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EMPIRE算法的数字乳腺断层合成X线成像(DBT)结合重建二维(s2D)及重建三维(s3D)图像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经超声诊断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为4类及以上、拟行手术或穿刺活检的12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屏数字乳腺X线成像(FFDM)和DBT检查,通过DBT图像后处理获得s2D、s3D图像。分别对FFDM、DBT结合s2D、DBT结合s3D、DBT结合FFDM图像进行分析,记录腺体的平均辐射剂量,对病灶的可见性进行分级,同时对病灶进行BI-RADS分类;对穿刺及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分析,获得病变的组织类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四种不同组合图像的平均腺体辐射剂量,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四种组合图像的可见性评级,以病理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四种组合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4例为穿刺病理证实,122例为手术病理证实。良性病灶61例,恶性病灶65例。FFDM、DBT-FFDM、DBT-s2D、DBT-s3D图像的单个体位平均腺体辐射剂量分别为(1.72±0.48)、(4.81±1.12)、(3.28±0.79)和(3.28±0.79)mGy,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DBT-FFDM(116/126)、DBT-s2D(116/126)及DBT-s3D(117/126)较单独FFDM(98/126)显著提高病灶的可见性,其中DBT-s3D对病灶的可见性最高(93%)。FFDM、DBT-FFDM、DBT-s2D及DBT-s3D对乳腺良恶性病灶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0.804,0.832,0.864。结论:基于EMPIRE迭代算法的DBT结合重建二维及三维图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乳腺病灶的可见性,并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敬文波  肖兰  汪湍  刘艳 《放射学实践》2021,36(7):879-884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DBT)及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致密乳腺中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致密型乳腺女性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486例纳入研究者DBT及3.0T MRI图像的影像学特征,对比分析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486例致密型乳腺中,DBT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90.7%、89.1%、94.0%、82.1%。MRI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87.4%、93.0%、92.7%、93.5%。DBT、MRI的AUC值分别为0.894、0.919。MRI对致密乳腺的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高于D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两者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在各年龄层的诊断敏感度均较DBT高,但差异主要体现在41~50岁年龄区间,MRI较DBT敏感度提升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病灶≤2cm的乳腺癌病灶诊断中,MRI较DBT敏感度提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DBT在致密性乳腺中有着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符合率,正逐步成为临床可疑阳性患者的常规检查手段,总体诊断效能与MRI相当,但差异主要体现在病灶≤2cm或者41~50岁年龄组的致密乳腺中,建议该部分致密乳腺的高风险妇女,在DBT检查阴性时仍行MRI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锥光束乳腺CT(CBBCT)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效能及在乳腺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在术前行CBBCT及乳腺MRI检查的68个乳腺病变的影像特征。其中,恶性病灶46个,良性21个,交界性1个。比较病灶在两种图像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病变的检出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CBB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及乳腺MRI检查对乳腺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76.5%、98.5%及100%。平扫联合增强(CBBCT)和乳腺MRI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1(95%CI:0.861~0.982)和0.929(95%CI:0.862~0.996),敏感度为95.7%和97.8%,特异度为76.2%和71.4%。CBBCT与乳腺MRI在显示肿块的形态、边缘和内部强化特征以及非肿块样强化的分布和内部强化特征方面的一致性均非常好(Kappa均>0.75,P均<0.001)。CBBCT及乳腺MRI测量的病灶最大径和病灶距乳头距离的一致性较高(ICC分别为0.972及0.976,P均<0.001)。结论:CBBCT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效能和对病灶范围的评估准确性与乳腺MRI相当,在乳腺癌诊断及术前评估等方面可作为乳腺MRI检查的一种替代检查手段,能准确指导临床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磁共振成像(MRI)联合乳腺数字三维断层摄影技术(DBT)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 收集自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于江汉大学附属医院行乳腺DBT及MRI检查,且行病理检查确诊的206例乳腺结节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及病理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DBT、MRI、DBT+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及诊断效能。结果 DBT诊断阳性预测值为80.65%,阴性预测值为86.72%。MRI诊断阳性预测值为81.25%,阴性预测值为81.64%。DBT+MRI诊断阳性预测值为83.18%,阴性预测值为98.99%。DBT+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UC为0.911,高于DBT诊断的0.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58,P<0.05)。DBT+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98.89%,特异度为84.48%,准确度为90.78%。结论 乳腺DBT+MRI检查鉴别乳腺结节性病变良恶性效能优于单独DBT检查,与单独乳腺MRI检查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广角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与MRI在致密型乳腺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效能。