于受植区,周围骨缺损区填塞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覆盖脱细胞猪心包膜(博纳膜,博纳格科技),减张缝合伤口,观察并记录术中是否发生骨块劈裂、旋转和位移,以及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利用CBCT融合重叠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牙槽嵴宽度和高度,使用SPSS21.0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例自体骨移植骨块固位稳定,未发生骨块劈裂,植骨区伤口愈合良好,2例颏部供骨区愈合过程中创口裂开,经换药后逐渐愈合,其余未出现需要特殊处置的不良反应。术前平均唇舌向牙槽骨宽度(4.20±1.10)mm,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6个月,平均唇舌向牙槽骨宽度为(9.60±1.28)mm、(8.81±1.36)mm及(8.25±1.28)mm,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力螺钉技术块状骨移植应用于牙槽嵴水平向严重骨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和影像学效果, 为正畸过程中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同时存在厚度不足情况时的手术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就诊、需要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前或治疗中锥形束CT示下前牙唇舌侧骨板厚度均<0.5 mm的患者10例[男性2例, 女性8例, 年龄(26.2±3.1)岁, 共60颗患牙], 使用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进行治疗。比较患牙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牙龈退缩情况、龈乳头指数差异, 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60颗患牙唇舌侧釉质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 CEJ)根方4、8 mm及根尖水平唇侧[(1.02±0.39)、(2.22±0.89)、(4.87±1.35)mm]及舌侧骨板厚度[(1.07±0.46)、(2.31±1.04)、(3.91±1.29)mm]均显著高于术前[唇侧:(0.02±0.09)、(0.06±0.21)、(2.71±1.33)mm;舌侧:(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