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对1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结果:1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均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初次脑脊液镜检确诊仅7例,需反复腰穿取脑脊液涂片及培养确诊11例。未经抗真菌治疗4例均死亡,抗真菌治疗14例、治愈7例、好转3例、死亡4例。其中二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4例、治愈3例、好转1例。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易误漏诊,反复行脑脊液涂片以及同时行真菌培养可提高诊断率。二性霉素B鞘内及静脉同时给药联合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对城固县医院收治的曾误诊的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例均以头痛起病,早期诊断为紧张性头痛或头痛待查,病程中出现发热,3例伴恶心、呕吐,1例伴咽痛、咳嗽,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脑脊液检查示压力230~350 mm H_2O,入城固县医院后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各1例。4例经脑脊液墨汁染色检出新型隐球菌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后予相应治疗,3例治愈,1例转院后2 d死亡。结论近年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临床应注意与病毒性脑炎等疾病相鉴别。对于疑似该病患者需多次行脑脊液墨汁染色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或使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脑脊液或血清中抗原,以早期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0~2006年期间诊断明确的37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CNM患者均经过病原学确诊,CN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首诊误诊率高达62%。大部分患者以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为主要临床表现,腰穿压力高,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可以查到新型隐球菌。37例患者中放弃治疗离院7例,治愈5例,病情好转去外院治疗者19例,病情无变化者2例,病情恶化者2例,死亡2例。两性霉素B为主要治疗药物。结论CNM大多数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所以,CNM早期易误诊,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及时脑脊液涂片查病原体有利于确诊,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学检查发现隐球菌是诊断的金标准,多种快速检测手段相结合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杜彭  巩路 《临床荟萃》2015,30(1):86-88
目的:分析12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和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临床及脑脊液生化检查特异性不高,误诊率高。结论反复行脑脊液检查以查找病原菌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影像学及转归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症状、影像学、治疗和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1994~ 2 0 0 3年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 12例 ,并分析其相关资料。结果 大部分患者以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入院初诊多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多次腰穿行脑脊液检查隐球菌墨汁染色阳性。 3例病情好转出院 ,余 9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最好的指标 ,早期诊断及联合治疗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3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但误诊率高,为64.7%。34例均使用二性霉素B或脂质体二性霉素联合氟胞嘧啶治疗,11例脑积水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治愈率50%,好转26.4%。结论:脑脊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反复多次脑脊液检查是防止误诊的方法。二性霉素B或脂质体二性霉素联合氟胞嘧啶疗效确切,脑积水患者可行侧脑室外引流。  相似文献   

7.
目的:加强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的认识,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老年CNM误诊病例并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就其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本例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头颅CT扫描示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检查示双侧侧脑室体旁白质片状脑缺血、脑动脉硬化.脑脊液检查异常,新型隐球菌墨汁染色( ),涂片可见成堆新型隐球菌,细菌培养有成堆新型隐球菌生长,确诊为CNM.结论:对长期头痛的老年、低热患者要及时做腰椎穿刺行脑脊液检查,以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赖菁  林云崖  黄丽芬  陈幼明  徐启桓 《新医学》2011,42(10):691-692,F0003
空洞型肺隐球菌病并脑膜炎临床少见,且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为结核病。该文报告1例以空洞为突出表现的肺隐球菌病并发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文献对比,结果提示:①空洞型肺隐球菌病的发生率低,肺结核误诊率较高;②隐球菌肺炎和脑膜炎的临床和影像学均无特异性,早期病原学或病理组织检出新生隐球菌是提高该病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6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玉欢  李玲  黄如训  鹿寒冰  王艺东  李阳 《新医学》2002,33(10):589-591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病原学或尸体解剖病理证实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为主,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损害症状,脑脊液压力升高53例,其中超过2.94kPa (30cmH2O)42。尸体解剖发现脑膜渗出,增厚及肉芽肿病变,以脑室脉络丛为甚。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升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438-4439
探讨儿童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转归情况。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9月~2017年6月收治的20例隐球菌脑膜炎患儿病历资料,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结果、治疗方法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儿曾被误诊。其中,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1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4例,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1例。16例采用抗真菌治疗的患儿中,治愈8例,好转5例,无效3例;其中5例早期行腰大池引流术患儿均治愈,未行腰大池引流术的11例患儿中治愈3例,好转5例,无效3例。4例未采取抗真菌治疗患儿均死亡。儿童隐球菌脑膜炎多为隐匿性发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性高,容易被误诊,临床诊疗过程中需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颅内肿瘤以及病毒性脑炎进行鉴别,主要依靠脑脊液检查确诊。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儿童隐球菌脑膜炎病死率的关键所在,足程、足量抗真菌联合降颅压治疗儿童隐球菌脑膜炎,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所致肺部感染和脑膜炎的病原学鉴定、临床表现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回顾性分析1例不典型新型隐球菌肺炎和2例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经过、治疗反应及转归。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发现1例不典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免疫力正常,肺部感染仅表现为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但是在妊娠期和剖宫产后占位有增大趋势。