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背景: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关节内骨折,多见于运动性损伤,目前关于该病的解剖学研究相对较少,而大量研究集中于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普遍认为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内侧胫骨平台深度减小及股骨髁间窝缺口宽度指数减小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对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否也与其相关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与胫骨平台后倾角、内侧胫骨平台深度、股骨髁间窝缺口宽度指数及胫骨平台冠状斜坡角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因膝前疼痛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的患者101例,其中接受关节镜治疗的51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同期50例有膝前痛症状但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确定无膝关节损伤的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术前MRI图像测定两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内侧胫骨平台深度、股骨髁间窝缺口宽度指数等解剖学参数,统计分析导致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解剖学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的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外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比值以及股骨髁间窝缺口宽度指数、胫骨平台冠状斜坡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观... 相似文献
2.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可能与胫骨近端解剖学形态有关,而胫骨平台后倾角作为膝关节的解剖因素之一,有关其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性的研究成为热点。目的:分析胫骨平台内、外侧后倾角大小及其差值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314例患者的膝关节MRI影像,根据前交叉韧带影像学表现分为正常组123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107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组84例,测量3组之间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及两者差值,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1)314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间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及其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与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组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均大于正常组(P <0.05),3组间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表明,内胫骨侧平台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阈值为10.50°,曲线下面积AUC=0.676[95%... 相似文献
3.
探讨关节镜下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自2007年10月至2011年3月,18例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按Meyers - McKeever分型,Ⅱ型7例,Ⅲ型9例,Ⅳ型2例,采用关节镜下不可吸收缝线“8”字法或系扎固定,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14.7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45.6±2.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3.2士4.1分(P<0.05),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2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关节镜下应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效果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应用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36 ~ 58岁,平均年龄(40±12)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其中左侧49例,右侧41例,均利用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90 例患者中62 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2±2)个月(24 ~ 36 个月)。术前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27.6±2.0)分,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5±1.7)分,两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2±1.8)分,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8±1.6)分,两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egner活动评分为(1.6±1.1)分,术后末次随访为(7.0±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 评分优46 例,良14 例,可1 例,差1 例,优良率96.8%。结论 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明确,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作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项解剖学相关危险因素,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其相关性的存在与否,各项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
目的:分析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是否存在性别特异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所有检索截止至2011-11-01。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共12篇,累计研究对象1 823例,损伤组888例,对照组925例。纳入研究表明,损伤组与对照组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的合并加权均值差为1.06,95%CI(0.36,1.76),P < 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男性病例中损伤组与对照组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的合并加权均值差为0.84,95%CI(-0.03,1.70),P > 0.05,女性病例中损伤组与对照组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的合并加权均值差(WMD)为1.62,95%CI(0.72,2.52),P < 0.05。提 相似文献
6.
背景:常规开放外科修复治疗膝关节损伤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植入物固定后恢复较慢,且大多会出现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情况。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行双股钢丝前交叉韧带前后挤夹固定修复胫骨嵴撕脱骨折的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胫骨嵴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关节镜下行双股钢丝前交叉韧带前后挤夹固定治疗。固定后随访1-6个月,观察患者的近中期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膝关节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治疗后1个月的优良率为87%,治疗后6个月为96%。较之治疗前,治疗后23例患者的膝关节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高(P < 0.05),提示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为35-65 min,固定中未出现血管神经和前交叉韧带损伤等并发症,固定后未出现感染等生物相容性不良的反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空心双螺纹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方法2011年4月至2016年10月,关节镜下对26例新鲜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行断端清理和器械复位,用单枚直径3.0毫米空心双螺纹加压钉固定,强调术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本组男性22例,女性4例,年龄13~42岁,平均年龄25.6岁。术前26例患者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阳性,Lysholm评分48.85±2.46分,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52.41±2.26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5个月,X线片复查提示平均6个月骨折骨性愈合,骨折复位良好。末次随访,全部26例患者术后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好,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22.1°±10.8°,无伸直受限,术后26例患者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Lysholm评分为89.77±3.06分,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为91.54±2.6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937,T2=52.479,P=0.000)。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单枚空心双螺纹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功能恢复快,创伤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的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及其抗拉伸性能,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撕脱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和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正常成人新鲜的膝关节标本16例,游离出前交叉韧带,对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厚度、宽度及其在胫骨棘止点处的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新鲜的标本通过MTS-858材料试验机测试前交叉韧带附着端的抗拉伸性能。结果:前交叉韧带呈水平位附着于胫骨棘及其周围的骨面,其断面近似于三角形,底朝前,尖向后方。部分纤维附着于外侧半月板的前、后角及内侧半月板前方的骨面。附着端横径为(11.3±1.4)mm、前后长径为(17.6±2.6)mm、周径为(49.2±6.1)mm、前缘距胫骨平台前缘为(11.5±2.6)mm、后缘距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区的前缘为(14.1±1.7)mm、计算附着面积为(96.6±8.3)mm2。前交叉韧带的最大载荷为(2546±89)N,最大变形量为(4.3±0.5)mm。结论:前交叉韧带的纤维分布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力学特性与临床上撕脱骨折的治疗有很大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通过腘窝短横切口应用锚钉双排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5例,手术沿腘横纹处短横切口3~5cm,自腓肠肌内侧头与腘神经血管束间隙进入,显露骨折,复位后应用锚钉双排固定。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终末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时间28~50分钟,平均39分钟,平均出血量8m L,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膝关节稳定性良好,Lysholm评分平均94.7分。结论腘窝短横切口微创、直接、安全,双排锚钉固定撕脱骨折片坚实可靠,配合早期功能锻炼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为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在遭受剧烈运动或暴力作用下发生的撕脱骨折,属关节内损伤。由1875年Poncet首次描述,早期常见于儿童的儿童型前交叉韧带撕裂,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骨折移位较大时造成的愈合畸形或不愈合容易导致前交叉韧带松弛甚至丧失功能,最终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或不稳。