方法分析我院行DBT及MRI检查的126例致密型乳腺(不均匀致密类+高度致密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灶的影像学特征,以病理结果绘制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126例(126个病灶)致密型乳腺患者中不均匀致密c类93例(73.8%),高度致密d类33例(26.2%),乳腺癌病灶71个(56.4%),良性病灶55个(43.6%);2位阅片医师分别应用DBT和MRI对乳腺癌诊断准确性Kappa值为0.792,两者检查可靠度较好。广角DBT对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84.5%)、特异度(89.1%)、准确率(86.5%),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在动态增强乳腺MRI诊断的敏感度(93.0%)、特异度(87.3%)、准确率(90.5%);ROC曲线显示DBT、MRI的AUC分别为0.893、0.87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24,P>0.05)。结论 广角DBT具有与MR相近的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效能,对于致密型乳腺癌是一种可靠简便快捷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磁共振(MRI)增强扫描对乳腺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导管癌,所有病例均行FFDM、MRI增强检查。观察X线特征,根据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进行分级,3级及以下的级别考虑为良性,4A级及以上的为恶性;MRI根据病灶增强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病灶的良、恶性。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二者对导管癌的检出情况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30例乳腺导管癌中,FFDM检出13例肿瘤呈单纯结节或肿块,肿块伴有的钙化12例,5例病灶表现为单纯簇状钙化,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7例。FFDM诊断4A以上病例26例,3级及以下的病例4例;MRI增强扫描检出肿块或结节27例,发现钙化5例,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10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8例呈Ⅱ型曲线,22例呈Ⅲ型曲线。FFDM正确诊断乳腺导管癌24例,MRI增强扫描正确诊断为26例,二者结合正确诊断27例。FFDM、增强MRI及FFDM+增强MRI对导管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86.7%、90%。结论 FFDM操作简单,对导管癌的簇状钙化检出率高于增强MRI,诊断敏感性较高,是筛查乳腺导管癌,尤其导管原位癌的首选,增强MRI对乳腺导管癌肿块及同侧腋下淋巴结检出情况高于FFDM,在乳腺导管癌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是乳腺导管癌进行术前评价的有效方法。二者结合应用可以提高乳腺导管癌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数字乳腺断层X线摄影(DBT)与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OPTIMUS)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2020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时接受DBT和OPTIMUS检查的158例乳腺癌患者共158个病灶,根据病灶形态分为肿块型及非肿块型,根据病灶大小分为直径≤1 cm及直径>1 cm。以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作为诊断依据,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DBT和OPTIMUS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漏诊率及误诊率。结果 DBT和OPTIMUS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5和0.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85,P<0.001)。在肿块型病灶、非肿块型病灶及直径≤1 cm病灶分组中,DBT和OPTIMUS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50、2.315、3.835,P<0.05)。DBT和OPTIMUS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特异度分别为33.33%(4/12)和75.00%(9/12),误诊率分别为66.67%(8/12)和25.00%(3/12),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8.
目前乳腺X线检查仍是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合成乳腺X线摄影(SM)以及3种技术的联合应用(FFDM联合DBT、SM联合DBT)。对DBT、SM和SM联合DBT在乳腺筛查中诊断效能、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等进行比较。SM联合DBT可有效平衡辐射剂量和诊断效能,但仍然在判读时间、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和检查成本方面存在局限性。就以上3种检查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阅片者间应用全屏数字化乳腺 X 线成像(FFDM)和数字乳腺断层合成 X 线成像(DBT)对乳腺疾病诊断及BI-RADS 分类的差异,评价 DBT 在诊断乳腺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疑似乳腺疾病病例300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良性118例,恶性18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 FFDM 及 DBT 检查。分别由4名不同年资医师独立阅片进行诊断,以病理为金标准,比较阅片者间对乳腺病变诊断的差异。采用χ2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进行统计。结果高年资医师阅读 FFDM 和 DBT 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0%和9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1和0.899;低年资医师阅读 FFDM 和DBT 影像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2%和90%,AUC 分别为0.801和0.891。118例良性病变中 DBT 相比 FFDM,高、低年资医师分类为 BI-RADS 4a 类及以下的病例分别由82例提高到96例、41例提高到98例,分类为 BI-RADS 4b-5类的病例分别由19例降至16例、30例降至16例。182例恶性病变中 DBT 相比 FFDM,分类为 BI-RADS 4a-5类的病例高、低年资医师分别由167例提高到169例、152例提高到167例;BI-RADS 4a 类及以下的病例分别由12例降至10例、24例降至15例。高、低年资医师阅读 FFDM 分类为 BI-RADS 0类的病例分别为22例和53例,而阅读 DBT 后二者分别降至7例和4例。结论不同年资医师阅读 DBT 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BI-RADS 分类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亦更高,以低年资医师提高更为显著。