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2018年RSNA会议中出现大量新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神经突起方向弥散与密度成像(NODDI)、静息态(f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MR)、动脉自旋标记(ASL)、动态磁敏感对比磁共振成像(DSC-MRI),2-羟基戊二酸磁共振波谱(2HG-MRS)、新的3D量化序列QALAS等。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①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及异质性,鉴别胶质细胞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判断肿瘤真性和假性进展;②大血管卒中后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的评估,利用多模态影像学来评估急性脑梗死(AIS)患者的梗塞核心区;③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观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与脑血管事件的关系;④探索AD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以及脑白质高信号与认知障碍的关系;⑤静息态磁共振的新型处理方法及在脑肿瘤及认知障碍等疾病中的应用;⑥深度学习用于各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成像技术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8例早产儿脑损伤患儿的颅脑多模态MRI图像特征,包括常规平扫图像、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并与临床诊断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本组58例患儿中,出血性脑损伤18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白质灶性出血8例,侧脑室周围出血并及脑室内积血1例,硬膜下血肿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硬膜下血肿1例;缺血性脑损伤40例,其中局限性缺血性脑损伤22例,弥漫性缺血性脑损伤13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5例。58例早产儿脑损伤MRI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结论 多模态MRI成像对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2020年RSNA会议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报告主要集中于:应用深度学习方法识别脑卒中和大血管闭塞;脑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及异质性、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人工智能在图像处理、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认知障碍的诊断、分类及疾病进展;扩散成像和颅内血管成像的新应用等.以分子影像学为主题的报告主要内容包...  相似文献   

4.
RSNA2013报道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亮点主要包括:①脑肿瘤基因组学:灌注影像基因组图谱揭示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的基因组靶点;MRI作为药物开发基因组靶标发现的一种筛选技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影像基因组图谱的建立;脑胶质瘤术前诊断、分子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评估方面等研究;②脑血管疾病研究: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补充了TOFMRA的不足;MSDE-3DITSE序列评估钆增强后脑动脉壁强化模式;CT灌注血脑屏障渗透性(BBBP)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梗塞;DTl分析脑桥梗死后的锥体束变性;将fMRl分析用于脑缺血偏瘫患者大脑可塑性的研究。③多种MR新技术用于AD患者脑部超微结构改变、灌注改变、海马区铁沉积、鉴别不同认知功能障碍及判断预后等诸多方面。④癫痫影像研究进展:内侧颞叶癫痫(MTLE)轴突连接改变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磁共振三维结构分析(3DTA)揭示癫痫患者白质和深部灰质轻微结构改变。⑤认知与精神疾病:定量磁敏感成像(QSM)应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静息态fMRI检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相关脑功能连接异常。此外,全脑CT灌注成像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体现了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与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小肠间质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小肠间质瘤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出现腹部肿块9例,腹痛23例,慢性腹泻13例,消瘦、乏力4例,贫血27例,发热1例。病理学检查小肠间质瘤切面为灰白色或灰红色,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均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均呈阳性。病理学检查、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出现溃疡分别为45例、43例、44例,肿瘤为50例、48例、49例,血管畸形均为16例,憩室、重复畸形均为6例。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肿瘤、血管畸形、憩室、重复畸形情况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相比,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溃疡特异度、准确度较高(P<0.05)。结论 在诊断小肠间质瘤中,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各有优势,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具有无创、多方位成像、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6.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不仅能显示结构和病变的形态学特点,而且可全面反映血流灌注、血液动力学、代谢情况和水分子改变等功能代谢信息,在全身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预测和发生机制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脑梗死、神经退行性病变和肿瘤等方面的应用更广、研究更深、发挥的作用更大.近几年,随着包括影像学和临床及基因等相关信息在内的大数据库的建设及应用,以多模态影像学为基础的影像组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有望进一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病变的44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MRI检查,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十二指肠肿瘤样病变)和恶性组(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病变),分别有28例、16例。记录2组的病理结果,分析对比2组的多模态MRI功能评分、多模态MRI形态评分。结果 2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肿块形态、管壁柔软、黏膜、组织浸润、转移病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MRI可根据肿块形态、管壁柔软度、黏膜情况等鉴别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其中原发性肿瘤的ADC值较肿瘤样病变低,且TIC以Ⅲ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摘要】WHO第4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H3 K27M改变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列为新的胶质瘤亚型,属于WHO 4级胶质瘤。H3 K27M基因状态对于该肿瘤的诊断、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H3 K27M基因状态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而获得肿瘤组织存在有创和假阴性等缺点。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已经广泛应用于胶质瘤的诊断分级、预后判断、疗效评价、基因分子标记物预测等方面。因此,本文主要就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预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组蛋白H3 K27M基因突变状态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的: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82例怀疑有主动脉疾病的患者,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扫描,并与手术结果和血管造影对照,分析DCE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82例均获得满意图像。