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肿瘤形状、边界、T1WI和T2WI信号强度、均匀性、增强效果等形态学征象,总结腮腺肿瘤的MRI表现,探讨腮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24例腮腺肿瘤的MRI资料,与病理改变进行对照分析.MR平扫采用T1WI、T2WI扫描,部分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腮腺肿瘤大多位于腮腺浅叶(14/24),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多(13/19),MRI表现为境界清楚、信号均匀的肿块.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较多(4/5),MRI多显示为境界不清、信号不均匀的肿块.转移癌以鼻咽部来源多见(1/5).结论:腮腺肿瘤在MRI表现上有其各自特点,对绝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腮腺区肿瘤的CT和MRI诊断及病理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腮腺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腮腺区肿瘤(良性36例,恶性36例)进行CT和MRI检查,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腮腺肿瘤大多位于腮腺浅叶(44/72),良性肿瘤以混合瘤居多(26/36),CT和MRI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肿块,CT和MRI测量结果与术后病理大小一致,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较多(14/28),CT和MRI多显示为境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术前测量大小常小于术后病理结果;转移癌以鼻咽部来源多见(6/8),72例腮腺肿瘤中,术前定位准确率为100%,良恶性性质判断准确率为95.8%,结论:CT和MRI对腮腺区肿瘤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较为准确,具有较大的价值,对面神经的显示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腮腺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腮腺区肿瘤(良性36例,恶性36例)进行CT和MRI检查,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腮腺肿瘤大多位于腮腺浅叶(44/72),良性肿瘤以混合瘤居多(26/36),CT和MRI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肿块,CT和MRI测量结果与术后病理大小一致;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较多(14/28),CT和MRI多显示为境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术前测量大小常小于术后病理结果;转移癌以鼻咽部来源多见(6/8).72例腮腺肿瘤中,术前定位准确率为100%,良恶性性质判断准确率为95.8%.结论CT和MRI对腮腺区肿瘤的定位、定最及定性较为准确,具有较大的价值,对面神经的显示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对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MSCT均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肿块,其中圆形、卵圆形18例,分叶状7例,密度高于腮腺,较均匀16例,不均匀9例。增强后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其中16例表现为均匀强化,9例表现为环形强化。结论:边缘清楚,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增强后渐进性强化是腮腺多形性腺瘤的MSCT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MSCT动态增强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MS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重点观察肿瘤密度、强化方式.结果 15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其中9例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轻度至中度强化(14例),静脉期病灶呈持续性强化,强化程度与动脉期相比变化不明显;仅1例病灶表现为中心瘢痕于延迟期明显强化.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的MSCT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认真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颈部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比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的MSCT的横断面及其多平面重建(MPR)表现. 结果 30例神经鞘瘤中,位于颈动脉间隙22例,椎旁间隙肿瘤8例.MSCT平扫见肿块内密度均匀9例,其内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或均匀类囊样密度;密度不均匀21例,其软组织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影,并见2例高密度钙化.MSCT增强见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21例,病灶内可见增强部分呈斑驳样,形态不规则. 结论 MS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颈部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对颈部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CT资料,其中11例行增强扫描。结果43例中多形性腺瘤20例,腺淋巴瘤6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囊肿、鳃裂囊肿、淋巴管瘤各2例,血管淋巴管瘤、血管畸形和脂肪瘤各1例。33例肿瘤位于腮腺浅叶;36例形态规则,7例形态不规则;40例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楚,3例分界不清;20例密度均匀,23例密度不均。增强后10例不均匀强化,1例(脂肪瘤)未强化。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EGIST的临床资料﹑MSCT表现并与其危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瘤原发于肠系膜6例,网膜4例,腹膜2例,腹膜后2例,腹膜及肠系膜1例,盆腔(直肠阴道间)1例,单发1例,多发5例,肿块最大直径20 cm,最小直径4.3 cm,平均直径10.2 cm。CT平扫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2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斑点状强化,5例肿瘤内单发片状低密度,7例多发不规则低密度,肿瘤实性部分CT值29~45 HU。增强后肿块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CT值较动脉期增加5~12 HU,延迟期强化幅度略有下降。2例动脉期肿瘤内可见紊乱条状强化的血管影。结论 MSCT对EGIST的诊断有一定特点,通过观察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及有无转移,可为预判肿瘤危险度提供一定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肿瘤的MS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沈昌山  胡元成  郑桥如 《安徽医学》2012,33(10):1361-13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对肿瘤大小、密度、强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7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3例,肠系膜根部1例。MSCT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肿块,具有跨腔内外生长或腔外生长为主的特征。