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常因自身血管不能满足动静脉内瘘手术条件、左心室射血分数<30%或预期生存时间短等原因而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TCC)作为MHD血管通路.在TCC使用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导致TCC更换,当TCC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涤纶套完全脱出/不完全脱出、导管破损等情况时均需更换TCC...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02例次TCC置入患者的导管使用情况,记录导管的结局事件及发生时间,统计描述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置管部位,采用Kaplan-Meier、Log-rank分析法对导管使用时间、导管通畅率、不同原发病的导管使用时间差异、不同置管部位的导管使用时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502例次患者中出现导管结局事件337例次,其中死亡159例次(47.2%),因导管功能不良和导管感染而拔管或换管分别为98(29.1%)、23例次(6.8%),因内瘘成熟而使用内瘘并拔管36例次(10.7%),其他原因21例次(6.2%)。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3.742±0.161)年,导管的中位使用时间为(4.342±0.454)年。置管后1、2、3、4和5年,导管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6%、71.7%、61.5%、53.2%和32.7%,导管的累计(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9.7%、75.9%、67.6%、64.4%、44.6%。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者、慢性肾小球肾炎者、高血压肾病者的导管使用时间依次为(4.327±0.278)、(3...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的增加、疾病谱的变化、透析龄的延长及导管的广泛使用,因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所 致 的 上 腔 静 脉 综 合 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逐渐增多[1]。SVCS 的首要原因是肿 瘤 ,但 中 心 静 脉 导 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引起的SVCS由过去的5%~10%升至40%,其中约 70%为血液透析患者[2]。SVCS 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急性呼吸困难,颜面部、上肢、胸部淤血水肿,严重者可出现缺氧、颅内高压,进而危及生命[3]。治疗方式包括解除上腔静脉外部压迫、松解上腔静脉、上腔静脉旁路手术、球囊扩张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纳入科新建或重建AVF的MHD患者73例,根据用药情况将其分为阿司匹林组(39例)和吲哚布芬组(34例).在常规MHD治疗基础上,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口服,吲哚布芬组给予吲哚布芬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带涤纶套留置导管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使用带涤纶套留置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例,所有患者入组前常规行每月1次尿激酶封管,采取随机分组前瞻性对照研究,A组6例,继续每月1次尿激酶封管,10 000 U/ml;B组7例,在A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日1次,口服;C组7例,在B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每次0.96g,每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3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首次透析时需尿激酶干预的时间、3个月内尿激酶溶栓次数、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31.4‰,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为(23.4±14.2)天,溶栓7次;B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9.2‰,首次尿激酶干二预时间为(37.2±13.8)天,溶栓4次;C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1.5‰,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54.5±5.50)天,溶栓2次.上述指标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片用于血液透析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可显著降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TCDC)的置入及使用情况,为临床应用和维护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TCDC置入术或不带隧道的中心静脉临时导管(NCDC)更换TCDC术,并对导管的置入、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的安全性及手术成功率.方法 46例患者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术,分为A组(经撕脱鞘方法置管)、B组(经颈外静脉入路置管)和C组(非撕脱鞘方式置管).观察3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透析中血流量、静脉压指标,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B、C两组与经典撕脱鞘方法置管相对比.结果 经典撕脱鞘置管患者均一次性成功,但术中出血量多于另外两组.术后3组均表现为皮下隧道渗血.3组患者透析中静脉压、血流量及Kt/V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撕脱鞘方式置入导管寿命低于经撕脱鞘置管(P<0.05).B、C两组患者手术总失败率(24.14%)高于经典撕脱鞘方式置管患者(P<0.05).结论 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推荐首选经典撕脱鞘置管,该方法安全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对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拟施行ERCP手术的600例患者随机表法分为吲哚美辛组、奥曲肽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每组200例,观察其术前、术后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并评估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3组患者ERCP术前血清淀粉酶均为正常值.ERCP术后24h血清淀粉酶水平,吲哚美辛组[(101.3±77.7)U/L]低于奥曲肽组[(176.6±138.3)U/L]及对照组[(227.2±264.9)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P=0.048);奥曲肽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吲哚美辛组(2.5%)低于对照组(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3);奥曲肽组(4.5%)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吲哚美辛组(5.5%)低于对照组(13.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6);奥曲肽组(10.0%)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术前应用吲哚美辛可有效降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及其左、右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透龄≥1年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BNP、甲状旁腺激素(i PTH)、血红蛋白(Hb)、血清钙离子(Ca2+)、血磷(P)的水平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T)、右室内径(RV)、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BNP、i PTH和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LVDS、LVMI和LVDd、LVPW、IVST、RV均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P<0.05);Hb、LVEF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Ca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BNP与LVDd(r=0.381,P<0.05)、LVDS(r=0.384,P<0.05)、IVST(r=0.381,P<0.05)、LVPW(r=0.389,P<0.05)、LVMI(r=0.421,P<0.05)、P(r=0.364,P<0.05)、RV(r=0.367,P<0.05)均呈正相关;与LVEF(r=-0.411,P<0.05)、Hb(r=-0.416,P<0.05)呈负相关;与i PTH(r=-0.133,P>0.05)、Ca2+(r=-0.095,P>0.05)无相关性。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室结构存在明显变化,心功能受损;血浆BNP水平普遍升高可反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BNP可作为早期临床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坎地沙坦酯对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48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使用坎地沙坦酯8mg/d,观察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心功能,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射血分数。结果研究组心功能明显好转,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明显增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使用坎地沙坦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射血分数明显增高,对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