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肺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4例卡波西肉瘤中3例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多个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纵隔、腋窝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双侧胸腔积液,1例主要表现为结节;1例淋巴瘤为单发肿块,病灶内可见坏死及空气支气管征,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3例肺癌均为明显强化的孤立肿块,腺癌为形态不规则的外周型肿块伴肺内转移,鳞癌和小细胞癌为中央型肿块,前者可见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及病灶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后者纵隔及病灶侧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3例病灶侧均可见胸腔积液。结论:艾滋病合并肺内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肺活检病理证实的6例COP患者的CT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CT表现为多发斑片状含气实变影6例,主要分布在双肺下叶、胸膜下区和沿支气管束走行,6例有磨玻璃样变,2例伴有肺结节,4例伴有肺间质改变,常多种表现混合存在。结论:COP最常见的CT表现是肺实变和磨玻璃样变。肺实变多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或胸膜下的分布特征,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胸部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资料,分析肺内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肺外影像表现。结果:2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中,15例肺内病变表现为大叶性肺炎,5例表现为斑片结节,2例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常见伴随征象包括:小叶间隔增厚(12例)、小叶内网状影(11例)、铺路石征(6例),少数可见晕征(3例)、反晕征(1例)、小叶中心性结节(1例)、支气管壁增厚(2例)、支气管牵引性扩张(1例)。所有病变均未见坏死或空洞。肺内病变分布:累及单肺19例,双肺3例;累及上肺区6例,下肺区13例,上、下肺区同时受累3例;外周分布12例,支气管血管周围分布4例,弥漫分布6例。10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伴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影像表现以大叶性肺炎最多见,典型者表现为斑片状实变伴空气支气管征,多合并磨玻璃密度影,常伴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网状影及铺路石征等间质受累表现,可见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MALT淋巴瘤CT表现.结果 (1)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9例,其中多发实变5例,多发肿块结节合并间质性改变3例,多发磨玻璃影1例;(2)实变影11个病灶,均见扩张“空气支气管征”,3例跨叶分布;结节共41枚,其中分叶34枚,边缘模糊31枚,胸膜下分布27枚,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11枚,“细支气管征”或“空泡征”28枚;肿块9枚,均为分叶状,边缘模糊7枚,“空气支气管征”7枚.结论 肺MALT淋巴瘤常表现为两肺多发实变、结节和肿块,扩张“空气支气管征”对诊断有提示意义;多发分叶状肿块和跨叶分布的实变,多发的胸膜下或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伴“细支气管征”或“空泡征”的分叶状结节,应考虑MALT淋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sarcoidosis)的多排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6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36例结节病患者中,仅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6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肺内浸润者25例,仅见肺内浸润无淋巴结肿大者5例;肺内表现:肺内小结节沿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下分布者19例,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者16例,实变影17例,"磨玻璃影"3例,蜂窝变10例。淋巴结表现:双肺门、上纵隔右下气管旁、气管隆突下分布多见,平扫CT值均匀,增强扫描呈中度以上明显强化。结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不规则结节影是肺部结节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该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的高分辨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6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高分辨CT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26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状影、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增厚、小叶内间质增厚、胸膜下间质增厚、界面征、牵引性支气管扩张、肺小叶变形、蜂窝状影等征象,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部分病例磨玻璃影明显吸收,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增厚、小叶内闻质增厚有所减轻,但蜂窝状影、牵引性支气管扩张、肺小叶变形无改变。结论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状影、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增厚、小叶内间质增厚、胸膜下间质增厚、以及界面征等征象可能为可逆改变,而牵引性支气管扩张、肺小叶变形、蜂窝状影为不可逆改变。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改变的高分辨cT表现对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志勇  郑昊宇  张巍 《武警医学》2020,31(9):774-777
 目的 分析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的高分辨率CT征象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 对192例经病原学证实的单一病原体肺炎患者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原学将其分为细菌性肺炎组(n=84,43.8%)、病毒性肺炎组(n=58,30.2%)和支原体肺炎组(n=50,26.4%),对三组肺炎的临床资料、病变部位和CT征象进行比较。结果 细菌性肺炎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均显著高于病毒性和支原体肺炎(P<0.05);支原体肺炎白细胞计数高于病毒性肺炎(P<0.05);在病变分布上,病毒性肺炎多呈多肺叶(40/58,69%,P<0.05)和肺外周分布(39/58,67.2%,P<0.05);支原体肺炎多呈多肺叶(28/50,56%,P<0.05)和肺下叶分布(31/50,62%,P<0.05)。在CT征象上,细菌性肺炎肺实变(48/84,57.1%,P<0.05)和含气支气管征(41/84,48.8%,P<0.05)多见;在磨玻璃影和碎石征方面,病毒性肺炎(分别为30/58,51.7%和26/58,44.8%)和支原体肺炎(分别为31/50,62%和19/50,38%)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者上述征象均较细菌性肺炎多见(P<0.05);另外,病毒性肺炎间质增厚多见(32/58,55.2%,P<0.05);支原体肺炎支气管壁增厚多见(29/50,58%,P<0.05)。结论 细菌性肺炎主要表现为片状实变影常伴含气支气管征,病毒性肺炎主要表现为多叶外周性分布的磨玻璃影伴碎石征及间质增厚,支原体肺炎主要表现为双下肺分布为主的间质性炎性反应伴细支气管壁增厚。  相似文献   

8.
