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术后再手术原因,减少再次手术,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5例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其导致再手术影响因素。结果:再手术的原因为迟发性血肿21例(36%)、止血不彻底10例(18%)、术中低血压7例(12%)、凝血障碍6例(11%)、骨窗过小5例(9%)、脑梗死5例(9%)。结论:广泛性脑挫裂伤伴颅骨折为术后颅内再出血手术的高危因素,而首次手术要彻底清除挫碎失活脑组织、直视下彻底止血、术中维持正常血压、对凝血障碍患者术中及时输入新鲜血浆、冷沉淀、血小板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可以减少再手术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再次剖腹探查的原因,探讨术后的护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成人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术后早期需再手术病例的原因和监测要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75例患者住院期间再次手术21例,再手术率为12.0%(21/175).再手术原因包括,腹腔内出血14例(66.7%)、胆道并发症4例(19.0%)、伤口愈合不良3例(14.3%).术后死亡8例,再手术病死率为38.1%.结论 腹腔内出血是导致肝移植术后早期再次剖腹探查的最主要原因.了解再手术的原因,加强术后患者的监测与护理,对提高肝移植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后路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后疗效不佳及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行MED手术优良率,总结分析疗效不佳和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手术优良率为94.7%。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损伤2例;椎间隙感染1例;残留腰椎间盘再突出2例;神经根管狭窄1例。结论为减少MED手术并发症,正确的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根据病变情况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内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内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用范围和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月共有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 icro-endoscop ic d iscectomy,MED)33例(MED组);开放手术69例(开放手术组),其中常规椎板开窗术46例,全椎板切除术9例,半椎板切除术14例。回顾性分析MED和开放手术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和近、远期疗效。结果:MED术中并发硬膜损伤、神经根损伤各2例,其中2例术中转行开放手术。随访6~18个月,参考Nakai等的评定标准,MED组术后优良率94%(31/33),需服用药物缓解症状1例(3%);开放手术组优良率88%(61/69),术后需服用药物2例(3%),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ED创伤小,对脊椎的稳定性破坏少,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开放手术也有其适应证,临床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采用合理的术式,减少并发症,以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与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5月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9例,接受椎间孔镜下系统治疗82例,接受椎间盘镜下系统5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PTED组和MED组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病例术后VAS评分分别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1.46%(PTED)和91.23%(M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比MED组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复发率较MED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6%(3/82)和3.50%(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M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良好地手术效果,PTED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但术后早期复发率较高,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联合椎旁神经阻滞(PV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112例采用MED联合PVB治疗,对照组108例采用开放椎板开窗术(OD)联合PVB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及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出血量)、术后情况(术后3d最高体温、住院时间);采用Nakai评分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出血量、术后3d最高体温、住院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32%比87.96%,P<0.05)。结论 MED联合PV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组织创伤少、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管狭窄手术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3年4月~2009年1月MED治疗椎管狭窄症98例,统计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跟踪随访4~23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ODI评分平均为19.5%,优良率88.7%。发生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11.22%。其中侧隐窝扩展不足4例,硬脊膜破裂4例,神经根损伤2例,椎管内血管破裂1例。结论术后并发症与术者经验及操作技巧、手术适应证选择、麻醉方式选择有密切关系,合理的术前计划、熟练的术者操作技巧、改良麻醉方式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椎间盘镜术(MED)与胶原酶溶核术(CCNL)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根据LDH的诊断标准选择121例患者,其中MED组56例,CCNL组65例。采用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病人术后1周及随访3个月的疗效进行评判。结果术后1周MED组的有效率(91.1%)明显大于CCNL组(78.5%),差异非常显著(P<0.01);随访3个月后MED组的有效率(92.9%)也同样高于CCN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NL治疗LDH的疗效较MED差,但具有简单方便,损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仅摘除突出髓核组织而不进入纤维环内的改良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其并发症、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改良MED术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均采用JO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疗效优81例,良5例,治疗优良率100%;82例获随访3~36(10±3)个月,无相应节段椎间盘髓核组织再次突出,均未发生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大血管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结论改良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保持脊柱稳定性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anestration discectomy FD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效果、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7例,其中应用MED治疗225例,FD手术202例。分别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复发、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皆能顺利手术治疗,MED组有17例患者因硬膜囊破裂中转为FD。与MED组比较,FD出血量多和时间短,两组出血量、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术中并发症多发,但术后复发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2周和6个月JOA优良率两组比较,MED优于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ED组比较,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伤口感染率和腰椎失稳发生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ED和FD都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JOA优良率高,为治疗LDH的满意手术方式,但ME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理想的微创治疗LDH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后路腰椎间盘镜(MEDⅡ)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经MEDⅡ手术治疗的45例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45例患者共93个椎间盘进行手术,平均住院时间10.2d,平均手术时间86min,平均手术出血量125mL,术后随访3~45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优良率为91%。