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身体质量指数( BMI)和孕期体重增长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12年1至12月在六安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300例阴道分娩和300例剖宫产足月单胎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高于阴道分娩组(t=3.37,P<0.01),孕前身体质量指数<18.5kg/m^2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孕前身体质量指数>18.5kg/m^2者,χ^2=11.04,P<0.01;剖宫产组孕期体重增幅高于阴道分娩组(t=13.98,P<0.01),孕期身体质量指数增幅<4kg/m^2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孕期身体质量指数增幅在4~6kg/m^2之间和孕期身体质量指数增幅>6kg/m^2者(χ^2值分别为91.32和110.43,均P<0.01)。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sane》2014,(3)
目的探讨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长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12年1至12月在六安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300例阴道分娩和300例剖宫产足月单胎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高于阴道分娩组(t=3.37,P0.01),孕前身体质量指数18.5kg/m~2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孕前身体质量指数18.5kg/m~2者,x~2=11.04,P0.01;剖宫产组孕期体重增幅高于阴道分娩组(t=13.98,P0.01),孕期身体质量指数增幅4kg/m~2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孕期身体质量指数增幅在4~6kg/m~2之间和孕期身体质量指数增幅6kg/m~2者(x~2值分别为91.32和110.43,均P0.01)。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产检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前体重增加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发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建卡的3 10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按孕前BMI将其由低到高进行分层,然后每一层BMI按孕24周增重情况再次进行分层,计算出患病率最低或较低时所对应的孕24周增重范围。结果对于15 kg/㎡BMI≤19 kg/㎡及19 kg/㎡BMI≤21 kg/㎡的孕妇,其孕24周增重应控制在12 kg以下;对于21 kg/㎡BMI≤23 kg/㎡的孕妇,建议其增重控制在9 kg以内;当23 kg/㎡BMI≤25 kg/㎡,体重增长不超过8 kg时,其GDM的发生率(20.00%)相对较低,但并未达到正常体重孕妇(BMI23 kg/㎡)的水平(13.71%)。结论孕前BMI与孕24周增重的相互作用与GDM患病率有关系,在孕妇进行OGTT之前,产科医生在女性孕期产检时给予不同BMI孕妇关于孕24周增重更加及时、个体化的指导,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GDM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前WHR、孕前BMI和孕期BMI增长(BMI△)对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2014年1-12月458例于红桥区铃铛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册进行孕期检查有妊娠结局,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等疾病的单胎孕妇的资料,分析孕期并发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孕前WHR0.85,孕前BMI≥24kg/m2,孕期BMI△≥6kg/m2时,对孕期的并发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结局均有影响。大大提高了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窘迫、胎儿畸形等的发生率(均P0.05)。母婴并发症均高于孕前期体重正常者和孕期体重增长正常者[1]。结论对孕前体重异常人群早期干预,指导孕期合理增重,合理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在一定范围内,为母婴获得良好妊娠结局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2734例于四川I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且病历资料完整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分组。体重指数〈16.75kg/m2,纳入低BMI组(n=51),体重指数为(16.75~23.71)kg/m2纳入正常BMI组(n=2330),体重指数〉23.71kg/m2,纳入高BMI组(n=353)。根据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推荐的孕期适宜体重增长模式,将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三类:体重增长〈13.13kg,体重增长为(13.13~20.25)kg和体重增长≥20.25kg。将正常BMI组与高BMI组孕妇分别按体重增长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分析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前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28(P〉0.05),0.138(P〈0.01)和0.126(P〈0.05)。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P〈0.001),0.236(P〈0.001)和0.195(P〈0.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3.13kg亚组1与正常BMI组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0.617,95%CI:0.424~0.864(P〈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20.25kg亚组1与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1.622,95%CI:1.116~2.356(P〈0.01)。