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从笔者发现的4例HIV-1耐药感染者分离获得的HIV-1毒株是否为耐药毒株。方法用RT-PCR法连续检测13例HIV-1感染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浆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用HIV-1感染者淋巴细胞与健康人淋巴细胞共培养的方法从13例HIV-1感染者分离获得HIV-1毒株;从4例耐药感染者分离获得4株HIV-1毒株,在其培养液中加入逆转录酶抑制剂,检测毒株逆转录酶活性。结果13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中的9例从治疗开始第1个月到第15个月中,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感染者对于治疗药物敏感;其余4例从治疗开始第1个月到第10个月,病毒载量明显下降,从第11个月到第13个月病毒载量维持在此水平,但从第14个月到第19个月,病毒载量明显上升,持续在此水平并有上升趋势,确认为耐药感染者。病毒分离培养发现13例血样从第2周开始均出现HIV特有的细胞病变,逆转录酶的活性检测和P24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成功分离获得HIV-1毒株13株。4例耐药HIV-1感染者分离获得的4株HIV-1毒株体外培养中加入逆转录酶抑制剂,发现HIV-1感染特有细胞病变持续存在,逆转录酶的活性检测和P24抗原检测结果也始终为阳性,说明此4株HIV-1毒株为耐药毒株。结论从耐药HIV感染者成功分离获得耐药HIV毒株,流行病学检测发现4例HIV-1感染者来自同一地区,有耐药毒株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是中国HIV-1感染最早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流行的HIV-1病毒亚型种类复杂多样。已有证据表明国内其它地区的HIV-1亚型很可能主要来源于云南省。本文对云南省的HIV-1亚型的流行情况进行综述,希望能为预防控制云南省乃至全国HIV-1的流行以及合理设计HIV-1疫苗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3.
HIV-1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IV - 1是一种人类的慢病毒 ,即可长期潜伏 ,又可迅速破坏其宿主。HIV - 1复制的多变性可能是其独特的转录调节机制决定的。HIV - 1基因的转录调节过程涉及到很多因素 ,包括细胞基本转录因子、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指导的与转录效率有关的转录因子、Tat蛋白、HIV - 1基因组 5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中的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应激活应答元序列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由合肥、新Xi两地,分别聚白念球菌分离株32株及36株,展开试验。旨在探索不同地区可能出现的差别。方法 试验包括形态学(芽管、厚膜孢子)、生理学(碳源同化试验、蛋白酶、磷脂酶及生物分型试验)。结果 形态学、生理学试验,两地的菌株均无显著性差异;但 生物分型有区别--两地蓖株除了唯一的型别(37734003)为共有外,其他8个型别均不相同。结论 生物分型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行毛囊各主要生长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方法对人头皮毛囊组织进行体外钝行分离、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来获得毛囊外根鞘细胞(ORSC)、毛乳头细胞(DPC)、毛囊真皮鞘细胞(DSC),利用不同的体外培养条件分别对这三种细胞进行体外增殖培养,利用倒置显微镜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对细胞来源和生长特性进行观察。结果组织块法培养的上、下段毛囊:上段毛囊来源的ORSC增殖生长速度较下段毛囊ORSC快;酶消化法分离得到的ORSC,利用K-SFM培养液进行培养,整体细胞生长呈典型的“铺路石”样结构,可传4代;酶消化法分离得到的DSC,利用10%~15%低糖培养液进行培养,单个细胞生长状态呈长三角形,可传三代;经酶消化法,每3cm×3cm大小的头皮可以获得约500个完整毛乳头,利用10%~15%低糖培养液进行DPC培养,细胞由毛乳头边缘向四周呈放射状生长,成功传代8代,四代内的细胞“聚集性”生长状态明显。免疫组化细胞鉴定:ORSC CK19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DPC浆抗波形丝蛋白呈阳性显色;DSC胞浆内高表达波形丝蛋白。结论组织块法证明毛囊上段细胞生长情况更为活跃,再次验证毛囊干细胞可能存在于毛囊上段“隆突部”的假说;经钝行分离和酶消化法结合的方法来进行人头皮毛囊相关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所获得三种细胞的细胞活性、生长增殖情况均较好,细胞鉴定证实细胞来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HIV-1+2蛋白印迹试验中HIV-1确证阳性同时出现HIV-2带型样本的基因亚型。方法将HIV-1+2确证试验中同时出现HIV-2带型的样本,通过基因诊断确认是否为HIV-2共感染;同时扩增HIV-1 gag,env基因段,通过测序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分析具有HIV-2带型的HIV-1毒株的基因亚型。