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SD)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96例PS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在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研究组采用高频(10Hz)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接受rTMS伪刺激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共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4周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thel指数(BI)评定神经功能。结果:经2周及4周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4,8.000;P0.01);两组在治疗2周及4周时HAMD分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HAMD分值降低较显著(t=-3.484,-5.168;P0.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NIHSS分值均降低,BI分值明显升高,研究组NIHSS的减分值和BI的升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228,P0.05;t=2.815,P0.01;t=2.927,P0.01;t=5.273,P0.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rTMS对PSD患者抑郁情绪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达性心理治疗对老年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住院患者孤独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PSD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82)和对照组(n=82)。对照组患者进行PSD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表达性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状态与特质孤独量表(STLS)评分,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N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DS和HAMD评分分别为(51.63±3.76)分和(19.06±4.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0.049,P=0.000;t=-6.178,P=0.000);治疗后,观察组STLS量表总评分为(56.02±7.0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7.014,P=0.000);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为(24.40±3.4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880,P=0.000),观察组CNS评分为(10.84±3.1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7.878,P=0.000)。结论:表达性心理治疗可有效改善PSD患者抑郁症状,减轻患者孤独感,增强患者精神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舞动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自我效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4年4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64例恢复期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50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平衡指数最小原则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2),对照组均给予PSD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则联合舞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疗程结束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量表(FMA)、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SEQ)、阳性和阴性症量表(PANSS)及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疾病专用量表(SIS)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及FMA评分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t=-3.239,3.749;P0.05);日常生活活动效能、自我管理效能等维度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4.737,4.842;P0.05);PANSS量表各维度分值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18.190,-20.936,-15.291,-3.782;P0.001),SIS量表各维度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4.385,4.484,4.823,3.352,2.565,3.189,2.586,2.304;P0.05)。结论:舞动治疗PSD患者可促进其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提升自我效能感,改善其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抗抑郁治疗对骨折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颅骨骨折后抑郁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米氮平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2例),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结果①治疗前两组的HAMD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的2、4、8周治疗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3,5.34,4.64;P0.01);②治疗前两组的C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的第6、8周评分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t=5.51,8.71,P0.001);③治疗前两组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74,P0.05),治疗后的第6、8周治疗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83,12.88;P0.001)。结论抗抑郁剂治疗有利于颅骨骨折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理剧治疗对癫痫患者自卑感、心理障碍的影响。方法:利用信封法将我院收治的76例癫痫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均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心理剧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羞耻感评分、自我概念量表(TSC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应对方式评分。结果:观察组行为羞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102,P0.01);观察组TSCS量表中自我行动(t=4.348,P0.001)、自我认同(t=5.859,P0.001)、自我满意(t=5.264,P0.001)、社会自我(t=6.431,P0.001)、家庭自我(t=8.725,P0.001)、生理自我(t=5.096,P0.001)、心理自我(t=7.408,P0.001)、伦理自我(t=4.284,P0.001)、自我总分(t=4.567,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批评评分(t=-10.925,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AS评分(t=-5.989,P0.001)、SDS评分(t=-8.519,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合理化(t=3.098,P=0.003)、求助(t=7.622,P0.001)、解决问题(t=2.462,P=0.01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退避(t=-12.810,P0.001)、自责(t=-8.488,P0.001)以及幻想(t=-4.837,P0.001)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癫痫患者给予心理剧治疗,可有效减少其羞耻与自卑感,提升自我概念水平,改善焦虑、抑郁心理障碍,促使其采取成熟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青少年强迫症(OCD)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青少年OCD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口服舍曲林,观察组给予rTMS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rTMS伪刺激。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焦虑症状,Y-BOCS评定强迫症状;研究结束后评定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HAMA、Y-BOC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t=-5.782,-2.593;-13.596,-3.726;P0.01);研究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42%(Z=-2.46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5%,对照组为23.68%(P0.05)。结论:舍曲林联合rTMS可显著增强青少年OCD患者的抗强迫效应,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舍曲林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2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高频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后,给予两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HAMD-2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HAMD-24和PSQI评分。结果:①干预4周后研究组的认知障碍因子分(t=-2.1192,P=0.0366)和睡眠因子分(t=-2.8680,P=0.0050)和HAMD-24总分(t=-7.6010,P=0.0000)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②干预4w后研究组的睡眠质量因子分(t=-4.6736,P=0.0000)、入睡时间因子分(t=-6.3793,P=0.0000)、睡眠时间因子分(t=-2.5391,P=0.0127)、睡眠效率因子分(t=-3.1686,P=0.0020)、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t=-2.4805,P=0.0148)和PSQI总分(t=-18.6077,P=0.0000)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舍曲林联合高频rTMS比单纯舍曲林治疗更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睡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利培酮治疗过程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阿立哌唑(n=35)、利培酮(n=35)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4、6周时测定血清尿酸水平。