正常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正常体重指数组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20.25kg。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不同体质指数(BMI)和孕期BMI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2016年7月-2018年8月分娩的600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分为3组(A组:BMI<18.5 kg/m^2,B组:18.5 kg/m^2≤BMI<24.9 kg/m^2,C组:BMI≥25.0 kg/m^2);再根据孕期BMI增长,重新分为3组:A1组:BMI<4 kg/m^2,B1组:4 kg/m^2≤BMI<8 kg/m^2,C1组:BMI≥8 kg/m^2;分别比较各组妊娠期高血压(HDP)、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巨大儿、早产、产后出血以及低出生体质量儿(LBWI)的发生率。结果 GDM孕妇孕前BMI比较:C组的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胎儿窘迫、早产、产后出血及LBWI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GDM孕妇孕期BMI增长的比较:B1组的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1组和B1组,C1组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孕妇早产、产后出血及LBWI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该研究建议GDM孕妇孕前BMI控制在:18.5 kg/m^2≤BMI<24.9 kg/m^2,孕期BMI增长控制在:4 kg/m^2≤BMI<8 kg/m^2,可显著减少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降低胎儿窘迫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对于临床如何指导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体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我国5个省区县监测点的孕妇孕晚期及儿童满月随访数据,招募孕晚期孕妇并填写孕晚期调查问卷,前瞻观察至孕妇分娩满1个月并填写新生儿满月调查问卷,问卷中儿童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性别信息主要通过摘录医疗记录获取;根据是否发生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92例)和对照组(2 405例),最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孕产妇2 731例,随访率为100%。经数据清洗后纳入分析2 597例。控制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协变量后,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OR=2.43, 95%CI:1.65~3.56)、孕期增重过多(OR=2.18, 95%CI:1.46~3.27)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孕前BMI正常(18.5 kg/m~2≤BMI 24.9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07, 95%CI:1.27~3.37)、孕前超重或肥胖(BMI≥25.0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63, 95%CI:1.07~6.47)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结论孕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但孕期增重过多,以及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窒息发生危险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自"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嘉兴地区的围产保健监测数据库.研究对象为1995-2000年在嘉兴地区参加婚前/孕前体检且分娩单胎活产儿孕满20周的83 030名孕产妇.运用χ2检验或趋势χ2检验比较不同BMI组或其他特征人群新生儿窒息发病率的差别,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窒息发生危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为11.3%(95% CI:11.1%~11.6%).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从BMI<18.5 kg/m2组的11.0%(95% CI:10.5%~11.5%)逐渐升至BMI≥25.0 kg/m2组的12.9%(95% CI:11.6%~14.4%),自孕期体重增加<0.3 kg/wk的12.4%(95% CI:11.9%~13.0%)逐渐降至≥0.5 kg/wk的10.6%(95% CI:10.1%~11.0%).孕前BMI≥25.0 kg/m2组的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高于BMI更低组.在调整了地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产次、产前检查次数、孕期高危因素、产时高危因素、孕周和出生体重后,以BMI<18.5 kg/m2组为参照组,BMI为18.5~22.9 kg/m2、23.0~24.9 kg/m2和≥25.0 kg/m2组发生新生儿窒息的OR值分别为1.03(95% CI:0.97~1.09)、1.06(95% CI:0.96~1.16)和1.14(95% CI:1.00~1.31).进一步调整孕期增重后,上述OR值分别为1.02(95% CI:0.95~1.09)、1.01(95% CI:0.90~1.13)和1.08(95% CI:0.92~1.28).以孕期体重增加≥0.5 kg/wk组作为参照,孕期体重增加为0.3~kg/wk和<0.3 kg/wk组发生新生儿窒息的OR值分别为1.06(95% CI:1.01~1.12)和1.09(95% CI:1.02~1.20).