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大学生新媒介依赖(包括网络和手机依赖)的状况,以及与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的关系。方法:方便抽取北京市3所高校的99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完成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抵制效能感量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和问题性手机使用问卷。结果:①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6.2%,边缘网络成瘾比率40.4%;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26.7%;男生的网络成瘾率、手机依赖率均高于女生(χ~2=11.16,7.82;P0.01);②无聊倾向与网络成瘾、手机依赖均呈显著正相关(r=0.27,0.30;P0.01),抵制效能感与无聊倾向、网络成瘾、手机依赖均呈显著负相关(r=-0.25,-0.35,-0.28;P0.01),网络成瘾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r=0.29,P0.01);③抵制效能感在无聊倾向预测新媒介依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χ~2/df=4.13,CFI=0.90,GFI=0.92,NFI=0.91,NNFI=0.90,RMSEA=0.05,SRMr=0.04),中介效应占比42.41%。结论:无聊倾向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新媒介依赖行为,同时也可通过抵制效能感影响新媒介依赖行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方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问卷、自编的社会性无聊感问卷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广州肇庆地区823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利用SPSS18.0进行分析。结果:1大二学生在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感上得分最高,生命意义感上得分最低;2学习倦怠与社会性无聊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602,P0.000),学习倦怠与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449,P0.000);3学习倦怠对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0%),学习倦怠对社会性无聊感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6.2%);4生命意义感在学习倦怠与社会性无聊感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41.6%。结论:降低大学生学习倦怠,有助于提高生命意义感与降低社会性无聊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分析自我控制在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与手机依赖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招募98名大学生,将其随机分为自我监控组(n=49)和对照组(n=49),自我监控组每晚临睡前报告手机使用时长,共报告2周,对照组不报告。使用自我控制量表(SCS)与手机依赖指数(MPAI)在干预前后进行测量,使用逐步回归法和bootstrap法对自我控制在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和手机依赖倾向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SCS和MPAI得分的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自我监控组SCS干预后得分高于基线(P<0.01),而MPAI干预后得分低于基线(P<0.001);对照组SCS和MPAI干预后与基线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我监控组SCS差值(干预后得分-基线得分)在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对MPAI差值(基线得分-干预后得分)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95%CI为[-0.30,-0.03]。结论: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有可能缓解手机依赖倾向,并可能...  相似文献   

4.
学业倦怠是学习者由于学业相关压力及其他个体因素所引起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耗竭状态。手机依赖是引发学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回顾既往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对学业倦怠存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并用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和资源保护模型对其内在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会排斥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量表、社会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社交焦虑量表对8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社会排斥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2)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显著,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中介路径——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排斥不仅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还能通过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无聊倾向、消极情绪、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无聊倾向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的消极情感分量表、感觉寻求问卷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1162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无聊倾向、消极情绪、感觉寻求及手机成瘾各变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②消极情绪在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二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及无聊倾向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均受到了感觉寻求的调节。结论:无聊倾向会加剧消极情绪体验,进而增强手机成瘾的风险;而感觉寻求会放大或增强无聊倾向对消极情绪及手机成瘾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源于职业决策理论,是指个体对自身完成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5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于一个人作出正确的职业决策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广义的家庭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狭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命愿景对核心素养的影响,以及人生意义、手机依赖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年学生核心素养问卷、生命愿景量表、人生意义量表和手机依赖性量表对广东省普通高等院校42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生命愿景、人生意义、手机依赖和核心素养两两相关显著;②生命愿景能显著正向预测核心素养(β=0.55...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自尊和孤独感的现状,探讨自尊、孤独感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手机依赖、自尊、孤独感量表对6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者达33.8%;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显著(t=-2.62,P<0.05;t=3.41,P<0.01),自尊水平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t=-2.23,P<0.05);孤独感在性别、生源地上差异显著( t=-2.32,2.02;P<0.05);大学生自尊与手机依赖显著负相关( r=-0.114,P<0.05),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120,P<0.05);大学生自尊和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手机依赖(P<0.05),预测量为13%和14%。结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总体情况较差;自尊水平低、孤独感高的大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手机依赖高中生依赖程度及其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00例手机依赖高中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被试进行为期1个半月的团体心理干预(每周1次,每次两小时,持续6周),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前1周与干预结束1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被试进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和缺陷感量表(FIS)的评定,了解其手机依赖水平和自尊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高中生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得分与其缺陷感得分有显著负相关;两组被试干预前后MPAI得分和FIS得分差值有显著性差异(t=-3.024,3.657;P0.01)。结论:高中生手机依赖程度与其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团体心理训练可显著降低手机依赖高中生的手机依赖水平,并显著提高其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青少年群体中修订休闲无聊量表,并考察休闲无聊、抵制效能感、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在931名青少年中检验中文版休闲无聊量表的信效度,并在另458名青少年中考察休闲无聊、抵制效能感与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1)中文休闲无聊量表包括休闲脱离感和休闲单调感2个因子,共13个条目,Crobach’sα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76,2因子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3.64,CFI=0.89,TLI=0.90,RMSEA=0.04,SRMR=0.05,并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2)休闲无聊与烟酒使用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32,P0.001),抵制效能感与休闲无聊、烟酒使用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r=-0.25、-0.44,Ps0.001)。