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失眠障碍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常见疾病,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失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其对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有限。目的 探索CBTI对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失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47例失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为期6周的CBTI治疗。治疗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患者的睡眠情况和认知功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治疗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总评分减分值与MoCA总评分增分值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6周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及PSQI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69~15.290,P均<0.01),MoCA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记忆力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73~-4.277,P均<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经6周CBTI治疗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总评分减分值与MoCA总评分增分值呈正相关(r=0.323,P=0.027)。结论 CBTI可能有助于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CBTI干预后,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可能与认知功能的改善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本文目的是分析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慢性失眠障碍的效果,以期为推动CBTI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慢性失眠障碍患者选用非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慢性失眠障碍是常见的疾病,CBTI已成为慢性失眠障碍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从CBTI对慢性失眠障碍的生理机制及神经影像学方面研究现状、疗效、不良反应、面临的问题及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患者视角下治疗双方对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疗效影响的相关因素, 为更有效地实施CBT-I提供参考。方法对21例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开展连续8次的CBT-I, 于基线时以及CBT-I治疗8周末时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 并进行2个时点的配对样本t检验;运用质性研究方法, 分别于治疗2周末、4周末、8周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患者CBT-I治疗8周末与基线时比较, 失眠[(13.6±2.0)分与(6.9±2.4)分]、抑郁[(14.6±5.5)分与(5.0±3.6)分]及焦虑[(17.2±3.4)分与(5.3±3.9)分]症状在治疗后显著改善(t=-3.31、-3.19、-2.94, 均P<0.01)。质性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CBT-I疗效的患者因素为治疗期待和认同、动力与依从、治疗内容内化;治疗师因素为:专业性、针对性、治疗风格、督促与监督、给予希望。结论患者依从性好, 参与程度高有利于CBT-I;...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在线失眠认知行为治疗(eCBTI)依从性的危险因素。方法252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22例,对入组的2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抑郁自测量表(SDS)、焦虑自测量表(SAS)测试及多导睡眠监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为期6周的eCBTI,6周后再次对患者进行ISI测试及多导睡眠监测,以睡眠效率(SE)>85%为睡眠改善指标,ISI评分<6分且SE>85%为临床疗愈指标进行疗效对比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eCBTI治疗依从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ISI评分及睡眠参数较基线均下降;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愈率更高,其增加的睡眠中深睡眠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文化程度低、有基础疾病、运动量少、吸烟均为eCBTI依从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e CBTI可以很好地改善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失眠症状,增加深睡眠时间,临床可推荐使用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以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4—2015-11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失眠患者52例为观察组,正常人52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PSQI(匹兹堡睡眠指数)、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评分,观察组采取认知行为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PSQI、HAMA、HAMD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PSQI、HAMA以及HAMD等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4次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未完成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失眠患者较正常人群睡眠指数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与抑郁情绪,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可明显改善其失眠症状,减轻焦虑与抑郁等不良心理,提高睡眠质量与睡眠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加速康复理念的认知行为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共病糖尿病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方法 将2022-11—12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共病糖尿病的失眠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试验组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1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睡眠质量和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的PSQI及SP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PSQI及SPB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PSQI及SPB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PSQI及SPB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加速康复理念的认知行为干预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共病糖尿病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其自我感受负担,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百乐眠胶囊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缺血性脑卒中伴失眠患者按照服药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照脑卒中临床路径规范治疗,观察组给予百乐眠胶囊治疗(4粒,2次/d),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治疗(0.4 mg/d),治疗期间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分别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评价,通过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自理能力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的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百乐眠胶囊对脑卒中急性期失眠患者的疗效显著,尤其是在日间功能障碍改善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及佐匹克隆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比较.方法:9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GCBT组及佐匹克隆组,每组45例;GCBT组采用GCBT、佐匹克隆组口服佐匹克隆7.5 mg;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症状自评量表...  相似文献   

9.
