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特征评估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转归情况的价值。方法:搜集入院时为普通型COVID-19的患者158例,根据入院后2~7天内是否发展为重症肺炎分为普通型组和转重症组;记录其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以及胸部CT表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列线图预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预后。结果:淋巴细胞计数减少(P=0.032)、病灶累及右肺中叶(P=0.020)、病灶累及肺叶数(P=0.021)以及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P=0.013)是影响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拟合度为0.85,提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性较好。结论:胸部CT的特征表现对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的转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列线图可以方便地预测出每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转为重症肺炎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表现及定量CT肺功能对COVID-19肺功能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且具有完整动态胸部HRCT资料的COVID-19患者,复查间隔时间48 h~14天。分析HRCT基本表现及CT-肺功能成像与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31例患者均于发病3天内接受HRCT检查,病变检出率为100%。于发病5~7天复查CT,25例病变范围增大,3例病灶范围缩小,3例病灶范围同前;发病10~14天接受第2次复查,26例病变范围缩小,3例病灶范围增大;临床分型与CT肺功能值(PI)(r=-0.835,P<0.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胸部HR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影像学变化,CT肺功能与COVID-19相关,有助于指导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并可评价COVID-19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图像及临床资料,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2月12日确诊4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图像和临床资料,将患者按年龄分为45岁以下(n=26)和45岁以上(n=23)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表现差异。结果:患者常见胸部CT表现包括磨玻璃影和实变影。45岁以上和45岁以下患者出现磨玻璃影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5岁以上患者出现实变影和小叶间隔增厚构成比高于45岁以下患者(19/23 vs 14/26、16/23 vs 9/26,P<0.05)。患者平均累及肺叶数为(3.31±1.70)个,45岁以上多于45岁以下患者(3.96±1.33 vs 2.73±1.80,t=-2.729,P<0.01)。45岁以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占比高于45岁以下合并基础疾病者(11/26,P<0.001)。所有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下降45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10例,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者28例,45岁以上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为17/23,高于45岁以下患者(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影像学表现多样,不同年龄段的影像表现和临床特点也不同。45岁以上患者更常出现实变影和小叶间隔增厚,肺部病变累及范围更大,且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占比更多。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表现与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临床诊断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32例,女9例,平均年龄48.45岁。所有病例均经胸部CT检查,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COVID-19胸部CT主要表现为双肺磨玻璃样密度影、棉团状及网状小结节,双侧弥漫性分布,双下肺胸膜下为主,较双肺中上叶显著,右中叶受累相对少见。病程早期以肺外带、累及肺间质为主,多数病例可见细支气管充气征,可伴有粗大条索状影,胸膜下线。重症者随病程进展,病灶向支气管中轴间质蔓延,逐步扩散至全肺,可伴胸膜反应,叶间胸膜增厚、胸水少见。结论:COVID-19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流行性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做早期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妊娠晚期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孕产资料、就诊症状、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特征及转归。结果:患者年龄为26~33岁(中位年龄28岁),孕35+4~40周,因临产或先兆临产入院;12例均于本院足月分娩,3例为阴道产,9例为剖宫产,均未出现严重产后并发症,分娩结局良好。7例(7/12)伴有低热、咳嗽为主的呼吸道感染症状,5例(5/12)无明显产内科症状。实验室检查以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及C-反应蛋白增高为主要特征。首次CT检查2例为阴性,余10例阳性者中3例为单肺叶单病灶,1例为单肺叶多病灶,6例为多肺叶多病灶;病灶主要分布于下叶胸膜下,以磨玻璃密度影(4/10)合并铺路石征及部分实变(6/10)为主。进展期CT病变范围增大、数目增多、密度增高,部分实变,吸收期病灶总体吸收,部分病灶纤维化,吸收早期可出现病灶缓解与进展交替发生。肺外表现:早期3例出现少量心包积液,2例出现单侧少量胸腔积液;进展期胸腔积液例数明显增多(11/12),吸收期减少。结论:妊娠晚期合并COVID-19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症状较轻,分娩结局良好;胸部CT提示肺内病变特征与普通人群相似,但胸腔积液发生率较高,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及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1日-2月10日在我院经核酸检测确诊及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的44例孕妇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胸部CT图像。结果:44例中25例(25/44,56.8%)有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数升高7例(15.9%),淋巴细胞数上升1例(2.3%)。