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在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岩斜区肿瘤患者10例,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研究。结果肿瘤全切10例,术后出现暂时性语言障碍、肢体肌力下降2例,出院时均恢复,皮下积液2例,治愈,出院时均达生活自理或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操作简便、快捷,易于掌握,术后并发症少,是岩斜区肿瘤的较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岩斜区肿瘤各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肿瘤切除。结果:17例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有对小脑及颞叶牵拉轻微,至肿瘤距离可缩短3cm,肿瘤基底部及血管容易处理等优点,全切除率高。  相似文献   

3.
岩斜区病变由于其深在的解剖位置及周围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手术难度大,肿瘤全切率低,术后并发症多。我院自1997年6月~1999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幕上下联合乙状窦前岩骨入路切除巨大岩斜区肿瘤11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25~62岁。病程3~38个月。临床表现:①颅神经功能障碍7例,其中2例分别为听神经和三叉神经单根颅神经损害症状,其余5例均为多发性颅神经症状;②颅内压增高征6例;③步态不稳,对侧肢体肌力减退2例,肢体麻木1例。1.2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在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岩斜区肿瘤患者10例,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研究。 结果 肿瘤全切10例,开颅过程中无横窦和乙状窦破裂大出血;术后骨瓣解剖复位,无颅骨缺损;术区颞叶水肿致暂时性语言障碍、肢体肌力下降2例,出院时均恢复;皮下积液2例,皮下积液抽除后加压包扎,配合抗炎治疗治愈;未出现脑脊液漏、听力下降、颅内感染、严重的颅神经损伤及癫痫等并发症。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操作简便、快捷,易于掌握;术中避免静脉窦损伤,术区显露充分;颅骨解剖复位,术后并发症少,是岩斜区肿瘤的较佳手术入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6例、脑脊液耳漏2例,听力障碍6例,以及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症状加重4例,均经处理后好转。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暴露充分,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微,损伤颅神经机会较小,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减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采用Fukushima提出的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16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包括脑膜瘤9例,表皮样囊肿3例,桥脑胶质瘤2例,神经鞘瘤2例。获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l例。术后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3例,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结论 该入路较其它扩大经岩乙状窦前入路更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岩斜区,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是岩斜区肿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在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改良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岩斜区肿瘤患者10例,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研究。 结果 肿瘤全切10例,开颅过程中无横窦和乙状窦破裂大出血;术后骨瓣解剖复位,无颅骨缺损;术区颞叶水肿致暂时性语言障碍、肢体肌力下降2例,出院时均恢复;皮下积液2例,皮下积液抽除后加压包扎,配合抗炎治疗治愈;未出现脑脊液漏、听力下降、颅内感染、严重的颅神经损伤及癫痫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操作简便、快捷,易于掌握;术中避免静脉窦损伤,术区显露充分;颅骨解剖复位,术后并发症少,是岩斜区肿瘤的较佳手术入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 分析7例直径超过4cm的岩斜区脑膜瘤患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肿瘤手术显微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术后并发症面瘫2例,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术后颅内感染4例,颞叶脑内血肿2例。结论 经岩骨小脑幕入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暴露十分有利,肿瘤全切率高,岩骨小脑幕入路开颅较复杂、费时及损伤大,Labbe’s静脉容易损伤,并且属于清洁-污染伤口,所以脑水肿脑出血及颅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主张只有较大而且波及颅中窝的岩斜区脑膜瘤,才使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例资料,均采刖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辅以电生理监测切除肿瘤。结果肿瘤达SimpsonI~Ⅱ级8例,Ⅲ级切除2例。术后出现失语1例,肢体肌力下降2例,皮下积液2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适合于主体在颅后窝,并向颅中窝侵袭的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附4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骨的定位标志,以减少岩骨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1.
自2003年12月起,我们采用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位于幕下的岩斜区肿瘤6例,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4例;年龄45~69岁;病程1~12个月。均以头痛为主诉;其中3例伴有走路不稳,但无肢体瘫痪;1例伴听力下降;1例患糖尿病。2.影像学检查:6例均行MRI检查,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病例,探讨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临床表现:耳鸣、耳聋2例,面部麻木10例,头痛13例,肢体乏力、行走不稳12例;外展神经麻痹5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例,肢体轻瘫6例,共济运动障碍8例。术前行CT检查及MRI检查。肿瘤最大直径为3.0~6.0 cm。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手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8例,胆脂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大型听神经瘤1例,软骨肉瘤1例,脑转移瘤1例。结果脑膜瘤8例中SimpsonⅡ级切除5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3例;胆脂瘤2例全切除;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听神经瘤1全切除;软骨肉瘤1例行大部切除;脑转移瘤1例全切除。术后感觉性失语:1例胆脂瘤患者术后出现,1个月内恢复。第Ⅲ颅神经麻痹1例,第Ⅴ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周围性面瘫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1例。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可以近距离暴露肿瘤,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70.0%),近全切除10例(25.0%),大部分切除2例(5.0%)。40例病人随访3~15个月,术后6例发生动眼神经麻痹,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10例展神经麻痹病人中,完全恢复4例,不同程度恢复4例,未恢复2例;8例轻度面瘫病人中,完全恢复6例,未恢复2例;12例面部麻木加重病人中,术后恢复至术前水平6例,较术前加重6例;偏瘫2例和失语3例,6个月内恢复至术前水平。无脑脊液漏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肿瘤基底位于中、上斜坡的岩斜区脑膜瘤,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肢体偏瘫、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采用联合耳前、后切口经岩骨和天幕入路切除上斜坡、岩斜区及鞍隔上(视交叉后)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并就手术入路进行讨论。方法 对我院采用联合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3例,全切9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2例。出院时按Maybe唱分类,I级7例,Ⅱ级4例,Ⅲ和Ⅳ级各1例。结论 本联合入路的特点:①可避免和减少术后产生脑脊液耳漏等严重并发征;②在切除岩骨,充分显露颞底、乙状窦前硬膜及天幕的同时,有可能保留听力;③本联合入路不仅适用手术切除上斜坡和岩斜区肿瘤,还能应用手术切除鞍隔上(视交叉后)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Kawase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坡区肿瘤的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改良Kawase入路显微外科切除的中上岩斜坡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包括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表皮样囊肿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脑干胶质瘤2例。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3例,均未发生术后死亡,未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改良Kawase入路适合应用于切除中上岩斜坡区肿瘤。  相似文献   