非药物治疗在失眠的治疗上得到了广泛研究,其初衷是教会患者正确的睡眠习惯,改变对睡眠的不正确认识,提高睡眠质量。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相比,对于治疗失眠有同样的功效,且远期疗效更好。目前最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认知疗法、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睡眠时间限制、矛盾意向、放松疗法,以及音乐疗法和光照疗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慢性失眠障碍病程迁延反复,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改善睡眠质量的物理治疗方法,关于其疗效与人格特征相关性的证据有限。目的 探讨rTMS治疗慢性失眠障碍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慢性失眠障碍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于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46例。于治疗前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和治疗结束1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质量。结果 治疗第2周末,患者PSQI总评分及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干扰、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55~13.361,P均<0.01),24例(54.35%)治疗有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外向人格特征进入了回归方程(B=0.317,P<0.01),可解释29.90%的总变异(R2=0.299)。结论 rTMS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慢性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音乐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在药物维持治疗阶段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经规范药物治疗4周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即进入药物维持治疗阶段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音乐联合组,排除脱落人数后最终每组各26例。对照组接受规范药物维持治疗,音乐联合组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音乐治疗,干预8周。比较治疗前、治疗第8周末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自评量表(SRSS)评估疗效,一般健康状况问卷(GHQ-12)评估生活质量,以及多导睡眠监测(PSG)评估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PSQI、SRSS、GHQ-12评分均明显下降,音乐联合组治疗后三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音乐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入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音乐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症维持治疗有增效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能与通过缩短觉醒时间,延长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低频经颅磁刺激(ILF-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 取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ILF-TMS治疗组(30 例), 两组患者均口服酒石酸唑吡坦片,每晚睡前口服5 mg。ILF-TMS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ILF-TMS 治疗, 常规治疗组每日接受伪ILF-TMS治疗,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0 d 后)均给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和多导睡眠图(PSG)相关参数评价睡眠情况,PSG 评价参数主要包括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 以及睡眠NREM(S1、S2、S3 +S4 )、REM 的睡眠结构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TST、SL、S1、S2、 S3+S4、RE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治疗组患者10 d 后PQSI评分较前明显降低 [(18.03±1.37)分比(12.60±2.43)分];TST 较前明显延长[(251.42±42.42)min 比(288.80±40.32)min]; SL 较治疗前有显著缩短[(39.60±17.62)min 比(34.40±14.8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睡 眠结构S1、S2、S3+S4、REM 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ILF-TMS 治疗组患者10 d 后PQSI评分较前明显降 低[(18.17±1.29)分比(10.40±2.13)分];TST较前明显延长[(241.50±51.75)min 比(353.45±52.20)min]; SL 较治疗前有显著缩短[(40.80±17.47)min 比(26.60±13.2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 睡眠结构S1、S2、S3+S4、REM 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与常规治疗组比较,ILF-TMS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 PSQI评分更低,TST更长,SL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LF-TMS 可以改善缺血性脑 卒中后失眠症状,短期(10 d)ILF-TMS 治疗尚不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眠贴"对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41名慢性失眠患者,接受为期20天的"利眠贴"治疗。应用失眠严重程度量表(ISI)、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QSI)、疲劳量表(FFS)和睡眠日记测验"利眠贴"对失眠严重程度、睡眠质量、疲劳及起效时间的效果。结果治疗20天与治疗前比较,失眠严重程度[ISI:(19.07±5.71)vs.(14.90±5.49)]、睡眠质量[PQSI:(13.63±4.18)vs.(11.43±4.19)]、入睡潜伏期[(50.89±29.42)分钟vs.(38.94±18.83)分钟]、总睡眠时间[(309.17±81.45)分钟vs.(327.55±77.02)分钟],入睡后觉醒时间[(69.07±59.34)分钟vs.(57.34±46.33)分钟]、入睡后觉醒次数[(2.32±1.45)次vs.(1.67±1.03)次]和疲劳程度[FFS:(12.10±5.64)vs.(10.60±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7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眠贴"对慢性失眠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和睡眠质量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认知-行为疗法及结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在原发性失眠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99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3组:认知行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认知-行为疗法、药物疗法(唑吡坦10mg)及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递减疗法(联合治疗)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患者99例的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在治疗第1周较认知-行为治疗组PSQI值明显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PSQ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周3组PSQ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联合治疗组与认知-行为治疗组较药物治疗组PSQI明显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与认知-行为治疗组PSQ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不同时间点PSQ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治疗组治疗第1周及治疗第6周与治疗前PSQI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第6周与治疗3个月时PSQ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认知行为治疗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周PSQ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第6周及3个月PSQI明显下降(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非苯二氮卓艹类安眠药物治疗失眠,起效快,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同样具有显著稳定持久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特征及其差异,为心理应激性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睡眠自评量表(SRSS)对43例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同时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对患者的客观睡眠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PSQI和SRSS分别为(14.0±3.2)分和(32.4±5.0)分,均显著高于我国常模7分和(22.1±5.5)分。