良性4例,肿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交界性3例,恶性8例,其中有7例直径大于8 cm,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局部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SCT检查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8例腮腺腺淋巴瘤MS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其中42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多发病灶,肿块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44/54(81.48%),其中同时累及腮腺深叶的6个;肿块边缘清楚52/54(96.30%),包膜在MRI上表现为T1WI及T2WI上环状低信号;肿块长轴与下颌骨升支平行者40/54(74.07%),48例均行MSCT及MRI平扫,15例行MSCT增强扫描,16例行MRI增强扫描,MSCT及MRI平扫呈实性或不均匀性密度(信号)肿块,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多呈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或呈斑点、裂隙状、花斑状或豹纹状相对低密度(信号)灶,肿块周围增大淋巴结18枚;临床特点是43/48(89.58%)的病人有吸烟史,48例中,男44例,女4例,50岁以上者37/48(77.08%);病理特点是肿块包膜完整,切面可见囊腔,镜下囊腔衬覆特征性嗜酸性双层上皮细胞,上皮多呈乳头状排列,间质为淋巴细胞,送检发现22枚周围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MS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其与病理也有一定的对应性,体现在肿块包膜完整及内部囊变上,再密切结合中老年男性、吸烟史进行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CT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 良性肿瘤典型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楚锐利,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可均匀或环形强化;局限炎性可形成肿块类似良性肿瘤,弥漫性炎症表现为腮腺普遍肿大、密度增高,炎症累及邻近组织不易与恶性肿瘤鉴别;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侵袭性,多呈分叶状、不规则或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结论 CT扫描对区分腮腺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CT资料,包括肿瘤大小、数目、部位、形态、密度及强化程度。结果 128例患者共计216个病灶,单侧单发84例,单侧多发27例,双侧多发17例;156个(72%)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极。MSCT增强肿瘤直径〈2cm多呈椭圆形或梨形,边界清,密度较均匀,强化明显,超过2cm者均见囊变区,其中肿块显示张力偏低,内侧"桃尖"征,病灶内小血管进入或贴边绕行为本病特点。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Ms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SFT的MSCT和MRI表现、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并进行对照分析。结幂9例SFT中,发生于肺部1例,胸膜2例,颈部2例,腹部1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下肢1例,临床无症状,或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其中7例进行MSCT检查,1例进行MR检查,1例进行MSCT和MR检查。SFT在MSCT和MRI上表现主要为境界清楚的较大肿块,对周围组织无侵犯,密度/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8例呈明显强化,可见不均匀间隔样强化及肿瘤血管,其中5例呈“地图样”强化:1例呈轻度强化。病理学显示肿瘤以梭形细胞为主,问质含丰富胶原和血管,构成细胞密集区与细胞疏松区的特征,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CD34、vimentin阳性,C-100、CK阴性。结论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软组织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S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均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和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膀胱憩室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例经MS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憩室癌患者,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4例患者通过MSCT检查均诊断为膀胱憩室癌.MSCT表现为:与膀胱腔有狭窄孔道相通的囊袋内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呈中度强化.结论 MSCT诊断膀胱憩室癌准确率高,且能明确憩室内肿瘤以及判断肿瘤浸润程度、盆腔淋巴结及其他脏器是否转移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有无远处转移。27例GIST中发生于胃1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6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2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有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低度恶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中高度恶性16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多不清楚,15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瘤内点状钙化1例,4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定位准确,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肿瘤恶性的判断提供依据,为GIST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3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MSCT影像特征,探讨MS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检查资料,术前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的MSCT平扫和增强特征,包括肿瘤的数目、发生部位、大小及增强程度和方式。[结果]35例患者中28例为单发病灶,7例呈多发,多发病例中5例(14.29%)为双侧多发,2例为单侧多发。单发病灶集中在腮腺后下极,多发病灶分布较广泛。24个病灶(41.4%)出现囊变,10个有较大的囊变。平扫呈不均匀的等密度结节,增强肿瘤实质性部分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减低。[结论]腮腺腺淋巴瘤MSCT增强表现为特征性的动脉期强化,静脉期退出,可伴有显著的囊变。MSCT对腮腺腺淋巴瘤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宾精文  孙玉林  布桂林  杨鸿 《四川医学》2010,31(10):1552-1554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1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纤维化的MSCT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膜后纤维化的MSCT表现为腹膜后弥漫型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浸润及与周围组织的包裹。19例中13例为肿块型,6例为弥漫型。CT平扫为腹膜后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本组11例行MPR多平面重建,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MSCT检查可明确病变的范围、部位、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MS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MSCT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 18例患者共18个间质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胃8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5例、肠系膜3例;良性6例,交界性或潜在恶性7例,恶性5例;肿瘤大小2~18cm,小于或等于5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大于5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中心可见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胃部间质瘤可见黏膜溃疡形成,肿块内伴发气体者1例,伴有钙化1例,2例伴有转移。结论 MSCT能显示更多的诊断信息,在GIST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