DCE、EMRA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疾病的位置以及血流动态情况。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疾病准确、快速、无创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HE)是内科较为常见的急症,常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其发病机制目前较为公认的主要有血管痉挛学说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崩溃学说。M RI在高血压脑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定中有重要帮助,以下主要通过 M RI不同成像技术方法,包括常规平扫、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磁共振增强扫描、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及磁敏感成像(SWI),综合起来阐述该病各有何种表现,就其相关临床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肛瘘分类及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探讨MRI在肛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7例经手术证实为肛瘘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包括高分辨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T2WI-FS、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检查资料,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高分辨MRI成像技术在肛瘘分类及分型中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本组177例肛瘘患者高分辨MRI与手术结果对比,依据肛瘘的不同分类,内瘘诊断符合率100%(3/3),外瘘诊断符合率100%(174/174),单纯性肛瘘诊断符合率96%(94/98),复杂性肛瘘诊断符合率95%(79/83),低位肛瘘诊断符合率99%(166/167),高位诊断符合率91%(10/11)。依据肛瘘Parks分型,括约肌间型诊断符合率96%(88/92),经括约肌型诊断符合率94%(74/79),括约肌上型诊断符合率89%(8/9),括约肌外型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采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肛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很好地对肛瘘进行分类及分型,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可靠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儿童线粒体脑肌病(MELAS)综合征的多模态影像学特点,探讨功能成像技术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过临床、基因检测证实的MELAS患儿的完整磁共振成像(MRI)资料,包括脑MRI平扫、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扩散加权成像(DWI)、波谱成像(MRS)、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结果 ...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最常见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影像新技术可快速有效地协助确定诊断、分析病因、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综述由CT 平扫、CT 灌注成像及 CT 血管成像组成的“一站式”CT 在AIS诊断中的应用,明确CT灌注成像的临床价值及诊断方法。探讨缺血半暗带对于AIS再灌注治疗的指导意义,使病人获得最佳的风险收益比。  相似文献   

14.
腮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不同的病理类型手术方式不同,因此,准确的术前诊断对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MRI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如扩散成像、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成像、三维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及影像组学等,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预测疾病的发展、制定治疗计划和评估预后方面产生了革新.本文综述了 MRI新技术在腮腺肿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梦遥  孙美玉 《放射学实践》2018,(10):1101-1105
【摘要】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与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均属于磁共振的功能成像技术,具有相应的定量参数,能够从不同方面评价肿瘤的特点。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不同临床分期的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方式、预后不同。本文就上述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子宫内膜癌分期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摘要】IgG4相关疾病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纤维炎性疾病,可以影响身体多组织和器官,其累及心血管系统主要包括冠状动脉、心瓣膜、心肌、心包、主动脉、肺和周围血管,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各种无创性多模态影像学,已成功用于早期疾病的检测和随访。超声心动图是最常用的无创成像方法,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异常如冠状动脉瘤、周周围炎性假瘤、心包炎及心包积液的诊断,检测黏附于心腔的心内膜表面的不规则肿块,心肌缺血及心脏收缩舒张功能评估。血管超声检查可较好地评估动脉瘤的大小,血管内血栓及动脉瘤内流情况。多层螺旋CT增强血管成像可以评估主动脉炎、动脉周炎和冠状动脉瘤,主动脉炎、动脉炎、周围动脉炎及动脉壁增厚、脉狭窄的程度;动脉瘤大小、血栓情况;动脉周围的软组织增厚以及周围脏器的压迫情况。此外,还可以对激素治疗预后的评估和判断。心脏磁共振成像提供了心血管系统的综合评估,包括心功能、纤维化程度、疾病相关并发症,以及进一步治疗的指南。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提供有关疾病程度、活动性炎症的存在和最佳活检部位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肾动脉狭窄常导致缺血性肾功能不全以及顽固性高血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该疾病的早期、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有创性和无创性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数字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和压力导丝检测;后者主要包括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放射性核素肾图和声脉冲辐射力成像等.本文就近年来肾动脉狭窄各类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今后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分析。结果:经MRA证实脑梗塞10例;动静脉畸形(AVM)2例,动脉瘤5例;脑肿瘤3例;椎动脉供血不足2例;烟雾病1例。结论:在不同血管疾病中适当地选择应用MRA不同成像技术,可以提高对各种脑血管疾病评价的准确性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儿童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者将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因此早期诊断HIE对患儿的预后评价和及早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探讨HIE的早期评价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是近年来在探讨HIE早期诊断方面应用较多的MR功能成像技术。三种技术对HIE的诊断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定时间窗,因此通过对不同时间窗HIE进行影像学检查,探索不同时间窗的最佳检查方法和手段,可为HIE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Kappa统计量评价MRI诊断前列腺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诊断前列腺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但是常由于诊断医师经验的差异,导致诊断结果不一致,增加了前列腺癌的漏、误诊率,影响治疗及预后。本研究通过一组病例的回顾性分析,采用Kappa统计量评价不同观察者间诊断前列腺疾病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