与PSG睡眠参数常模比较,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各睡眠时相、睡眠结构短觉醒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但长觉醒次数(9.7±4.7)次较常模5次明显增多;主观SL(55.7±52.7)min,较客观SL(18.8±20.0)min显著为长(t=-4.619,P=0.001);主观TST(306.3±113.1)min,较客观TST(376.8±46.7)min显著为短(t=-3.764,P<0.001)。结论: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存在睡眠状态感知不良,具有高估SL,低估TST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米氮平合用经颅重复磁刺激法治疗伴睡眠障碍的老年焦虑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符合“老年焦虑症”诊断标准并伴有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米氮平合并经颅重复磁刺激法)和对照组(单用米氮平)各50例.观察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焦虑和抑郁症状;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采用多导睡眠监测技术(PSG)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状况.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7.23%和6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P<0.05);(2)治疗后4、8周后,研究组HAMA、SAS及SDS分值量表分值与对照组比较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997 3,4.937 7,3.359 9;P<0.05);(3)治疗后研究组实际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REM睡眠比例、夜间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565 6,3.105 7,2.705 7,2.699 1,3.614 9,19.898 8;P<0.05);(4)治疗后研究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 8,P< 0.05);(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64%和17.78%,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7,P>0.05).结论 米氮平合用经颅重复磁刺激法治疗老年焦虑症伴发的睡眠障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失眠障碍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以及疲劳与抑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2—8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睡眠门诊就诊的131例失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多维度疲乏量表(MFI-20)、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席汉残疾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失眠程度、疲劳情况、抑郁情绪、社会功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社会功能、抑郁情绪、失眠障碍、疲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PROCESSV4.1插件中的模型6构建链式中介模型,并使用偏差矫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131例患者的SDS得分为(14.12±6.46)分,PHQ-9得分为(9.23±5.29)分,MFI-20总分为(57.97±11.82)分,PSQI得分为(15.74±4.89)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社会功能、抑郁情绪、失眠、疲乏两两之间呈正相关(r=0.383~0.657,P<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总效应值为0.736,失眠对社会功能存在直接效应,效应值为0.294,占总效应的39.95%;疲劳、抑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慢性失眠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老年群体12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析老年慢性失眠患者PSQI评分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CBT)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后期效应。 方法 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找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 研究,GCBT组患者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内容主要包括睡眠卫生宣教、认知治疗、放松训练、睡眠限 制和刺激控制;对照组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健康生活教育、常规护理、等待治疗等。提取睡眠日记中 入睡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以及睡眠严重程度指数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问卷,并采用RevMan5.3和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计814 例患者, 其中 GCBT 组441 例,对照组373 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GCBT 组入睡潜伏期(WMD=-15.06,95%CI: -19.06~-11.05,P< 0.05)、入睡后觉醒时间(WMD=-34.95,95%CI:-49.96~-19.93,P < 0.05)、失眠 严重程度指数(WMD=-6.13,95%CI:-8.04~-4.22,P< 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WMD=-2.49, 95%CI:-4.11~-0.87,P< 0.05)均低于对照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WMD=10.46, 95%CI:6.89~14.03, P< 0.05),两组总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随访时,GCBT组入睡后觉醒时间 (WMD=-32.51,95%CI:-58.61~ -6.41,P < 0.01)、失眠严重程度指数(WMD=-6.01,95%CI:-8.40~ -3.62,P< 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WMD=-4.33,95%CI:-7.06~-1.59,P< 0.05)均低于对照 组(均P< 0.05),总睡眠时间(WMD=0.32,95%CI:0.10~0.54,P< 0.05)、睡眠效率(WMD=10.51, 95%CI: 5.99~15.02,P< 0.05)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入睡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长 期随访时,GCBT 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WMD=5.30,95%CI:1.61~8.98,P< 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 数评分低于对照组(WMD=-2.80,95%CI:-3.82~-1.78,P< 0.05),两组的入睡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 及总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GCBT对失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可靠,且在 后期随访中仍持续有效,但其疗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电话指导下的认知行为自助疗法(CBTI-SH)和酒石酸唑吡坦对慢性失眠的疗效. 方法 选择自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精神心理科门诊慢性失眠患者60例,按奇偶数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睡眠卫生教育+剂量递减的酒石酸唑吡坦治疗:药物起始剂量为10 mg/d,每周递减1/4剂量,疗程4周;研究组给予睡眠卫生教育+CBTI-SH治疗:疗程4周,内容包括认知重建、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训练,将CBTI-SH的内容制成文字材料,由患者自助实施,第1、3周末分别给予15 min的电话指导.在基线时及第2、4、6周末应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Epworth嗜睡量表(ESS)对睡眠情况进行评价;要求患者每天记录睡眠日志,评价指标包括入睡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睡眠时间、卧床时间、睡眠效率;要求患者进行依从性评价,即过去1周内有多少天按照要求执行了CBTI-SH或睡眠卫生教育的6种主要成分. 结果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PSQI量表、ESS量表评分及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卧床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效应量分别为1.93、0.04、1.00、0.98、0.11、0.57、0.43.研究组对“不在床上做其他事”和“不在床上担忧”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而对“限制卧床时间”、“不能睡则离开床”的依从性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和应用剂量递减的酒石酸唑吡坦治疗策略相比,CBTI-SH治疗慢性失眠及伴随的日间思睡的疗效更优,但部分依从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