(3)抵制效能感在休闲无聊对烟酒使用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4)抵制效能感对休闲无聊与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在休闲无聊水平相似时,较高抵制效能感的青少年,相较于较低抵制效能感的青少年,会有更低水平的烟酒使用行为。结论:抵制效能感是休闲无聊与烟酒使用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大学生手机依赖和价值观现状,分析手机依赖这个影响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影响。方法:本研究运用心理学量表对469名大学生手机依赖、价值观现状及两者关系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为17.1%,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在平等(t=3.23,P0.01)、尊重父母长辈(t=2.77,P0.01)等价值观上存在明显差异;手机依赖程度与大学生的社会的公正(r=-0.234,P0.01)、清洁(r=-0.241,P0.01)等价值观得分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手机依赖对大学生部分价值观有显著影响,且随着手机依赖程度加深,部分价值观也产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聊倾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人际信任是否在此中介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7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通过差异分析发现,兴趣爱好广泛学生在无聊倾向得分上(t=2.35,P0.05)显著低于兴趣爱好单一学生,而在生命意义感上得分(t=-3.26,P0.01)显著高于兴趣爱好单一学生;大二学生的生活满意度(F=13.56,P0.001)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大四学生;(2)相关分析表明,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r=0.148,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生命意义感(r=-0.271,P0.01)、生活满意度(r=-0.304,P0.01)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与生命意义感(r=-0.075,P0.05)、生活满意度(r=-0.094,P0.05)均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230,P0.01);(3)无聊倾向显著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t=-6.672,P0.001),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826,P0.05);无聊倾向对生命意义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t=-8.010,P0.01),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显著(t=6.724,P0.001);生命意义感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t=4.432,P0.001),生命意义感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209,P0.05)。结论:无聊倾向、人际信任、生命意义感和生活满意度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生命意义感在无聊倾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信任在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段上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探索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分析述情障碍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孤独感量表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22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手机依赖在性别、年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机依赖的技术性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孤独感、述情障碍与手机依赖均呈正相关;孤独感对述情障碍和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力,述情障碍对手机依赖也具有正向预测力;述情障碍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空虚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空虚感量表、手机依赖量表、自我控制量表通过网络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58份。结果:空虚感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431,P0.001);空虚感与自我控制水平显著负相关(r=-0.433,P0.001);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显著负相关(r=-0.513,P0.001)。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自我控制在空虚感和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空虚感既可以直接影响手机依赖,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蒋国栋  李霞 《校园心理》2022,(4):256-259
目的 研究“00后”大学新生大五人格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生分别完成大五人格量表(NEO-FFI)与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的测试。结果 大五人格上,男女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严谨性上的得分更高(F=5.775,P<0.05);女性大学生在情感表达的得分更高(t=2.429,P<0.05),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性得分最高(F=5.111,P<0.05)。家庭的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矛盾性与神经质均相关(r=-0.139,P<0.05;r=-0.182,P<0.05;r=-0.177,P<0.05;r=-0.157,P<0.05;r=0.261,P<0.05);家庭的亲密度、文化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矛盾性与严谨性均相关(r=0.152,P<0.05;r=0.155,P<0.05;r=0.169,P<0.05;r=0.218,P<0.05;r=-0.250,P<0.05);而外向性与独立性、成功性、控制性均相关(r=0.161,P<...  相似文献   

17.
已有研究初步指出了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特征和危害,制定了多种测量工具,揭示了依赖发生的外在影响因素和内部人格特质,初步阐述了自我认同、群体规范、归属感的心理作用机制.但现有研究尚缺乏对手机这个依赖源独特性的研究,对手机依赖的定性、诊断和发生机制的研究也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下手机依赖者的决策特点,以期正视手机依赖问题以及为教育干预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从203名大学生中筛选出高、低手机依赖者各30人,要求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下完成爱荷华赌博任务(IGT)。结果:①主效应显著。被试在消极情绪下(F=3.95,P0.05)或者高手机依赖者(F=5.86,P0.01)更倾向于风险偏好;②交互作用显著(F=3.14,P0.05),低手机依赖者的决策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高手机依赖者在消极情绪下的IGT得分显著低于无情绪和积极情绪状态[F(2,174)=7.68,P0.01],表示高手机依赖者在消极情绪下更倾向于风险偏好。结论:高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会做更多的不利选择,在决策进程中更倾向于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止动控制、启动控制、手机依赖和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武汉大学生实施止动与启动控制量表、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获得801份有效问卷。结果:(1)止动控制与睡眠问题和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r=-0.16,P0.001),手机依赖与睡眠问题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4,P0.001),止动控制与启动控制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r=0.39,P0.001);(2)启动控制与睡眠问题没有显著相关(r=-0.03,P0.05),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2,P0.001);(3)手机依赖在止动控制与睡眠问题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48.15%。结论:止动控制是大学生睡眠的保护因子,手机依赖在两者关系中是重要中介因素;启动控制与睡眠问题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领悟社会支持在00后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和人格特质间的作用,为提升00后大学生积极应对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以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湖南某高校545名0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责任心、宜人性、开放性、外倾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均呈正相关(r=0.40,0.43,0.45,0.39;P0.01),神经质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8,P0.01);领悟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42,P0.01);②领悟社会支持、开放性、责任心、宜人性可显著正向预测积极应对(β=0.29,0.22,0.14,0.11;P0.05);③领悟社会支持在外倾性、神经质与积极应对方式中均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1.67%、40%。领悟社会支持在宜人性与积极应对方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结论:领悟社会支持在00后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与人格特质间有显著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