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经验鉴别做为中药鉴别最古老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展的经验总结。几千年以来,主要依靠这种方法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基本上保证了中医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广大医药工作者的新老交替,一些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正在逐步流失。为继承和发扬祖国药学遗产,保证临床用药准确、安全、有效,本人结合老药师的传授经验及查阅有关资料,对下述20种贵重药材的经验鉴别方法进行整理,供广大中药主产、经营、使用、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学东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55-855
正品虫草 虫体长 3~ 4cm ,直径 0 3~ 0 6cm ,形如三眠老蚕。外表淡黄色至黄棕色 (菌丝膜部位 ) ,虫皮淡棕色或黄色 ;足明显 ,八对。气门不甚明显。子座 (“草”的部分 ) ,扁圆柱形 ,长 4~ 6cm ,直径约 3mm ,褐色。上端稍膨大 ,可见多数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质柔韧 ,气微腥 ,味微苦 ,极易受虫蛀。质量上以虫体均匀壮实 ,外色具光彩 ,无碎断及虫蛀者为佳。伪品虫草 地蚕 (干露子 ) :为植物性地下块茎 ,非昆虫尸体。无子座。整个块茎短条形纺锤状 ,长 2~ 6cm ,粗 0 8~ 1cm。表面淡棕色或黄褐色 ,节明显 ,无足 ,每个环节上可见两个相…  相似文献   

3.
贵重药材的伪品现象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最容易使人上当受骗的是逼真的伪造仿制现象。它不仅容易蒙骗普通百姓 ,就连许多中医药工作者也不易识别。为了帮助大家及时识别和打击贵重药材的伪制现象 ,我们特将部分贵重药材伪制品的经验识别方法介绍如下 ,以供参考。1 参茸类伪制品1.1 伪制野山参1.1.1 伪制手段选适宜形态的生晒参 ,将园参的长脖芦、顺体 、支根和须根按照野山参的特征进行安插和粘接而成。1.1.2 识别方法“察痕观散”。仔细观察 ,可见到插入和粘接的痕迹 ,水浸后可发生离散现象。1.2 伪制西洋参1.2 .1 伪制手段选取适宜…  相似文献   

4.
唐冰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9):805-806
对近年来电泳技术在动物类贵重药材直伪鉴别中的应用作一概述,认为电泳技术在目前不失为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鉴别方法。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几种中药饮片的正品及其掺伪品的性状鉴别特征,以便于有效鉴别出真伪,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几种中药及其常见伪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珠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20-1021
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基础,中药辨别真伪问题,自古以来为医家所重视。我国幅员广阔,物种繁多,如果真伪辨别问题不加解决,就会出现品种混乱,同名异物,名实混淆,张冠李戴,以伪充真。临床上就会造成滥用、误用、混用现象。真可谓“虽有良医,而药肆多为伪药,则良医仍无济于事……。”所以在临床上必须保证中药名实相符,以期用药安全有效,达到真正治疗疾病的目的。笔者就几种常见的真伪中药的性状鉴别归纳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娈 《新疆中医药》2003,21(4):43-44
笔者在检查中发现某些药材掺伪现象比较严重 ,掺伪量竟达 5 0 %之多 ,给临床应用带来危害现将四种药材掺伪品的性状鉴别如下。1 黑胡椒掺五味子 (南 )黑胡椒呈球形 ,表面黑褐色具隆起网状皱纹 ,顶端有细小花柱残迹 ,基部有自果轴脱落的疤痕。质硬外果皮可剥离 ,内果皮灰白色、淡黄色。气芳香 ,味辛辣。五味子 (南 )呈扁球形 ,粒较小 ,表面棕红色 ,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 ,不易剥离 ,种子 1~ 2枚 ,肾形 ,表面棕黄色 ,种皮易碎 ,种仁淡黄色 ,无香气 ,味酸涩。2 牡丹皮片掺白芍片牡丹皮呈圆形薄片 ,直径 0 5~ 1.2cm ,外表面灰褐色…  相似文献   

8.
茯苓为常用中药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一种掺伪茯苓 ,即正品茯苓片中掺杂有伪品茯苓 ,并对此掺伪茯苓进行了鉴别。1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片状 ,大小不一 ,片厚 1.5mm~ 3.0mm ,表面白色、淡红色或浅棕色 ,无臭、味淡、嚼之粘牙。其中掺杂有均匀白色的不规则片 ,断面显白色 ,无臭、嚼之易碎 ,有牙碜感。2 粉末显微特征茯苓粉末为灰白色 ,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及分枝状团块 ,无色 ,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 ,细长 ,稍弯曲 ,有分枝 ,直径 3~ 8um ,少数至 16um。  茯苓中掺杂物 ,粉末为…  相似文献   

