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特点情况。方法:采用问卷法对330名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心理韧性在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分布差异,个人如性别、年级、转学与否、户籍、独生子女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氛围、单亲家庭与否和父母文化程度。结果:人际关系在性别(t=-2.57,P0.05)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积极认知在户籍(t=-2.96,P0.01)和是否是单亲家庭(t=-1.98,P0.05)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控制在家庭氛围(t=3.26,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支持在家庭氛围(t=6.31,P0.01)和父亲文化程度(F=4.73,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目标专注在母亲文化程度(F=5.70,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流动儿童心理韧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幸福感量表和自我弹性量表对3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开放性在年级、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F=4.01,9.14;P0.05)。大学生神经质在学科上有显著差异(t=2.45,P0.05);(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t=-1.97,P=0.05)。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和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F=2.88,4.54;P0.05);(3)心理弹性在学科上有显著差异(t=-2.23,P0.05);心理弹性在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F=4.10,P0.05);(4)心理弹性(r=0.21~0.54,P0.01;r=-0.32,P0.01)和主观幸福感(r=0.17~0.22,P0.01;r=-0.17,P0.01)与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1);(5)大五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以及大五人格通过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有显著但较低影响。结论:大五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及大五人格通过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有显著性但影响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修订版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与总体幸福感量表(SWB),对唐山某高校110名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据此分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t=1.721,P=0.088)、家庭所在地(t=1.547,P=0.125)、是否为独生子女(t=-1.095,P=0.264)、是否为单亲家庭(t=-1.123,P=0.276)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情况有显著性差异(t=-4.095,P=0.000);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常模;③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在性别(t=0.506,P=0.614)、家庭所在地(t=1.265,P=0.209)、是否为独生子女(t=0.912,P=0.359)、是否为单亲家庭(t=0.331,P=0.742)上无显著性差异;同样,其家庭适应性在性别(t=1.432,P=0.155)、家庭所在地(t=0.972,P=0.334)、是否为独生子女(t=0.440,P=0.661)、是否为单亲家庭(t=1.731,P=0.087)上也无显著性差异;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r=0.496,0.447)。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略高于一般人群;其主观幸福感和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呈正相关;三者不受年龄、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单亲家庭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3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9.200,P0.01),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5.075,P0.05);父母一方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t=2.168,P0.05)、积极情感体验(t=2.05,P0.05)显著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t=-2.403,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类型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曾经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以814名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留守经历的426名,无留守经历的388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问卷",运用独立样本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在性别(t=1.09,P=0.28)、独生子女(t=-0.31,P=0.76)、留守年龄(F=1.26,P=0.29)、留守时间(F=0.63,P=0.60)、与父母不同团聚频率(F=1.33,P=0.27)、不同代养人(F=0.77,P=0.57)上均差异不显著;2有无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在总体主观幸福感(t=-0.87,P=0.39)上差异不显著;3有无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在总体社会支持(t=-2.56,P=0.01)及客观支持维度上(t=-4.74,P=0.00)差异非常显著;4留守经历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关系(r=0.301);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9.1%)。结论: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复原力、自我和谐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复原力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22名自闭症儿童父母和327名一般儿童父母进行测量。结果: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复原力(t=-4.59,P0.05)、自我和谐(t=8.30,P0.001)和主观幸福感水平(t=-5.90,P0.001)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父母;心理复原力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显著,而自我和谐与心理复原力、主观幸福感均为显著负相关(r=-0.47,-0.51;P0.01);自我和谐均在自闭症儿童父母和一般儿童父母的心理复原力与主观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自闭症儿童父母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结论:提升自闭症儿童父母的主观幸福感,其心理复原力和自我和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主要探讨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同伴提名法对242名小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性别(F=4.377,P0.05)和年级(F=3.861,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伴交往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联系,同伴关系与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0.270,P0.01),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r=0.210,P0.01),而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r=-0.155,P0.05)。