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和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64例确诊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CT影像学早期、进展期、吸收期影像学特点。结果: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54.55岁,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84.37%),常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98.44%) ,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及下降(100%),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79.69%),血沉加快(75%)。COVID-19的 CT 表现多为双肺多叶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实变,实变及条索影,以双肺胸膜下分布为主。肺部病变CT早期显示磨玻璃影(61.53%),磨玻璃影伴实变(19.23%),斑片状实变(8. 97%),大片实变影(10.25%);进展期磨玻璃影(4.58%),磨玻璃影伴实变(38.17%),斑片状实变(12.21%),大片实变影(20.61%),纤维条索影(23. 66%);吸收期CT表现磨玻璃影(3.22%),磨玻璃影伴实变(23.03%),斑片状实变(9.68%),大片实变影(23.39%),纤维条索影(34. 68%)。结论:COVID-19的CT影像学表现早期双肺胸膜下多发淡薄的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双肺多发、弥漫磨玻璃影伴实变,进一步发生实变,病变严重者出现“白肺”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纤维条索影,吸收期病变由多发、弥漫转变为局限,见较多纤维条索影,部分可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胸部CT表现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新冠肺炎的年龄、性别、临床病史、流行病学病史及胸部CT资料。结果:26例中,普通型19例,其中2例表现为单个磨玻璃结节或双肺多个磨玻璃影,达到出院标准时结节或磨玻璃影未见明显改变;13例病变磨玻璃影多次检查均表现为逐渐吸收;4例磨玻璃影范围先扩大,并新增肺实变或磨玻璃病灶,后期病灶再逐渐吸收变淡。重型或危重型7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首次复查3例CT表现为病变轻度吸收,4例病灶较前增多、密度增高;继续复查肺内病灶均表现为少许吸收,且开始向纤维化转归,但达到出院标准时病变仅大部吸收或向纤维化陈旧病灶发展。结论:新冠肺炎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过程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能对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价,并为研究新冠肺炎的病理机制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的103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平扫图像和临床资料,根据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所有患者分为普通型(58例)、重型(36例)和危重型(9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表现。CT特征参数包括病灶分布、位置、大小、形态、边缘、数目、密度、肺炎病灶占整肺百分比和肺外表现。不同临床分型的CT特征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年龄、从发病到CT检查时间及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 临床表现方面,危重型COVID-19患者更常见于老年男性,中位年龄65岁。58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有49例(84%)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25/36, 69%)及危重型(6/9, 67%)COVID-19患者的咳嗽发生率高于普通型(20/58, 34%)。所有危重型患者存在呼吸困难。CT表现中,普通型COVID-19表现为双肺(41/58, 71%)、多发(40/58, 69%)、磨玻璃(31/58, 52%)或混合型(25/58, 43%)、斑片(56/58, 97%)灶;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均表现为双肺病灶,重型COVID-19以多发(34/36, 96%)、斑片(33/36, 92%)、混合密度灶(26/36, 72%)为主;9例危重型COVID-19病灶均为大于3 cm的多发混合密度病灶。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的百分比:普通型(12.5%±6.1%)明显低于重型(25.9%±10.7%)及危重型(47.2%±19.2%) COVID-1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重型COVID-19也显著低于危重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胸部CT表现具有特征性,不仅能早期诊断,还能对其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分期与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HRCT图像,HRCT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病灶分布、范围、形态、密度、实变、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等。结果 COVID-19胸部HRCT主要表现可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恢复期:1)早期双肺散在、多发斑片状、节段或亚段性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周或胸膜下分布为主,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及血管增粗穿行;2)进展期病灶范围融合增大,累及多个肺段、肺叶呈"反蝶翼"征,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少数出现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或小空洞;3)重症期:双肺弥漫GGO合并实变影,见支气管充气征,可至"白肺";4)恢复期病灶范围缩小,实变灶逐渐消失,部分残留纤维条索影。