【摘要】中国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临床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严重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OVID-19的高分辨CT演变特点:①病灶呈多发性、双侧性分布,以胸膜下及两下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多见。②早期以胸膜下斑片状、结节状、团状、节段或亚段性磨玻璃影(GGO)多见,常见血管充血增粗穿行,也可表现为GGO合并实变及纤维化;进展期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发展为双肺多叶受累的GGO与实变影,小叶间隔增厚及纤维化,也可呈“铺路石征”,常见支气管充气征及血管穿行;重症期双肺弥漫性病变,呈“白肺”,常见支气管充气征及血管穿行;吸收缓解期可见病灶范围缩小,伴较多纤维化病灶。CT演变特征可为早期诊断与鉴别、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时防控、诊疗决策及治疗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分期与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HRCT图像,HRCT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病灶分布、范围、形态、密度、实变、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等。结果 COVID-19胸部HRCT主要表现可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恢复期:1)早期双肺散在、多发斑片状、节段或亚段性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周或胸膜下分布为主,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及血管增粗穿行;2)进展期病灶范围融合增大,累及多个肺段、肺叶呈"反蝶翼"征,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少数出现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或小空洞;3)重症期:双肺弥漫GGO合并实变影,见支气管充气征,可至"白肺";4)恢复期病灶范围缩小,实变灶逐渐消失,部分残留纤维条索影。结论 COVID-19患者胸部HRCT具有特征性表现,其中以双肺外周、胸膜下散在磨玻璃影(GGO)最具特征,可进展至双肺实变或"白肺",治疗后病灶可吸收或残留条索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肺癌的肺内转移途径及其CT表现。方法 3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肺癌肺内转移患者均接受了胸部常规CT扫描,随后,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4例肺癌肺内转移患者中,血道转移见于18例,CT表现为肺内结节或肿块影;淋巴道转移4例,CT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及小叶间隔的不规则形或结节状增厚;支气管播散5例,CT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结节状或不定形实变影;混合性转移7例,包括4例血道转移伴淋巴道转移,2例支气管播散伴淋巴道转移以及1例血道转移伴支气管播散,CT表现为多种病灶混合存在。结论 CT扫描能鉴别肺内转移瘤与原发肺癌,并能判定其转移途径,因此,它有助于尽早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胸部HRCT资料。结果:2组的刺激性干咳症状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肺炎多沿胸膜下分布,多累及双侧、多个肺叶,与支原体肺炎病变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磨玻璃+细网格影(铺路石征)、磨玻璃内斑点状实变影、树雾征、支气管管壁增厚、血管增粗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CT多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支气管充气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合临床及胸部HRCT可提高对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的高分辨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的高分辨CT表现,并与慢性嗜酸性肺炎和寻常型间质性肺炎进行鉴别。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1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高分辨CT表现。结果1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的高分辨CT表现如下:(1)肺内多发斑片状肺实变影和磨玻璃影(n=8),其中肺实变影中见支气管充气征(n=5)。(2)肺内多发小结节影和不规则线状影(n=7)。(3)肺内多发斑片状肺实变影和磨玻璃影伴小结节影和不规则线状影(n=3)。(4)细支气管扩张、壁增厚伴周围肺实变影(n=6)。(5)肺内肺实变影和磨玻璃影呈游走性(n=3)。结论高分辨CT可以更好地显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的病理改变,并使其能与慢性嗜酸性肺炎和寻常型间质性肺炎在影像上进行鉴别,也为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活检提供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树芽征在诊断支气管肺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树芽征”(tree-in-bud sign)是常见的胸部CT征象,在胸部CT表现为小叶中央型结节影和与之相连的数条线形分支影,多分布在胸膜下3~5mm肺野内,直径2~4mm[1]。“树芽征”与次级肺小叶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有关。终末细支气管位于次级肺小叶的核心,直径<1mm,正常情况下CT或HRCT不显影。病理状态下,细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或者管腔阻塞,HRCT则表现为小叶中央型结节和线形分支影,即“树芽征”。“树芽征”最初被用于描述结核感染沿支气管播散时的CT表现(图1),但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逐渐意识到“树芽征”并非为结核感染独有,凡是累及小气道…  相似文献   

14.
肺Wegener肉芽肿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定  吴平 《放射学实践》2006,21(4):350-352
目的:总结肺部Wegener肉芽肿在CT上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6例病理证实的肺部Wegener肉芽肿病变进行CT扫描,分析病变的分布、形态、内部结构、肺血管、胸膜及支气管的改变。结果:6例均为多发病灶,可见短毛刺及小空洞,其中3例(50%)出现磨玻璃征,2例可见支气管壁增厚及扩张,1例还可见支气管狭窄导致肺不张。结论:肺Wegener肉芽肿的CT扫描主要表现为多发的胸膜下结节、肿块及楔形实变,1个病例中可多种表现并存。  相似文献   

15.