结论 孕期体重增加<0.5 kg/wk加大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提示临床上宜对妇女孕前的BMI进行监测,并据此进行孕前指导和孕期管理,以保持合理的孕期体重,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5-2016年在桂林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单胎足月分娩的5 0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分为4组:BMI18.5 kg/m~2设为低体质量组872例,BMI 18.5~24 kg/m~2设为正常体质量组3 196例,BMI 25~28 kg/m~2设为超重组671例,BMI28 kg/m~2设为肥胖组261例。结果(1)孕前体质量:孕前肥胖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早产儿及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孕前低体质量组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2)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增幅:子痫前期、GDM、剖宫产率、LGA发生率孕期BMI增幅6 kg/m~2均高于增幅为4~6 kg/m~2及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6 kg/m~2者剖宫产率高于增幅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 kg/m~2者的SGA发生率高于增幅4~6 kg/m~2及6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影响妊娠结局,合理的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幅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指数(BMI)正常母亲不同类型孕期增重曲线特征,探讨与巨大儿关系,并提出12~38周孕期增重的适宜、临界及干预推荐范围。方法:①收集上海市1990~200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45392例。②收集上海市659例孕妇年龄、身高、孕前体重、孕期体重测量记录及其婴儿出生体重。对446例孕前BMI正常(18.2~22.6kg/m2)的母亲,按其婴儿出生体重分为A组(2.5~3.5kg)、B组(3.5~4.0kg)和C组(≥4.0kg)。③应用LMS软件,建立3组孕期累积增重百分位曲线,并根据累积增重的中位数计算孕期每周增重及每周增重速率。④据百分位研究,推导上海市孕前BMI正常母亲每周增重的推荐范围。⑤使用方差分析探讨出生体重与母亲相关因素。结果:①上海市巨大儿发生率自1999年的5.9%缓慢上升至2005年的6.6%,男婴发生率高于女婴。②孕前BMI正常的3组孕母的增重曲线呈现有规则的变化:3组孕期累积增重的中位数曲线呈平行上升,巨大儿组曲线在12周后一直高于A和B曲线。3组每周增重曲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钟形。巨大儿组开始每周增重较慢,后迅速上升,19周后高于曲线A和B。其峰值在24周达到(0.74kg/周),且高于曲线A和B。每周增重速率曲线C在13周时为9.8%,明显低于曲线A(15.2%)和B(18.2%),此后略有上升,至22周时3组曲线以相似速率持续下降(约10.3%)。③巨大儿与母亲身高、孕前体重、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有关,与胎龄和母亲年龄无关。④孕前BMI正常的孕妇孕期增重(38周)的适宜范围、临界范围和干预范围分别为12.0~15.5kg、15.5~16.9kg和>16.9kg,并列出各推荐范围的在12~38周的每周推荐值。结论:①孕前BMI正常母亲巨大儿各类曲线的特征不同于正常体重婴儿。②研制了孕前BMI正常母亲12~38周孕期增重的适宜范围、临界范围和干预范围,首次在国内研制出孕期增重的每周推荐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评价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加情况对我国北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2009年在沈阳3家医院分娩的3741名单胎妊娠初产妇,按照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4组:低体重组(BMI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kg/m2≤BMI24kg/m2)、超重组(24kg/m2≤BMI28kg/m2)和肥胖组(BMI≥28kg/m2)。按照孕期BMI增加情况分为3组:A组(BMI增加4)、B组(BMI增加4~6)、C组(BMI增加6)。Logistic回归评估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度,结果用RR和95%CI表示。结果:①和正常体重组相比,孕前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组的孕妇患子痫前期的RR分别为0.53(95%CI0.29~0.97)、2.84(95%CI2.05~3.94)和5.35(95%CI3.47~8.49);患妊娠期糖尿病的RR分别为0.35(95%CI0.16~0.78)、3.40(95%CI2.44~4.75)和4.95(95%CI2.91~7.06);剖宫产和出生大于胎龄儿(LGA)的风险也随孕前体重的增加而增加。②和B组相比,C组增加了子痫前期(RR1.85,95%CI1.40~2.44)、妊娠期糖尿病(RR1.39,95%CI1.05~1.86)、剖宫产(RR1.37,95%CI1.15~1.63)及出生LGA(RR1.98,95%CI1.44~2.73)的相对危险性,但降低了出生SGA的风险。A组降低了子痫前期、剖宫产和出生LGA的风险,但增加了早产(34周)和出生SGA的风险。结论:孕前体重指数过高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加过度可以明显增加孕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和剖宫产的风险。应加强健康教育,适度控制孕期体重,合理营养减少肥胖,对预防妊娠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妇女体重增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门诊 2 0 0 1年确定为怀孕的 1 0 2 0名妇女从妊娠开始进行追踪调查 ,观察膳食调查 3 d记录、孕前及孕期体格检查及新生儿体格检查 ,并根据孕前体重、身高 ,计算孕前身体质量指数 (BMI)。根据 BMI不同 ,将孕妇分为 4组 ,即 BMI<1 9.8、BMI在 1 9.8~ 2 6.0之间、BMI在 2 6.0~ 2 9.0之间、BMI>2 9.0。调查结果显示 :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婴儿的孕妇 ,孕期总增重平均为 1 5 kg,较以往 1 2 kg有较大的提高。孕早期体重增加很少 ,至孕 1 5 w不足 2 kg,从孕 1 7w起 ,增重明显。孕中期平均每周增重 0 .2~ 0 .9kg,孕晚期为 0 .4~ 0 .8kg。孕中期与孕晚期各周均无明显差别 ,与孕晚期增重高于孕中期的看法尚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8,(3):383-384