结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MED)手术治疗的相对适应证,相对于单节段的MED手术,术前定位和术中操作更困难,但严格的病例选择和全面的术前分析,辅以熟练的手术操作,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再手术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为此类患者降低再手术发生率和提高再手术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3个月内需再手术30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影像学检查与Macnab法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关于下腰痛的评分系统综合评价再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早期再手术原因:椎弓根螺钉进入椎管及减压不彻底各8例,椎管内血肿形成、钉棒系统松动及手术方式选择不当各4例,椎管内感染2例。再手术方式:内固定系统调整术12例,椎管扩大减压髓核摘除术7例,减压附加内固定植骨融合术5例,椎管探查血肿清除术4例,彻底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冲洗引流并二期缝合2例。再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446 ml;手术时间平均1.5 h。临床疗效:优6例,良1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0.0%。JOA评分:再手术前3~18分,平均11.8分;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12~28分,平均25.6分;恢复率为80.2%。30例平均随访16.7个月,症状均明显缓解,附加内固定患者X线检查显示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再手术原因较复杂,但仔细分析前次手术失败原因,充分术前准备,个体化再手术仍有望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ED术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寻求解决难题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采用MED术治疗的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43例术中难题的原因。结果:43例术中寻求到了解决难题的对策。结论:分析了MED术中出现的难题原因,寻求到了解决的对策,扩大了MED的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种治疗方法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后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 (MED组 )、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 (Love组 )及胶原酶化学溶盘术 (CCNL组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 :采用统一的病例选择和疗效评定标准 ,对 2 37例患者 (其中MED组 87例 ,Love组 6 5例 ,CCNL组 85例 )进行分析 ,比较三组术后近、中期日本骨科协会 (JOA) 2 9分法评分及优良率 ,同时比较MED组和Love组病人围手术期有关情况。结果 :(1)MED组术后近、中期JOA评分及优良率高于Love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 ;(2 )CCNL组近、中期JOA评分及优良率均低于MED和Love组 ,差异显著 (P <0 .0 0 1) ;(3)术后中期与近期JOA评分比较 ,MED组和Love组有所提高 (P <0 .0 0 1) ,而CCNL组则略有下降 (P >0 .0 5 ) ;(4 )MED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卧床时间等方面均优于Love组 (P <0 .0 0 1)。结论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种方法中 ,MED手术较Love法创伤更小 ,恢复更快 ,较CCNL术疗效更好。但CCNL术也有方法简单方便 ,基本无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显微椎间盘切除术(MED)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863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MED椎间盘镜组448例,对照组为常规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41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的时间情况.结果 MED椎间盘镜组优良率94.5%,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94.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ED组在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时间优于后路开窗组(P<0.05).结论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相,M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与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06例LDH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PTED组和MED组各53例。MED组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PTED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疼痛情况(VAS评分)及两组手术情况。结果 PTED组术后3个月治疗总优良率为88.68%与MED组83.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下肢麻木、脊柱偏歪症状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PTED组下肢麻木症状评分低于MED组,PTED组脊柱偏歪症状评分均高于M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和MED手术治疗LDH,疗效均较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两种术式针对性各有差异,临床可根据具体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在日间手术模式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失败原因并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经我院脊柱外科日间手术病房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2 319例,其中男1 433例,女886例,平均年龄43.44±16.43岁。统计并分析所有未能顺利完成日间手术模式下脊柱内镜治疗的原因。结果:185例(8%)病人未能于住院当日完成手术并顺利出院,包括入院后术前再评估不适合行日间诊疗71例(38.4%)、术后不适合出院102例(55.1%)、以及术后出院3周内再入院12例(6.5%)。结论:脊柱内镜日间手术模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不仅具备脊柱内镜技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可有效降低医疗花费,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总体疗效满意。术前仔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强化无菌观念以及不断提高手术技能等均可有效减少治疗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及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术中情况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单节段)并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5人,分别行经皮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及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自如下地行走时间。且所有病例在手术前、后及最后随访时均进行JOA评分。并根据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 PELD组术中出血量统计为(22±8)ml,而MED组为(77±26)ml;在伤口长度方面PELD组为(0.80±0.08)cm,MED组为(2.46±0.30)cm;在住院时间方面PELD组为(5.9±0.7)d,MED组为(10±1.2)d;在自如下地行走时间方面PELD组为(1.5±0.5)d,MED组为(4.7±1.2)d,两组数据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方面PELD组为(88±22)min,MED组为(85±19)min;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疗效优良率在PELD组分别为91.1%与95.6%,MED组分别为88.8%与93.3%,两组数据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评估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病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LDH病人92例,其中经PTED治疗的病人48例,MED治疗的病人44例,统计两组间围手术期参数、术前、术后腰背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评定标准来评估手术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手术时间PTED组明显高于MED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3 d,PTED组腰背痛VAS评分低于MED组(P<0.05);术后1年Nalai疗效评级、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和SF-36量表分析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治疗中,PTED和MED可取得相似的手术疗效,其远期手术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长期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2002年12月间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初次手术效果不佳原因有:(1)定位错误。(2)髓核复发、遗漏或遗留过多。(3)合并椎管或侧隐窝狭窄未处理。(4)瘢痕增生压迫。(5)血肿形成。结论:术前全面的查体,尤其是必要的辅助检查;术中准确定位,仔细探查,彻底减压;术后充分引流,正确的恢复期指导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