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随着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好转,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增加,普通门诊、急诊和住院部开始连续恢复非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但无症状或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将成为重要的传播源,CT检查作为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尤其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排查,使CT室成为感染防控的重点科室。通过阅读相关政策文件、规范标准及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从规范CT检查流程、建立疫情防控小组、环境、人员和流程防控五个方面,提出非新冠肺炎患者CT检查流程及感染防控策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孙黎  李广明  史珊  杨学东 《放射学实践》2020,(11):1369-1374
【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疑似COVID-19患者胸部CT及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最终共纳入253例患者,阳性组203名,阴性组50名。对胸部CT进行诊断分型,并记录CT征象。以模式1(CT诊断分型)、模式2(CT诊断分型+CT征象)、模式3(CT诊断分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三种模式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种模型诊断准确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三种模式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5.6%、96.0%和95.2%,特异度分别为34.0%、48.9%和32.7%,符合率分别为83.4%、87.0%、82.2%,AUC为0.768、0.895和0.812。结论: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能较为准确地诊断COVID-19肺炎,敏感度较高,但缺乏特异度,结合CT征象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特别是提高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3.
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影像学是临床诊断COVID-19的重要指标,放射科技师与护士直接面对患者,处于抗疫第一线,感染风险大。为进一步规范全国COVID-19影像检查的院内感染防控,保护医患安全,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牵头组织全国委员和国内相关医院专家讨论编写了本推荐意见。本推荐意见阐述了放射科抗击COVID-19疫情中的应急管理,分区检查,个人防护用品规范使用的培训、考核与督查等内容,同时阐述了放射技师需要学习并掌握COVID-19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不同疾病患者同时检查的流程优化和消毒规范,旨在指导放射科技师面对疫情强化防范意识,做好自我防护,且针对不同的设备配置客观条件和待检者规范有序进行影像检查,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薄层高分辨率肺部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10日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120例患者的CT图像、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数,C反应蛋白及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计算CT诊断新冠肺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20例中男49例,女71例,年龄(50.7±17.1)岁;白细胞计数正常及减低者110例(91.7%);淋巴细胞百分数正常及减低者 118例(98.3%);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及减低者120例(100%);C反应蛋白升高者67例(55.8%)。本组中最终确诊COVID-19患者91例,首次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81例,检出率为89.0%。120例患者中首次CT筛查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04例,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44.8%、84.6%和81.3%。结论:高分辨率薄层肺部CT检查能及时、敏感地检出病毒性肺炎,弥补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次核酸检测阴性的不足,使临床医师能及早对临床疑似病例采取隔离等处置措施,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以来,迅速蔓延,其早期诊断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救治和疾病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控制。目前,诊断的依据是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其中RT-PCR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是COVID-19确诊的主要依据,影像学特征尤其是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临床依据。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方法,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价值仍未可知。笔者分析了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评估COVID-19患者纵隔淋巴结受累情况方面的潜在应用,讨论了COVID-19患者肺外器官和组织受累可能出现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5日-11月19日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收治的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的本土138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采集流行病学及人口学信息、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胸部CT、治疗和预后数据,最终随访日期为2021年11月27日。结果 截至2021年11月19日,甘肃省此次疫情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集中收治138例,男65例(47.1%),女73例(52.9%),男女比例为1:1.12,年龄2~87(42.7±21.0)岁,临床分型以普通型(48.6%,67/138)为主。SARS-CoV-2 Delta变异株的传播方式以密闭空间为主,具有明显的旅行团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密切接触者筛查和社区排查是发现感染者的主要途径;86.2%(119/138)的确诊患者已接种国产COVID-19灭活疫苗;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为咳嗽(57.2%,79/138),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肺功能成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患者肺部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临床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出院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肺功能检查及CT肺功能成像检查。使用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图像...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在指定就诊医院经实验室核酸检测(RT-PCR)确诊为COVID-19的30例14岁及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0~14岁,中位年龄6岁。由2名经验丰富的儿科放射诊断医师双盲阅片,分析儿童COVID-19胸部CT影像学表现。结果:入组的30例儿童COVID-19患者有12例合并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n=25),咳嗽(n=20),乏力(n=2),流涕(n=2),腹泻(n=2),呕吐(n=2)。胸部CT表现呈多样性:病灶多发为主,7例病灶呈弥漫性分布,23例(76.7%)累及左肺下叶。病变主要累及外周近胸膜部分,仅仅累及内带少。病变以实变及磨玻璃影为主,其中部分病例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儿童COVID-19患儿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结合流行病学史、CT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协助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评估CT与核酸检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效能和病程演变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3月5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4例确诊和疑似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CT和核酸检测结果,其中,确诊COVID-19患者76例[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25~83岁]、疑似COVID-19患者88例[男性47例、女性41例,年龄21~75岁]。将所有受检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122例)和≥60岁组(42例)。以咽拭子取样核酸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对COVID-19的诊断效能。