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uPA,uPAR,PAI-1在40例卵巢腺癌,10例卵巢良性肿瘤及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卵巢腺癌组织中uPA,uPAR和PAI-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在卵巢腺癌组织中uPA,uPAR同时阳性19例,uPA,PAI-1同时阳性14例,三者同时阳性表达13例,三者间存在着相关性(P<0.05),uPA,uPAR,PAI-1在不同分化程度和不同临床分期卵巢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卵巢腺癌中uPA,uPAR,PAI-1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三者的阳性表达间存在着相关性。三者的阳性表达率与卵巢腺癌的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受体(uPAR)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比较两者在侵袭转移性和非侵袭转移性肺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方法 采用ABC法检测uPA和uPAR在39例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用McCarthy方法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uPA和uPAR主要在肺癌组织中表达,且uPA和uPAR在侵袭转移性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侵袭转移性肺癌组织(P<0.05)。结论 uPA和uPAR的表达可能与肿瘤侵袭转移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系统组分uPA、uPAR、tPA及PAI-1在人乳腺癌细胞侵袭中的作用。方法以3株具有不同侵袭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应用RT?PCR方法比较纤溶组分在此3株细胞中的表达,牛奶板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纤溶活性,用Boyden小室模型测定细胞侵袭能力。结果发现MDA-MB-231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uPA、uPAR、PAI-1和中等水平的tPA,无血清培养上清中总纤溶活性和uPA纤溶活性最高;MDA-MB-435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uPA和较高水平的tPA,但未测出uPAR和PAI-1的表达,无血清培养上清中总纤溶活性较高,主要是tPA活性;MCF-7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uPAR和较高水平的PAI-1,但未测出uPA和tPA的表达,无血清培养上清中几乎没有纤溶活性。与纤溶活性相一致的是,Boyden小室模型实验结果发现MDA-MB-231在3株细胞中体外侵袭能力最强,MDA-MB-435次之,MCF-7则几乎无体外侵袭能力。经抗uPA和抗uPAR抗体预处理MDA-MB-231细胞,分别使侵袭能力下降83.1%和43.9%(P<0.05)。结论uPA和uPAR的活性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uPA、uPAR及PAI-1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uPA受体(uPAR)及其抑制剂(PAI-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60例上皮性卵巢癌、30例良性卵巢肿瘤及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uPA、uPAR及PAI-1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uPA、uPAR、PAI-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率(75.0%、65.0%、66.7%)明显高于良性肿瘤(40.0%、33.3%、30.0%)及正常组织(30.0%、26.7%、33.3%),差异均有显著性(χ2=11.779~19.510,P<0.05),而良性肿瘤与正常组织比较无明显差异.uPA、uPAR、PAI-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χ2=8.242~36.906,P<0.05).结论 uPA、uPAR、PAI-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高表达,可能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及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组织uPA和PAI-1 mRNA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及纤溶酶原抑制因子-1(PAI-1)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5例子宫内膜癌、18例子宫内膜增生和1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uPA及PAI-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uPA 、PAI-1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F=55.22、51.78,q=11.696~12.218,P<0.01);而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uPA 、PAI-1 mRNA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15、0.441,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uPA、PAI-1 mRNA的表达水平随手术病理分期(F=17.28、21.88,q=9.347~84.716,P<0.01)及组织学分级的增高(F=31.22、27.95,q=6.960~10.931,P<0. 01)、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t=2.885、3.316,P<0.01)及淋巴结的转移显著增高(t=5.177、3.954,P<0.01),与病人病理类型无关(t=0.060、0.115,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uPA及PAI-1 mRNA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一定关系,并且与疾病进展、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纤溶酶原激活剂与抑制剂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8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活性变化,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PA及PAI-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底物发光法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纤溶活性变化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的优点。结论:检测t—PA及PAI-1活性变化,从而判断恶性肿瘤细胞侵润、增殖、转移及出血、血栓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活化系统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查确诊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依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级,其中A级23例,B级29例,C级20例。健康志愿献血者6例做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uPA、uPAR、PAI-1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TGF-β1、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PCⅢ)变化以及血浆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变。结果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uPA、uPAR、PAI-1逐渐增加,血浆TGFβ1、血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也明显增加。Child C组患者血浆uPA、uPAR、PAI-1水平明显高于ChildA、ChildB组。Child A组PAI-1/uPA值下降,而Child B组、Child C组PAI-1/uPA又复升高。Child C组血浆uPA、uPAR、PAI-1水平与正常组、Child A组相比,差异显著。在Child A组,血浆uPA与PCⅢ呈负相关,与TGFβ1正相关;在Child C组血浆TGFβ1与血Ⅲ型胶原呈正相关,与HA呈正相关。