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情绪状态对疼痛加工的影响,以及群体情绪和个体情绪对疼痛加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通过视频来诱发被试的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积极、中性和消极),让被试观看疼痛图片和中性图片,并完成疼痛判断任务和计数任务,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s)。结果:消极情绪下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情绪(F=8.07,η_p~2=0.298,P0.05)。消极情绪比中性情绪在顶区诱发了更大的P3(360~800ms)(F=4.8,η_p~2=0.2047,P0.05)。消极情绪下疼痛图片与中性图片在颞-枕区诱发的LPC(440~540ms)波幅差异显著大于中性情绪(F=5.11,η_p~2=0.212,P0.05)。但是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对疼痛加工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对疼痛加工的影响程度相同。消极情绪促进疼痛加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情绪对变化盲视现象的影响。方法:采用3(情绪:积极/中性/消极)×3(刺激类型:出现消失类/颜色改变类/完全替换类)的混合设计,以"图片+故事"作为情绪诱发材料,选取76名被试完成经典闪烁范式的变化探测任务。结果:①情绪主效应边缘显著,F=2.96,P=0.059;②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F=22.00,P<0.001;③刺激类型和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F=6.759,P<0.001。结论:①积极情绪促进个体对变化的觉察,消极情绪阻碍个体对变化的觉察;②情绪对变化盲视的影响受到任务难度的调节。在任务难度较大时,积极情绪促进变化觉察,消极情绪阻碍变化觉察,任务难度较小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变化觉察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图片和词语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图片和词语的情绪启动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国际图片系统中的情绪图片和汉语情绪词语为刺激材料,启动正性、负性和中性情绪,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颜色Stroop判断和主观情绪的自我评定,采用2(材料类型)×3(情绪类型)的被试间设计。结果:①不同情绪类型的Stroop反应时和错误率差异显著(F=36.216,P=0.000<0.05),情绪自我评定时积极组与中性组之间差异显著,但消极组与中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②不同刺激材料类型的Stroop反应时和错误率及情绪自我评定之间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图片和词语作为情绪刺激材料都可产生情绪启动效应,尤其是积极情绪;词语具有与图片相当效应的情绪启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状态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选取来诊的抑郁症患者,根据抑郁量表得分将其分为抑郁发作组和抑郁缓解组,进行点探测实验,比较两组对不同情绪面孔图片的反应。结果:对两组被试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图片类型和被试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5.04,P=0.035),抑郁发作组对负性情绪面孔图片的反应时大于对正性情绪面孔图片的反应时;线索类型和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呈边缘显著(F=3.17,P=0.089);分别对两组被试对不同情绪面孔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抑郁发作组被试在负性一致和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均大于中性-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37;t=2.52,P=0.030);抑郁缓解组被试在各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处于抑郁发作状态的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其注意偏向表现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回避和注意脱离困难;处于抑郁缓解期的抑郁症患者没有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5.
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的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不同唤醒度的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的影响。方法:以23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序列呈现不同情绪价的图片生成不同唤醒度的复合情绪刺激和单一情绪刺激,要求被试对中性目标词进行名词判断。结果:高唤醒度复合情绪刺激条件下的名词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单一情绪刺激条件;首刺激为积极时,复合情绪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单一情绪刺激条件。结论:高唤醒度条件下,相比于单一情绪刺激,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起阻碍作用,另外,首刺激在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的影响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对状态共情与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视频诱发情绪,采用情绪自评问卷、共情反应量表、同伴评定量表和助人行为题目对9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通过视频诱发情绪有效,观看正性电影的个体其积极情绪反应显著高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24.17,P0.001),其负性情绪反应显著低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93.36,P0.001);(2)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得分与状态共情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助人时间呈边缘显著负相关(P0.08),与助人金钱相关不显著;(3)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正向预测状态共情(β=10.80,P0.001),负向预测助人时间(β=-0.64,P0.05)。