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Bell面瘫、Ramsay-Hunt综合征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对10例经临床确诊为Bell面瘫或Ramsay-Hunt综合征的患者,分别测量增强后患侧面神经迷路段、前膝部、鼓室段及乳突段信号强度,并与健侧面神经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判断面神经病变范围及其强化程度。10例患者患侧、健侧各得到38个节段的信号值。结果 10例增强后测得患侧面神经迷路段、前膝部、鼓室段及乳突段信号强度值高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患侧高于健侧者为26个节段(68.4%,),包括面神经迷路段4个节段(4/26,15.4%),前膝部9个节段(9/26,34.6%),鼓室段6个节段(6/26,23.1%)及乳突段7个节段(7/26,26.9%)。结论增强MRI对诊断Bell面瘫、Ramsay-Hunt综合征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蓉先  沙炎  邹明舜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14
目的:研究面神经各种类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型面神经肿瘤影像学表现特点。21例均行CT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建(MPR);17例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21例面神经肿瘤有面神经鞘瘤15例,分别涉及内听道段1例、迷路段2例、膝状神经节6例、鼓室段11例、乳突段7例、腮腺5例、外耳道3例、颈静脉球窝2例、后颅窝2例,中颅窝1例。面神经血管瘤有3例,均累及膝状神经节,涉及中颅窝1例、鼓室段2例。面神经纤维瘤有3例,2例广泛累及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1例累及乳突段和鼓室段。影像学表现:CT表现:17例面神经管扩大和/或骨质破坏,1例血管瘤于膝状窝区可见蜂窝状骨样密度影;12例鼓室内软组织肿块;5例伴听小骨外移和/或破坏,3例伴外耳道后壁破坏,2例伴颈静脉球窝外侧壁破坏。MRI:16例肿瘤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1例表现为面神经增粗。T1WI等信号,T2WI等或偏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中等至明显强化,信号均为不均匀。结论:一个肿瘤常涉及多个面神经节段,CT有利于显示面神经肿瘤区骨质改变,MRI可很好地显示面神经肿瘤的部位、形态、范围和内部结构特征,两者结合有助于不同类型面神经肿瘤的鉴别诊断及其定位诊断,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和手术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贝尔面瘫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贝尔面瘫患者的MRI表现,并就其中8例与术中所见对照。结果 71%(10/14)患侧面神经内耳道底段强化,93%(13/14)患侧面神经迷路段强化,而健侧面神经未见此两段强化;93%(13/14)患侧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强化,43%(6/14)健侧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强化;43%(6/14)患侧面神经鼓室段强化,21%(3/14)健侧面神经鼓室段强化;79%(11/14)患侧面神经乳突段强化,71%(10/14)健侧面神经该段强化。手术8例中不同节段神经肿胀范围与MRI增强表现符合率较高。结论贝尔面瘫患者内耳道底段及迷路段的明显强化具有一定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乳突段强化特异性最差。MR增强扫描能够客观地反映面神经的病变范围,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并且可以为面神经减压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Ramsay Hunt综合征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RamsayHunt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  5例临床确诊的单侧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 ,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2 9~ 5 4岁 ,行MR平扫及钆喷替酸葡甲胺 (Gd DTPA)增强检查 ,其中 3例增强前后对面神经颞骨内各节段分别测量信号强度。 5例均进行面神经各节段信号强度的双侧对比及增强前后对比。结果  4例患侧面神经节段性异常强化 (双侧信号强度增强差值 >2 0或评分相差 1级或以上 ) ,1例双侧面神经强化无差别。膝状神经节 (4/ 4 )和迷路段(3/ 4 )的异常强化相对多见 ,内听道末段、鼓室段和乳突段各有 2例异常强化。结论 对于单侧患病者来说 ,只有患侧面神经节段性强化高于健侧相应节段才有诊断意义。RamsayHunt综合征较易累及迷路段和膝状神经节。Gd DTPA增强MRI能够客观地反映面神经的病变节段 ,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该项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面瘫影像表现与手术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面神经(管)损伤的CT和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 对外伤性面瘫患者的20侧耳进行CT检查,其中6侧耳同时行MRI检查,对照手术结果 回顾性分析影像学表现. 结果 CT显示面神经管鼓室段损伤8耳,迷路段损伤1耳,乳突段损伤1耳,前膝和鼓室段同时损伤3耳,前膝和迷路段同时损伤2耳,迷路段和鼓室段同时损伤1耳,无异常表现4耳.行MRI的6侧耳表现为面神经鼓室段损伤2耳,乳突段损伤1耳,鼓室段和乳突段同时损伤1耳,迷路段、前膝和鼓室段同时损伤2耳. 结论 CT能较准确地显示面神经管的骨折,但不能完全明确面神经损伤的范围,而MRI明确地显示面神经的损伤范围,但不能直接显示骨折本身,两者联合使用可明确诊断面神经损伤范围及骨折.