9.
几种药材与其混伪品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几种药材与其混伪品的主要区别,包括地肤子及其伪品藜、桃仁中掺苦杏仁,小茴香与萝子、沙苑子猪尿豆、了与水桅子,侧柏叶与柏叶、合欢皮与山合欢皮、地及其伪品。  相似文献   

10.
崔普祥 《光明中医》2006,21(12):57-58
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发现一些不法药商为了牟取不义之财常以次充好或以伪品来充当真品,尤其是价格较贵的药材,现将常见的几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冬虫夏草是中药中比较常见的滋补类草药,含有粗蛋白、氨基酸、D-甘露醇等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具体介绍冬虫夏草的正品和几种常见伪品的鉴别,以避免混淆,危害健康。常见的伪品有伪虫草地蚕、分枝虫草、新疆虫草、凉山虫草、伪虫草僵蚕、亚香棒虫草、模型压制伪虫草等,本文从冬虫夏草的来源、形态、性状、颜色、显微、质地、气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近来在验收中药时,发现旋复花中掺有非正品,为确保临床准确有效用药,现将正品旋复花与非正品的鉴别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山豆根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能。用于咽喉、牙龈肿痛、肺热咳嗽、热结便秘等病症。《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蔓草类。目前各地以山豆根为名的药材不下二十余种之多,其中以华南产的广豆根和北方产的北山豆根应用最为普遍。广豆根为豆科植  相似文献   

15.
土鳖虫系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药材以整齐不碎,显油润,有光泽者为佳。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土鳖虫中有严重的掺伪现象,从外观上不易分辨。现将掺伪品的几种简单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始载于《名医别录》。最近 ,笔者发现一种银柴胡伪品 ,其性状特征与《中国药典》中银柴胡项下记载不符。现将正品与伪品的性状特征叙述如下 ,以供同行参考。1 正品根呈类圆形 ,长 15~ 40 cm,直径 0 .8~ 2 .5 cm。表面淡黄色或黄白色 ,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 ,并有孔状凹陷 ,习称“沙眼”。根头有密集的白色疣状突起的茎痕 ,习称“珍珠盘”。质较松脆 ,断面有隙 ,皮部甚薄 ,木部有黄白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 ,苦甘。2 伪品根呈扁圆柱形 ,多分枝 ,长 15~ 2 5 cm,直径约 0 .3~ 1cm。表面黄褐色 ,易…  相似文献   

17.
王玉瑛  李水福 《中草药》2004,35(10):1192-1193
通草为较常用中药材,原名通脱木,早在《尔雅》就记载为离南、活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然《唐本草》和《本草纲目》载的通草实为木通科的木通。名日通草有两大类:通草和小通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 (Hook.)  相似文献   

18.
朱砂为较常用的矿石类中药材 ,水飞朱砂由于其加工工艺复杂而价格倍增。近来 ,我们发现外地流入西安一种用化工染料大红粉与砂石粉伪造而成的水飞朱砂 ,现将其鉴别特征报道如下。  性状 为亮红色粉未 ,无光泽 ,体重 ;无臭 ,无味。在水、热水中均不溶 ,在盐酸、硝酸和生水中微溶 ,并产生泡沸现象 ,溶液显橙黄色 ;在甲醇、乙醇中微溶 ,在氯仿、醋酸乙酯和丙酮中部分溶解 ,溶液显橙红色至鲜红色。  鉴别  1 取本品 ,用水合氯醛试液装片 )不加热 ) ,置显微镜下观察 :不规则细小颗粒及碎块无色或淡黄色 ,半透明 ,微有光泽 ,边缘折光较强 ;…  相似文献   

19.
冬虫夏草与几种掺伪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艳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7):629-629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寄生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蝙蝠蛾幼虫的干燥子座和幼虫的复合体。其性温 ,味甘 ,有填精补髓、益肺补肾、化痰止喘的功效 ;临床上用于治疗痰饮喘咳、阳痿遗精、腰膝酸痛、虚劳咯血、自汗盗汗等证。由于其功效显著 ,来源稀少 ,价格昂贵 ,药材市场掺假品较多 [1 ,2 ] ,现将冬虫夏草与几种掺伪品鉴别介绍如下 (表 1)。表 1 冬虫夏草与其掺伪品的鉴别品名来源形状断面显微特征气味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 Sacc.的子座及寄生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的虫体的复合体虫体似蚕 ,长约 3~ 6cm,…  相似文献   

20.
颜承秀  庄元春  周虹 《陕西中医》2006,27(6):737-738
目前,市场上有些中药材由于货紧价昂,一些不法商贩常在正品中药材里掺入一些其它物质及用其它物质仿制,冒充正品销售,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仅提供几种中药材掺伪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