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脑血流灌注特点,分析脑血流变化规律。方法:选择8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出生体质量分为A组(≥1 500 g)和B组(<1 500 g)各40例,另选择40例足月新生儿为足月儿组,分别于出生72 h内测量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早产儿组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低于足月新生儿组,且B组Vs、Vm均低于A组(均P<0.05);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速度比值(S/D)、R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豆纹动脉的Vs、Vd、Vm、S/D、RI均明显低于足月儿组,B组豆纹动脉的Vs、Vd、Vm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敏感反映脑血流的灌注状态,对评估脑损伤程度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父母身体健康,母亲妊娠期无发热、感染史及接触毒物史,未曾服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等类药物。妊娠22周、25周及30周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22周、25周时胎儿大血管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仅显示动脉导管走形迂曲(图1),左心室内见3mm强回声光点;30周时大血管短轴切面及动脉导管弓切面,位于主动脉弓略下方肺动脉分叉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指的是未足月就出生的新生儿,由于在母体中发育时间不足,各个组织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而容易存在多种疾病症状[1].很多早产儿存在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问题,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并建立新的呼吸后,肺血管扩张,增加肺部血流量灌注.胎儿出生后,动脉导管会自动发生功能性关闭,如果72 h后仍未关闭,则形成动脉导管未闭(PDA)....  相似文献   

4.
患肺透明膜病(HMD)早产儿呼吸器治疗期间所出现的肺部病变,作者称之为支气管-肺损害(BPD)。作者回顾了57例HMD早产儿胸片,比较左右肺的异常。其中15例婴儿(Ⅰ组)未发生动脉导管未闭(PDA),另42例发生PDA的婴儿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评价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80例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根据治疗情况分为两组,动脉导管闭合组59例采用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组21例采用封堵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同组患儿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参数、心脏血流动力学。结果两组患儿分娩方式和性别对比无差异(P0.05);动脉导管闭合组患儿胎龄、压差、峰值流速、出生体重明显大于动脉导管未闭组,LA/AO值、动脉导管直径明显低于动脉导管未闭组(P0.05)。治疗后动脉导管闭合组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e'/a'比值、E/A比值明显升高,LA/AO比值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动脉导管未闭组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e'/a'比值、E/A比值、LA/AO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压差、流速明显提高,动脉导管直径明显缩小(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评估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封堵术治疗后心脏功能、结构变化情况,同时还具有无创、实时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动脉瓣狭窄(PS)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超声诊断方法。材料和方法:超声测量16例PS+PDA及16例单纯PS患儿的主动脉瓣口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及流速时间积分(VTI)。除常规在胸骨旁短轴切面扫查外,应用二维、彩色及脉冲多普勒于胸骨旁肺动脉分叉切面,胸骨上主动脉弓长轴切面以及剑突下短轴切面探查PDA。结果:16例PS+PDA患儿检出PDA12例,漏诊4例。PS+PDA的主动脉瓣口Vp略高于单纯PS患者。结论:探查PS患儿胸骨旁肺动脉分叉切面,胸骨上主动脉弓长轴切面以及剑突下短轴切面有助于发现PDA。PS患儿主动脉瓣口Vp增高时提示可能存在PDA。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05例超声诊断110015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邓东安侯传举迟永辉韩秀敏张玉威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超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445.1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VSD+PDA)临床并不罕见。两种畸形并存,常以一种畸...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占第2位,开胸手术结扎已成为治疗本病常规方法。自1967年porstmann最早应用导管技术闭合未闭的动脉导管以来,国外先后已有200余例报告.国内目前仅有个别医院开展,我院自1988年3月以来,共治疗5例,取得较满意结果,现初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特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封堵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选用合适封堵器和治疗方法,术后24 h、1、3、6个月时以心脏超声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特殊类型PDA 23例,其中:①形态特殊型12例,包括细小型5例,4例成功,1例5 F导管无法通过PDA放弃介入治疗;粗大型3例;动脉瘤型2例;特殊投照体位2例,均成功封堵.②合并其他畸形2例:合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右位心1例,均成功封堵.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6例成功.④外科术后再通1例,未封堵.结论 特殊PDA采取不同的诊疗策略,大多可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时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11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中对8例在动脉导管未闭经AmplatzerPDAoccluder关闭前后进行了完整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包括Qp、Qs、Pp、Ps相关心腔大血管压力测定及术前,术后2DDoppler血流速度及△P等检测,临床和胸片等随访。结果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时,当未闭动脉导管经介入法封闭后,左室-主动脉间的△P有显著降低,11例中仅1例实施了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AV)。结论 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时,在封堵术关闭前所测定的代表瓣膜狭窄程度的△P被明显高估,是否需要对主动脉瓣狭窄进行干预应该由动脉导管关闭后所测定的△P来决定  相似文献   

11.
加垫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武警山东总队医院外一科马延新杨奎忠项继舜杨祖兴(济南250101)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涤纶垫卷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非紫绀型心脏病之一,1988~1995年,我院采用加垫结扎法治疗,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未闭为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已成为本病主要的治疗手段。我院近年来手术治疗107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107例,男28例,女79例。年龄最大31岁,最小4岁,平均12.3岁。 二、临床病象:本组术前均有心悸、气短,76%的病人幼年时期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及出生后半年内检查发现心脏杂音,成年患者均因活动后心悸、气短或体检时偶尔发现心脏杂音。由于未闭动脉导管粗细,有无肺动脉高压及合并其它内脏畸型,临床征象即有差异,详见附表。  相似文献   