DBT 对提高乳腺肿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具有很大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联合全屏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及超声在乳腺结构扭曲良恶性病变的影像征象,分析结构扭曲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术前行乳腺FFDM、 DBT、超声且表现为结构扭曲、有病理结果的病例154例,对结构扭曲良恶性病变征象及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效能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腺FFDM联合DBT良恶性病变在结构扭曲形态、结构扭曲中心密度有统计学差异;乳腺超声良恶性病变在病变边缘、后方回声、钙化、血流有统计学差异(P<0.05)。FFDM联合DBT敏感度及特异度均大于FFDM、超声,约登指数最高,三种检查方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结构扭曲病变不同影像征象分析,进一步判断及分析病变的良恶性;使用FFDM联合DBT结构扭曲病变的检出率提高。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2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行双乳MRI检查。分析病灶的形状、边界、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率(EER)、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参照Fischer评分标准对影像表现进行评分,根据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第5版(BI-RADS)进行分类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DCE-MRI、DWI、DCE联合DWI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122例中恶性80例,良性42例。DCE-MRI诊断敏感度为87.5%,特异度87.5%,符合率86.9%。以恶性病变ADC值的95%可信区间上限1.225×10-3mm2/s作为鉴别诊断阈值,敏感度为85.7%,特异度78.9%,符合率83.6%。DCE联合DWI的诊断敏感度达93.8%,特异度90.5%,符合率92.6%。DCE联合DW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UC(0.915)高于单独诊断(0.866,0.855)。结论:DCE-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较高,DWI可提供辅助诊断信息,DCE与DWI联合诊断能明显提高对乳腺病变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乳腺影像检查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 线成像(DBT)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影像成像技术,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本文就DBT与传统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对比研究、在致密型与非致密型乳腺中的应用、诊断早期与浸润性乳腺癌的效能以及其目前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乳腺癌的诊断,为DBT技术的发展实践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6例患者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检查,并根据第四版 BI-RADS 分类标准进行图像分析。将 BI-RADS 分类评估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86例患者的 FFDM 检查共发现60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340个,恶性病灶261个。与病理结果比较,BI-RADS 分类评估对良、恶性乳腺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2.9%,敏感度为92.0%,特异度75.9%,阳性预测值为74.5%,阴性预测值为92.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71(P <0.001),95%可信区间为0.842~0.900。结论:BI-RADS 分类标准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灌注参数对乳腺病灶良恶性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行DCE-MRI检查的103例乳腺病变患者的MRI影像资料。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将其分为良性病灶组和恶性病灶组,观察所有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定量灌注参数和血流动力学特征之间的差异以及各项特征与病理性质(良/恶)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定量灌注参数对病灶性质的诊断效能。结果 良性组56例,恶性组47例。形态学特征、定量灌注参数及血流动力学特征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的各项定量灌注参数值均高于良性病灶,且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下的初始面积(IAUGC)、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与病灶性质的相关性较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0.737、0.714);ROC曲线分析显示,IAUGC、Ktrans、Kep对病灶性质的诊断效能最高:当IAUGC临界值为0.343时,其诊断敏感度为95.7%、特异...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乳腺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45例患者共53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31个(23例),恶性病灶22个(22例),所有患者均行双侧乳腺的常规MRI检查及DKI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获得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的平均峰度(MK)、轴向峰度(AK)、径向峰度(RK)值。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MK、AK及RK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统计学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价上述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乳腺恶性病变的MK、AK及RK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MK、AK、RK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86、0.930、0.881;良恶性诊断界值分别为0.45900、0.7250、0.3430;敏感度分别为95.6%、86.4%、90.9%;特异度分别为64.5 %、87.1%、66.7%。结论:DKI获得的MK、AK、RK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及MRI征象结合临床特征预测乳腺高危病变恶性升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经病理证实为乳腺高危病变,且活检前行乳腺X线摄影和MRI检查的230例患者。