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道德推脱与初中生欺负行为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问卷和道德推脱问卷及欺负行为问卷,对1359名初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道德推脱与欺负行为显著正相关;(2)攻击行为规范信念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欺负行为;(3)道德推脱中介了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与青少年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结论:道德推脱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青少年欺负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攻击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行为,从进化上而言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例如它对资源的保护与争夺、个体及种族的生存、繁衍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家将攻击行为定义为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为目的的故意行为。攻击行为是很多精神疾病的主要特征,这包括情绪性疾病(例如抑郁、创伤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父母冲突对初中生外显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问卷法对12所中学的2032名初中生追踪1年。结果:(1)控制同一时间点的父母冲突后,父母冲突对间隔一年后的外显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亲子关系在父母冲突对外显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友谊质量在父母冲突对外显问题行为的直接效应中起调节作用,当友谊质量较低时,父母冲突对外显问题行为有影响;当友谊质量较高时,父母冲突对外显问题行为没有影响。结论:父母冲突既直接影响外显问题行为,也通过降低亲子关系质量间接影响外显问题行为;友谊质量在父母冲突和外显问题行为之间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亲子冲突与其欺负行为的现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23名初一到初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21.3%的初中生卷入校园欺负行为中,其中欺负者约占1.1%,受欺负者约占16.0%,欺负/受欺负双重身份者约占4.2%;(2)男生欺负他人和受欺负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初一、初二学生的受欺负程度显著高于初三学生;(3)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和亲子冲突水平越高,其受欺负程度和欺负程度也就越高;(4)母子冲突在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与其受欺负程度、欺负程度中间都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冲突会增加初中生卷入欺负行为的风险,且父母冲突通过母子冲突对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母自恋人格与初中生在亲子冲突时采取的归因方式的关系,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提供新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地区初中生及其父母共238对进行问卷调查,中学生完成亲子冲突归因量表,其父母完成自恋人格量表。结果:(1)不同组别家长自恋人格与初中生亲子冲突归因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父-子组父亲的权欲、优越感等自恋人格特质与初中男孩亲子冲突时选择多个归因方式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258~0.377,P0.05或0.01),而父-女组父亲的自恋人格特质与初中女孩亲子冲突归因方式无相关(P0.05);母-子组母亲的权欲与初中男孩亲子冲突时选择ISU、ESU正相关,母-女组母亲的权欲、优越感、自我钦佩以及自恋人格总体特质与初中女孩的亲子冲突选择EUC归因方式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264~0.377,P0.05);(3)初中生亲子冲突归因方式与其父母自恋人格部分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123~0.196,P0.05或0.01)。结论:初中生在面对亲子冲突时采取的归因方式受父母的自恋人格的影响且父、母亲对初中男孩和女孩的归因方式的影响效果各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孕期影响因素、营养不良和金属毒性、脑损伤、遗传及神经生化内分泌因素对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探讨了暴力攻击行为可能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攻击行为,不仅在发病或可以严重影响精神病人与他人的关系,而且恢复期可能影响对周围人的态度。为了解攻击行为可能对恢复期病人与周围人态度的影响.我们开展了这项研究。1对象与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恢复湖精神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病人精神病性症状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在165例完成调查中,28例有攻击行为。调查使用我们编制的问卷调查表,病人在阅读问卷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独立的选择答案。答案按等级排列,并按这种排列记分统计。2结果与分析21问卷问题与答案21.1出院后您希望周围的人(同事、同学和一般朋友)更多地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冲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性别角色冲突量表、自尊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485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性别角色冲突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42,P<0.01),与自尊呈负相关(r=0.37,P<0.01);青少年自尊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r=-0.38,P<0.01);自尊在性别角色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7,95%CI(0.04,0.10)]。结论 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冲突可以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国外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低龄化、团伙化等趋势。作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受到多学科工作者的关注。现综述有关日文资料,供国内同道参考。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大抵涉及三个方面:一、社会方面:1.价值观念:国外不少青少年认为现代社会已经步人“旧的价值体系崩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的时代,生活不应有禁区,传统和规范应予蔑视;“消费就是美德”的信条备受推崇。性的享受也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初中生697名;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亲子依恋问卷(IPPA)、学校联结量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进行测查。结果:1性别(Wilks’λ=0.91,P0.001)和年级(Wilks’λ=0.98,P0.01)的主效应都显著。