Fiber Tape:型号AR-7237-7,由Arthrex公司提供。为不可吸收、宽2 mm扁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聚酯编织的缝合线,中部为扁平带状,逐渐过渡到两端的圆柱状结构,具有一定柔软性及相当的韧性,常被应用到肩袖修复或肩锁关节重建。具有良好的手感和打结能力,滑结前进顺利,简化了关节镜打结程序。多个独立的科学研究证明其在断裂强度、刚度、结强度和结滑移方面更具优势,但延伸率要低得多。广泛的生物相容性、动物和临床试验结果证明其具有与标准聚酯缝合线相当的生物相容性特征。
背景: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需尽早行手术复位内固定,目前临床治疗方案中常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空心钉、钢丝、钛缆等)内固定,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而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下止点骨折复位弹性(缝线)内固定具有微创、术野清晰、固定准确性高、并发症少、骨折复位愈合好、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关节功能康复快等优点,但也有强度不够、骨块切割等缺点。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与开放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手术方法分成2组,微创组17例采用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开放组15 例采用开放手术骨折复位(空心拉力螺钉、钛缆、钢丝等)内固定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于术前及术后第1,6个月记录膝关节活动范围、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摄X射线片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②2组患者年龄组成、骨折类型、受伤原因、术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术后X射线片复查骨折均得到满意复位,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骨折移位情况,术后6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④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6);⑤膝关节活动度:2组患者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前(P < 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后1个月(P < 0.05);术后1,6个月微创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开放组(P < 0.05);⑥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2组患者术后1个月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 < 0.05),术后6个月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 < 0.05);术后1,6个月微创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开放组(P < 0.05);⑦提示2组患者经过手术干预膝关节屈伸活动大部分恢复,且随时间延长恢复程度越高。与开放内固定(空心拉力螺钉、钛缆、钢丝等)相比,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出血更少,创伤更小,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更短,恢复程度更高。
ORCID: 0000-0003-1711-8964(李广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小切口微创治疗膝后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膝后内侧弧行切口中应用空心螺钉微创治疗膝关节后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后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性骨折患者行膝关节后内侧弧行切口应用空心螺钉固定后,观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通过对本组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3.6个月),切口均I期愈合,根据影像学评分,全部解剖复位,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26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2.86﹪。结论该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显露充分、组织损伤轻、并发症少等优点。空心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可早期行功能锻炼。两者结合可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Ashok S. Gavaskar Bhupesh Karthik Hitesh Gopalan Parthasarathy Srinivasan Naveen C. Tummala 《The Knee》2017,24(4):890-896
Objective
Open surgical approaches to treat tibial avulsion fractures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often use large incisions involving extensive muscle dissection and retrac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 new mini-invasive approach targeting the fractured zone, to minimize surgical dissection and improve recovery and rehabilitation.Methods
The new approach was used in 15 males and seven females with isolated PCL avulsions. The length of the surgical incision, surgical time, need for conversion to open technique, visual analog scores (VAS) and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were studied to assess the efficacy, learning curve and advantages of the new technique. 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At the two-year follow-up,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 scores were recorded to assess function.Result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an of 29 months (range: 34–41). The mean length of the incision was 4.1 cm (range: 3.4 to five) measured at the end of the procedure. None of the patients required conversion to an open technique and no 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The mean surgical time was 40 min (range: 25–50). The mean VAS on discharge was 2.2 (range: one to four) and patients stayed at the hospital for a mean of 2.2 days (range: one to three). The mean IKDC score at one-year post surgery was 86.4 (range: 83.9–90.8).Conclusions
The new mini-invasive targeted approach provides adequate exposure for performing internal fixation of PCL avulsion fractures without the surgical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conventional open surgical approaches. The procedure is safe, fast and does not require a long learning curve. 相似文献13.
目的探讨经膝后内侧切口用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52例,经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应用锚钉固定骨折块,术后2周行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活动度,应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对术前及术后9个月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9~14个月随访(平均11.4个月),骨折一期愈合时间8~14周。术后膝关节稳定,活动功能良好。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由阳性转为阴性,伸屈膝活动度正常。术前Lysholm评分为(59.4±6.0)分,关节活动度为(79.2±11.3)°;术后9个月Lysholm评分为(93.4±3.0)分,关节活动度为(137.3±5.9)°。因此术后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术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安全可靠,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3月,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3例,在关节镜下复位骨折块,空心螺钉固定骨折块。通过1年以上随访行疗效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以Lysholm评分系统评分。结果全部病例获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6m(12~25m)。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23~65分,平均(48.45±5.23)分;术后83~96分,平均(91.34±6.53)分。优11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92.3%。结论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80%,且多发生于青春期女性,如何对损伤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用于高危人群的筛选,对有效预防损伤至关重要。
目的:对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风险因素和预防手段进行阐述,为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开辟新的思路。
方法:应用计算机在互联网检索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1979至2014年相关文献,在英文标题和摘要中以“on-contac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biomechanicas,risk factors”和“non-contac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revention”等关键词搜索,中文文献以“前交叉韧带损伤,生物力学”为关键词,选择内容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生物力学分析和预防有关的文献。共纳入文献58篇。
结果与结论:应用生物力学评估的手段对参加运动项目的青少年人群进行筛查,对落地、急停、切步等高危动作中膝关节的运动学进行分析,发现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高风险人群。尽早预防性训练计划的干预可以提高运动表现、纵跳高度及膝关节动态负荷状态下的稳定性,发展平衡和提高腘绳肌的力量及核心控制能力,可以最大限度预防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