2例脑膜炎患者均为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其中1例脑膜炎患者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症状。质谱是鉴定新型隐球菌的快速手段。结论新型隐球菌肺炎易于与感染、肿瘤、结核相混淆,容易误诊,应加以鉴别;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中枢症状有时不典型,容易漏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3例SLE合并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变化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LE合并隐脑时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呈非特异性,易误诊成狼疮脑病或结核性脑膜炎(结脑),CSF涂片镜检或真菌培养发现隐球菌是确诊的关键.结论:早期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有助于改善SLE合并隐脑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新型隐球菌脑炎/脑膜炎4例,并结合文献检索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4例病原学诊断明确的新型隐球菌脑炎/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检索探讨其发病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4例均在脑脊液培养中发现新型隐球菌,其中2例墨汁染色发现新型隐球菌;免疫力低下患者易感;脑脊液压力高;主要与结核性脑炎/脑膜炎鉴别;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案是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诱导治疗,氟康唑维持及巩固治疗。结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率低,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对疑似患者,需要反复多次行脑脊液墨汁涂片及培养,减少患者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脑脊液多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要点。方法:对2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31例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其在入院1周内脑脊液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3周内脑脊液指标的动态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1周内脑脊液蛋白显著增高(≥1g/L)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入院第1周,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的差异无显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糖含量、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均明显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而氯化物含量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在入院3周内的动态比较发现:(1)经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及红细胞数呈进行性降低,而淋巴细胞百分数无显著变化。(2)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含量无显著变化,而蛋白含量呈进行性增高。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1周内脑脊液蛋白≥1g/L的影响因素与病人年龄和淋巴细胞百分数相关。结论:与病毒性脑膜炎相比,若病人在入院第1周内其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降低,或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5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为主。有基础性疾病者30例(占56.6%)。发病前有鸽子、禽类接触史者30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1例,其中49例超过200 mmH_2O。30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53例患者治愈4例,好转27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17例。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误治。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静滴治疗隐球菌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结果特点,提高对疾病的实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2008年8月至2013年3月期间明确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46例患者的脑脊液检查结果,包括脑脊液常规+细胞学、脑脊液生化、隐球菌二项(墨汁染色+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及隐球菌培养等。结果首次脑脊液常规:80%以上呈无色透明,96%的病例蛋白定性不超过(2+),白细胞计数72%呈轻中度增高,白细胞分类单个核比例20%~96%不等,中位数为68%。墨汁染色:37例(占80%)第1次送检即找到隐球菌。13例做了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其中12例第1次送检即阳性,1例第3次才出现阳性(同时第3次镜下才发现隐球菌)。24例做了细胞学检查,18例呈混合细胞反应型,6例呈淋巴-单核细胞反应型,21例镜下发现隐球菌。脑脊液生化:总蛋白(TP)均值(1.29±0.79) g/L ;葡萄糖(GLU)均值(1.81±1.12) mmol/L ;氯化物(Cl-)均值(116±7) mmol/L ;乳酸(LAC)均值(44±18)mg/dL ;腺苷脱氨酶(ADA)均值(3.9±1.9)U/L。16例做了隐球菌培养,7例阳性。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检查有一定的特征性,常规、生化、细胞学、墨汁染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及隐球菌培养等多项同时检测可提高隐球菌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和诊断、误诊及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期间确诊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3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以中青年多见.46%患者既往患慢性乙肝,肝硬化、糖尿病、肺部真菌病、肾病综合征等疾患.误诊率达52.9%,主要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治疗以二性霉素B(AMB)联用氟康唑(FLU)为主.[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及时反复多次脑脊液涂片检查是关键.AMB联合FLU为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隐球菌性脑膜炎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7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5例,好转6例,死亡2例,病情无变化3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 反复多次脑脊液涂片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隐球菌抗原乳胶凝结试验和隐球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使阳性率达90%以上。治疗原则:多种抗霉菌药物联合治疗,多途径给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原学证实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隐脑的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发热、为主,颅内压升高明显,所有病例均经病原学检查确诊。应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加氟康唑治疗的治愈及好转率为70.4%。【结论】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学检查发现新型隐球菌是确诊此病的金标准。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康唑治疗疗效确切,两性霉素B脂质体较两性霉素B副作用轻、患者的耐受好,对肾功能不全或两性霉素B治疗效果不佳时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可提高治愈好转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25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提高对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00年8月—2006年2月收治的25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均为艾滋病晚期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11例:CD4<50/mm39例,CD450~100/mm32例;平均26.18/mm3。在确诊时已合并多种机会感染。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