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和HRCT表现特点 ,表现类型以及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2 4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 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主要包括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单发和多发结节、肿块样实变及渗出性改变等 5种形式 ,分为肺炎肺泡、结节、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粟粒和混合型等 5种类型 ,其中混合型最多见 (Ρ <0 .0 5 )。HRCT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不规则增粗、肺小叶内结节和实变、肺小叶核增粗和间隔增厚、毛玻璃样改变及囊性变等 7种形式 ,肺内病变分布以双侧、下叶多见 (Ρ <0 .0 5 )。结论 多种表现形式并存是肺继发性淋巴瘤CT表现的重要特点 ,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常规CT以及HR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差异,分析HRCT的特异性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7例,先采用常规CT进行扫描,其中将肺部有渗出病变为CT阳性组,肺部无渗出病变患者为CT阴性组2例。然后针对CT阳性患者对病灶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得出所有病灶HRCT图像。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放射学诊断》1,推荐将CT影像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和转归期,对不同期的HRCT及常规胸部CT的影像表现分别比较分析,找出影像表现差异。结果HRCT及常规CT影像学均表现为单侧肺或者双侧肺中外带肺野或胸膜下磨玻璃样病灶,分析常规CT及HRCT所有病灶中,病灶分布情况如下右肺上叶17例,右肺中叶18例,右肺下叶23例,左肺上叶19例,左肺下叶19例,其中双下肺分布25例(占71.4%),背侧分布26例(占74.3%)。形态特征磨玻璃,部分性或全实性,细网格、铺路石征,结节伴晕征,长轴与胸膜平行,空气支气管征,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增粗血管”征象。其中磨玻璃影、“细网格、铺路石”征象、结节伴晕征、“增粗血管”征象虽然在常规CT中可以显示,但HRCT通过薄层及三维重建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这种征象,其P值分别为0.006、0.008、0.042、0.035(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RCT较常规CT扫描更能精确的显示出NCP的影像学细微特征,HRCT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确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腺癌肺转移的CT和HR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旨在提高对腺癌肺转移的认识。方法: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和CT资料完整的腺癌肺转移瘤77例,对其进行了CT和HRCT分析。结果:腺癌肺转移具有肺小叶间隔增厚不光滑,有网状、串珠样改变。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不光滑,双肺或一侧肺叶、肺段多发的结节,沿肺小叶间隔、小叶间隔旁、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叶裂和胸膜下,广泛分布。多数同时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胸膜转移等征象。结论:肺小叶间隔、支气管-血管束、结节、肺门、纵隔和胸膜异常等征象相互组合是腺癌肺转移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儿童细菌性肺炎坏死性肺炎(BPNP)与支原体肺炎坏死性肺炎(MPNP)的CT影像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0月于我院诊断为BPNP与MPNP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BPNP组63例,MPNP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BPNP组患儿的平均年龄小于MP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肺坏死表现及分布、实变区域、肺不张、支气管壁改变、肺间质改变、胸腔积液、液气胸及胸膜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肺门淋巴结肿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NP组多采用胸腔闭式引流、胸膜纤维剥脱术及支气管胸膜瘘修补术,而MPNP组多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胸腔穿刺及肺叶切除术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BPNP患儿的平均年龄小于MPNP,两者的临床治疗方式及CT影像表现有各自特点。BPNP多为单侧多叶实变伴坏死,坏死囊腔较大、多融合,常伴中大量胸腔积液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胸部CT扫描资料。结果:病变主要位于肺外周、胸膜下或沿支气管分布,双肺散在或弥漫分布6例,局限性病灶8例,其中病灶位于肺下叶和/或中叶(舌叶)7例,右上叶4例,左上叶(除舌叶)1例。病灶呈大小不等结节影6例,单发类圆形肿块影2例,以空洞为主的病灶4例,小片状或大片状融合实变影5例,网结状影2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高分辨力CT扫描显示树芽征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肺叶外周单发或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结节伴或不伴空洞影、小片状或大片状实变影、网结状影及"树芽征",艾滋病患者CT扫描一旦出现此类征象,应高度警惕伴有真菌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AC)与肺炎的CT征象特点,提高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2例炎症型BAC及20例肺炎的CT征象。结果炎症型BAC主要分布于肺外带胸膜下,CT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背景下的斑片状实变影,常伴空泡征、病理性含气支气管征及血管征、"卫星"腺泡结节、胸膜凹陷征及分叶征,一般无胸膜增厚;而肺炎常分布于中下肺叶,少见磨玻璃样密度、空泡征、病理性含气支气管征、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无"卫星"腺泡结节,慢性肺炎常可见邻近胸膜增厚。炎症型BAC与肺炎均不易引起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CT检查对炎症型BAC与肺炎的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