胸部CT表现:3例肺内未见异常(3/44,6.8%),9例为单发病灶(9/41,22%),32例为多发病灶(32/41,78%);4例仅累及左肺(4/41,9.8%),11例仅累及右肺(11/41,26.8%),26例双肺受累(26/41,63.4%);磨玻璃密度影7例(7/41,17.1%),磨玻璃密度影伴实变27例(27/41,65.8%),完全实变7例(7/41,17.1%)。44例中15例于5天内复查CT,7例明显好转,5例病灶进展,3例无明显变化;8例于第9~14天再次复查CT,所有病例均有好转。结论:孕妇感染2019-nCoV后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较轻微,实验室指标特异性不高,胸部CT表现特异性较高,以肺外带出现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为其特征性表现,CT检查能更早发现疑似病例。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LELC)的MD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3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0例PLEL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吸烟史、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等。由两名胸部放射学医师对胸部MD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影像学特征分析,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和强化方式等。结果:共纳入PLELC患者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54.7±9.5)岁。6/20的患者有吸烟史,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胸背痛多见。PLELC在MDCT上多表现为单发、中央型或周围型的实性病变。中央型病灶径线为(39.0±13.7)mm>周围型(25.5±11.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大多数病灶边界清晰(n=17),形态不规则(n=19),少见钙化(n=2)、空洞(n=1)。CT平扫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强化(n=10)和不均匀强化(n=10)。合并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n=13),胸腔积液(n=1)。病灶强化方式、淋巴结有无增大、EBER状态在病灶径线上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57;0.527;0.700)。2例患者接受18F-FDGPET/CT检查,病灶SUVmax分别为13.1和1.0。结论:PLELC好发于相对年轻的非吸烟人群,合并EB病毒感染。MDCT影像学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确诊需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转归患者胸部CT的差异,以提高对COVID-19转归的影像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3月29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COVID-19病例库的42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为普通型)的胸部CT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17个月~86岁[(48.74±17.18)岁]。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或危重型)将患者分为未转为重症的A组(n=29)和转为重症的B组(n=13),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T表现,评价感染肺叶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密度(CT值)和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占比等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1.000)。B组患者的年龄高于A组[(65.62±11.24)岁对(41.17±13.66)岁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01)。B组患者感染肺叶数以及各肺叶感染体积占比、总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5~3.605,均P<0.05)。2组患者肺部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56,P=0.146),B组患者各肺叶感染体积及双肺总感染体积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1~3.254,均P<0.05);B组患者在各CT阈值范围内的肺部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5~3.578,均P<0.05)。胸部CT和人工智能病灶识别图的图像结果显示,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为主,双肺下叶感染较多,右肺中叶较少。 结论 转为重症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CT明显有别于未转为重症的患者。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可尽早评估有重症转归倾向的患者,有助于COVID-19重症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影像上COVID-19肺炎患者恢复期病灶密度和范围的演变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3~6次胸部CT复查及临床均提示肺炎有好转并最终出院的68例COVID-19患者(RT-PCR或抗体阳性)的病例资料,病例年龄31~81岁,平均51.6岁。分别汇总138个不同病灶多次复查的胸部CT影像,其中包括病灶相邻两次CT复查影像290组。由两位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年资分别为4年及10年)针对好转病灶的密度及范围变化特点,分析病灶动态演变模式和对比病灶恢复早期(第一次显示好转的胸部CT)和恢复晚期(最后一次胸部CT)的演变情况。结果:290组好转胸部CT图像上,显示病灶的吸收好转主要有5种模式:①病灶范围基本不变伴密度明显减低者占46.1%;②病灶范围明显减小伴密度明显减低者占35.2%;③病灶范围明显减小伴密度局部减低、合并条索灶形成者占9.0%;④病灶范围基本不变伴密度局部减低合并条索灶形成8.3%;⑤病灶范围明显减小伴密度基本不变者占1.4%。138例病灶纵向研究发现,实性及混合病灶恢复早期多表现为密度明显减低(69.4%),晚期多表现为范围缩小伴条索影形成(52.0%);纯磨玻璃病灶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密度及范围同步递减(67.8%)。结论:COVID-19患者CT图像上病灶在恢复期的变化具有一定特点,在恢复早期和晚期不同病灶的密度及范围变化分别具有一定的规律,多数病灶密度逐渐减低是主要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表现。方法:搜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9年12月20日-2020年1月22日收治的33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3例,女20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3例COVID-19患者均进行胸部CT检查,30例累及双肺,25例弥漫分布,33例均见磨玻璃密度影,15例合并纤维条索影,23例伴小叶间隔增厚,11例见支气管充气征,22例见胸膜肥厚,3例见双侧少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淋巴结肿大,2例呈“白肺”。