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个体消极情绪水平越高,越容易引起共情;个体积极情绪水平越高,越愿意花费时间帮助他人。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关情绪的大脑皮层加工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为探讨皮层对场景情境与面孔表情诱发情绪的不同加工机制,采用常见的图片视觉刺激诱发方式,组织了16名青年学生(7男9女,平均年龄27±3)参与情绪诱发实验;记录了被试观看场景情境和面孔表情两类图片(各分积极、消极和中性3种)、进行情绪体验与判别时的脑电信号;对比了不同情绪图片刺激下枕叶事件相关电位(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以及各个脑区的激活情况,并应用幅值均方根(RMS)做了全脑ERP幅值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面孔图片刺激下的N1(170 ms)幅值大于场景图片(P=0.031),P2(250 ms)幅值小于场景图片(P=0.010),分别体现了面孔加工的特异性和复杂场景的再加工机制;在场景图片刺激下,具有优先加工特点的消极情绪能够比积极和中性情绪诱发出更明显的N1成分(P=0.019),而积极(P=0.008)和消极(P=0.008)情绪均能在P2时刻获得比中性情绪更多的再加工;此外,全脑ERP幅值对比显示图片刺激的激活区主要为枕叶,而负责情绪调控的额叶在N1和P2时刻被明显激活。上述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差异充分说明场景情境图片与面孔表情图片诱发情绪时大脑皮层的加工机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在消极情绪背景下内隐情绪调节对注意瞬脱的影响。方法:选取50名大学生,随机等分为启动情绪控制调节目标的调节组和未启动的非调节组,采用情绪性操作诱发被试的消极情绪,通过词语搭配任务启动情绪控制调节目标,比较两组被试对注意瞬脱任务两个靶刺激(T1和T2位置上的数字)的反应正确率。结果:在完成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后,调节组被试的内隐消极情绪得分低于非调节组[(1.98±0.56) vs.(2.05±0.40),P=0.044]。当T2在T1呈现后的200~500 ms内呈现时,两组被试对T2的正确报告率均显著下降,调节组对T2的反正正确率低于非调节组被试,表现出更明显的注意瞬脱效应[Lag4:(86.12%vs.92.92%),P<0.05;Lag5:(93.56%vs.98.48%),P<0.05]。结论:消极情绪背景下大学生启动情绪控制目标能降低内隐消极情绪体验,同时表现出更强的注意瞬脱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度对不确定决策风险偏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58名大学生进行一个E-Prime编程的金钱赌博游戏实验,记录被试的赌博选择类型和反应时,对其选择"赌"与"不赌"的比率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情绪效价和唤醒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3.817,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积极情绪下,处于低数额唤醒度下的被试比高数额唤醒度者更倾向于做冒险决策(P0.01);消极情绪状态下亦如此(P0.05);而在中性情绪和无情绪唤醒的控制组条件下,两者差异均不显著(P0.05);(2)唤醒度和不确定决策选择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4.234,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数额唤醒度条件下,处于风险决策的个体比处于含糊决策的个体更倾向于做冒险的决策(P0.05);而低数额唤醒度下,两者的差异不显著(P0.05);(3)效价与不确定决策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4)效价、唤醒度和不确定决策的三阶交互作用也不显著(P0.05)。结论:个体的不确定决策风险偏好受情绪效价和唤醒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个体在积极情绪低唤醒条件下,会作出更多冒险决策;而在消极情绪高唤醒条件下,决策者会比较谨慎,作出风险规避的决策;在高唤醒条件下,相比于含糊决策,当个体面对风险决策时,决策者会更倾向于作出冒险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考试焦虑程度的大学生个体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方法:本实验随机抽取402名某高校本科在读学生,采用考试焦虑量表并对其进行集体施测,选取高考试焦虑被试和低考试焦虑被试各35名。采用经典点探测任务、实验任务来探讨高低考试焦虑个体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结果:1当词语类型为负性情绪词语,高、低考试焦虑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t=-3.13,P<0.01);2当词语类型为正性情绪词语,低考试焦虑组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t=5.57,P<0.01);高考试焦虑组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和对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2.07,P>0.05);3高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词语类型的注意偏向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5.56,P<0.05);低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词语类型的注意偏向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28.38,P<0.01)。结论:1高、低考试焦虑者对负性情绪信息均存在注意偏向;2高考试焦虑者对正性情绪信息不存在注意偏向,低考试焦虑者表现出对正性情绪信息的注意解除;3高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低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通过数字减法任务诱发大学生的状态焦虑,采用点探测和线索-靶子任务,分别将情绪词置于线索和靶子位置,比较状态焦虑大学生和正常大学生对靶刺激反应的差异。