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了缺血性肠病便血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7例患者进行了便血的护理、舒适的护理、病情观察等护理干预。结果:本组中痊愈28例(75.7%),好转7例(18.9%),1例因肠梗阻转外科手术,1例因重症脑出血形成脑疝死亡。结论:及时对缺血性肠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许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7):6752-675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早期确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 a收治的早期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20例,其中18例为非坏疽型肠缺血性疾病,2例为坏疽型肠缺血性疾病。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于就诊72 h内行内窥镜及CT检查,有18例早期确诊,2例误诊,早期确诊率为90%。结论:早期内窥镜结合CT检查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肠病早期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误诊的原因,减少急诊误诊、漏诊、误治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诊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00-2010年16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均存在误诊及诊断不清,经确诊治疗后治愈15例,死亡1例.结论 缺血性肠病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误诊率高,急诊医生要提高对本病认识,及早行腹部血管超声检查,螺旋CT检查及DSA检查,是避免误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肠病19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误诊原因及如何确诊。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近5 a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19例,其中15例为结肠病变,4例为小肠病变。结果:本组19例患者首诊时,有11例误诊,误诊率为57.9%。结论:缺血性肠病单纯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困难,结合肠镜、气钡双重造影、B超、多普勒超声、CT等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袁宝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186-6186
目的总结分析常见缺血性肠病误诊类型,旨在提高诊断率,及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社会福利医院2005-02-2009-12门急诊误诊的19例缺血性肠病的原因及类型。结果 19例患者早期均未明确诊断,其中2例因误诊导致死亡。结论缺血性肠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确诊困难大,易误诊,从而延误诊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腹部CT影像改变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8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81例,按照结局的不同分为生存组、死亡组,分别为50例、31例,分析患者腹部CT影像资料特点.结果:生存组出现肠管扩张(5.88%)、腹腔积液(25.49%)、肠壁积气(9.80%)、门静脉积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采用舒适护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间来本院就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都按照医嘱治疗,同时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的焦虑自评分(HADS A)、抑郁自评分(HADS D)、对腹痛腹泻的耐受情况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HADS A、HADS D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而患者对腹痛腹泻的耐受情况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都要比对照组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人性化的舒适护理模式能有效缓解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疾病带来的疼痛与不适,提高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误诊原因、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镜下表现。结果:21例患者中,误诊为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坏死性肠炎2例、急性胃肠炎3例、急性肠梗阻4例、泌尿系统结石1例;功能性肠道疾病3例、炎症性肠道疾病2例、慢性胃炎4例。结论:缺血性肠病容易误诊,加强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镜下表现的认识可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同伴教育对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3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护士予常规的在院出院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同伴教育。分别采用服药依从性量表和生活方式依从性问卷来评价两组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依从性,在干预后第3个月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同伴教育能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炎症性肠病的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院首次对1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患者成功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在烟雾病患者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的观察及护理特点.方法 总结2007-01-2010-11 14例烟雾病患者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的观察及护理方法.结果 本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头痛,1例出现一过性肢体功能障碍.除1例术后好转,因家属要求转外院继续治疗,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血管内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和微创的特点,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治疗后的护理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颜蕾 《全科护理》2012,10(25):2336-2337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方法]对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同时加强病情评估与观察、一般护理、腹泻与便血的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31例治愈,4例治疗好转,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炎性肠病患者中药灌肠应激反应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的炎性肠病患者9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中药灌肠治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和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灌肠治疗过程中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降低炎性肠病患者灌肠治疗应激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在缺血性肠病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腹部CT所取得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间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结局将其划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对其CT影像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在CT影像中,患者多数存在肠管扩张、肠积聚、肠壁增厚、水肿、肠管梗死以及腹腔积液等表现。其中,死亡组患者在肠壁与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以及游离气体的检出率方面高于生存组,对于相关数据,以P<0.05,代表其所具有的差异在统计工作中有价值。结论:在缺血性肠病患者诊断过程中,通过腹部CT诊断工作的开展,可以提升患者的诊疗精度,从而有效降误诊与漏诊问题的几率,对于患者健康的保障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卞秋桂  魏星  朱迎  张晶 《护理与康复》2016,15(3):259-262
目的观察自我管理模式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9例(2例失访、2例再次入院)。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模式干预,包括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出院指导以及每个月的电话随访、建立炎症性肠病患者论坛、鼓励患者坚持记健康日记及发挥患者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中文版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得分分别为(16.41±0.45)分、(193.64±17.45)分,高于对照组(14.93±0.61)分、(181.32±21.9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管理模式能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免疫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6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免疫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杨慧敏 《妇幼护理》2023,3(8):1982-1985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2 月期间医院收治 的炎症性肠病患者 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干预,观察组落实强化心理护理及饮食干预。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免疫功能。结果 观察组 CD-RISC 评分显著高 于对照组。观察组 SAS、SD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评分显著高 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CD3+、CD4+、CD8+、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炎症性肠病患者落实强化 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可有效疏解负面情绪,调节免疫功能,通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缺血性肠病及其严重程度的临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近13年来该院消化科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59例为观察组,及同期收治的内镜下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者除外)、胃肠道息肉患者共5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后24h内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观察组中有溃疡与无溃疡者、单发溃疡与多发溃疡者之间D-二聚体的差异。结果入院后24h内D-二聚体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中,有溃疡组与无溃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溃疡组与多发溃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不支持D-二聚体可用于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早期诊断,且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肠病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36例疑似缺血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疼痛发作24h内抽血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并在入院后第2d采用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造影与结肠镜检查,以其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确定缺血性肠病的具体例数;将确诊者作为观察组,非缺血性肠病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等情况。结果 136例患者中确诊为缺血性肠病12例,两组各炎症指标与凝血指标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两组D-二聚体差异明显(P0.05);且观察组D-二聚体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具有较大价值,对该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判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肠病是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一组独立性肠道疾病。其主要病因是支配肠道的血管病变所致的肠壁血流灌注不足。根据肠道血运障碍所致的临床症状的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缺血性肠病。由于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极高,是临床上严重的急腹症之一。且缺血性肠病随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上升而增加,因此本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特别是急诊科医师的高度警惕性。本文对本院急诊科2003年1月-2008年1月所收治的21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