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瘤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面神经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瘤均行CT检查,6例还进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表现和MRI表现,并比较CT和MRI的优缺点。结果:10例面神经瘤中6例面神经鞘瘤和4例面神经纤维瘤,8例累及面神经水平段,6例累及膝部,4例累及乳突段,2例累及迷路段,3例累及内听道段,2例累及腮腺段,1例累及脑池段。主要CT表现:面神经管扩大9例;鼓室内软组织影7例;听小骨破坏5例;乳突蜂房内软组织肿块4例。主要MRI表现:6例均表现面神经增粗,其中2例显示鼓室内=乳突内和颈静脉窝软组织肿块,2例显示鼓室内软组织肿块;3例肿块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3例肿块与面神经呈等信号,信号均匀,呈均匀强化;2例面神经瘤累及内听道段面神经,平扫未显示,增强后呈明显强化而显示。比较CT与MRI表现后,发现2例累及面神经内听道段者MRI显示而CT未显示,1例累及面神经鼓室段起始部者MRI亦显示而CT未显示;对于较小的面神经瘤,MRI能直接显示增粗的面神经本身,而CT仅显示面神经管扩大和(或)破坏。结论:CT和MRI,尤其是MR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面神经瘤的形态、部位、范围和内部结构,有助于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确定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特征,提高对其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鞘瘤患者7例,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三维重组,3例同时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7例中,右侧6例,左侧1例.以膝状神经节为中心(迷路段+鼓室段)4例,鼓室段1例,乳突段2例.6例为小肿瘤,直径<1.5 cm.CT影像特点:曲面重组(CPR)显示所有肿瘤均位于面神经通路上,受累段面神经管扩大、破坏,局部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影像特点:面神经通路上的软组织肿块,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MSCT CPR技术结合其增强扫描特点是诊断面神经鞘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面神经瘤的HR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瘤患者的HR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中神经鞘瘤5例,神经纤维瘤1例,发生在右侧3例,左侧3例。受累情况为鼓室段、膝状神经节各5例,乳突段、迷路段各2例,颅内脑池段、内听道段及颅外腮腺段各1例。1例仅累及迷路段,其余5例为多节段面神经受累。面神经瘤的主要HRCT表现为面神经管扩大和(或)破坏,膝状窝骨壁膨胀性破坏,面神经径路上条索状或结节样软组织影。结论:HRCT扫描能显示面神经瘤的形态、部位、范围,有助于定位、定性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面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9例面神经瘤中,8例面神经鞘瘤,1例面神经纤维瘤。7例行颞骨高分辨CT扫描,2例常规扫描;6例行MRI检查,其中5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本组发生在右侧5例,左侧4例;内听道1例,迷路段4例,膝状神经节6例,鼓突段(降段)6例,茎乳孔5例,腮腺3例。CT表现:面神经管扩大,膝状窝骨壁膨胀,面神经径路上有条索状或结节样软组织影。MRI表现:面神经呈结节样或条索状增粗,呈跨节段性分布,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面神经径路上出现实质性节段性肿块是面神经瘤的影像特点。MR增强扫描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颞骨内面神经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面神经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跟踪随访证实的面神经病变的CT和MRI表现,31例行MR扫描,其中28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仅行平扫;19例行CT扫描。结果(1)面神经损伤13例,8例行CT扫描,6例显示面神经管骨折,2例表现正常;13例MRI扫描均表现为面神经增粗,其中10例增强扫描显示面神经明显强化。(2)面神经炎14例,7例行CT扫描,1例因岩尖胆脂瘤致面神经管迷路段、前膝部、鼓室段前部骨质破坏,6例面神经管未见异常;14例MRI增强扫描显示面神经节段性异常强化。(3)面神经鞘瘤4例,CT表现为受累面神经管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面神经节段性增粗,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经统计学处理,MRI显示颞骨内面神经病变明显优于CT(P<0.01)。结论HRCT可显示面神经管的异常,MRI尤其是MR增强扫描可显示面神经病变的形态、部位、范围及强化表现,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颞骨骨折性面瘫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60例颞骨骨折性面瘫患者实行手术治疗。48例行颞下颅中窝径路面神经减压术,8例行乳突耳径路面神经减压术,另4例行颅内外联合径路面神经全段减压术。结果 手术中发现面神经损伤部位位于迷路段及膝状神经节周围者48例,位于水平段8例,4例膝状神经节及水平段均受损伤。以House-Brackmann(H—B)分级法作为疗效评价标准,术后随访1年达到H—B分级Ⅰ级39例,Ⅱ级18例,Ⅲ级2例,Ⅳ级1例。结论 对于颞骨骨折性面瘫的患者,应尽早明确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及部位.