分析乳腺病变X线摄影及MRI征象,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高危病变升级率与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关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χ2检验比较升级组与未升级组患者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乳腺X线和MRI对乳腺高危病变升级率的诊断效能,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高危病变升级率与临床、影像学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230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47例在后续再手术中升级为恶性病变,升级率为20.4%(47/230)。未升级组与升级组乳腺高危病变患者的年龄、病灶最大径以及绝经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升级组和升级组患者间的乳腺X线摄影征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MRI征象和MRI背景实质强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X线摄影和MRI评估高危病变升级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0.913,MRI诊断优于乳腺X线摄影(Z=6.919,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灶最大径、中重度背景强化为预测高危病变升级的正相关因素,已绝经、MRI诊断阴性为预测高危病变升级的负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以及MRI背景实质强化是预测乳腺高危病变升级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MRI对高危病变升级的诊断效能优于乳腺X线,年龄越大,MRI背景实质强化中重度可提示高危病变的恶性升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联合乳腺X线摄影对BI-RADS 3~4类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BI-RADS 3~4类乳腺肿块患者80例(105枚病灶)的UE及乳腺X线摄影检查资料,绘制ROC曲线并分析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BI-RADS 3~4类乳腺肿块临床效果。结果 经术后病理证实80例患者(105枚病灶)病灶中良性73枚,恶性32枚。常规超声结果显示:105枚乳腺病灶中,3类病灶38枚,4A类病灶20枚,4B类病灶25枚,4C类病灶22枚。UE评分<4分的共66枚,诊断为良性病灶。UE评分≥4分的共39枚,诊断为恶性病灶。乳腺X线摄影诊断为良性病灶70枚,恶性病灶35枚,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两者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8.1%、80.8%、80.0%和68.8%、82.2%、78.1%。U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05~0.897),P=0.000。乳腺X线摄影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0.688~0.876),P=0.000。UE联合乳腺X线摄影后,重新调整BI-RADS分类,得出最佳诊断截点为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的影像组学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9年1月—2020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DBT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380例患者资料,每例患者DBT影像包含头尾(craniocaudal,CC)位和内外斜(mediolateral oblique,MLO)位。通过提取380例基于DBT的病灶全瘤组学特征,经降维、筛选后,将保留的特征分别放入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及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3个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3种模型对乳腺癌4种分子分型的预测效能。结果: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80例病灶中,Luminal A型72例,Luminal B型175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与磁共振检查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收集了自2003年12月至2006年1月期间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并同时行磁共振检查患者共67例,全部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变38例,恶性病变29例。采用美国GE Senographe2000D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及美国GE1.5Tesla MRI扫描仪;采用专门乳腺线圈。全部病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和图像后处理。结果:本组显示FFDM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4.29%,92.1%,83.36%;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4.29%,89.47%,91.78%。结论:对于乳腺癌诊断FFDM的特异性高于MRI,而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多b值双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对于乳腺非肿块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年12月-2016年6月本院乳腺MRI检查拟诊为非肿块强化(NME)的患者,术前均行MRI常规序列成像及IVIM序列扫描,追踪所有手术患者的病理结果,最终入组经病理确诊的乳腺良性NME病变 20例(20个病灶)和恶性NME病变27例(30个病灶)。分别测量良恶性病灶组单指数模型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IVIM相关参数(灌注分数f、假性扩散系数D*和纯扩散系数D),并进行比较;绘制两组ADC 值及IVIM相关参数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种不同指数模型诊断乳腺非肿块强化的最佳参数、诊断阈值和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病灶的ADC值和D值[(1.06±0.27)×10-3mm2/s、(0.85±0.24)10-3mm2/s]均小于良性病灶[(1.32±0.23)×10-3mm2/s、(1.31±0.32)×10-3mm2/s],f值[20.10%(13.38%,40.88%)]大于良性病灶[10.45%(6.28%,2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10),两组间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ROC曲线分析得到D值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08,而ADC和f值的AUC分别为0.794和0.717。当ADC取最佳诊断阈值1.15×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和76.5%。当D取最佳诊断阈值1.03×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73.3%。当f取最佳诊断阈值13.60%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7%和70.0%。结论:多b值双指数模型IVIM DWI参数中D、f值有助于乳腺非肿块强化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其中D值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