结论 COVID-19患者胸部HRCT具有特征性表现,其中以双肺外周、胸膜下散在磨玻璃影(GGO)最具特征,可进展至双肺实变或"白肺",治疗后病灶可吸收或残留条索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50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胸部CT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4月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对咽拭子标本检查结果为阳性的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8.2±19.6)岁]的临床数据和CT资料;同时对患者行薄层胸部CT扫描多平面重建以观察患者的肺部改变,对各肺区受累情况进行评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40例患者(80%)曾到过武汉或与确诊患者有过接触史,17例(34%)无明显症状,38例(76%)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实验室检查结果多数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典型CT表现主要为磨玻璃影、铺路石征、实变,且肺组织病变以周围型为主,双侧多叶分布。肺前区CT评分明显低于后区(H=?4.096,P=0.003),中、上区CT评分低于下区(H=6.917,P=0.031)。 结论 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无明显异常,而胸部CT的改变比较明显,因此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患者胸部CT的表现,密切关注胸部CT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影像学征象及治疗前后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MSCT表现,观察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前后动态变化。结果胸部MS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1)18例患者中胸部影像表现阴性2例;2)双肺分布12例(67%),累及多个肺叶9例(50%),呈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8例(44%),病灶多处13例(72%);3)病灶形态多样磨玻璃影15例(83%),实变影5例(28%),网格影5例(28%),两者以上5例(28%);4)病灶内部形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例(17%),血管穿行6例(33%),空气支气管征5例(28%);5)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确诊患者治疗后3天内复查实变影变淡8例(44%),磨玻璃影局部密度变实9例(50%),单发磨玻璃结节影边界变清晰、密度增高1例(6%),多发磨玻璃结节影范围增大、呈簇状改变1例(6%),网格影密度增高、范围略减小5例(28%),另有新发斑片影2例(11%);6天内复查,实变影进一步吸收、可见反晕征8例(44%),实变区域增多10例(56%),单发实性结节形成1例(6%),磨玻璃影密度进一步减低、其内血管影明显9例(50%),网格影范围减小、呈条状改变,边界清晰5例(28%),部分新发斑片影融合2例(11%),胸腔积液较前减少1例(6%);10天以上复查,肺内斑片影完全吸收18例(100%),实变影范围减小,呈纤维化改变16例(89%),实变结节密度变淡,周围见晕征1例(6%)。结论COVID-19胸部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仍是其临床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分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愈后近期肺部CT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3月14日云南省各定点医院收治的确诊并治愈的130例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在出院时均行肺部CT检查并在出院后2周返院复查。对比分析患者的两次肺部CT图像,观察病灶的数目、分布、形态及密度等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8例患者在出院时肺部CT无明显病灶,其余122例治愈患者肺部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灶存留,其中普通型104例、重型18例。出院时,普通型患者肺部病灶特点主要有多发89例(85.6%)、磨玻璃密度影(GGO)31例(29.8%)、实变影73例(70.2%)、小叶间隔增厚79例(76.0%)、纤维条索影98例(94.2%)、胸膜下线74例(71.2%)、病变内血管增粗19例(18.3%)和空气支气管征9例(8.7%);重型患者肺部病灶均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GO)17例(94.4%)、实变影10例(55.6%)、小叶间隔增厚15例(83.3%)、纤维条索影14例(77.8%)、胸膜下线6例(33.3%)、病变内血管增粗10例(55.6%)、空气支气管征4例(22.2%)。返院复查时,普通型患者肺部GGO 15例(14.4%)、实变影52例(50.0%)、小叶间隔增厚44例(42.3%)、纤维条索影77例(74.0%)、胸膜下线37例(35.6%)、病变内血管增粗9例(8.7%),较前均明显减少(all P<0.05);空气支气管征5例(4.8%),较前无明显改变(χ2=1.583,P>0.05)。返院复查时,重型患者肺部病灶较前不同程度吸收、减少,但病灶性质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OVID-19患者治愈后肺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及变化规律,能为临床评估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重型SARS的胸部X线表现初步分析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目的 探讨重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胸部X线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重型SARS胸部X线表现 ,并与 2 2 4例普通型SARS做对比分析。结果  36例重型SARS胸部X线表现与 2 2 4例普通型SARS比较 ,显示肺内大片状影 (P <0 0 1)、大范围实变 (P <0 0 1)、磨玻璃样改变 (P <0 0 1)、弥漫性病变 (P <0 0 1)、双肺受累 (P <0 0 1)这 5种X线表现在两组病例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大片状影、大范围肺实变、磨玻璃样改变、弥漫性病变、双肺受累是诊断重型SARS的主要X线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2例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个月~14岁,中位年龄4岁,5岁以下患儿14例。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观察肺部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特征及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结果 22例患儿中,3例(3/22)肺部CT正常,19例(19/22)肺部HRCT见病灶浸润,其中单侧肺病变7例,双侧肺病变12例。