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和社交网络成瘾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卑氏Facebook成瘾量表》和《意向性自我调节测验》对9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交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44, P0.001),意向性自我调节与社交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091, P0.01);(2)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交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网络成瘾,意向性自我调节能负向预测社交网络成瘾;(3)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在同等社交焦虑水平下,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越高的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越低。结论: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及社交焦虑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交往焦虑量表(IAS)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北京市6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在户籍方面存在差异(t=-3.006,P0.05),在性别方面不存在差异;大学生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在户籍方面不存在差异,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3.789,-4.374;P0.001)。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381,P0.01),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r=0.199,P0.01);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571,P0.01)。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64%。结论: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手机成瘾倾向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童年期创伤可以直接或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手机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拒绝敏感性、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方法 以257名大学生为被试,施测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拒绝敏感性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中文版(ECR)和社交焦虑量表(IAS).结果 ①父母偏爱保护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186,P<0.01);②在父母偏爱保护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中,拒绝敏感性发挥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4.0%;③在父母偏爱保护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中,依恋焦虑发挥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5.6%.结论 父母偏爱保护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并且会提高拒绝敏感性及依恋焦虑水平,从而导致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大学生依恋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影响、归属需要受挫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在中介作用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简版、归属需要满足与受挫量表和社交网络成瘾量表,选取489名大一本科生为被试(18.81±0.92岁)。结果:①依恋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加入归属需要受挫作为中介变量后,依恋焦虑仍能显著预测;即归属需要受挫在依恋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②性别(边缘)显著调节归属需要受挫对社交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这种预测作用在男女生中均显著,但男生略高于女生。结论:大学生依恋焦虑可通过影响归属需要受挫,进而间接影响社交网络成瘾;而性别在归属需要受挫与社交网络成瘾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我宽恕对服刑人员冲动性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和人生意义感在服刑人员自我宽恕与冲动性关系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Heartland宽恕量表、冲动性量表(BIS-11)、总体健康量表(GHQ-20)及人生意义感量表对292名服刑人员进行测查。结果:自我宽恕与心理健康(r=-0.318,P0.001)、冲动性(r=-0.235,P0.001)显著负相关,与人生意义感显著正相关(r=0.183,P0.001);心理健康与冲动性显著正相关(r=0.500,P0.001),与人生意义感显著负相关(r=-0.378,P0.001);人生意义感与冲动性显著负相关(r=-0.360,P0.001)。自我宽恕对服刑人员冲动性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总效应值=-0.269,P0.001),心理健康在两者的关系中起了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0.148,P0.01);人生意义感对自我宽恕和冲动性的关系(B=0.086,t=-1.961,P0.05)、心理健康与冲动性(B=-0.105,t=0.105,P0.05),以及自我宽恕与心理健康(B=0.127,t=-1.998,P0.01)的关系均具有调节作用。结论:自我宽恕对服刑人员的冲动性有抑制效应,心理健康和人生意义感在服刑人员自我宽恕与冲动性的关系中分别起了中介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并探讨自我效能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内控性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r=0.330,P0.001),与突显行为显著负相关(r=-0.134,P0.05);有势力他人、机遇与自我效能感显著负相关(r=-0.128,-0.141;P0.05),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r=0.408,0.472;P0.001);自我效能感与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r=-0.186,P0.001)。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的内控因子与手机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的有势力他人因子、机遇因子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心理控制源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且部分影响通过自我效能感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聊倾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人际信任是否在此中介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7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通过差异分析发现,兴趣爱好广泛学生在无聊倾向得分上(t=2.35,P0.05)显著低于兴趣爱好单一学生,而在生命意义感上得分(t=-3.26,P0.01)显著高于兴趣爱好单一学生;大二学生的生活满意度(F=13.56,P0.001)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大四学生;(2)相关分析表明,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r=0.148,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生命意义感(r=-0.271,P0.01)、生活满意度(r=-0.304,P0.01)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与生命意义感(r=-0.075,P0.05)、生活满意度(r=-0.094,P0.05)均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230,P0.01);(3)无聊倾向显著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t=-6.672,P0.001),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826,P0.05);无聊倾向对生命意义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t=-8.010,P0.01),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显著(t=6.724,P0.001);生命意义感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t=4.432,P0.001),生命意义感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209,P0.05)。结论:无聊倾向、人际信任、生命意义感和生活满意度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生命意义感在无聊倾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信任在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段上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隐瞒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和网络成瘾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隐瞒影响网络成瘾的路径有三条,自我隐瞒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影响网络成瘾。结论: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在自我隐瞒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社交退缩和社交效能感对网络关系成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社交退缩量表、社交效能感问卷和网络关系成瘾问卷测量646名大学生。结果①大学生的社交退缩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关系成瘾(t=2.01,P0.05),而社交效能感显著负向预测网络关系成瘾(t=-2.19,P0.05);②大学生的社交效能感在社交退缩与网络关系成瘾之间、社交退缩在社交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社交退缩和社交效能感会以两种不同方式影响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学本科生手机成瘾及学业倦怠状况,并探讨自我控制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学业倦怠量表对239名医学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手机成瘾和自我控制均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348,0.614;P0.01);手机成瘾和自我控制对学业倦怠有显著预测作用(β=0.335,0.704;P0.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和学业倦怠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与低自我控制能力人群相比,高自我控制人群较少出现手机成瘾导致的学业倦怠(χ~2=29.22,P0.01)。