结论血浆uPA、uPAR、PAI-1变化与肝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肝硬化晚期,虽然血浆uPA、PAI-1增加,但总的效应表现为uPA相对不足,肝基质纤维降解受抑。适当增加uPA活性,抑制TGFβ1的早期激活,抑制肝硬化晚期PAI-1过度表达,可能有助于抑制HSC的激活、增加肝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有助于延缓肝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非骨转移前列腺癌(non-BM PCa)患者及骨转移前列腺癌(BM PCa)患者血清和组织中uPA及uPAR表达.结果:BPH患者、non-BM PCa患者和BM PCa患者血清uPA及uPAR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on-BM PCa患者血清uPA及uPAR浓度高于BPH患者(P<0.01),BM PCa患者高于non-BM PCa患者(P<0.01).前列腺癌组织uPA表达阳性率83.34%,uPAR表达阳性率77.78%,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表达阳性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PA、uPA表达与PCa的发生与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rokinaseplasminogenactivator ,uPA)及其受体 (urokinaseplasminogenactivatorreceptor,uPAR)在胰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方法 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 (SP法 )检测 85例胰腺癌手术切除组织中uPA和uPAR的表达。结果 ①uPA、uPAR表达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者 ,P <0 0 5。②uPA、uPAR在有浸润转移表达率高于无浸润转移 ,P <0 0 5。③uPA、uPAR表达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病理分型、组织分化无相关性。结论 uPA、uPAR表达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浸润转移相关 ,是反映胰腺癌发展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CB)、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基因的表达、相互关系及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应用RT—PCR方法测定71例肝组织标本,包括对照组(C)12例,HCC组34例和癌旁组织(PTT)组25例的CB mRNA、uPA mRNA、uPAR mRNA表达,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HCC组CB mRNA、uPA mRNA、uPAR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C组和PT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PTT组与C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B mRNA与uPA mRNA(r=0.805),CB mRNA与uPAR mRNA(r=0.786),uPA mRNA与uPAR mRNA(r=0.874)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1)。结论:肝癌组织CB mRNA、uPA mRNA、uPAR mRNA均呈现高表达,它们之间可能相互诱导,协同促使肝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卵巢癌组织中uPA与PAI-1 mRNA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8例卵巢癌、21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17例正常卵巢组织中uPA及PAI-1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uPA及PAI—1 mRNA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均较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正常卵巢组织显著升高(F=184.51、51.00,q=11.34~26.69,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卵巢癌组织中uPA及PAI-1 mRNA的表达量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F=110.62、38.43,q=3.10~6.86,P〈0.05)。结论 卵巢癌组织中uPA及PAI—1 mRNA呈高表达,且与卵巢癌的病理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uPA及其PAI-1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及其1型抑制因子(PAI-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uPA、PAI-1在40例卵巢恶性肿瘤、20例卵巢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①uPA、PAI-1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②在临床分期Ⅲ~Ⅳ期者其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uPA、PAI-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③uPA、PAI-1表达阳性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均为29.32、31.78个月,明显低于uPA、PAI-1表达阴性者的49.0、52.23个月(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PAI-1表达为影响卵巢癌预后的独立因子。结论:uPA、PAI-1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及侵袭、转移相关,并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王宁菊  陈耀平 《医学争鸣》2009,(14):1339-1341
目的:探讨Hcy是否影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表达uPA、uPAR和PAI-1。方法:采用不同浓度Hcy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进行短期(4h)培养后,粉碎细胞,ELISA法检测其uPA,uPAR和PAI-1的表达.结果:Hcy诱导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表达uPA,uPAR,而抑制MNC表达PAI-1,并且呈剂量依赖性,Hcy浓度为0,12.5,25,50,100μmol/L时,uPA分别为47.00±21.26,57.70±26.72,72.38±38.64,83.33±42.74,94.83±44.47ng/L;uPAR分别为1299.3±291.7,1447.2±408.8,1607.6±467.0,1731.3±521.1,1815.3±522.3ng/L;PAI-1分别为52.5±20.7,41.6±21.9,35.4±17.9,32.6±18.3,28.7±16.2μg/L。结论:Hcy可以影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表达uPA,uPAR和PAI-1,可能在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uPA、PAI-1基因在80例食管鳞癌患者及20例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应用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检测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在食管癌组织中uPA、PAI-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食管正常黏膜组织(P〈0.05)。uPA、PAI-1的表达与食管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与年龄、民族无关。uPA和PAI-1的表达呈正相关(r=7.092,P〈0.05)。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10年总生存率为20%。食管癌uPA、PAI-1阳性表达组较阴性表达组有生存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uPA、PAI-1不是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因素,而肿瘤浸润深度和转移是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uPA、PAI-1蛋白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定的关系,并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探讨三者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对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16例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并与对照组(16例)进行比较。