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6例,其中淡磨玻璃影4例、典型铺路石征磨玻璃影2例;4例呈肺实变改变,表现为局限性条索影、斑片状高密度影;6例表现为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呈斑片状致密影夹杂周围磨玻璃影改变,其中1例呈右侧白肺表现;3例呈类支气管肺炎改变,表现为肺叶内散在点状或斑片状密度不均高密度影。下叶病灶较上叶为重,肺外后带较肺尖部、中央区多见。全部患儿均未见肺门淋巴结增大和胸腔积液,1例见叶间胸膜增厚。结论 儿童COVID-19的HRCT表现多样化,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但肺部CT表现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控干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及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1日-2月10日在我院经核酸检测确诊及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的44例孕妇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胸部CT图像。结果:44例中25例(25/44,56.8%)有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数升高7例(15.9%),淋巴细胞数上升1例(2.3%)。胸部CT表现:3例肺内未见异常(3/44,6.8%),9例为单发病灶(9/41,22%),32例为多发病灶(32/41,78%);4例仅累及左肺(4/41,9.8%),11例仅累及右肺(11/41,26.8%),26例双肺受累(26/41,63.4%);磨玻璃密度影7例(7/41,17.1%),磨玻璃密度影伴实变27例(27/41,65.8%),完全实变7例(7/41,17.1%)。44例中15例于5天内复查CT,7例明显好转,5例病灶进展,3例无明显变化;8例于第9~14天再次复查CT,所有病例均有好转。结论:孕妇感染2019-nCoV后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较轻微,实验室指标特异性不高,胸部CT表现特异性较高,以肺外带出现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为其特征性表现,CT检查能更早发现疑似病例。  相似文献   

11.
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依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7例确诊的孕产妇(孕妇4例,产妇3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中,围产期妇女6例,重症型5例,危重型2例,占住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1.3%(7/520),占重症及危重型患者的9.2%(7/76)。影像学表现特点:病变分布于双肺下叶5例;病变形态呈大片状影4例,呈小片状影5例;病变呈较高密度实变影5例、磨玻璃影4例;合并单侧或双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6例;治疗后,肺部病变大片密度较高实变影在短期内有明显吸收,淡薄影磨玻璃密度影完全吸收。结论:孕产妇是发生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危险群体,特别是围产期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双肺中叶(舌叶)及下叶大片状或小片状密度较高实变影,多伴有胸腔积液,积极有效治疗可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胸部X线、CT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对17例(男9例,女8例)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患者行胸部X线摄片和薄层CT扫描检查,由2名影像学专家对其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①早期病变位于一侧肺下叶15例,位于上肺叶者2例。进展期病变累及双侧肺16例(16/17,94.1%),累及一侧肺叶1例(1/17,5.9%),病变累及4~6个肺叶共16例(94.1%)。②早期和进展期影像学表现见磨玻璃样影和/或肺实变影17例(17/17,100%);13例患者出现胸膜腔积液(13/17,76.5%)。③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14例)、片状磨玻璃影(9例)、条索状影(16例)及肺气囊(3例)。出院前胸部CT检查以网格状及胸膜下线影(6例)间隔旁肺气肿、瘢痕型肺气肿及纵隔旁胸膜下肺大疱等(4例)为主。2例合并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其中1例还合并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有15例符合最早出现的病灶晚吸收,较晚出现的病灶最早吸收的特点。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患者具有明显磨玻璃样影及肺实变表现,病灶以两下叶及背部为著,变化快且广泛,病灶吸收缓慢,恢复期见肺纤维化等特点。影像学的动态观察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国医大师刘志明采用中医药治疗的重型与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动态变化特征。方法:收集国医大师刘志明诊治的2例重型及4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临床和CT资料。重点观察服用中药前与服用中药1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变化。结果:服用中药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呼吸机逐步撤除,服中药后3~10 d出院。中药治疗前后CT表现:服中药前患者以磨玻璃影伴混杂密度居多,部分伴明显实变;随病程进展,条索样改变逐渐增多,2例存在胸腔积液;病变分布以右肺中上区多见。中药治疗后1周左右CT示磨玻璃影及实变明显吸收,康复期表现为少许磨玻璃影改变及纤维条索状影。结论:新冠肺炎患者在加服中药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部病灶逐步吸收,达到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变化模式。方法:对72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女各36例,年龄16~87岁,平均(53±17)岁。动态观察肺部CT图像上病变类型、分布、累及范围等影像学表现,根据每例患者的肺叶受累平均百分比进行CT半定量评分,总结治疗过程中影像变化的模式和特点。结果:72例中38例(53%)有明确接触史,其中12例(17%)为家庭聚集发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51例,占71%)和咳嗽(31例,占43%)。