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型HIN1流感合并肺炎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方法:收集108例合并肺炎的甲型HIN1流感重症或危重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8例中男47例,女61例.重症90例,危重18例.年龄5~79岁,中位年龄31岁.首次CT表现:108例中累及两肺5个肺叶62例,累及4个肺叶4例,累及3个肺叶18例.累及2个肺叶11例,累及1个肺叶13例;108例中见不规则斑片状影90例,磨玻璃影26例,网状影25例.楔形影24例,结节或棉团样影11例.支气管气相15例.肺叶、肺段样实变影9例,局限型肺气肿8例;以多种形态病灶共存75例,且病灶以肺外周、两下肺基底部分布为主,楔形影常位于胸膜下区、尖端指向肺门;合并胸腔积液61例.弧形积液厚度3~29mm.CT复查表现:直接较快吸收减轻、出院时肺内病灶消失65例;逐渐吸收减轻、出院时肺内病变未完全消失31例;加重再减轻8例;减轻后再加重4例.结论:甲型HIN1流感合并肺炎,病灶形态与其它肺炎无明显特异性,但常以多种形态病灶共存,病灶分布及动态变化有一定特点;住院时间较长者出院时肺内残留病灶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国医大师刘志明采用中医药治疗的重型与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动态变化特征。方法:收集国医大师刘志明诊治的2例重型及4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临床和CT资料。重点观察服用中药前与服用中药1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变化。结果:服用中药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呼吸机逐步撤除,服中药后3~10 d出院。中药治疗前后CT表现:服中药前患者以磨玻璃影伴混杂密度居多,部分伴明显实变;随病程进展,条索样改变逐渐增多,2例存在胸腔积液;病变分布以右肺中上区多见。中药治疗后1周左右CT示磨玻璃影及实变明显吸收,康复期表现为少许磨玻璃影改变及纤维条索状影。结论:新冠肺炎患者在加服中药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部病灶逐步吸收,达到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肺部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0月间确诊AIDS合并CMV肺炎患者19例,分析胸部HRCT纵隔窗及肺窗征象。结果 19例CMV肺炎患者肺内见磨玻璃斑片影者16例,微结节影5例;小叶间隔增厚7例;部分肺实变者6例;支气管扩张者2例;厚壁空洞影1例。肺内病变以多种形态混合多见,不同类型病变分布各有特点。其中,磨玻璃斑片影多对称分布,外周带重或弥漫分布为主,与隐孢子菌肺炎向心性分布不同。随访结果显示肺内病灶完全吸收者较少,15/17患者肺内有病变残留,并形成纤维索条影或间质纤维化。结论 CMV肺炎肺部CT表现多样,磨玻璃影分布特点及治疗后病变残留对于诊断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胸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肺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最初的胸部CT及复查CT表现。结果:5例患者的胸部CT均显示双肺弥漫性分布磨玻璃样影,呈"暴风雪样"改变;4例见边缘模糊小结节影;2例见实变影;5例均有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复查CT示磨玻璃影和小结节影消失。结论:长骨骨折患者,骨折后3d内出现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及小结节影,应考虑到肺脂肪栓塞综合征可能,结合临床表现及室验室检查可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近中期CT演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发热后1个月内86次CT资料,分析其肺部病变出现、进展及吸收时间和影像特点.结果:肺部病变发生时CT 表现主要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胸腔积液等.CT复查表现分为3组:完全吸收组4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在6~13 d(平均11.25 d)吸收;明显减轻组29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减轻或缩小,胸腔积液减少或消失;进展组2例,1例发热后第10天进展为ARDS,另1例合并真菌感染,复查后表现为实变及空洞扩大.2例远期复查中1例第73天仍浅淡磨玻璃密度影,1例第90d遗留少许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性结节及少许索条影.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肺部病变多在发热后3天内出现,2周左右完全或部分吸收,部分病例中期复查可见间质性病变,危重症患者早中期CT即可见病变迅速进展.  相似文献   

6.