结论:小学生在同伴中的接纳度越高,越能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教育硕士社会支持的特征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80名教育硕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教育硕士的主观支持在性别、婚否、是否独生子女及是否有工作经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2.263,3.092,-2.418,2.215;P0.05),客观支持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t=2.519,P0.05),在婚否及是否有工作经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4.180,3.74;P0.001),社会支持总分在是否有工作经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2.816,P0.01),在婚否上存在显著差异(t=2.941,P0.05);(2)教育硕士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r=0.279,P0.05)、主观幸福感(r=0.424,P0.01)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教育硕士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为家校共育共同提升大学生共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潍坊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中随机抽取33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SPSS 19.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在性别方面上,父母严厉、惩罚维度存在着明显差异(F=11.728,5.914;P0.01),且与是否是独生子女存在交互效应(F=4.451,5.087;P0.05),同时其与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三者间也存在交互效应(F=3.981,8.117;P0.05)、父亲偏爱维度在性别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且与生源地存在交互效应(F=8.957,7.466;P0.01);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父母偏爱维度(F=29.377,16.603;P0.001)、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维度(F=7.483,4.852;P0.05)差异显著,且均和生源地存在交互效应(F=12.119,5.122;P0.05);在生源地方面,母亲偏爱维度存在显著差异(F=4.267,P0.05),且父母过分干涉维度上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都存在交互效应(F=12.361,5.147;P0.01);对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分析中得出:共情能力在性别这个因素上主效应差异极其显著,女生显著高于男生(F=17.893,P0.001),而在其余两个因素上主效应均差异不显著,多因素交互效应分析得出: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两者的交互效应差异显著(F=5.123,P0.05),其余因素交互效应不显著;家庭教养方式对共情能力的回归分析得出:6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对共情能力有正预测作用的是父母情感温暖、理解(t=7.941,9.532;P0.001),对共情能力有负预测作用的是父母严厉、惩罚和父母拒绝否认(t=-8.347,-8.148,-6.113,-6.268;P0.001)。结论:家庭教养方式能有效预测大学生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教师幸福感指数,提高教师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Campbell1976年编制的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在太原市现辖的6个区内发放问卷,随机调查年龄为22~59岁的教师1327人,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小学教师的幸福感指教略高于初中教师(t=3.88,P<0.01),性别因素在对幸福感指数的影响中差异不明显,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显著高于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F=1.68,P<0.05),在职称方面,高级职称教师幸福感明显高于其他职称水平的教师,中级职称次之(F=2.79,P<0.01).结论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阶段、学历、职称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部分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护理人员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对3所医院232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运用SPSS l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结果 1护理人员主观幸福感平均标准分为(30.50±10.548);2年龄、婚姻、子女状况、职称、编制在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5.782,P0.01;t=-4.578,P0.001;F=5.025,P0.01;F=5.741,P0.01;t=3.648,P0.001);3护理人员成就动机强度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36,P0.01);结论护理人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且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其各个维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成就动机强度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714名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边疆地区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发达地区的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t=-12.311,P<0.001);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方面,不同生源(F=32.142,13.42;P<0.001)、专业(F=5.288,P<0.01;F=9.497,P<0.001)、年级(F=15.536,4.868;P<0.001)及父母职业(F=32.19,5.605;P<0.001)差异显著;消极情感方面,不同性别(t=2.789,P<0.01)、生源(F=3.589,P<0.05)及父母职业(F=3.503,P<0.001)差异显著。结论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但程度不强,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人格特质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人格特质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江西省某高校46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总体幸福感量表(GWB)、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①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4,1.971,F=7.973;P0.05),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3,P0.05),医学生人格特质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8,-4.996,2.130,-2.898,F=5.840,3.840;P0.05);②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健康适应(β=-1.572,95%CI:-1.960~-1.183)、人际关系(β=-0.235,95%CI:-0.470~-0.001)和神经质(β=-0.987,95%CI:-1.166~-0.808)能负向预测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内外向能正向预测医学生主观幸福感(β=0.501,95%CI:0.286~0.715);③精神质和神经质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值的5.03%、46.44%。