结果①治疗4、6周时,利培酮治疗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分别t=3.263,3.735;P0.01);阿立哌唑治疗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则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变(分别t=1.562,1.848;P均0.05);②利培酮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6周时的血清尿酸变化值,显著高于同期阿立哌唑治疗组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值(分别t=2.508,2.557;P均0.05)。结论利培酮治疗可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而阿立哌唑对血清尿酸水平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CT值预后抑郁指数及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3月因缺血性脑卒中于我院住院的患者共89例,根据预后是否发生抑郁分为抑郁组(PSD)和非抑郁组,记录所有患者卒中部位的CT值,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SPSS 24.0对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PSD组和非PSD组患者病变部位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D组患者卒中后2w、1m和3m的抑郁指数显著高于非PSD组(t=7.083,10.369,13.866;P0.05),PSD组患者在卒中后1m和3m的HAMD评分显著高于非PSD组(t=7.758,11.027;P0.05),其中PSD组的平均CT值为(23.4±2.5)HU,非PSD组的CT值为(28.4±2.8)HU,PSD组显著低于非P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17,P0.05),卒中后3个月PSD组的NIHSS显著高于非PSD组(t=5.262,P0.05)而ADL分低于非PSD组(t=-7.330,P0.05),缺血性脑卒中早期CT值和抑郁指数显著的负相关(r=-0.477,P=0.016),与HAMD评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526,P=0.004),与NIHSS评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87,P=0.001),与ADL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503,P0.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的CT值与抑郁指数和神经功能呈负相关,对卒中后PS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坤泰胶囊联合芬吗通对更年期综合征伴失眠症患者性激素水平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120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坤泰胶囊治疗,观察组予以芬吗通联合坤泰胶囊联合治疗,两组均服药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8周、12周Kupperman评分(库珀曼法评分,简称K积分),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其心理状态,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睡眠质量,并随访半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其情绪障碍,统计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3.3%,显著低于观察组88.3%(χ~2=4.356,P0.05);治疗后观察组E2显著高于对照组(t=20.010,P0.05),FSH、L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6.190,-17.311;P0.01);治疗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6.452,-7.183;P0.01);治疗后观察组PSQI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3.935,P0.05);治疗4周、8周、12周,观察组K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01,-9.51,-10.20;P0.05);治疗12周及随访半年,观察组SCL-90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90,-3.07;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与观察组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坤泰胶囊联合芬吗通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伴失眠症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调节患者性激素水平,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基于智谋理论的心理疗法对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患者负性情绪、自我效能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某院就诊的ICH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采用基于智谋理论的心理疗法,连续干预治疗3个月。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智谋评分、负性情绪、自我效能及希望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智谋量表(R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0.656,P0.05);观察组负面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6.802,-2.925;P0.05);观察组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显著高于对照组(t=7.888;P0.05);观察组Herth希望量表(HHI)积极态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070;P0.05);观察组HHI积极行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410;P0.05);观察组HHI亲密关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529;P0.05)。结论:ICH患者经过基于智谋理论的心理疗法治疗后,患者智谋评分显著升高、负性情绪减轻、自我效能及希望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改良后森田疗法运用于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群体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社区精神卫生管理系统筛选符合入组标准人群,采用抛掷硬币法选取入组患者60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人群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人。对两组人群均予以常规康复指导干预,干预组增加改良森田疗法干预活动。干预前、后采用PANSS、SDSS、LSIA和ADL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人群在各量表及因子项目中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人群在PANSS量表的阴性量表(t=-2.091,P=0.041)、一般精神病理量表(t=-4.217,P0.001)、补充量表(t=-2.379,P=0.021)、反应缺乏因子(t=-2.439,P=0.018)、抑郁因子(t=-3.340,P=0.001)、攻击性因子(t=-2.639,P=0.011)以及总分(t=-3.588,P=0.001)等项目中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LSIA总分(t=2.444,P=0.018)、SDSS总分(t=-2.648,P=0.012)和ADL量表的躯体生活自理量表(t=-2.260,P=0.031)、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t=-2.830,P=0.007)以及总分(t=-2.915,P=0.006)中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森田疗法能够促进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生活能力恢复;能够通过提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减少社交焦虑与退缩;能够改善患者阴性症状与攻击性冲动,提升其主观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疏导对初发宫颈癌患者希望水平、自我效能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发宫颈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治疗前给予早期心理疏导。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Herth希望量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患者希望水平、自我效能及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希望水平和自我效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希望水平总分、对现实和未来的态度、采用积极行动的态度、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各维度得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8.67,-6.22,-8.24,-7.68;P0.01),且高于对照组(t=10.39,6.32,9.76,7.50;P0.01)。治疗后观察组自我效能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t=-10.35,P0.01),且高于对照组(t=8.9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Z=2.27,P=0.02)。结论:早期心理疏导能显著改善初发宫颈癌患者希望水平、自我效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对促进宫颈癌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森田疗法对有学业拖延(academic procrastination)的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以天津医科大学60名学业拖延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干预组进行4周森田疗法的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进行心理健康学习;采用学业拖延问卷拖延评定量表(PASS)、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安全感问卷(SQ),评估被试干预前后的学业拖延水平、消极完美主义和安全感水平。结果:经过为期4个周的干预,干预组大学生的学业拖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9.742,P0.001);干预组大学生的消极完美主义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027,P0.01);干预组大学生的安全感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969,P0.001)。