13.
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其中7例经手术、1例经升主动脉造影证实,现将确诊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8例中,男、女各4例,年龄6~48岁,平均23.9岁。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显示内径为0.5~0.9cm的未闭动脉导管者6例;未显示者2例:其中1例根据左房、左室内径增大、肺动脉和其分支内径增宽以及室壁活动幅度增强等间接征象,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超声表现,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因听诊闻及心脏杂音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出生后的48h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5例特殊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回顾性分析胎儿期超声检查,均未提示动脉导管形态及连接存在异常。结果 5例新生儿的超声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动脉主干与降主动脉之间可见瘤样管腔相连通,一端连于肺动脉主干后外侧,一端连于降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开口端可测及舒张期为主的连续性负向血流频谱,舒张期血流峰速约(2.16±0.41)m/s;降主动脉开口端可测及较低速的血流,血流峰速约(0.56±0.27)m/s。6~12个月后复查,肺动脉主干与降主动脉之间连通管腔消失,主动脉-肺动脉分流消失。结论该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可能是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连接异位,但可以自行闭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 700例早产儿行颅脑超声检查,分析早产儿不同程度颅内出血的超声表现,以及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1)早产儿颅内出血患病率:1 700例早产儿颅内出血277例,发病率16.29%,其中912例男早产儿中出血患儿146例(16.0%),788例女早产儿中出血患儿131例(16.6%),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胎龄32周(833例)和≥32周(867例)的早产儿颅内出血者分别为171例(20.5%)和106例(12.2%)。与胎龄32周早产儿比较,胎龄≥32的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P 0.05); 3)出生体质量1 500 g(639例)和≥1 500 g(1 061例)早产儿颅内出血分别为136例(21.2%)和141例(13.2%);与出生体质量1 500 g早产儿比较,出生体质量≥1 500 g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P 0.05)。结论低胎龄早产儿和低体质量早产儿颅内出血患病率较高,床旁颅脑超声为早期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筛查及监测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前后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资料与方法选取出生72 h后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早产儿60例,其中出生体重<10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30例,出生体重1000~1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关闭3~6 d后复查。用超声心动图测算患儿动脉导管关闭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比值(E/A)、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与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比值(E′/A′)、E/E′、Tei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心室各节段射血分数。分析相关参数变化以及与动脉导管内径、分流速度的相关性。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与超低出生体重儿组动脉导管关闭后LAD、LVEDD、E/E′、Tei指数、LVEDV、LVEDVI及LVMI明显减低(P<0.05),E/A、E′/A′明显增高(P<0.05);LVEF、左心室各节段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儿LAD、LVEDD、LVEDV与动脉导管内径呈正相关(r=0.574、0.642、0.661,P<0.05),LVMI与动脉导管分流速度呈正相关(r=0.264,P<0.05)。结论两组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后左心内径缩小,左心室功能较闭合前改善。早产儿动脉导管内径、动脉导管分流速度是影响左心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各有其优缺点。我们对1987年3月至1997年3月收治动脉导管未闭130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讨选择每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男37例,女93例。年龄1~57(10.3±8.0)岁。体重9~72(25.8±14.2)kg。幼年时反复肺炎,劳力性心慌、气短62例。无明显症状,只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而求治的68例。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有连续性杂音109例,两期杂音6例,仅有收缩期杂音13例,仅有舒张期杂音2例,P2…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的个体化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微创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收治的55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超声及放射造影检查,对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和形态作出评估,并针对不同特点选择个体化方案,进行介入封堵、腋下小切口或胸膜外结扎等微创治疗。结果55例患者全部治愈。1例出现声音嘶哑,其余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导管再通等明显并发症。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微创治疗有介入封堵和腋下小切口手术等不同方式,而介入治疗创伤更小、风险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但是,一些直径较粗的或特殊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仍需手术治疗。因此,个体化微创治疗能使两者优势互补,使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丁守良  张磊  张华  马兰香  赵妮 《武警医学》2007,18(10):761-763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全组病例93例,年龄2~46岁,体重7~65 kg,男42例,女51例,PDA直径1.0~19 mm,肺动脉压力18~110 mmHg,PDA封堵器的大小4~30 mm,术前B超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弓处造影,均选用国产封堵器.结果 1例因PDA<1 mm而放弃,92例成功,根据造影结果结合B超数据选择合适大小封堵器,即刻造影部分有分流并闻及杂音,15 min造影1例仍有少量分流并能听到杂音,但1天后杂音消失.57例经半年以上随访,5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1例术后1月发生贫血现象. 结论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老年动脉导管未闭(PDA)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和规律性。方法:应用CDE检查155例中老年PDA,寻找CDE特征和规律性,所有病例均经心血管造影对照,并行经皮穿刺PDA封堵术介入治疗。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估测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测量PDA肺动脉端直径进行统计学相关检验,观察CDFI估测中老年PDA直径的准确性。结果:根据CDE特征对所有中老年PDA患者全部做出正确诊断,中老年PDA的CDE特征和规律性明显:①M型超声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93.5%)、左心室(51.6%)内径不同程度增大,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增大;②所有患者CDFI均显示过动脉导管左向右五彩镶嵌分流束血流信号;③根据CDFI测量PDA肺动脉端分流束血流信号宽度判断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对照,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01);④中老年PDA合并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明显增多,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78.7%)、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1.3%)、三尖瓣关闭不全(34.8%)、肺动脉瓣关闭不全(30.3%);⑤中老年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明显增多(46.5%);⑥中老年PDA患者女性(83.9%)明显多于男性(16.1%)。结论:中老年PDA的CDE特征和规律性明显,CDE对中老年PDA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