根据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及出血将16例患者分为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出血组及无出血组,比较组间的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溶栓前的uPAR和PAI-1水平明显升高。与溶栓前相比,溶栓后0.5 h、1 h、1.5 h、2 h的uPA水平明显下降(P〈0.01);溶栓后1.5 h、2 h的PAI-1水平则明显高于溶栓前(P〈0.01);溶栓后uPAR与溶栓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溶栓后2 h冠脉再通组PAI-1水平显著低于未通组(P〈0.05);而冠脉再通组和未通组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 h出血组PAI-1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组(P〈0.05);无出血组和出血组血浆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uPAR、PAI-1水平升高提示AMI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临床医生应及早干预,如尽早行PCI治疗等。血浆PAI-1水平降低,对AM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提供了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徐昌隆  陈辉乐  薛战雄  黄智铭 《浙江医学》2010,32(10):1467-1469,1473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及其受体(wrod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的蛋白表达量.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71例肝组织标本,包括对照组(NC组)12例、肝细胞肝癌组(HCC组)34例和癌旁组织组(PTT-组)25例的CB、uPA和uPAR蛋白表达量,分析蛋白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1)HCC组CB、uPA和uPAR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NC组和P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TT组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B与uPA(r=0.793),CB与uPAR(r=0.766),uPA与uPAR(r=0.892)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均P〈0.01).(3)CB、uPA、uPAR在包膜不完整、有肝内或肝外转移者肝癌标本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包膜完整、无肝内或肝外转移者肝癌标本中的表达(均P〈0.05);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随肝癌分化程度降低,3项指标均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组织CB、uPA和uPAR蛋白均呈现高表达,它们之间可能相互诱导,协同促使肝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系统成分组织因子(TF)、纤溶系统成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NSCLC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7例NSCLC组织和4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TF、uPA及uPAR的表达。采用t检验、X^2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TF、uPA、uPAR表达与MVD、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TF、uPA和uPAR在NSCLC组织中广泛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9%、58.8%和61.9%。癌旁正常肺组织中仅有少量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呈弱阳性表达。TF(34/47)、uPA(33/47)及uPAR(39/47)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X^2值分别为4.248、4.933、17.243,均P〈0.05)。TF阳性组和阴性组MVD值分别为1.50+0.19和1.37+0.16,TF表达与MVD相关(P〈0.01),uPAR表达(35/44)与血管浸润相关(X^2=10.680,P〈0.01)。TF与uPAR表达有一致性(r=0.432,P〈0.01)。TF与uPAR协同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血管浸润均明显相关(P〈0.01)。TF、uPAR及TF-uPAR阳性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阴性组患者明显缩短。结论TF促进肿瘤微血管形成,uPA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相关,二者协同表达可能影响NSCLC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郝青  吴戈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3):227-228
目的观察尿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尿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表达与乳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 6000两步法检测20例乳腺导管内癌和5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uPA和uPAR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uPA和uPAR阳性表达率高于导管内癌(2χ=6.41、6.27,P<0.05)。uPA和uPAR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为80.6%和83.9%,无淋巴结转移者为47.4%和52.6%,其差异有显著性(χ2=5.99、5.70,P<0.05)。uPA与uPA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1)。结论uPA和uPAR的激活在乳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其受体(uPAR)及其抑制剂(PAI-1)mRNA在骨关节炎(OA)滑膜中的表达,探讨uPA、uPAR及PAI-1 基因在OA 细胞外基质降解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RT-PCR检测了36例骨关节炎(OA) 和21 例正常滑膜组织中uPA、uPAR及PAI-1 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总共36例,经RT-PCR实验,uPA阳性例数21例,uPAR阳性例数17例,PAI-1阳性例数15例,对照组创伤患者总共21例,uPA、uPAR及PAI-1阳性例数均为2例;再将实验组按年龄及软骨破坏程度分组,三种RNA表达除按年龄分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A滑膜组织存在高水平uPA、uPAR及PAI-1mRNA 的表达,提示在OA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uPA、uPAR及PAI-1 基因起着重要作用,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转染Smad7基因,观察转染阳性细胞克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表达的改变,进一步阐明Smad7在胰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7重组表达质粒转染BxPC3细胞,用G418筛选及RT-PCR、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又分别采用RT-PCR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阳性细胞克隆uPA及PAI-1的表达.结果: 成功建立高表达Smad7的阳性BxPC3克隆(F-16、F-21),并证实其uPA、PAI-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结论: Smad7可能通过增强胰腺癌组织内uPA及PAI-1的生成而起到促进胰腺癌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