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是嗜酸细胞计数减少(48例,占67%)和淋巴细胞计数减少(47例,占65%)。最常见的基础病为高血压(17例,占24%)和糖尿病(16例,占22%),有2例(3%)为产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肝功能异常18例(25%)。46例(64%)例康复出院,25例(35%)仍在住院继续治疗,其中2例(3%)危重患者转入ICU病房,1例(1%)因呼吸衰竭死亡。肺部CT扫描显示双肺下叶最易受累。以CT扫描时间点观察病变高峰期在发病后1~37天,平均(9.92±5.01)天。肺部病变范围CT评分的变化模式可分为5型:进展-高峰-吸收型、进展-高峰-缓慢吸收型、逐渐吸收型、平台型和持续进展型。病变在肺内进展方向有三种模式:沿胸膜下平铺蔓延模式、“摊饼”式和弥漫性。病变密度变化模式主要有2种:磨玻璃影-实变-吸收和逐渐吸收变淡模式。结论:COVID-19患者的肺部CT动态变化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亚临床期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短期演变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3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确诊的17例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的HRCT影像资料,男4例,女13例,年龄25.0~51.0(39.8±7.5)岁,均为与确诊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后3~6 d再次行CT复查,其中6例患者复查前接受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11例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分析亚临床期和短期随访的CT影像学征象,总结其短期随访CT图像演变规律。结果 17例COVID-19患者亚临床期及短期随访CT病变主要位于双肺下叶,亚临床期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0例;短期随访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1例;病变累及肺段由亚临床期的46个增加至90个肺段。亚临床期病变以多发为主(13例),短期复查多发病例减少(7例),局灶性(6例)及弥漫分布(4例)增多。病变主要分布于胸膜下(13例)和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10例),短期随访1例病变分布由胸膜下进展为胸膜下及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病变主要有3种形态:磨玻璃密度结节影、斑片状/片状/团片状磨玻璃影和铺路石征。亚临床期及短期复查均可见磨玻璃影,随访复查显示磨玻璃结节减少4例,铺路石征增加4例。6例患者治疗后短期复查,3例由多发磨玻璃结节变为单发磨玻璃结节,3例多发磨玻璃影部分范围变小。11例未治疗患者病变范围增大。结论 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肺部CT具有一定特征,多为胸膜下或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的小磨玻璃密度结节或磨玻璃影,短期随访病变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辅助定量测量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动态变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3月1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99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动态影像资料。依据最终诊断,99例患者分为普通型(36例)、重型(33例)和危重型(30例),分析3型间CT影像学表现,包括CT基本征象、肺炎病灶总体积及肺炎病灶总体积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体积比)。使用AI软件定量评价胸部CT影像的动态变化,定量指标有CT病灶峰值时间、病灶峰值总体积、病灶峰值体积比、总体积最大增长率、体积比最大增长率。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3型间定量指标的差异,以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3型间定性指标的差异。采用序列测量及散点图显示3型COVID-19病灶体积比的演变趋势,采用ROC曲线分析肺炎病灶体积比及其最大增长率预判普通型肺炎转为重型或危重型的价值。结果普通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型与危重型患者年龄显著高于普通型(P<0.01)。与普通型[2.5(1.0,5.0)d]和危重型[2.5(1.0,4.0)d]相比,重型发病至首次胸部CT扫描的时间延长[5.0(2.5,8.0)d,P<0.01]。普通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首诊肺部多叶受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0例、29例、25例,χ2=10.403,P=0.006),其中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多肺叶受累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型(P=0.002)。普通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首诊体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2%,4.7%)、9.30%(1.63%,26.83%)、2.10%(0.64%,8.61%),Z=14.236,P=0.001],其中重型患者体积比显著高于普通型(P<0.001),普通型与危重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随访CT显示肺炎病灶呈进展及恢复的动态转变,可见多期相病灶共存。3型COVID-19患者病灶体积比散点图中趋势线显示进展期病灶均呈由少到多的发展。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病灶峰值体积比分别为9.75%(4.83%,13.18%)、29.80%(23.99%,42.36%)和61.81%(43.73%,7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147,P<0.001),病灶体积比的最大增长率分别为1.27%(0.50%,1.81%)/d、4.39%(3.16%,5.54%)/d和6.02%(4.77%,9.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53,P<0.001),病灶峰值时间分别为12.0(9.0,15.0)d、13.0(10.0,16.0)d和16.5(12.0,2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524,P=0.009)。