目的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与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分娩的200例孕妇,根据BMI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BMI≥24 kg/m~2),根据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值分为A组(△W<15 kg)、B组(15 kg≤△W≤20 kg)、C组(△W>20 kg)。比较不同孕前体重组、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组孕妇的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结果不同孕前体重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妇孕前的最佳BMI应控制在18.5~24 kg/m~2,孕期体重增加应控制在7~15kg,建议孕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态平衡,注意调整体重,从而有效降低妊娠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期不同增重范围对孕前超重足月单胎妊娠女性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该院进行规律产前检查及分娩并完成随访的86例足月单胎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按照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OM)推荐的孕期体重增长范围(5.0~11.5 kg)分为3组:A组(22例):<5.0 kg;B组(30例):5.0~11.5 kg;C组(34例):>11.5 kg.比较3组的母儿分娩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及产妇产后BMI.结果:①母儿并发症比较:C组剖宫产率、创口感染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率均明显高于A、B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比较:C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及出生身长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产后BMI比较:C组产后42天、6个月及12个月BMI值均高于A、B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不同增重范围对孕前超重足月单胎妊娠女性的分娩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妇产后体重有一定影响.美国IOM推荐的孕期增重范围(5.0~11.5 kg)适合我国孕前超重足月单胎妊娠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丹阳市妇女产后体重滞留情况,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丹阳市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和生产的467名孕产妇,分别对其孕16周、26周,产前、产后42天、6月和12月的情况进行随访,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产后体重滞留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67名孕妇孕前平均体重为(51.92±7.57)kg,孕期增重(16.09±4.60)kg,产后42天、6个月、12个月的体重分别为(62.29±9.21)kg、(58.67±8.97)kg、(55.44±9.01)kg,体重滞留量分别为(10.38±4.40)kg、(6.76±3.92)kg、(3.52±3.97)kg。方差分析显示,产后不同时间体重滞留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7.08,P0.001);不同的孕前BMI分组之间和孕期增重分组之间体重滞留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两个分组都和产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值均0.05)。孕前BMI(OR=1.075,95%CI:1.008~1.147)和月收入(OR=1.232,95%CI:1.029~1.475)是产后体重滞留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时间是产后体重滞留的保护因素(OR=0.729,95%CI:0.574~0.926)。结论孕前BMI、月收入、户外活动时长和孕期体重增加是产后体重滞留的重要因素,建议科学指导孕产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体重合理增长,避免孕期增重过多,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及产后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和治疗GDM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进行分娩或产前检查的2 069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妇孕前BMI大小分为A组(BMI18. 5 kg/m2)、B组(18. 5 kg/m~2≤BMI≤24. 0 kg/m~2)、C组(BMI24. 0 kg/m~2) 3组。对3组孕妇妊娠期内体重增长及GDM发病进行观察统计,并对各组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研究观察的2 069例孕妇中有197例出现GDM,发病率为9. 52%。且3组孕妇GDM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即C组最高,B组次之,A组最小,初步表明孕妇GDM的发病率随着孕前BMI的增加而升高。(2) A、B、C 3组孕妇中体重增长≤9 kg GDM发病率显著低于体重增长9 kg孕妇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提示孕期体重增加会增加孕妇GDM。