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剖宫产分娩产妇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机械措施干预,治疗组在机械措施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D-二聚体)PLT及产后出血量、DVT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术后FIB、D-二聚体值低于对照组,APTT、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改善高危产妇术后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DVT发生率,且并不增加产后出血风险,治疗安全、有效,不影响母乳喂养,适于在临床工作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因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156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78),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未给予任何抗凝治疗,两组患者均根据术后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凝血指标来诊断DVT。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85%,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8.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凝血功能出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的发生率分别为7.69%、3.85%,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对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显著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游红林  胡松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9):1538-1541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35例)、B组(37例)、C组(38例).A组术后第1d使用华法林预防DVT,B组患者术后1d采用物理方法预防DVT,C组术前12h采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DVT.比较三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术前、术后7天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术后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相对比C组好转更显著(P<0.05).术后7天三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D-二聚体均有显著下降,C组患者指标更低,组间、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及B组(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并无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处理,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影响较小,降低了患者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风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注射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的患者共计134例,随机分为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组(对照组)和丹参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预防组(实验组).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DVT发生率(8.57%)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下肢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归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120例,所有患者皆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以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术后下肢是否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记录并观察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一致,具有可比性。术前两组PLT、APTT、PT、TG、FIB、CHOL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但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结论弹力绷带下肢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THA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是否能够明显减少DVT数量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下肢加压治疗在股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的急性中毒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方法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干预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和双下肢加压治疗)和空白对照组,对比研究抗凝治疗和双下肢加压治疗对于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中毒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凝血发生率分别为1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加双下肢加压治疗用于连续性血液净化抗凝效果佳,凝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Quadrant可扩张通道系统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十堰市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采用经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50例患者设为MIS-TLIF组,并随机抽取同期采用传统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50例患者设为O-TLIF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疗效JOA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评价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1~26个月,平均(14.8±6.5)个月。MIS-TLIF组手术时间与O-T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TLIF组比较,MIS-TLIF组手术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引流量较少,平均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TLIF组比较,术后1个月MIS-TLIF组VAS、JOA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VAS、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患者SF-36量表评定各维度总得分均改善,MIS-TLIF组改善程度高于O-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MIS-TLIF组优良率为96%,O-TLIF组优良率为9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2组融合率均为100%,但MIS-TLIF组平均椎间融合时间较O-TLIF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与O-TLIF技术均可以有效治疗成人腰椎退行性疾病,但MIS-TLIF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椎间融合时间短及能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比较溶血栓和抗凝治疗对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组8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施以低分子肝素钠腹壁皮下注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照组7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现血栓才给以尿激酶和肝素钠、华法林处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仅为3例,对照组为14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可以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采用紫外免疫比浊法于入院时、术后2h和术后1、2、3、4、6、8、10、15 d动态测定本院92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髋关节置换术28例、膝关节置换术40例、髋部周围骨折手术24例)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按照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术前相比,92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术后2h即达2000 μg/L以上,其中有10例D-二聚体浓度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1d达高峰(3588±512)μg/L,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5 d仍有(2494±394)μg/L,而其他82例患者D-二聚体值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d,术后4d即降至500 μg/L以下.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后确认10例持续升高患者发生DVT(DVT组),82例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未发生DVT(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10.87%.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接近,术后2h和术后1、2、3、4、6、8、10、15 d 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肢创伤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上肢创伤围手术期合并DVT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方法有上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上肢动脉造影以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治疗方法以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为主。