早期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肺外带胸膜下分布常见,以多发为主,进展期可引起网格样改变呈“铺路石”征,重症期病灶弥漫分布,甚至呈“白肺”,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结论:了解COVID-19的CT表现对早诊断、早治疗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50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胸部CT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4月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对咽拭子标本检查结果为阳性的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8.2±19.6)岁]的临床数据和CT资料;同时对患者行薄层胸部CT扫描多平面重建以观察患者的肺部改变,对各肺区受累情况进行评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40例患者(80%)曾到过武汉或与确诊患者有过接触史,17例(34%)无明显症状,38例(76%)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实验室检查结果多数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典型CT表现主要为磨玻璃影、铺路石征、实变,且肺组织病变以周围型为主,双侧多叶分布。肺前区CT评分明显低于后区(H=?4.096,P=0.003),中、上区CT评分低于下区(H=6.917,P=0.031)。 结论 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无明显异常,而胸部CT的改变比较明显,因此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患者胸部CT的表现,密切关注胸部CT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2例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个月~14岁,中位年龄4岁,5岁以下患儿14例。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观察肺部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特征及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结果 22例患儿中,3例(3/22)肺部CT正常,19例(19/22)肺部HRCT见病灶浸润,其中单侧肺病变7例,双侧肺病变12例。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6例,其中淡磨玻璃影4例、典型铺路石征磨玻璃影2例;4例呈肺实变改变,表现为局限性条索影、斑片状高密度影;6例表现为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呈斑片状致密影夹杂周围磨玻璃影改变,其中1例呈右侧白肺表现;3例呈类支气管肺炎改变,表现为肺叶内散在点状或斑片状密度不均高密度影。下叶病灶较上叶为重,肺外后带较肺尖部、中央区多见。全部患儿均未见肺门淋巴结增大和胸腔积液,1例见叶间胸膜增厚。结论 儿童COVID-19的HRCT表现多样化,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但肺部CT表现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控干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总结核酸检测阴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2019)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早期病变的认识。方法:从3次核酸检测最终确诊为COVID-2019的 217例患者中,选取之前核酸检测阴性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胸部CT表现。结果:56例核酸检测阴性患者中,首次胸部CT有2例(3.57%)未见异常,54例(96.43%)可见异常。54例胸部CT有异常患者的病变分布特点:累及单肺叶12例(22.22%),其中病变位于左下叶6例;累及多肺叶42例(77.78%),其中37例累及3~5个肺叶。病灶形态:表现为类圆形15例(27.78%),楔形9例(16.67%),不规则形30例(55.56%)。病变密度:表现为磨玻璃影(GGO)36例(66.67%),GGO+实变13例(24.07%),以实变为主5例(9.26%)。间质性改变:小叶核心间隔增厚(铺路石征)28例(51.85%),小叶间隔增厚16例(29.63%),细支气管充气征25例(46.30%)。CT分期情况:早期26例(48.15%),进展期23例(42.59%),重症期4例(7.41%),转归期1例(1.85%)。结论:96.43%的核酸检测阴性COVID-2019患者首次胸部CT可见阳性表现,CT分期主要为早期(48.15%)和进展期(42.59%),重症少见(7.41%),对胸部CT出现阳性表现即使核酸检测阴性者需高度重视,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十堰太和医院8例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学龄前儿童的胸部CT表现。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8个月~5岁,中位年龄2岁。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观察肺部纹理情况,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特征及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有无胸膜增厚或胸腔积液改变。结果 8例患儿中,1例患儿无肺部及胸膜腔病变,1例患儿仅表现左侧少量胸膜增厚;5例患儿双肺病变,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可见夹杂的斑片状高密度影,实变影与磨玻璃影,部分磨玻璃影见晕征;3例患儿病变多分布于肺外带,1例病变分布于双肺中内带;所有患儿均未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未见胸腔积液。结论学龄前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及胸部CT表现不典型,与成人不同,多为轻症,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准确的肺部CT表现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控干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娅  王倩  袁刚  骆孟  周莹 《放射学实践》2020,(2):234-237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重症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正规治疗后的病情转归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胸部CT表现,如病灶部位、形态、密度、是否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空洞等。结果:40例重症MPP患儿中,19例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22例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12例表现为网格状改变伴小结节、斑片条索影;合并肺不张21例、胸腔积液17例、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0例及坏死空洞1例。