齐战元  袁涛  全冠民  王颖杰   《放射学实践》2012,27(4):386-389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近中期CT演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发热后1个月内86次CT资料,分析其肺部病变出现、进展及吸收时间和影像特点。结果:肺部病变发生时CT表现主要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胸腔积液等。CT复查表现分为3组:完全吸收组4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在6~13d(平均11.25d)吸收;明显减轻组29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减轻或缩小,胸腔积液减少或消失;进展组2例,1例发热后第10天进展为ARDS,另1例合并真菌感染,复查后表现为实变及空洞扩大。2例远期复查中1例第73天仍浅淡磨玻璃密度影,1例第90d遗留少许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性结节及少许索条影。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肺部病变多在发热后3天内出现,2周左右完全或部分吸收,部分病例中期复查可见间质性病变,危重症患者早中期CT即可见病变迅速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初诊CT特征性表现,以及与流感病毒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8例新冠肺炎及10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CT资料,分析2组肺内感染病灶的位置、分布、密度及形态。结果:2组病变分布方式(单肺分布、胸膜下分布、沿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当胸部CT出现双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或伴实变、有小叶内间隔增厚呈网格状表现,提示新冠肺炎。出现支气管壁增厚、树芽征、病灶沿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伴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新冠肺炎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SARS胸部CR和CT的动态改变。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研究 47例SARS一系列胸部CR和CT资料。结果 :47例均有异常发现。起病 1~ 3天 ,异常发现包括单发小圆形磨玻璃密度影 2 0例 ,小结节 2 1例 ,单发大结节 3例和局部磨玻璃斑片影 3例。 74.5 % ( 3 5 /4 7)位于单侧肺 ,63 .8% ( 3 0 /4 7)分布于中下肺野 ,63 .8% ( 3 0 /4 7)位于中外带。发病后 1周病变迅速进展 ,范围扩大 2 7例 ,病变增大或双侧侵犯 10例 ,在磨玻璃密度影内出现结节或带条影 10例。发病后 2~ 3周 ,病变继续增大 10例 ,肺实变 8例和肺不张 3例 ,但 2 6例病变开始吸收。出院后 2周 ,6例胸部CR示残留条索或斑片影 ,但其中 1例 2周后再胸部CR复查显示残留索条影完全吸收。结论 :SARS的胸部CR和CT的动态改变能反映其病理改变 ,并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和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 PCP)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4年2月医院肾内科确诊的23例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23例慢性肾脏病合并PCP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主要有:斑片结节影、磨玻璃影、肺实变、肺气囊、纤维网格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病变可表现为两肺或单侧肺。疾病早期以斑片结节影为主,逐渐进展呈弥漫磨玻璃及肺实变,伴有纤维网格影。结论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患者的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诊CT对胸部外伤后严重程度评价(附1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胸外伤CT表现的认识,并分析CT表现与临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胸外伤患者的X线胸片与胸部CT资料,按损伤程度的叶段分布、出血点、血气胸的量分为轻型与重型,并与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像表现比较分析。结果CT轻型表现为肺内磨玻璃样影或合并少量斑片状影,分布于3个叶段以内,共65例,CT重型表现为肺内磨玻璃样影内合并点状、结节状出血高密度影,分布于3个叶段以上至双肺,共53例,均见气胸、积液,另10例为大量胸腔积液肺实变。临床分类轻度58例,重度70例,CT分类与临床分类一致性比较Kappa值为0.825,P〈0.005,出院复查7.6%(5/65)CT轻度胸内病灶未完全吸收,57%(36/63)CT重度胸内病变未完全吸收,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胸部外伤后胸部CT表现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影像学征象及治疗前后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MSCT表现,观察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前后动态变化。结果胸部MS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1)18例患者中胸部影像表现阴性2例;2)双肺分布12例(67%),累及多个肺叶9例(50%),呈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8例(44%),病灶多处13例(72%);3)病灶形态多样磨玻璃影15例(83%),实变影5例(28%),网格影5例(28%),两者以上5例(28%);4)病灶内部形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例(17%),血管穿行6例(33%),空气支气管征5例(28%);5)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确诊患者治疗后3天内复查实变影变淡8例(44%),磨玻璃影局部密度变实9例(50%),单发磨玻璃结节影边界变清晰、密度增高1例(6%),多发磨玻璃结节影范围增大、呈簇状改变1例(6%),网格影密度增高、范围略减小5例(28%),另有新发斑片影2例(11%);6天内复查,实变影进一步吸收、可见反晕征8例(44%),实变区域增多10例(56%),单发实性结节形成1例(6%),磨玻璃影密度进一步减低、其内血管影明显9例(50%),网格影范围减小、呈条状改变,边界清晰5例(28%),部分新发斑片影融合2例(11%),胸腔积液较前减少1例(6%);10天以上复查,肺内斑片影完全吸收18例(100%),实变影范围减小,呈纤维化改变16例(89%),实变结节密度变淡,周围见晕征1例(6%)。