结论:森田疗法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值得在高校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患者疾病感知、自我效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12周运动康复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简版疾病感知量表(BIPQ)、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水平。结果:(1)疾病感知:干预后,观察组BIPQ评分高于对照组(t=4.165,P0.001);(2)自我效能:干预后,观察组GSES评分低于对照组(t=4.055,P0.001);(3)心理状态: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AS:t=8.501,P0.001;SDS:t=4.827,P0.001);(4)生活质量:干预后,观察组SAQ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t=5.685,P0.001)、心绞痛稳定状态(t=4.408,P0.001)、心绞痛发作情况(t=8.659,P0.001)、治疗满意程度(t=8.055,P0.001)、疾病认知程度(t=9.568,P0.001)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康复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负向感知、自我效能和心理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舍曲林片合并结构式家庭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按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患者均予舍曲林片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结构式家庭治疗,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调查。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6.47%和7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P=0.692),但8周后,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5,P=0.0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17和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5,1.191;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HAMD-17和PSQI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t=5.735,1.996;P0.05),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评分下降更为明显(t=3.352,6.787;P0.01)。结论:舍曲林片联合结构式家庭治疗老年抑郁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对高三学生考前焦虑、抑郁的疗效。方法:选择在唐山市第五医院就诊的一定数量有过度考前焦虑、抑郁的高中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CBT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和治疗12周后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HAMA评分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t=-0.14,P0.05);经治疗4周后,研究组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23,P0.05),并显著低于治疗前(t=2.23,P0.05);治疗8周后两组HAMA评分无显著差异(t=-0.74,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治疗前(t=2.58,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HAMA评分再次显著低于对照组(t=-2.26,P0.05),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差异(t=5.98,P0.01)。治疗前HAMD评分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t=1.73,P0.05);经治疗4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16,P0.05),并显著低于治疗前(t=2.10,P0.05);治疗8周后两组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t=0.22,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治疗前(t=2.38,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0.16,P0.05),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t=2.03,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χ2=0.32,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CBT治疗考前焦虑、抑郁起效快,疗效肯定,对于考前焦虑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认知心理治疗对结核病伴抑郁患者负面情绪、希望水平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某院就诊的结核病伴抑郁患者160例,将2018年5-11月就诊的患者选取80例作为观察组,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就诊的患者选取8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认知心理治疗法进行干预,两组患者均干预4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Herth希望水平量表(HHI)、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自我效能量表(GSES)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希望水平、用药依从性、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SDS、SAS得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t=-5.510,-5.454;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HHI各维度得分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对照组(t=5.31,8.48,6.26,10.00;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上显著高于对照组(Z=2.976,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GSES得分上显著高于对照组(t=7.054,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得分高于对照组(t=3.726,P0.05)。结论:认知心理疗法应用于结核病伴抑郁患者可调节其焦虑和抑郁心态、提高其对生活和疾病的希望水平、提高自身用药依从性及自我效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对双相情感障碍(BPD)抑郁症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P物质(SP)水平、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遴选102例BPD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喹硫平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w、4w及8w的精神症状情况、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浆NPY、SP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w、4w及8w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AMD评分(F=129.979,57.450;P0.05)和PANSS总分(F=130.514,48.942;P0.05)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1w、4w及8w后的HAMD评分(t=-3.482,-2.625,-2.674;P0.05)和PANSS总分(t=-2.439,-3.175,-5.173;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0.20%)显著高于对照组(74.51%)(χ~2=0.038,P0.05);治疗8w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浆NPY水平显著升高(t=-12.207,-11.183;P0.05),SP水平显著降低(t=9.970,8.025;P0.05),观察组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t=4.003,3.03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9.80%和11.7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w及8w后的TE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BPD抑郁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抑郁障碍等精神症状,药物副反应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并舍曲林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121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并舍曲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舍曲林.在综合护理干预前和综合护理干预后8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神经功能缺顿量表(CSS)、Barthel指数(MBI)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前、后HAMD、MMSE、CSS、MBI评分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HAMD=11.9050,tMMSE=-5.5822,tCSS=12.6566,tMBI=-17.9000;P均<0.001);对照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前、后HAMD、MMSE、CSS、MBI评分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HAMD=8.6587,P<0.001;tMMSE=-2.8570,P<0.01;tCSS=2.2251,P<0.05;tMBI=-2.1007,P<0.05).综合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HAMD、MMSE、CSS、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MMSE、CSS、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AMD=2.1274,P<0.05;tMMSE=4.2260,P<0.01;tCSS=9.1274,P<0.001;tMBI=16.2776,P<0.001).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并舍曲林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效果,而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和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