预后良好组31例,其中13例(41.9%)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预后不良组9例,大片状实变影发生率为100%,两组的大片状实变影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影像学征象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胸部CT在儿童重症MPP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胸部CT表现为大片实变影的患儿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吸虫病的X线、CT和MR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经抗体检测证实的17例肺吸虫病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17例患者中,累及心脏6例(1例合并胸部病变,1例合并腹部病变),主要表现为心包积液,其中2例合并房室增大;累及肺部及胸膜7例,X线胸片表现为斑片状浸润影、多房囊状阴影及钙化,胸膜改变以胸腔积液为主。累及脑部6例(其中1例合并胸部病变),头颅CT表现为大片水肿带及环形病灶,2例见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合并左侧大脑后动脉内缘小动脉瘤;MRI平扫T1WI病灶呈环状高信号及“隧道”征,增强扫描见结节状、多发环状强化。结论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及MRI对肺吸虫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3日至25日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106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06例COVID-19患者首次肺部HRCT均发现病灶,单侧肺分布11例(10.4%),双侧肺分布95例(89.6%);肺外周分布65例(61.3%),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41例(38.7%);1个病灶8例(7.5%),2个病灶5例(4.7%),多发病灶93例(87.8%);结节状病灶12例(11.3%),磨玻璃状病灶94例(88.7%),条索状病灶7例(6.6%),2种及以上形态共存病灶15例(14.2%);累及一个肺叶10例(9.4%),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96例(90.6%);纵隔淋巴结增大24例(22.6%)(>60岁患者19例,占79.2%),胸腔积液3例(2.8%),心包积液1例(0.9%),胸膜受累/增厚2例(1.9%)。>60岁患者多表现为多病灶,多形态,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累及多个肺叶,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 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检查能发现肺部病灶,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胸部HRCT扫描检查在NCP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首诊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R)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新冠肺炎全病程信息与样本资源管理平台"新冠肺炎影像专题库"中确诊为COVID-19的北京本地病人首诊影像学资料,纳入首诊同时具备胸部CT及DR检查的病人共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2~80岁,平均(51.2±15.1)岁。CT与DR检查间隔时间1~53 h,平均间隔(25.4±22.8)h。以胸部CT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DR对COVID-19的诊断能力。采用McNemar’s检验比较2种检查的诊断结果,并采用Bland-Altman检验或Kappa检验分析2种检查方法对病灶数量、位置分布、形态等特征判断的一致性。结果 20例COVID-19病人中,CT共检出19例病人(107个病灶),DR检出17例(54个病灶)。CT对病人检出率为95%,DR为85%,2种检查的诊断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种检查对病灶特征的分析显示,对双侧病变、肺野分布、弥漫性分布及形态的诊断一致性较好(均κ0.6)。对于多发病灶(≥5个),DR与CT对病灶数量判断一致性不佳。2例病人DR判断为阴性,病灶均为单发磨玻璃密度影,最长径分别为0.8 cm(≤1 cm)、1.9 cm(1~3 cm)。结论结合流行病史,胸部DR能够识别COVID-19病人。DR不易识别单发的小磨玻璃密度病灶,对多发病灶数量判断欠佳,及时行胸部CT检查可增加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妊娠期高血压合并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首次影像学检查:CT检查19例,MRI检查16例。影像学复查:17例患者于首次检查后3~14d进行复查,平均复查间隔时间为6d,其中CT复查7例,MRI复查10例。结果:RPES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皮层下脑水肿,于CT图像上呈不规则形低密度区,于MRT。wI上呈高信号,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32/35),其次是额叶(23/35)和颞叶(16/35),也累及深部脑白质(15/35)和基底节区(11/35),小脑(5/35)和脑干(3/35)偶有累及;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MRI增强扫描:5例患者病灶均未见强化;MRA: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正常3例;2例患者MRV检查均正常;DWI:病灶多呈等信号或低信号(10/12),ADC图上呈高信号;DWI示2例病灶中出现斑点状高信号,ADC图提示此区域扩散受限。复查:17例患者治疗后CT或MRI复查显示病灶完全消失13例,病灶范围明显缩小4例。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RPES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皮层下脑白质血管源性水肿,以累及后循环供血区域为主,双侧较对称,治疗后病变范围迅速减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胸部X线、CT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对17例(男9例,女8例)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患者行胸部X线摄片和薄层CT扫描检查,由2名影像学专家对其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①早期病变位于一侧肺下叶15例,位于上肺叶者2例。进展期病变累及双侧肺16例(16/17,94.1%),累及一侧肺叶1例(1/17,5.9%),病变累及4~6个肺叶共16例(94.1%)。②早期和进展期影像学表现见磨玻璃样影和/或肺实变影17例(17/17,100%);13例患者出现胸膜腔积液(13/17,76.5%)。③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14例)、片状磨玻璃影(9例)、条索状影(16例)及肺气囊(3例)。出院前胸部CT检查以网格状及胸膜下线影(6例)间隔旁肺气肿、瘢痕型肺气肿及纵隔旁胸膜下肺大疱等(4例)为主。2例合并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其中1例还合并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有15例符合最早出现的病灶晚吸收,较晚出现的病灶最早吸收的特点。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患者具有明显磨玻璃样影及肺实变表现,病灶以两下叶及背部为著,变化快且广泛,病灶吸收缓慢,恢复期见肺纤维化等特点。影像学的动态观察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