结果 16例患者中血清D-二聚体水平增高14例,经上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8例,经CTA检查发现3例,经上肢血管造影诊断5例。6例术前并发DVT患者经治疗后5例血栓消失,行骨折切开复位术,术后痊愈出院;10例术后并发DVT患者经治疗后8例血栓消失,2例在住院期间并发肺栓塞,1例经积极抢救成功,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上肢创伤骨折合并DVT的首选方法,一旦确诊应早期溶栓及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 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posterior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术42例(微创组)及同期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50例(传统组)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 d肌酸激酶水平、术后3月ODI评分及术后1 d、术后3月VAS评分比较,微创组均低于传统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X线照射次数,微创组多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患者出现1例术后背根神经节激惹症状;传统组出现1例术中硬膜撕裂,1例术后切口浅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ODI、VAS评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与PLIF手术比较,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病变具有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危险并发症之一,药物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临床上正逐步规范用药方案,以取得最佳的预防效果。 目的:探索置换后预防血栓的规范化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固原市人民医院骨科2010-01/2011-05接受髋关节置换者11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及华法林防治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用药方案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09版)》的要求。将上述临床结果与2007-01/2009-12接受骨科髋关节置换后不规律用药者12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无因注射抗凝药物而产生明显不适症状。两组中均有少量病例在置换后出现不同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不规律用药组和规律用药组D-二聚体检测分别有45,29例阳性。不规律用药组与规律用药组的深静脉血栓主要发生在置换后4周内,随着置换后用药时间的延长,血栓发生率出现下降趋势。置换后12周时规律用药组发生血栓人数明显低于不规律用药组(P < 0.05)。提示在髋关节置换后规律应用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及华法林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髋部骨科术后患者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0例髋部骨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疏血通组23例,其中7例髋关节置换(THR),16例髋部骨折内固定术,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ml静脉滴注,每1次/d;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现中国临床上常用抗凝药物为利伐沙班,但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同时,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具有良好预防效果,但对于能否将其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常规用药至今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比较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324例骨关节炎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于置换后12 h,分别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干预治疗14 d。所有患者均随访4周。 结果与结论:与低分子肝素组相比,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P < 0.05),隐性失血量及切口并发症率升高(P < 0.05)。与低分子肝素相比,阿司匹林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隐性失血量、切口并发症率、下肢肿胀率和皮下瘀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利伐沙班拥有较强抗凝效果,但并发症发生率高。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相比疗效和安全性均无差异。阿司匹林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抗凝治疗的一部分,安全有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切口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A-OT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对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疗效和脊柱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MA-OTIF组和MIS-TLIF组,每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和术后7 d、1个月、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椎间植骨融合率、脊柱侧弯情况。结果与MIS-TLIF组比较,MA-OTIF组手术时间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P均<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7 d、1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椎间植骨融合率、脊柱侧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A-OTIF与MIS-TLIF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疗效相当,但MA-OTIF手术时间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药物预防DVT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32例,术后连续腹壁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d×10d,口服阿司匹林1片/d×30d。其中13例分别于术后第3~9天先后出现术侧下肢循环障碍临床表现,结合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有症状下肢DVT,并立即行取栓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行取栓术后,临床症状消失,Homans征和Neuhof征转为阴性。2例患者术后伤口渗出增加,细菌培养阴性,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后伤口渗出减少,至术后2周伤口完全愈合。出院后随访1.5个月,再次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未发现有血栓形成。结论:术前和术后患肢发生不明原因的肿痛时,应警惕下肢DVT的存在。早期诊断DVT,早期手术,并规范应用抗凝剂,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的防治下肢DVT。  相似文献   

18.
背景:利伐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方面已得到广大学者研究证实。国外文献指出将疗程延长至35 d可更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国内研究尚未明显结论,且延长疗程后药物安全性是否可靠仍未证实。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利伐沙班疗程用药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行初次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106例,随机等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2组均在置换后6 h给药,利伐沙班组10 mg/d,疗程为5周;低分子肝素组4 100 U/d,疗程为2周。 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复查及随访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并且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症状者,低分子肝素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发现深静脉血栓7例(13%),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后静脉血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凝血功能,以及置换后引流量和皮下瘀斑面积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髋关节置换后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具有明确的疗效,且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有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Determinations of the total calcium content and aggregability of the platelets as well as tests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were carried out on 93 patients before undergo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 All patients received low dose heparin, solely or combined with dihydroergotamine. Twenty-six patients developed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detected by the labelled fibrinogen uptake test and confirmed by ascending phlebography. Only a few tests, among them the total calcium content of platelets, showed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ients who subsequently developed DVT and those who did not. Combination of several tests by 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programme proved to have more predictive value than the analysis of single t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