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骨显像肋骨单发浓聚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肋骨单发浓聚灶骨显像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4例全身骨显像发现肋骨单发浓聚灶病例,将浓聚灶按位置划分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前肋、侧肋和后肋四个部位,按浓聚灶形状分为点状、团块状和条形三种,分别进行分析.结果 骨显像肋骨单发浓聚灶以点状、条形为主.点状浓聚灶分布以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及前肋居多,多为肋骨骨折(42/61,68.85%);绝大部分条形浓聚灶(18/19,94.74%)为肋骨转移瘤.后肋浓聚灶中,大部分(24/29,82.76%)为肋骨转移瘤.结论 良恶性肋骨单发浓聚灶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在骨显像肋骨单发浓聚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ACS回顾性分析84例肋骨单发浓聚灶患者骨显像及胸部CT影像资料.根据骨显像单独诊断、CT单独诊断及二者联合诊断计算并比较三种情况下的诊断准确性.所有肋骨单发病灶的最终诊断经随访、相关综合影像或病理活检证实.结果 骨显像对全部84例肋骨单发浓聚灶的诊断准确性仅为21.4%(18/84),诊断不确定者占77.4%(65/84),对全部病例中19处肋骨条形单发浓聚灶的诊断准确性为94.7%(18/19).胸部CT对全部病例肋骨单发浓聚灶的漏诊率为14.3%(12/84);对全部病例而言,其诊断准确性为77.4%(65/84).对全部84例肋骨单发浓聚灶而言,通过PACS联合骨显像和CT诊断准确性为91.7%(77/84),与单独骨显像或单独CT诊断相比有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84.3和6.6,P<0.05).结论 应用PACS系统能共享影像资源,能明显提高对骨显像肋骨单发浓聚灶的诊断准确性,具有较佳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骨显像眼眶单发放射性浓聚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全身骨显像检出眼眶单发放射性浓聚灶患者的骨显像及相关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眼眶放射性浓聚灶的位置、形态,通过随访结合CT、MR检查对照分析病灶特点。结果 30例中,骨显像示眼眶放射性浓聚灶位于右侧17例,左侧13例;累及眼眶上壁23例,外壁4例,下壁2例,内壁1例;呈点状放射性浓聚28例,呈条状放射性浓聚2例。10例接受骨显像随访复查的患者均未见新发病变,其中8例眼眶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2例较前变浅。10例接受颅脑CT检查的患者中,8例呈磨玻璃密度,2例呈低密度;7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7例病灶最大径<1 cm,3例≥1 cm。5例病灶呈膨胀性改变。9例接受颅脑MR检查的患者中,6例MR未见异常,3例T1WI及T2WI可见眼眶局灶性低信号。结论 眼眶单发浓聚灶好发于外上壁,多呈点状放射性浓聚,CT及MR检查提示部分为骨纤维源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全身骨显像、CT及二者联合诊断在单发骨转移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02例全身骨显像表现为单发异常核素分布的恶性肿瘤患者行骨病变部位CT扫描。全身骨显像、CT及二者联合分别做出诊断,并与随访结果和病理对照。结果 102例患者,经随访和病理证实有53例为骨转移瘤。全身骨显像、CT与二者联合诊断骨转移瘤灵敏度分别为90.57%(48/53)、86.79%(46/53)、100%(53/53);特异度分别为61.22%(30/49)、97.96%(48/49)、91.84%(45/49);准确率分别为76.47%(78/102)、92.16%(94/102)、96.08%(98/10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1.64%(48/67)、97.87%(46/47)、92.98%(53/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30/35)、87.27%(48/55)、100%(45/45)。CT诊断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优于全身骨显像(P<0.05)。二者联合诊断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明显优于单纯全身骨显像(P<0.05),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优于单纯CT(P<0.05)。结论 CT有助于区分全身骨显像单发病变的良恶性。全身骨显像与CT联合诊断可明显提高肿瘤患者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B-AKP)测定与骨显像联合诊断肿瘤骨转移的价值。方法对136例确诊肿瘤患者作骨型碱性磷酸酶和骨显像的联合检查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在骨转移组,骨显像阳性82例,阳性率95%;在非骨转移组,骨显像阳性6例,假阳性率12%。B-AKP对骨转移诊断阳性率为88%;在非骨转移组阳性率为44%。两组之间测定值及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B-AKP是诊断骨转移的一个较为有效的生化指标。但它在非骨转移组中的较高阳性率,决定了它在判断骨转移时的局限性,最好与骨显像密切结合,才能更好的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6.