男生的身体攻击显著多于女生,女生的关系攻击显著多于男生;初三学生的关系攻击显著多于初一,其他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2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的影响后,亲子依恋和学校联结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β=-0.19,-0.21,-0.21,-0.27;P均0.001);3亲子依恋既直接影响被试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又通过学校联结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学校联结仅通过身体攻击规范信念和关系攻击规范信念对两种攻击行为产生特异性的间接影响。结论:亲子依恋既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又通过影响学校联结和规范信念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学校联结通过影响规范信念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编制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并对该问卷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成初测问卷。576名初中生接受测试。结果显示,问卷共包括5个因子:家务劳动、个性生活习惯、学习娱乐、人际关系、经济财务。结果: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信度,全部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Guttman分半信度均在0.7以上,结构效度较为理想,各分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25~0.43之间,分因子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在0.45~0.71之间。内容效度基本符合预期设想。结论: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能有效揭示出我国初中儿童亲子冲突发生的特点,是衡量亲子关系的一个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不同类型启动下攻击行为的启动效应.方法:采用3×2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以161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样例启动(商纣王)、类别启动(暴君)、无启动对男女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①男性的攻击行为水平略高于女性;②样例启动会引起男性攻击行为的对比效应,即极端样例会使男性随后的攻击行为水平显著降低;而类别启动会引起女性攻击行为的对比效应,抑制女性随后的攻击行为.结论:不同启动类型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学教师职业展力对其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问卷和问题行为问卷对浙江省杭州、温州等五地235名中学教师进行凋查分析。结果:①中学教师职业压力总体水平较高,城、乡教师职业压力差异显著。②管理与制度、学生与责任、社会支持与环境、能力与适应、组织气候等对问题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而工作负荷对问题行为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③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各因素对问题行为的影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社会支持与环境、学生与责任、组织气候、管理与制度、能力与适应。结论:除工作负荷因素外,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对其问题行为的影响明显:在催生问题行为层面上,教师的外部压力因素要高于内部压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x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文化水平、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同胞关系各维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中小学生非独生子女120人,填写基本信息及同胞关系问卷,以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同胞之间的亲密度没有影响(F=0.489,P0.05);(2)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同胞之间的冲突有影响(F=10.694,P0.05),组间比较离异家庭同胞冲突高于一婚家庭,再婚家庭同胞冲突高于一婚家庭;(3)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同胞之间的竞争有影响(F=6.734,P0.05),离异家庭同胞竞争比一婚家庭竞争激烈,再婚家庭同胞竞争比一婚家庭竞争激烈;(4)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同胞之间的权利对比有影响(F=5.932,P0.05),离异家庭同胞之间权利对比强于一婚家庭。结论:婚姻状况对同胞关系的冲突、竞争和权利对比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对其父母心理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64例住院酒依赖患者的父母与64例正常家庭中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酒依赖患者父母具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结论酒依赖患者对父母的心理行为造成了严重影响,其焦虑情绪应该及早给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精神病人对医护人员攻击行为分析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并非少见,尤其对医护人员的程度轻重不等的攻击行为时有发生。本院1982~1996年间发生42桩精神病人对医护人员严重攻击事件,现将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42例攻击行为病例中,男性39例,女性3例。年龄18~36岁,病程2月~18年。新入院36例,重复入院6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9例,癫痫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了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社会支持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方法:以某市3所学校的309名初中生为被试,构建线性模型,分析社会支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结果:在社会支持中,家庭支持维度(t=-2.60,P0.05)和其他支持维度(t=-2.54,P0.05)的男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同时在认知情绪调节中自我责难维度(t=2.03,P0.05)和责难他人维度(t=3.52,P0.01)的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在家庭支持维度(t=22.57,P0.01)、朋友支持维度(t=6.53,P0.05)与其他支持维度(t=-12.12,P0.01)上,不同年级获得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在躯体攻击(t=-16.00,P0.01)、敌意(t=-12.05,P0.01)和愤怒情绪(t=-10.08,P0.01)维度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初中生的朋友支持和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  相似文献   

20.
<正>婚姻冲突是指夫妻之间由于意见不一致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言语或身体的攻击与争执,包括冲突发生的频率、强度、内容、风格及冲突是否得到解决等特征[1]。许多研究表明,经常发生的公开婚姻冲突与儿童的多种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