尽早实施手术,并根据术前确定的面神经损伤的部位来决定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管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测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及测量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面神经管。方法 用多层螺旋CT对 40例 (80耳 )病人行颞骨轴位高分辨率CT扫描 ,在轴面及多平面重建的矢状位、冠状位上行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观察及测量面神经管。结果 面神经管的平均长度为 (2 9.73± 1.0 7)mm。迷路段、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 (5 .6± 0 .74)mm、(10 .66± 0 .79)mm及 (13 .47± 1.0 1)mm。迷路段、膝状神经窝、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直径分别为 (0 .76± 0 .16)mm、2 .3 7± 0 .63 )mm、(1.0 3± 0 .16)mm及 (1.5 7± 0 .3 1)mm。第一膝及第二膝的平均角度分别为 67.0 4°± 9.41°及 114 .2 5°± 8.44°。面神经管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壶腹及弓部的平均距离分别为 (0 .5 7± 0 .19)mm及 (1.5 9± 0 .61)mm。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成角 10 .63°± 3 .6°。面神经管鼓室段与矢状面平均成角为 3 4.65°± 5 .3 9°。 80耳中 89%可见面神经管的裂缺 ,73 .7%仅位于鼓室段 ,其余 2 6.3 %在鼓室段、乳突段均可见裂缺。结论 面神经管的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是研究面神经管CT解剖的良好影像学方法 ,结合颞骨高分辨率CT的轴面扫描及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建 ,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对Ⅶ~Ⅸ对颅神经成像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对Ⅶ~Ⅸ对颅神经成像质量的比较,确定3D-CISS序列对脑脊液包绕的Ⅶ~Ⅸ对颅神经和淋巴液充盈的内耳迷路成像显示的优势。方法:应用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分别对第Ⅶ~Ⅸ对颅神经及内耳迷路进行MR成像,在MPR图像及MIP重建图像上最大程度的显示颅神经及内耳迷路,并对两种序列的成像质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面神经的脑池段、内听道近段及远段、前庭蜗神经的脑池段及内听道近段、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在两个序列中全部以100%的几率显示;蜗神经、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及舌咽神经在3D-CISS序列、3D-TSE序列的显示几率依次分别为:100%、81.2%;100%、51.4%;100%、42.0%;100%、57.1%;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的内听道段、内耳迷路、舌咽神经的3D-CISS序列成像质量明显优于3D-TSE序列成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的脑池段3D-CISS序列成像质量略优于3D-TSE序列。结论:对于被脑脊液包绕的颅神经和淋巴液充盈的内耳迷路的成像,3D-CISS序列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管骨折的CT诊断:附25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25例面神经管骨折高分辨率CT所见,探讨各类型骨折与面神经管各段损伤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25例面神经管骨折患者均采用高分辨率CT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2例除横断及冠状面扫描外并行直接矢状面CT扫描。结果:面神经管迷路段损伤6例,占13.8%;鼓室段损伤14例,占48.3%;乳突段损伤11例,占37.9%。结论:高分辨率CT可为外伤性面瘫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对临床手术及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HRCT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HRCT表现,评价HRCT 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6例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HRCT扫描图像。结果 颞骨单侧发病lO例,双侧发病6例。腿cT示受累颞骨弥漫性膨大,骨皮质变薄。根据病变的密度分为3种类型:硬化型9例(56.25%),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变形性骨炎型6例(37.5%),表现为高密度病灶中散在点或片状低密度区;囊型1例(6.25%),病变明显膨胀,表现为多个球形或卵圆形透亮区,有薄的骨壳包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导致颞骨的自然腔隙、孔道狭窄,如外耳道、鼓室腔、内听道、前庭导水管、耳蜗导水管及面神经乳突段骨管;一般不破坏听小骨和内耳骨迷路;常见并发症为炎症、胆脂瘤,3例(18.75%)继发胆脂瘤分别位于外耳道、乳突及上鼓室,乳突窦,其中上鼓室,乳突窦胆脂瘤破坏邻近听小骨、上半规管。此外,还可引起岩段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茎乳孔和颞下颌关节形态的改变。