脊柱结核36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969-7970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36例脊柱结核的CT表现。结果颈段2例,胸段12例,腰段22例。单椎体受累4例,32例多椎体受累。主要CT表现为:(1)椎体及附件的骨质破坏;(2)椎体骨质增生硬化;(3)椎旁脓肿的形成;(4)椎间盘的破坏;(5)椎管受累;(6)死骨形成。结论脊柱结核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和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扫描胸部创伤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胸部创伤患者进行CT扫描.结果 即CT表现及诊断:均有创伤性湿肺,左肺7例,右肺6例,双肺13例,合并肺撕裂伤8例,肺不张2例,肋骨骨折24例,气胸2例,液胸4例,液气胸11例,纵膈气肿3例,皮下气肿15例,胸椎骨折1例,左主支气管断裂1例.结论 CT检查能同时观察胸壁、胸膜、肺及纵膈病变,对胸部创伤检查比X线胸片检查优越,并能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胸部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128-8128
胸部CT检查因其对肺内病变的发现敏感性较高,成为医学影像学最常用的检查方法。然而,由于X线对于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近年来也成为影像学专家关注的重点,如何在不增加辐射剂量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CT的优势,更有效地发现肺部等早期病变是未来影像学研究的方向。本文通过45例采用两种扫描方法,来分析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在病变显示及影像质量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现收集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单发球形病变CT诊断及鉴别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48-74(平均63)岁。手术病理证实37例,纤维支气管镜、穿刺活检证实13例。其中肺癌36例,结核球8例,炎性假瘤4例,单发转移瘤及慢性肺脓肿各1例。  相似文献   

10.
对30例经全身骨显像发现较孤立浓聚灶而难于定性的病人,再进行4小时和24小时局部骨显像,并计算4小时和24小时的患/健侧比值及TF比值。结果表明,恶性组以上三项定量指标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0.01),分别为:2.78±1.48,3.76±2.52和1.41±0.30。良性组分别为:1.93±0.75,1.95±0.88和1.02±0.09。以良性组均值+s作为判别阈值,高于阈值为恶性,低于阈值为良性。TF比值阈值为1.11,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8.2%、91.67%和82.86%,其诊断效能明显高于4小时和24小时的患/健侧比值。结论:TF比值对于鉴别骨显像孤立浓聚灶的性质有明显临床意义,是提高全身骨显像特异性的重要定量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11.
胸壁肿瘤、肿瘤样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提高对胸壁肿物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胸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15例加增强扫描。结果根据胸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分型:位于肋骨内侧突向肺野的软组织肿块(Ⅰ型):胸膜转移瘤7例,恶性胸膜间皮瘤3例,胸膜结核2例;以肋骨、胸骨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病变(Ⅱa型):肋骨、胸骨转移瘤共6例,肋骨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肉芽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各2例;发生于肋间隙的软组织肿块(Ⅱb型):肋间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1例;发生于肋骨、胸骨外侧胸壁软组织肿块(Ⅲ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瘤、乳腺癌各1例。结论对于胸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应先将其分型,再细致观察其影像学特征,从常见病变入手,逐一排除,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骨髓核素显像对难治性贫血 (RA)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的诊断、鉴别及疗效预测的作用。方法  7例 RA和 2 0例 CAA患者注射显像剂 99m Tc-植酸钠后行前位和后位全身骨髓显像。结果  7例 RA患者骨髓显像正常 ( 级 ) 4例 ,显像分布扩张 ( 级 ) 3例 ,无显像 级 (单纯显像不良 )和 级 (伴有灶性扩张的显像不良 )。 2 0例CAA患者骨髓显像 级和 级 15例 ,显像 级 5例 ,无显像 级。其中 5例 CAA患者首次骨髓细胞学检查曾诊断为RA,骨髓显像 4例为 级 (排除 RA) ,1例为 级 ,后经骨髓活检和多次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 CAA。此外骨髓显像 级的 CAA患者治疗后有效率 (2 /9)明显低于显像 级和 级的 CAA患者 (9/11)。结论 骨髓核素显像可用于 RA和CAA鉴别诊断及预测 CAA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肺癌患者肋骨病变的SPECT/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217例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肋骨病灶的SPECT/CT结果。方法 对全身骨显像发现肋骨病变的217例肺癌患者加行肋骨病变SPECT/CT显像,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共发现154个肋骨放射性浓聚灶,其中良性病灶71个,包括肋骨骨折灶55个,肋软骨钙化灶11个,骨质增生灶5个;恶性病灶51个,包括破骨性转移37个,成骨性转移14个;性质待定病灶32个,CT无异常发现或表现为肋骨髓腔局部稍高密度影,多位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结论 肺癌患者肋骨病灶性质多样,肋骨骨折、肋软骨钙化等良性病变占较大比例,诊断时要注意鉴别,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4.
肿瘤放射治疗部位核素骨显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部位骨显像的放射性分布改变。方法:53例乳腺癌、30例鼻咽癌、49例肺癌,22例食管癌患者行^99Tc-MDP全身显显像,对放射治疗部位骨显像剂浓聚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54例口才中77例(50%)放射性浓聚异常。其中47例(30.5%)局部软组织浓聚,32例(20.8%)避部骨放射性浓聚减低,12例(7.8%)局部骨放射性浓聚增高。8例有两种改变,3例有三种改  相似文献   

15.