结论:手机成瘾通过降低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影响学业倦怠,高自我控制个体能够免于手机成瘾导致的学业倦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问题。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心理测量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72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①体育锻炼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效能(r=0.24,P0.01)、社交焦虑(r=-0.186,P0.01)、心理健康(r=0.274,P0.01)相关显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r=0.469,P0.01)、社交焦虑(r=-0.485,P0.01)相关显著;②锻炼强度在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主效应(F=8.37,P0.001),每次锻炼时间和每周锻炼次数在自我效能(F=6.946,P0.01;F=14.197,P0.001)、社交焦虑(F=5.489,13.177;P0.001)和心理健康(F=12.71,18.529;P0.001)上的主效应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结论自我效能和社交焦虑是体育锻炼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自我效能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的中介作用明显大于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空虚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空虚感量表、手机依赖量表、自我控制量表通过网络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58份。结果:空虚感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431,P0.001);空虚感与自我控制水平显著负相关(r=-0.433,P0.001);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显著负相关(r=-0.513,P0.001)。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自我控制在空虚感和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空虚感既可以直接影响手机依赖,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自尊、拒绝敏感性、人际信任和社会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问卷、拒绝敏感性问卷、信任问卷和交往焦虑问卷测量了411名大学生。结果:自尊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r=0.147,P=0.003),与拒绝敏感性(r=-0.238,P<0.001)和社会焦虑(r=-0.170,P<0.001)呈负相关;人际信任与拒绝敏感性(r=-0.206,P<0.001)和社会焦虑呈负相关(r=-0.224,P<0.001);拒绝敏感性与社会焦虑呈正相关(r=0.223,P<0.001)。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当拒绝敏感性进入回归方程时,自尊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效应从0.147降为0.104,自尊对社会焦虑的预测效应从-0.170降为-0.124。结论:自尊以拒绝敏感性为部分中介影响着人际信任和社会焦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自尊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身体监视量表、外表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5所高校随机抽取的400名大学本科生(男生148人、女生252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13,P0.01),大学生自尊与外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6,P0.01);自我客体化可正向预测外表焦虑(β=0.28,P0.001),自我客体化可负向预测自尊(β=-0.13,P0.01);自尊在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43(P0.05),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06,0.09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36%。结论:大学生自尊在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方法:通过对103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检验社会比较倾向在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1)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4,t=4.01,P0.001),且当放入中介变量后,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0.26,t=3.02,P0.01);(2)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对社会比较倾向预测作用显著(β=0.06,t=7.42,P0.001),社会比较倾向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7,t=4.08,P0.001);(3)将自我概念清晰性放入模型后,社会比较倾向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乘积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显著(β=0.33,t=2.61,P0.05)。结论:社会比较倾向能在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社会比较倾向对主观幸福感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歧视知觉、社交焦虑、自我同情对流动儿童手机成瘾的作用机制。方法:以580名流动儿童为对象,采用歧视知觉问卷、社交焦虑问卷、自我同情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进行为期一年的两次追踪调查。结果:(1)歧视知觉可以正向预测一年后的流动儿童手机成瘾。(2)社交焦虑在歧视知觉和流动儿童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同情在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即歧视知觉对社交焦虑的效应中起调节作用,间接效应对于高自我同情的个体不显著,对于低自我同情的个体显著。结论:歧视知觉能够通过社交焦虑影响一年后的流动儿童手机成瘾,且这一关系受到自我同情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民众疾病易感知觉对焦虑的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疾病易感知觉问卷、确定控制感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5288名普通民众进行网络调查;采取偏差矫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确定控制感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疾病易感知觉与确定控制感显著负相关(r=-0.26,P<0.001),与焦虑显著正相关(r = 0.28,P<0.001).中介模型检验表明,确定控制感部分中介疾病易感知觉对焦虑的影响,中介效应值为0.08,效应量为28.6%.简单斜率检验表明,随着民众社会支持水平的提升(从Z=-1到Z = 1),疾病易感知觉对焦虑水平的预测作用减弱(从(3=0.26,t = 16.73,P<0.001到 p=0.15,t = 12.64,P<0.001),对确定控制感的预测作用减弱(从 β=0.29,t=-18.56,P<0.001 到 p=-0.18,t =-14.48,P<0.001).结论:新冠疫情期间民众疾病易感知觉显著降低民众确定控制感,进而导致更高水平的焦虑,良好的社会支持对疾病易感知觉对焦虑和确定控制感起到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移情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武汉市773名初、高中生为被试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基本移情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并用SPSS和AMOS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和青少年网络欺负显著相关,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r=0.180,0.155;P0.001),父母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显著负相关(r=-0.136,P0.001);(2)父母拒绝通过认知移情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欺负(ab=0.01);父母情感温暖不仅对网络欺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c’=-0.02,P0.001),还通过认知移情间接预测网络欺负(ab=-0.01);父母过度保护只能直接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c’=0.05,P0.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有显著预测作用,认知移情在父母拒绝、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社交回避的影响。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3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显著负相关(r=-0.204,P0.001),与应对方式中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因子显著负相关(r=-0.209,-0.156,-0.212,-0.120;P0.05),与问题解决、求助因子显著正相关(r=0.319,0.248;P0.001);问题解决和求助因子与社交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322,-0.302;P0.001),自责(r=0.309,P0.001)、幻想(r=0.132,P0.05)、退避(r=0.215,P0.001)和合理化(r=0.132,P0.05)因子与社交回避呈显著正相关;(2)问题解决(t=-4.975,P0.001)、求助(t=-4.761,P0.001)、自责(t=5.003,P0.001)和退避(t=3.159,P0.01)因子在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人际信任一方面会对社交回避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通过问题解决、求助、自责和退避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社交回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尊与自我概念清晰性以及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对644名青少年进行了测量调查。结果:1高自尊组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显著高于低自尊组(t=-6.21,P0.01),低自尊组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得分显著高于高自尊组(t=7.62,P0.01);2自尊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正相关(r=0.30,P0.01),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均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2,-0.35,P0.01);3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1.6%。结论:青少年自尊、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三者之间密切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自尊和社交焦虑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