结果:正常组大学生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实验前和实验后差异不显著;状态焦虑组大学生实验后的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实验前(t=-5.595,P0.05)。点探测任务中,词语类型与被试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4.103,P0.05),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词条件下靶刺激的反应时比中性词条件下的更短,而正常大学生在两类词语条件下对靶刺激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线索-靶子任务中,线索类型、词语类型、被试类型三者交互作用显著(F=47.478,P0.05),状态焦虑组大学生在负性有效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短于负性无效条件下的反应时,正常组大学生在负性有效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负性无效条件。结论: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其注意一旦被负性信息捕获,就难以从中解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消极情绪对任务切换的作用,并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完成任务切换时正确反应时的差异.方法:由广告招募的31名非心理系大学生参与实验.通过前期评定,将从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筛选出的40张图片(包括中性和消极图片)作为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诱导图片;按照任务线索范式(包括重复任务和切换任务)编写任务切换实验程序,来分析消极情绪、性别因素对任务切换的作用(由正确反应时衡量).结果:最终有效样本30个.方差分析表明,情绪状态对任务切换中正确反应时的主效应显著[F(1,27) =2.40,P=0.011],在消极情绪下正确反应时长于中性情绪下正确反应时[(660.1±118.0) msvs.(595.0±79.0) ms];性别对正确反应时的主效应显著[F(1,27) =2.56,P=0.002],男生正确反应时短于女生[(565.0±46.0) ms vs.(663.9±89.0) ms].结论:消极情绪延缓了任务切换;男性在任务切换中正确反应时更短,表现更优异.  相似文献   

13.
情绪与认知方式对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以及认知方式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以192名大一学生为被试,采用文本材料为刺激材料来启动积极和消极情绪,然后让不同认知方式和情绪状态的被试进行决策判断,实验采用2(情绪类型)×2(认知方式)的被试间设计。结果:①情绪的主效应非常显著,由消极情绪诱发的被试与由积极情绪诱发的被试,最终的决策结果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②认知方式对情绪和决策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它调节着两者关系的强度。结论:对决策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情绪,认知方式与情绪对决策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负性情绪刺激引发神经内分泌反应与注意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考察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个体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反应与其注意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测定刺激前后56名健康女大学生主观情绪感受、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比较负性情绪图片和中性对照条件下的注意成绩。结果:1.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可以诱发明显的负性情绪,被试收缩压(101.1±8.4/104.4±9.1,t=2.34,P<0.05)、舒张压(62.9±8.8/66.1±9.2,t=2.22,P<0.05)、唾液皮质醇(3.38±2.26/4.41±3.22,t=2.30,P<0.05)水平明显上升;2.与中性对照组相比,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第1分钟(601.0±83.4/556.4±92.3,t=3.02,P<0.01)、2 ̄4分钟注意成绩较高(1700.1±271.4/1616.6±221.8,t=1.99,P<0.05);3.相关分析表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水平与被试第1分钟注意成绩呈正相关(r=0.30,P<0.01);而皮质醇变化水平与第1分钟注意成绩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引发的交感神经系统和HPA轴反应与个体的认知成绩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不同自我管理水平2型糖尿病(T2DM)患者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成分和时程特征。方法: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问卷(SDSCA)筛选出高、中、低自我管理水平患者各63例,应用点探测任务考查不同类型的刺激图片和呈现时间时患者注意偏向的成分和时程特征。结果:刺激呈现500ms时,高自我管理水平组在线索一致条件下,对正性图片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对负性图片的平均反应时[(597.8±185.5)ms vs.(626.0±186.6)ms,P0.01],高自我管理水平组负性注意偏向值和负性指向指数均0[(-22.5±79.0)ms、(-26.6±74.5)ms,P0.05或P0.01];中自我管理水平组负性脱离指数0[(17.2±60.3)ms,P0.05];低自我管理水平组正性脱离指数0[(-22.6±74.8)ms,P0.05]。刺激呈现1250ms时,中自我管理水平组正性指向指数0[(14.9±54.4)ms,P0.05]。结论:自我管理水平不同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主体情绪状态下,个体对情绪图片加工的眼动特点。