骨髓核素显像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99mTc硫胶体全身骨髓显像对一些长期不能确诊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病例作出诊断。方法对47例不完全符合再障诊断标准患者进行99mTc硫胶体全身骨髓显像,99mTc硫胶体注射剂量(370~550)MBq/(2~5)ml。结果一至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活跃伴显影骨髓减少及灶状显影组共30例,确诊为慢性再障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例,其表现为骨髓显影抑制型12例、灶状显影型18例。骨髓显影增强伴外周骨髓扩张组,确诊为MDSRA8例、MDSRAEB2例,其外周骨髓呈中度以上扩张。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综合征7例,在病情转化过程中中心骨髓均有轻度增强表现。结论全身骨髓显影不良、显影骨髓总量减少有助于对不典型再障的诊断,显影骨髓分布不均及灶状显影为再障较特异的表现。中心性骨髓活性增强及分布扩张为MDS与再障骨髓图像鉴别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一现象也有助于确定再障病情的转化。利用骨髓显像解释穿刺结果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骨关节闪烁显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关节显像在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依“修订纽约标准”临床诊断肯定AS患者23例,符合临床标准而无确定放射学改变的可能AS病人27例,及正常对照31例进行了骨关节闪烁显像研究。经静脉注射~(99m)Tc-MDP 3小时后,所有受检者均采集1.5倍放大的骨盆后位像,分别在两侧骶髂关节(SIJ)和骶骨取相同大小的矩形感兴趣区(ROI),计算其比值SI/S作为骶髂关节指数,进行定量分析(QSS);全身骨关节闪烁显像(WB)进行视觉分析。结果:对照组SI/S为1.20±0.17,可能AS组与肯定AS组分别为1.58±0.36和1.44±0.22(P<0.01)。以每例有一侧SI/S大于1.5为异常,两侧均小于1.5为正常,则可能AS组与肯定AS组阳性率分别为74.07%和47.83%(P<0.55)。WB显示AS患者存在SIJ外多处关节骨质代谢活跃灶,典型椎肋关节和脊椎明显不均匀性高摄取作为诊断依据,可能AS组与肯定AS组阳性率分别为44.44%和60.87%(P<0.05)。结合QSS与WB可能AS组和肯定AS组阳性率分别达85.19%和82.16%。结论:QSS有益于早期AS的诊断,而QSS与WB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灵敏性,并可明确病变的进展和累及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99mTc-MDP骨三相扫描在诊断四肢单发骨肿瘤病灶中的价值。方法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肿瘤患者的99mTc-MDP骨三相资料,比较良恶性骨肿瘤病灶的三相骨显像特征、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骨代谢情况。结果在血流相,良性骨肿瘤的最高计数率、平均计数率、计数率-时间曲线斜率和曲线下面积均低于恶性骨肿瘤(t=-4.50、-3.93、-8.42、-3.03,P均<0.05),良性骨肿瘤计数率高峰时间晚于恶性骨肿瘤(t=8.03,P<0.05)。在血池相,良性骨肿瘤患/健侧ROI比值低于恶性骨肿瘤(t=-3.00,P<0.05),延迟相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P=0.08)。99mTc-MDP骨三相扫描诊断恶性骨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7%(17/19)、86.96%(40/46)、87.69%(57/65)、73.91%(17/23)和95.24%(40/42)。结论 99mTc-MDP骨三相在反映良恶性骨肿瘤病灶血流灌注和骨代谢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血流灌注相及血池相对鉴别诊断良恶性四肢单发骨肿瘤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前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表现特征和变化,探讨骨显像在MM骨病诊断和疗效评判中的应用。方法研究86例MM患者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并与X线摄片结果对比观察,治疗中动态监测全身骨显像变化。结果86例患者用骨显像监测多发性骨髓瘤骨破坏的阳性率为97.7%,共发现病灶447处,脊柱、肋骨最易受累。其中87.7%骨显像异常表现为放射性浓集:肋骨多为多处点状放射性浓集,脊柱为多处条状放射性浓集。12.3%病灶为放射性减低。骨显像比X线摄片发现病灶多,其与X线摄片发现病灶的符合率为45.3%。治疗监测:缓解期患者有74.3%(26/35例次)可见原病灶放射性浓集程度减低,检查13例次进展期MM骨显像示病灶数增多。结论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对M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MM疗效的动态观察具有监测意义,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可作为MM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常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59例脊柱单发椎体病变的骨显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骨显像单发椎体病变资料,将脊柱单发椎体放射性异常分布情况分成5种:椎体局部点状浓聚、椎体半侧放射性异常浓聚、椎体整体放射性异常浓聚、椎体扁平状放射性异常浓聚、椎体放射性稀疏缺损。结果:59例单发椎体病变中,椎体转移瘤29例,余下30例为椎体良性病变。10例(100%,10/10)椎体局部点状浓聚者均为良性病变(椎体局部增生退变);12例(100%,12/12)椎体半侧浓聚者全部为椎体转移瘤;在21例椎体整体浓聚者中,椎体转移瘤占13例(61.9%,13/21);在15例椎体扁平状浓聚者中,12例(80%,12/15)为良性压缩骨折,另3例为转移瘤所致的病理性骨折;1例椎体放射性稀疏、缺损为转移瘤。结论:脊柱单个椎体病变的骨显像具有一定影像特点,掌握其特点有助于其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