以肺炎病灶峰值体积比22.60%、体积比的最大增长率1.875%/d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或危重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2.10%、96.83%,特异度分别为100%、80.56%,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7、0.925。结论COVID-19肺炎病灶在CT上呈类抛物线样变化,采用AI技术对CT肺炎病灶体积比进行动态精确测量有助于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判疾病的发展趋势,病灶体积比快速增长的患者更容易转变为重型或危重型。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0年2月3日本院经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56例COVID-19患者的初诊症状、平均就诊时间、血生化检查及相关影像学特征。56例COVID-19患者年龄(54.6±15.5)岁,男女比例约1.2:1。结果:56例COVID-19患者初诊症状以发热畏寒、干咳、全身酸痛为主,少数患者以腹部症状或无明显症状就诊,血生化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或正常、C反应蛋白多数升高;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约(6.3±3.2)天。HRCT特点为病灶以双肺多发、胸膜下分布为主,早期少数可单发。肺部表现早期以多发磨玻璃样斑片影为主(53/56,94.6%);进展期病灶数量增多、范围增大、密度增高,部分实变;5例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散在多发大片状GGO伴实变,范围超过双肺50%,可伴“充气支气管征”,小叶间隔增宽,部分重症患者可表现为“铺路石征”、 “白肺”;缓解期病灶总体吸收减少,部分病灶纤维化,少部分病灶缓解与进展交替发生。肺外表现:早期无胸腔及心包积液;2例出现纵隔气肿、1例出现肺动脉栓塞;可伴有肝实质密度减低(40/56,71.4%)。结论:COVID-19多以发热畏寒、干咳、全身酸痛就诊,少数表现为腹部症状或无明显症状;血生化以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正常或减低、C反应蛋白升高为主,HRCT肺部及肺外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辅助临床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氯气中毒的分期肺部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志远  卢光明  季学满  吴新生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34-1237
目的:探讨急性氯气中毒后各时期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方法:某次氯气泄漏事故中24例中毒患者,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29岁,其中轻度中毒8例,中重度中毒16例.回顾性分析其接受治疗期间(1个月内)的所有肺部影像资料,按急性期、消散期和恢复期分期观察和统计其肺部的各种影像改变.结果:急性期:24例患者接受X线胸片检查,示肺部大片云絮状影13例(13/24),散在点片状影3例(3/24),肺部透亮度弥漫性减低18例(18/24);18例患者行CT检查,CT示肺内出现大片渗出性改变10例(10/18),散在小片状渗出灶3例(3/18),肺部磨玻璃密度影17例(17/18),纵隔气肿3例(3/18),胸腔积液1例(4/18).消散期:X线平片显示肺内大片状影部分或绝大部分吸收,肺部透亮度增高;CT示肺部大片影部分或绝大部分吸收,以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可见纤维条索影出现,纵隔气肿和胸腔积液减少或消失.恢复期:X线平片示双肺透亮度基本恢复正常,肺内可残留少许条索状或小片状高密度影;CT示肺内弥漫性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消失,但可残留散在腺泡结节样磨玻璃密度影或小片状及条索状高密度影.结论:临床上有明确的氯气吸入病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表现可作出急性氯气中毒的诊断并对肺损害的严重程度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特征评估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转归情况的价值。方法:搜集入院时为普通型COVID-19的患者158例,根据入院后2~7天内是否发展为重症肺炎分为普通型组和转重症组;记录其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以及胸部CT表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列线图预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预后。结果:淋巴细胞计数减少(P=0.032)、病灶累及右肺中叶(P=0.020)、病灶累及肺叶数(P=0.021)以及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P=0.013)是影响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拟合度为0.85,提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性较好。结论:胸部CT的特征表现对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的转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列线图可以方便地预测出每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转为重症肺炎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艾滋病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该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艾滋病PCP确诊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资料及特点。结果:例1首次胸片及CT检查示双肺随机分布的多发斑片状、大片状渗出性高密度影,伴磨玻璃密度渗出影;抗渗出治疗1周复查,病变进展至双肺弥漫渗出伴实变。例2初次CT检查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渗出及部分实变影,伴间质渗出改变;抗感染抗病毒治疗5 d复查CT,双肺渗出无明显吸收,肺实变显著进展,范围扩大,大量纵隔气肿。例3双肺弥漫性多发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以肺门为中心向心性实变、背侧实变,左侧少量胸腔积液。结论:艾滋病PCP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对临床诊断有较好地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