不同年龄组间各诊断效能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卡方检验。分析确诊患者自就诊以来的多次CT图像和核酸检测结果,对比COVID-19患者病程演变过程中的临床表现、CT和核酸检测结果的转变规律。 结果 164例患者中,核酸检测最终确诊阳性76例,阳性率为46.3%;CT诊断阳性143例,阳性率为87.2%。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6.1%(73/76)、20.5%(18/88)、51.0%(73/143)、85.7%(18/21)、55.5%(91/164)。CT的各诊断效能在<60岁和≥60岁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0.414,均P>0.05)。88例疑似COVID-19患者中,CT诊断阳性率为79.5%(70/88)。76例确诊患者初诊时,8例(10.5%)为无症状亚临床期,7例(9.2%)CT无阳性表现,11例(14.5%)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中9例(81.8%)CT诊断有阳性表现,CT肺炎进展期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阳性]。病程演变过程中,CT能清晰显示肺炎的进展和缓解程度,4~8 d后复查,28例CT表现为缓解期的患者中有14例(50.0%)核酸检测结果转阴;9~12 d后复查,46例CT表现为缓解期的患者中有31例(67.4%)核酸检测结果转阴。 结论 CT在早期COVID-19的筛查和诊断中较核酸检测更灵敏,且能更早地评估COVID-19的病程演变,可作为COVID-19临床诊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笔者报道了1例以乏力、发热为首发症状,流行病学史不明确、实验室检查倾向于细菌性感染,发病第8天经胸部CT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疑似病例,并最终经核酸检测结果而确诊。该病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性强,部分患者累及多个脏器,病情进展迅速。该病例为区域内聚集性发病的首例,笔者意在提示,在COVID-19防控临床工作中,对于从事高危职业但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应予以足够重视,应尽早行胸部CT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并反复多次行核酸检测,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征象联合影像组学模型鉴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其他病毒性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云南省15家医院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为病毒性肺炎并接受胸部CT扫描的181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毒类型分为COVID-19组(89例)和非COV...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由普通型向重症型转化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有效预测模型,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53例COVID-19患者入院临床及CT资料,依据第7版新型NCP诊疗方案将其分为普通型组及重症型组,普通型肺炎组101例;普通型肺炎转重型组52例。通过CT表现、临床症状、基础病、血常规、肝功及凝血功能行综合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建模并绘制ROC曲线。结果:临床资料中男性、高龄、呼吸困难、纳差、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计数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表现肺叶受累数量、病灶形态、邻近胸膜情况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建立预测模型灵敏度82.56%,特异度75.00%,曲线下面积0.881;CT表现建立预测模型灵敏度68.18%,特异度47.62%,曲线下面积0.666;结合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综合建立预测模型灵敏度85.98%,特异度80.43%,曲线下面积0.922。结论:CT结合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在早期预测COVID-19临床分型转变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对疾病严重程度行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其病原并命名为2019一新型冠状病毒,其导致的肺炎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放射学诊断是COVID-19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为进一步规范全国COVID-19的放射学诊断工作,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牵头组织全国委员、心胸学组部分委员和国内相关医院专家讨论编写本推荐意见,阐述总结COVID-19的放射学检查流程、放射学表现和分期、放射学转归和基于放射学表现的出院依据等。同时阐述儿童COVID-19的临床特点和放射学表现,旨在指导各级医疗机构的放射诊断工作。  相似文献   

14.
覃蕾  李琴 《放射学实践》2020,(3):300-302
【摘要】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其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蔓延至多个国家和地区。胸部CT平扫作为筛查和诊断OVID-19的重要检查方式之一,疫情期间大量疑似和确诊患者前来我科行胸部CT检查。如何做好CT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双相(吸气相与呼气相)CT空气潴留征及病灶范围半定量评分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重症及血气指标异常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20年1月23日至2月29日无锡市定点收治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并住院治疗的非重症COVID-19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低剂量双相CT检查且在病程中按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表现及定量CT肺功能对COVID-19肺功能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且具有完整动态胸部HRCT资料的COVID-19患者,复查间隔时间48 h~14天。分析HRCT基本表现及CT-肺功能成像与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31例患者均于发病3天内接受HRCT检查,病变检出率为100%。于发病5~7天复查CT,25例病变范围增大,3例病灶范围缩小,3例病灶范围同前;发病10~14天接受第2次复查,26例病变范围缩小,3例病灶范围增大;临床分型与CT肺功能值(PI)(r=-0.835,P<0.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胸部HR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影像学变化,CT肺功能与COVID-19相关,有助于指导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并可评价COVID-19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摘要】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人数与日俱增,形势十分严峻。我院作为COVID-19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在承担收治COVID-19患者工作的同时,还要保证其他疾病的医疗救治。与此同时,由于疫情爆发期正值冬春季节,也是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高发时期,而该类疾病属于急诊范畴,需快速诊断及治疗,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因此,为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在保证正常医疗救治工作的前提下,对于那些急需行CT增强检查的COVID-19患者,既要建立起高效的急诊患者“绿色通道”,又要做好COVID-19患者CT增强检查的流程及防护管理。本文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COVID-19相关防控法规及我院实际情况,以1例在我院行急诊CTA检查的COVID-19患者为例,介绍COVID-19患者的CT增强检查流程及防护管理体会。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引起心肌炎或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导致病人死亡率显著增加。超声心动图、心脏MR(CMR)、CT等多种无创性影像技术在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CMR不仅能评估心脏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还能判断COVID-19病人的心肌组织学异常,为预后提供新的影像学指标。就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疗方案中,CT检查被确定为该疾病诊断和疗效判定的关键方法。在方舱医院建立后,方舱CT更是成为复杂条件下应急救治的必备工具。梳理方舱CT的发展历程、设备配置及扫描参数、临床应用,综述方舱CT在临床应急使用中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征象,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院共17例确诊COVID-19病人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并总结病变发生特点、累及部位和分布情况。结果17例病人中1例CT无异常征象。其余16例病人的CT上共显示111个病变,典型的CT表现包括磨玻璃密度影(62/111,55.9%)、混合磨玻璃密度影(16/111,14.4%)、实性密度影(18/111,16.2%)和“铺路石样”密度影(15/111,13.5%);病变多分布于双肺外带(93/111,83.8%)。全部病例均不伴有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发现病变及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