结论COVID-19胸部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仍是其临床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分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腺癌在CT影像特征性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选取53例经病理确诊肺炎型肺腺癌临床及CT影像资料,按病灶分布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采用统计学x~2检验统计组间差异。结果肺炎性肺腺癌以外周分布为主,常伴有分叶征、支气管气象,血管造影征,但组间无差异;局灶性病例27例,以磨玻璃,单纯实变较多,部分阴影内出现空泡影,弥漫性病例26例,以混合性及实变并纤维化、肿块为主,组间对照,弥漫性病灶周围更容易伴发结节影、网格阴影伴磨玻璃影,纵膈淋巴结增大,胸水征象;随访发现病灶分布由局灶性向弥漫性进展,形态从单一向混合形态进展。结论肺炎型肺腺癌呈局灶性及弥漫性分布,当实变内有空泡影、蜂窝影、周围有结节、周围网格伴磨玻璃影时,诊断肺炎型肺癌较为可靠,CT的动态复查对该病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胸部X线、CT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对17例(男9例,女8例)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患者行胸部X线摄片和薄层CT扫描检查,由2名影像学专家对其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①早期病变位于一侧肺下叶15例,位于上肺叶者2例。进展期病变累及双侧肺16例(16/17,94.1%),累及一侧肺叶1例(1/17,5.9%),病变累及4~6个肺叶共16例(94.1%)。②早期和进展期影像学表现见磨玻璃样影和/或肺实变影17例(17/17,100%);13例患者出现胸膜腔积液(13/17,76.5%)。③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14例)、片状磨玻璃影(9例)、条索状影(16例)及肺气囊(3例)。出院前胸部CT检查以网格状及胸膜下线影(6例)间隔旁肺气肿、瘢痕型肺气肿及纵隔旁胸膜下肺大疱等(4例)为主。2例合并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其中1例还合并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有15例符合最早出现的病灶晚吸收,较晚出现的病灶最早吸收的特点。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患者具有明显磨玻璃样影及肺实变表现,病灶以两下叶及背部为著,变化快且广泛,病灶吸收缓慢,恢复期见肺纤维化等特点。影像学的动态观察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受者卡氏肺囊虫肺炎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提高对肾移植受者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 总结24例肾移植受者并发PCP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 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39.2岁。发病距肾移植时间平均5.6个月,起病至就诊时间平均5.5d,发热24例,呼吸困难24例。病理表现为肺泡内蛋白样物质渗出,肺泡上皮细胞变性,肺泡间隔增宽,局部可见纤维化样改变。就诊时胸部X线10例呈弥漫性改变,其中3例磨玻璃样改变,2例磨玻璃样改变中见网格样改变,4例伴有片状渗出或融合实变。就诊时24例胸部CT均可见磨玻璃样改变,其中9例可见细网格状改变,12例可见边缘模糊的片状渗出影及肺内实变影。随着病情加重,胸部X片、CT出现肺内渗出和实变增多,明显时可见支气管空气影。约1—2周内发展到高峰。治疗有效后约1周,胸部X片及CT出现病变吸收好转的改变,1个月内基本吸收。结论 肾移植患者卡氏肺囊虫肺炎影像学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改变包括间质改变或肺泡渗出、实变,进展快,治疗有效后约1周胸部X片及CT才出现吸收好转的改变,1个月内基本吸收。胸部CT检查比X片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肺炎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过敏性肺炎的CT表现。方法:10例经穿刺活检证实的过敏性肺炎,使用Elscint CT twin和Siemenssensation cardiac扫描。结果:过敏性肺炎与吸入抗原物质有关;胸部CT检查可发现肺内散在斑片状结节和磨玻璃样病变。结论:过敏性肺炎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病史有助于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肺部CT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综合确诊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25~61岁,平均39.83±12.41岁,所有患者均于住院期间行2~4次胸部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所有患者肺部阴影均较明显,发展迅速,表现为两肺多叶弥漫性渗出,病灶位于中下叶并呈外周分布居多。异常胸部CT表现包括:多发斑片状磨玻璃阴影6例,单发小圆形磨玻璃阴影4例,小结节状高密度影4例,大结节状高密度3例,磨玻璃密度影内出现结节或索条影1例,不规则肺实变3例,部分肺不张2例,细支气管扩张2例,少量胸腔积液3例,胸膜增厚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当病变逐渐吸收后主要表现为两肺残留索条状或斑片状阴影。结论:发展迅速,双肺受累,弥漫分布,大片磨玻璃阴影伴有实变、结节,多累及两肺中下叶呈外周分布是诊断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7.