方法:选取3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主体情绪状态:积极、消极)×2(图片情绪模式:积极、消极)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通过情绪视频诱发被试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使用ASL504型眼动仪记录被试观看不同情绪图片(积极、消极各4张,选自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的眼动情况,眼动分析指标包括总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瞳孔直径、凝视次数。结果:被试在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时的平均注视时间长[(0.51±0.13)s vs.(0.46±0.11)s;P<0.01]、瞳孔直径小[(4.7±0.8)mm vs.(5.2±0.9)mm;P<0.001]、注视次数少[(27.3±6.2)vs.(30.0±8.0),P<0.05],观看积极图片较消极图片的总注视时间长[(14.7±3.1)s vs.(12.5±3.9)s;P<0.01],平均注视时间长[(0.51±0.14)s vs.(0.46±0.10)s;P<0.01],凝视次数多[(844.4±114.1)vs.(806.9±207.6);P<0.001],瞳孔直径小[(4.4±0.6)mmvs.(5.4±0.8)mm;P<0.001]。在瞳孔直径、总注视时间、凝视次数三个指标上,主体情绪状态和图片情绪模式对图片信息加工产生交互影响。结论:个体处于积极和消极情绪状态下观看情绪图片的眼动模式不同,且主体情绪状态与图片情绪模式对图片加工具有协同作用,这在眼动指标上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情绪性Go/Nogo任务,探究了内隐和外显情绪刺激条件下反应抑制的差异及其对大学生冲动性行为的影响。方法:运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对随机抽取的84名在校大学生的冲动性水平进行了测量。采用情绪性Go/Nogo任务比较被试在不同情绪刺激条件下,按键或不按键反应的错误率和反应时。所得数据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1)高、低冲动两组在普通任务中的反应时(F=1.53,P0.05)、错误率(F=0.98,P0.05)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外显任务中,高冲动组比低冲动组有更短的反应时(F=6.63,P0.05)、更高的错误率(F=5.68,P0.05);(2)在内隐任务中,高、低冲动两组在中性图片背景下的反应时(F=0.41,P0.05)、错误率(F=2.38,P0.05)均没有显著差异;在负性图片背景下,高冲动组的反应时短于低冲动组(F=7.82,P0.01),错误率高于低冲动组(F=4.67,P0.05);(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显任务反应时与无计划冲动性呈负相关(r=-0.312,P0.05),内隐任务中的负性图片反应时、错误率分别与无计划冲动性呈正相关(r=0.333,0.323;P0.05)。结论:高冲动者更易受到内隐和外显负性情绪刺激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反应抑制功能的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在恐惧情绪、厌恶情绪和愉悦情绪唤醒条件下是否存在注意偏向及其程度的差异。方法:按照学校人数10%的比例从某军校各医学相关专业中选取大学生96名(男生60人,女生36人;年龄18~22岁),采用情绪唤醒影片启动被试的情绪(恐惧、厌恶、愉悦),利用E-prime编程程序让被试执行情绪词汇颜色命名任务(包括积极、中性、消极情绪词汇),记录被试命名情绪词汇所需反应时。结果:相比于对中性情绪词汇的颜色命名任务反应时,恐惧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积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均缩短[(648±118)ms vs.(743±124)ms,(683±123)ms vs.(743±124)ms;均P0.05];厌恶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缩短[(579±86)ms vs.(720±101)ms,P0.01];愉悦情绪唤醒被试对积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缩短[(634±122)ms vs.(716±141)ms,P0.01]。厌恶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短于恐惧情绪唤醒被试[(579±86)ms vs.(648±118)ms,P0.05]。结论:青年人在恐惧情绪、厌恶情绪和愉悦情绪唤醒条件下均出现了注意偏向,在恐惧情绪条件下,对积极情绪信息也表现出注意偏向。厌恶情绪唤醒条件下对消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的程度更深。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自我反省视角对改善个体消极情绪的影响。方法:依据情绪类型(愤怒/尴尬)和自我反省视角(自我抽离/自我沉浸)将96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分为四组,通过回忆一段经历启动情绪,因变量为操控前、后被试情绪强度的变化。结果:自我反省视角的主效应显著,自我抽离组个体的情绪差值显著低于自我沉浸组个体,情绪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情绪类型和自我反省视角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个体回忆过去经历时采用自我抽离视角能够调节情绪体验强度,自我抽离比自我沉浸更能有效管理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与安全基地启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被试,探究不同启动条件下个体创造性的差异。进一步随机选取120名大学生被试,使用情绪启动技术探究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结果:1依恋启动组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认识启动组(t=11.647,P0.001);2安全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非安全型(F=26.647,P0.001);3积极情绪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中性情绪(F=13.744,P0.001);4依恋类型与情绪交互作用显著(F=5.074,P0.05)。结论: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都能够提高个体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