结果在34份出现HIV-2带型的标本中,基因诊断发现均为交叉反应,并非HIV-1和HIV-2共感染。出现交叉反应的毒株中以AE亚型为主,占73.5%(25/34),BC重组和B亚型分别占17.7%(6/34)和8.8%(3/34)。结论HIV-1+2蛋白确证试验中HIV-1确证阳性,同时出现HIV-2带型的阳性样本,并非HIV-1和HIV-2共感染,而是交叉反应。出现交叉反应的HIV-1毒株以AE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HSV-2与HIV-1的感染有协同作用,HSV-2感染可增加HIV-1的感染率,并可能提高HIV-1的传播率.生物学实验证据表明,HSV-2合并感染可以促进HIV-1的增殖,流行病学数据也表明HSV-2感染与HIV-1感染的相关性.概述两者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证据和生物学作用机制,为将HSV-2作为HIV-1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通过行为干预、抗病毒治疗HSV-2来防控HIV-1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HSV-2)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are synergistic copathogens. B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HSV-2 infect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HIV-1 acquisition and may facilitate the transmission of HIV-1.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epidemio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biolog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HSV-2 and HIV-1. Based on these data, HSV-2infection should be targeted as a risk factor for HIV-1 acquisition, and more prevention through behavioural interventions and antiviral suppression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trategy for HIV-1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未治疗的HIV-1感染者不同HIV-1 RNA或HIV-1 DNA水平组间,患者血浆中趋化因子CXCL8、CXCL10、CXCL11和CXCL13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HIV-1 RNA或HIV-1 DNA的相关性.方法 未治疗HIV-1感染者6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浆中HIV-1 RNA及外...  相似文献   

9.
沙眼衣原体E型标准株和184株临床菌株破壁、离心后接种于细胞培养板的McCoy细胞,培养60~72 h后碘染观察衣原体包涵体.原代培养阴性或阳性的标本均进行传代培养.原代培养阳性8株(4.35%),其中男性6株,女性2株.传代培养阳性50株(27.17%),其中男性35株(23.81%),女性15株(40.54%).良好的细胞活力是沙眼衣原体临床标本感染细胞的关键.盲传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标本培养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Tat蛋白是HIV-1基因组编码的6个调控蛋白中一个重要的调控蛋白,在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本文综述了细胞外HIV-1 Tat蛋白促血管生成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Tat不同结构区域在促血管生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各种生长因子及化学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了Tat促内皮细胞及卡波西肉瘤细胞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为临床开发拮抗Tat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药物,抑制AIDS相关卡波西肉瘤的发生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吸毒人群和异性性传播感染者HIV-1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1994~2002年26例昆明地区吸毒人群和异性性传播HIV-1阳性者的血浆,采用BigDye链终止反应试剂盒测定2.6-kb gag-RT区的核苷酸序列,确定HIV-1的基因型分布。结果CRF07_BC和CRF08_BC是吸毒人群中HIV-1的主要基因型;1例吸毒者感染了亚型B′。同样,大多数异性性传播HIV-1感染者的基因型也以CRF07_BC,CRF08_BC和亚型B'为主。结论昆明地区异性性传播HIV-1感染者中流行的病毒基因型来自当地吸毒人群。  相似文献   

12.