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分型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分型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支气管镜活检、穿刺活检、开胸肺活检及手术等病理证实的肺炎型肺癌的临床、病理及系列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且按照影像学形态进行分型,并评价其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0例肺炎型肺癌中细支气管肺泡癌21例、腺癌9例.其影像学表现分为6型:分别为单纯磨玻璃密度影2例,磨玻璃密度影与结节共存5例,单纯肺叶、肺段实变阴影5例,肺叶或肺段实变并空泡及蜂窝8例,实变合并纤维化及肿块6例,混合阴影4例.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动态变化特点为:①病变范围逐渐扩大;②病变形态由单纯的磨玻璃影或实变阴影逐渐向合并结节、纤维化、蜂窝及肿块进展;③甚至可出现癌性淋巴管炎、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结论 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形态可为多种多样,但其动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8.
阎文颖  张在人  张斌  尹永芳  王丹   《放射学实践》2010,25(9):969-973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S-OIV)动态胸部CT征象,探讨薄层CT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5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CT的完整影像资料,分别由两位从事胸部CT诊断医师评估胸部常规CT表现,包括病变形态、密度、分布范围等特点,并与薄层CT扫描比较其影像表现的动态变化,确定诊断意见。结果:56例甲型H1N1患者中,薄层CT与常规CT扫描均有异常所见,薄层CT对病灶细节的显示优于常规CT检查。本组病例早期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35例,病变进展期在磨玻璃影内出现类圆形或多发小片状实变24例,直接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大片状炎性实变者13例,出现肺不张3例,肺间质增生2例,胸膜病变41例。本组CT动态变化特点是早期小片状渗出的磨玻璃状改变,进展期向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和多发片状实变影过渡,最后常见有肺内病变范围减少,密度不均和肺间质性改变。结论:薄层CT可为鉴别具有甲型H1N1流感典型表现的患者与其它类型肺炎患者提供重要信息。薄层CT能反映甲型H1N1患者肺部病变的密度、形态和范围及其动态变化,对S-OIV的早期诊断和了解病变的全部影像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并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9.
肺撕裂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撕裂伤的螺旋CT表现.方法 29例肺撕裂伤患者,均于伤后1~4 h急诊行CT检查,16例分别于伤后1~3 d,4 d~3周,3周后CT复查.结果 29例肺撕裂伤共38个病灶,右肺单发12例,多发3例,左肺单发10例,多发1例,双肺多发3例.急诊首次CT表现:(1)单发气囊腔3个,液气囊腔10个;(2)多发液气囊腔7个;(3)大片肺出血或大片湿肺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气囊12个;(4)单纯肺血肿3个;(5)血肿内泡状积气3个.所有病灶周围均见斑片状、云絮状或晕形磨玻璃样影.16例复查CT表现:(1)1~3 d复查,气囊腔内出现液平;液气囊腔内液体增多;肺出血范围缩小,形成边界清晰肺血肿.病灶周围磨玻璃样影逐渐吸收.(2)4 d~3周复查,16例中有8例变为血肿形态,边界清楚;3例液气囊腔缩小,液平消失,呈厚壁囊腔;5例病灶形态变化不大.所有病灶周围磨玻璃样影缩小、消失.(3)3周后复查,气囊、液气囊缩小,消失;大片肺出血内多发气囊及液气囊完全消失;肺血肿缩小,边界清晰;小血肿吸收消散,残留条索状影;有3例肺血肿半年后复查仍未吸收,表现为肺内肿块.结论 螺旋CT是诊断和动态观察肺撕裂伤的最佳方法.气囊腔,气液囊腔,肺血肿及病灶周围磨玻璃样影是诊断肺撕裂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源性肺水肿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影像学差异,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心源性肺水肿误诊为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3例病变均呈两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其中1例病灶融合并呈大片实变影,2例可见部分磨玻璃密度病灶分布于肺野外带(胸膜下);3例均可见小叶间隔增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