结论: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负性生活事件既直接影响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又间接通过精神质和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785名初中生进行评定。结果:主观幸福感得分的年级差异(F=0.034,P0.01),城乡差异(t=3.073,P0.001),及是否住校差异均显著(t=-3.026,P0.001)。家庭功能、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相关(r=-0.328,0.467;P0.01);家庭功能、心理一致感对主观幸福感均有预测作用(β=-0.112,0.380;P0.001);心理一致感在家庭功能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心理一致感在家庭功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探讨影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张兴贵主编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陕西农村两所中学的7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27.18±4.19,积极情感=3.76±1.01,消极情感=3.21±0.95);其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t=-2.722和-3.000,P0.01);消极情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2.958,P0.01);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类型的留守儿童在主观幸福感的多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性别、年级、对打工的态度、父母关系、与母亲关系、学业成绩、所获得的帮助支持、师生关系、与看护人的沟通、家庭气氛、看护类型、零花钱、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1)。结论在制定干预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宿舍人际关系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34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亲融性存在性别和宿舍人数的交互作用(F=4.140,P0.05);深度沟通存在性别和宿舍人数的交互作用(F=0.198,P0.05);人际冲突存在年级和宿舍人数的交互作用(F=4.373,P0.01);积极应对性别(F=8.941,P0.01)、宿舍人数(F=3.088,P0.01)存在显著差异;②幸福感指数存在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F=0.612,P0.05);积极情感存在性别和宿舍人数的交互作用(F=4.297,P0.05);③宿舍人际关系的亲融性和深度沟通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研究生体验到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韧性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510名高中生施测。结果高中生的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程度以上,3个年级在心理韧性5个维度及其总分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F=3.22,P<0.01),表现为高三年级学生心理韧性各维度及其总分和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一年级次之,二年级最低。在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男生与女生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F=7.53,P<0.01);人际协助维度,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F=6.90,P<0.01)。结论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表明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441,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农业类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为改进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郑雪等人修订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初步对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抽样单位的200名本科生被试进行了调查,并对所得数据加以统计分析。结果本科生在负性情感量表上,不同民族(t=2.498,P<0.05)、信任感(t=-2.880,P<0.01)上呈现出显著性或较显著性差异;在生活满意度量表上,是否为独生子女(t=3.219,P<0.01)、不同地区(F=4.299,P<0.01)、经济状况(t=-3.107,P<0.01)、恋爱状况(t=2.460,P<0.01)呈现出较显著性差异;在正性情感量表上,是否为独生子女(t=2.689,P<0.01)、经济状况(t=-2.789,P<0.01)、信任感(t=2.801,P<0.01)上呈现出较显著性差异;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上,信任感(t=3.328,P<0.001)上呈现出极显著性差异。其本科生的主观幸福感整体状况良好,且在总体主观幸福感(F=2.443,P<0.05)、生活满意度(F=11.281,P<0.001)、正性情感(F=9.698,P<0.01)、负性情感(F=4.090,P<0.01)4个分量表上都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农业类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大学生个体对主观幸福感的认知与体验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农村教师人际信任、教学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度量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对芜湖市无为县117名农村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①农村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偏低;②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和婚姻状况的农村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没有显著差异;③人际信任度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r=-0.302,-0.262;P<0.01),总体教学效能感与情感平衡有显著相关(r=-0.197,P<0.05);④人际信任和总体效能感能部分预测农村教师的主观幸福感(F=11.516,4.629;P<0.001,0.01;R2=0.091,0.039).结论 农村教师主观幸福感为中等偏下水平,有半数以上的教师体验着不幸福.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控制、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控制、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一至高三年级共731名学生进行研究。结果 1心理比较健康组、一般组及不健康组的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依次下降,且两两差异极其显著(F=50.671,P〈0.001);2自我控制高、一般及差的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依次下降,且两两差异极其显著(F=13.867,P〈0.001);3与同伴关系好、与同伴关系一般及与同伴关系差的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依次下降,且两两差异极其显著(F=4.314,P〈0.05);4与老师关系好、一般及关系差的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依次下降,且两两差异极其显著(F=19.634,P〈0.001);5与父母关系好、一般及关系差的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依次下降,且两两差异极其显著(F=13.890,P〈0.001);6除与同伴关系外,心理健康、与老师关系、与父母关系及自我控制都能显著预测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结论高中生心理越健康、自我控制越好,主观幸福感越高;人际关系越好,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与老师关系、自我控制和与父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