结论HRCT可清楚显示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质改变、病变范围及并发症,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岩部胆脂瘤发病特征、对面听神经损害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7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17例岩部胆脂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16例重度耳聋及全聋,1例为中度混合性聋,15例伴有面瘫,其中11例为迷路段缺损,1例垂直段缺损,CT检查岩部均有膨胀性改变及骨性破坏,手术采用乳突迷路进路6例次,颅中窝进路8例次,乳突颅中窝联合进路3例,颞骨扩大切除术2例,行面神经全程减压4例,由内听道段与水平段面神经端端吻合5例,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1例。全部病例均顺利恢复,无感染和复发。结论岩部胆脂瘤发病率低,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可有面肌抽搐、耳流脓等症状,应详细检查,颞骨CT及MRI是最佳的检查和诊断方法 ,对已确诊岩部胆脂瘤应争取早作手术,避免颅内感染和对面听神经的进一步损害,根据病变的部位及破坏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面神经管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面神经管病变CT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面神经管病变患者35例CT资料,男24例,女11例,年龄4~51岁,平均27岁,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常规行多平面重建和面神经管曲面重建。结果:面神经管骨折15例,其中鼓室段骨折8例,乳突段骨折5例,迷路段骨折2例;胆脂瘤型中耳炎侵犯面神经管15例;面神经瘤1例,乳突段面神经管前移2例,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累及面神经管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成像能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射状扫描技术在鼓乳段面神经MRI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比较放射状扫描、斜矢状面扫描和3D扫描技术在鼓乳段面神经MRI扫描中的优劣势。方法:使用3.0T磁共振机,对无任何颅内疾病的10例健康成人自愿者(20耳)行鼓乳段面神经MRI扫描,分别采用放射状T2wI、斜矢状面T2wI和3D-FIESTA序列,选取以上3组序列显示该段面神经最完整的层面进行长度测量,同时测量面神经鼓室段、乳突段的信噪比,采用盲法对以上3组序列图像进行综合评分。结果:三组序列图像上面神经长度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三组序列图像上面神经鼓室段、乳突段的信噪比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和0.257);三组序列面神经综合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D-FIESTA序列评分最高。结论:放射状扫描技术在回避扫描倾斜角度问题的同时能够完整显示鼓乳段面神经,放射状序列、斜矢状面序列可作为3D扫描序列的补充,对鼓乳段段面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及预后判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颞骨内面神经的影像学研究:多层面CT和高场强MR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面CT和高场强MR对颞骨内面神经及面神经管检查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5例头颅标本行多层面CT和1.5TMR扫描.多层面CT扫描参数如下螺旋方式,管电压120kV,管电流230mA,扫描时间28,视野220mm,扫描层厚5mm,重建厚度1.25mm,螺距13,矩阵512×512.在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建.MR检查采用三维稳态射频傅立叶采集(3DRF-FAST)序列(TR50ms,TE13ms,FOV250mm,层厚1.5mm).头颅标本进行大体解剖,结果与CT、MR影像相对照.结果颞骨内面神经管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在一个平面内显示,与MR图像相比,多层面CT对于面神经管的显示较好.MR图像可以清晰显示面神经鼓室段、乳突段和膝状神经节.对于5例标本的双侧颞骨内面神经及面神经管分别于MR和多层面CT进行测量,直径分别为1.15±0.25mm,1.26±0.14mm.所测量结果与解剖标本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场强MR和多层面CT是颞骨内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检查的理想方法,两者结合使用更有利于颞骨内面神经病变的检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R三维积极干预稳态梯度回波(3D-CISS)序列及内听道神经重建在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前评估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36例无任何耳部外在疾患的感音神经性耳聋预行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的患者行脑部MR平扫及应用3D-CISS序列行双侧内听道区同时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后处理,观察迷路腔结构完整性及内听道内各神经走行排列情况. 结果 MR 3D-CISS序列结合计算机后处理技术能较好地对迷路腔结构进行重建,较清楚显示结构异常及病变;应用MPR可以较清楚观察到行走于内听道的神经,并能了解其走行及缺失情况. 结论 利用MR 3D-CISS序列及后处理技术对内听道结构显示有独到之处,可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前适应证的评估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