16.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斜区肿瘤由于病变部位深在,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许多作者对其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讨。其主要入路有额颞-眶-颧弓联合入路、改良颞下入路、颞下经”锁孔”入路、颞下经颧弓入路、前颞下经岩骨内侧入路、迷路后入路、扩大的迷路后入路、经半规管脚入路、经耳蜗入路、迷路后硬膜内内听道上入路和幕上下联合入路,通过不同的颅底入路,获得岩斜区部位肿瘤的最佳显露,并减轻了对脑组织和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结构的牵拉和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技术经颞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 结合本组20例颞下入路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9例,好转11例。结论颞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简便、实用,术野宽阔,能避开脑神经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18.
岩斜区指的是内听道内侧的岩骨和中上斜坡部分,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包括脑干、基底动脉、Ⅱ~Ⅷ颅神经等。岩斜区脑膜瘤由于病变位置深在,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多,因此全部切除困难。2005年6月到2007年12月,我们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双骨瓣开颅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9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岩骨后部入路在岩斜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斜区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该部位特殊,位置深在,周围毗邻椎基动脉、脑干、海绵窦、Ⅲ~Ⅻ对颅神经、颈静脉球等重要结构,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常同时侵犯枕骨大孔、颈静脉孔、桥小脑角区、岩尖、破裂孔、斜坡、小脑幕孔、海绵窦、中颅窝或后颅窝,且多有硬膜内外的联合侵犯,故该部位虽多发良性肿瘤,但治疗结果较差。尽管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使肿瘤切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有明显下降,但手术中暴露不佳术后并发症多的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在手术入路方面神经外科专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改进,其中经岩骨…  相似文献   

20.
一、资料与方法男性 3例 ,女性 11例。年龄 19~ 6 7岁 ,病程 2月~ 4年。临床表现以头痛、行走不稳、患侧听力下降、Ⅲ、Ⅳ、Ⅴ、Ⅵ颅神经麻痹为主要症状。手术采用侧卧位 ,做颞枕倒“L”形皮肤切口。乙状窦后方开骨窗 ,颞骨做骨瓣 ,用磨钻磨去横窦、乙状窦及岩骨乳突部骨质 ,注意保护骨性迷路 ,直至暴露乙状窦前方约 1cm。在乙状窦前 0 5cm处切开硬膜 ,结扎岩上窦 ,切开天幕至幕缘 ,即可暴露肿瘤。二、结果全切肿瘤 8例 ,大部切除 4例部分切除 2例。病理结果 :脑膜瘤 5例 ,神经鞘瘤 3例 ,胆脂瘤 2例 ,侵袭性垂体瘤、转移瘤、软骨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