性病 艾滋病感染者HIV—1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HIV-1相关等位基因CCR5、CCR2b和SDF1在性病、艾滋病感染人群中的分布,为分析这些宿主遗传因素在HIV-1感染、艾滋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性病、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或PCR-RFLP分析,计算突变基因频率。结果 CCR2b-641和SDF1-3′A的突变频率较高。215例性病患者和75例区滋病感染者CCR2b-64I的突变频率分别为18.60%和15.33%,SDF1-3′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24.42%和23.33%。但CCR5△32的突变频率较低(0.23%),而CCR5m303等位基因突变率为0,这与中国普通汉族人和该地区普通汉族人的结果一致。结论 提示在遗传机制上艾滋病对中国人构成的威胁比西方人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HIV-1 V2区175位变异对于V3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能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分别串联HIV-1野生型和突变型的env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并转染293T细胞,使gp120表达到293T细胞的表面,并根据GFP荧光来检出转染成功细胞。然后使用免疫染色和双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几种常见V3区中和抗体对野生型和突变型gp120的结合力。结果 L175P突变使表达在293T细胞表面的gp120三聚体与3种V3区特异性抗体结合的荧光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阴性对照的荧光强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形的位置和峰值均有变化,平均荧光强度MFI显著升高;而表达野生株gp120三聚体的293T细胞与V3抗体作用后,曲线与阴性对照的荧光强度分布基本重叠,MFI基本相同。结论 提示V2区突变可以提升病毒对V3抗体中和作用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HIV-1长期感染不进展现象与HIV-1 env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21例感染HIV-1毒株7年以上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的核酸样本进行扩增,获得HIV-1膜蛋白(env)基因的核酸片段,对其C2-V3及邻区350-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所得结果与HIV-1该亚型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分析共享序列及突变序列,制作系统树,计算离散率。结果离散率和系统树分析21个毒株均为HIV-1 B亚型,毒株间基因离散率在2%左右,高于前期研究结果;未见V3环顶端四肽特征性GPGR和GRGQ,也未见前期研究曾经发现的脯氨酸向异亮氨酸的变异现象。结论HIV-1长期感染者体内毒株env基因无规律性突变。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陕西HIV-1流行亚型及相互关系,分析流行时间及传播途径,为陕西省HIV的预防、控制及感染者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用PCR对15份陕西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样本进行扩增,获得HIV-1 env基因的核酸片段,对其C2-V3及邻区350-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与HIV国际标准株及周边省份流行株进行比较,分析共享序列及突变序列,制作系统树,计算离散率。结果 陕西流行的B、E、C亚型内基因离散率分别为3.0%,1.7%和2.3%。10个B亚型毒株与泰国、我国云南、新疆、河南和四川流行的B亚型代表株基因序列接近;2个C亚型毒株我国新疆流行的C亚型代表株接近;3个E亚型毒株与河南流行的E亚型代表株接近。结论 陕西HIV-1流行株主要为B、E、C亚型,三亚型毒株在陕西的流行时间分别在2.5~3年、2~2.5和1.5~2年之间,传播来源可能为国外或周边省份传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人工miR-vif,并研究其对HIV-1感染宿主细胞的影响。方法以miR-155为基础骨架,根据HIV-1vif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4对miRNA寡聚单链DNA,构建4个人工miR-vif。采用qPCR技术检测其对vif基因的沉默效率和对干扰素表达的影响;MTT法测定其对被转染细胞的毒性;HIV-1假病毒实验技术检测其对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 qPCR结果显示,4个人工miR-vif对vif基因都具有一定的沉默效果,其中miR-vif-1的沉默效率最高,达68%。且不会对细胞干扰素的表达产生影响。MTT实验证实miR-vif-1不会影响被转染细胞的活性,此外,HIV-1假病毒实验显示,miR-vif-1对HIV-1p24的抑制作用达66.5%,效果明显。结论所获得的miR-vif-1对HIV-1的复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为进一步的抗HIV-1感染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白癜风中医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癜风其机理复杂,治疗困难,近年来不少学者进行了探索,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在白癜风的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有风湿袭表,肝气郁结,肝肾不足,气血不足,瘀血阻络,最终结果是气血失和,肌肤失养引发白癜风。在治疗上一般急性进展期多表现为风湿袭袁,肝气郁结,慢性稳定期多表现为肝肾不足,小儿常表现为气血不足,而瘀血阻络多与外伤有关。在治疗上,急性进展期多以祛邪为主,包括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而慢性稳定期则以扶正为主,滋补肝肾,补益气血,但根据病久入络的原理,在慢性期均可加入活血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