(3) A组孕妇低体重胎儿、流产率高于B组、C组,B组孕妇正常产率高于A组、C组,C组孕妇剖宫产率、巨大胎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A组、B组,且各组中体重增长9 kg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9 kg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孕妇孕前高BMI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快会显著增加孕妇GDM的发病和增加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出现。因此控制孕妇孕前和孕期体重增长在正常范围,可降低孕妇GDM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使得孕妇获得良好的妊娠、分娩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浦口区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开展孕期保健指导。方法收集并回收浦口区《江苏省围产保健手册》,统计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等孕妇自身指标;统计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等胎儿指标;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分析孕妇消瘦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 kg/m~2)、肥胖组(BMI≥24 kg/m~2)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病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产妇资料399份,消瘦组45例,正常组292例,肥胖组62例;孕妇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均P0.05),低体重组的孕妇年龄低于肥胖组。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控制孕前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孕期体重增加现状,并探讨其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以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族产妇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714例孕产妇进行既往生育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的调查,比较分析不同民族孕妇孕期增重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乌鲁木齐市产妇孕前BMI指数为(21.63±3.68)kg/m2;孕期增重(16.89±5.82)kg;新生儿出生体重(3.30±0.51)kg;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的孕前BMI、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低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汉族(P<0.05);汉族新生儿体重分组不同,产妇的孕期增重及孕前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有关。结论: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孕前控制体重、孕期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母婴的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幅与母婴结局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产检直至分娩、符合纳入标准的GDM孕妇313名。完成孕妇情况调查表,计算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幅,参考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制定"基于孕前BMI的总孕期增重的新推荐值",将研究对象归为孕期体重增幅不足、合适、过多3组。将母婴结局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孕前BMI超重、肥胖组分别占27.16%、3.83%;孕期体重增幅不足、合适、过多组分别占44.41%、40.89%、14.70%。2、孕期体重增幅过多组较不足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χ2=8.87,P=0.01)。3、孕期体重增幅过多组较不足组的巨大儿发生率高(χ2=16.15,P0.001)。结论 1、孕前超重、肥胖是GDM危险因素。2、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幅过多易发生产后出血和巨大儿,孕前体重增幅不足可能是这两者的保护因素。3、建议制定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幅推荐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孕产妇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和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指标。结果4927例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6.5±4.3)kg,胎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402.3±381.8)g,剖宫产率为34.7%。孕妇体重增加过多组、适中组和不足组的比例分别为32.9%、53.3%和13.8%,孕前不同 BMI 各组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孕前 BMI 增加,孕期增重数值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增加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 =0.26)。分娩适宜胎龄儿3933例,孕前低体重组、孕前正常体重组、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4.0~19.0 kg、14.0~19.0 kg、11.5~17.0 kg 和8.0~16.5 kg,超过美国 IOM推荐范围,孕期体重增加的中位数(P50)分别为17.0 kg、16.0 kg、14.0和12.0 kg,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5.0kg(P50)。结论孕前 BMI、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 IOM推荐范围,做好孕期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