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胸部CT表现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新冠肺炎的年龄、性别、临床病史、流行病学病史及胸部CT资料。结果:26例中,普通型19例,其中2例表现为单个磨玻璃结节或双肺多个磨玻璃影,达到出院标准时结节或磨玻璃影未见明显改变;13例病变磨玻璃影多次检查均表现为逐渐吸收;4例磨玻璃影范围先扩大,并新增肺实变或磨玻璃病灶,后期病灶再逐渐吸收变淡。重型或危重型7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首次复查3例CT表现为病变轻度吸收,4例病灶较前增多、密度增高;继续复查肺内病灶均表现为少许吸收,且开始向纤维化转归,但达到出院标准时病变仅大部吸收或向纤维化陈旧病灶发展。结论:新冠肺炎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过程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能对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价,并为研究新冠肺炎的病理机制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胸部HRCT资料。结果:2组的刺激性干咳症状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肺炎多沿胸膜下分布,多累及双侧、多个肺叶,与支原体肺炎病变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磨玻璃+细网格影(铺路石征)、磨玻璃内斑点状实变影、树雾征、支气管管壁增厚、血管增粗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CT多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支气管充气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合临床及胸部HRCT可提高对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床边胸部DR的动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7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床边DR按时间段进行描述分析。结果:87例中,男64例,女23例;年龄37~89岁,中位年龄66岁;合并基础疾病56例,其中以高血压最常见。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及淋巴细胞减少多见。2例出院,69例住院(15±8)d后死亡。87例均为双肺受累,影像表现以实变影及实变混合纤维网格影为主。住院1~3 d以实变影为主,但磨玻璃影为所有时间段内比例最高;4~6 d磨玻璃影明显减少,实变及纤维网格影增多;7~9、10~12、 12 d均以实变、实变与纤维网格影混合为主。各时间段DR评分均 21分,且经过治疗后DR评分变化不大。结论:床边DR是一种针对危重型新冠肺炎的可行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其动态表现提示危重症患者病变严重且持续。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时期CT特征及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提高对NC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COVID-19患者的CT资料,对其急性期、恢复期(重症期)CT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NLR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例COVID-19中,普通型38例,影像上急性期表现以肺中外带、磨玻璃影为主,恢复期肺内病灶治疗后5例(13.16%)完全吸收,18例(47.37%)明显吸收,15例(39.47%)部分吸收;重型11例,急性期表现为双肺广泛的磨玻璃影和(或)大片状实变影,恢复期明显吸收的7例(63.64%),部分吸收的4例(36.36%);危重型7例,急性期亚实变、实变为主混合磨玻璃影,恢复期明显吸收的1例(14.29%),部分吸收的3例(42.86%),死亡3例,且均为重症期,呈“白肺”改变。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NLR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急性期、恢复期(重症期)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普通型以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状阴影为主,部分实变,重型、危重型以亚实变、实变为主,影像表现多样。治疗后普通型患者多明显吸收,重型、危重型患者多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NRL、T淋巴细胞计数对早期识别NCP重型、危重型患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齐战元  袁涛  全冠民  王颖杰   《放射学实践》2012,27(4):386-389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近中期CT演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发热后1个月内86次CT资料,分析其肺部病变出现、进展及吸收时间和影像特点。结果:肺部病变发生时CT表现主要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胸腔积液等。CT复查表现分为3组:完全吸收组4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在6~13d(平均11.25d)吸收;明显减轻组29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减轻或缩小,胸腔积液减少或消失;进展组2例,1例发热后第10天进展为ARDS,另1例合并真菌感染,复查后表现为实变及空洞扩大。2例远期复查中1例第73天仍浅淡磨玻璃密度影,1例第90d遗留少许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性结节及少许索条影。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肺部病变多在发热后3天内出现,2周左右完全或部分吸收,部分病例中期复查可见间质性病变,危重症患者早中期CT即可见病变迅速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近中期CT演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发热后1个月内86次CT资料,分析其肺部病变出现、进展及吸收时间和影像特点.结果:肺部病变发生时CT 表现主要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胸腔积液等.CT复查表现分为3组:完全吸收组4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在6~13 d(平均11.25 d)吸收;明显减轻组29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减轻或缩小,胸腔积液减少或消失;进展组2例,1例发热后第10天进展为ARDS,另1例合并真菌感染,复查后表现为实变及空洞扩大.2例远期复查中1例第73天仍浅淡磨玻璃密度影,1例第90d遗留少许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性结节及少许索条影.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肺部病变多在发热后3天内出现,2周左右完全或部分吸收,部分病例中期复查可见间质性病变,危重症患者早中期CT即可见病变迅速进展.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提高X线胸片和CT诊断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水平.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肾移植后CMV患者的X线胸片和CT表现.结果: 肾移植后CMV肺炎8例X线胸片表现为磨玻璃影和实变影,3例胸片正常;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磨玻璃影最为常见,并与其它影像学表现合并存在,主要与实变影和多发性小结节样影合并存在;磨玻璃影在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两侧肺分布.10例患者有多发性小结节样影;8例患者有多发实变影;5例并发有少量胸腔积液和小叶间隔增厚.结论: 肾移植后CMV肺炎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住院治疗期间其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和变化特点.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且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102例,根据临床分型分为重症组44例(重型39例、危重型5例)与普通型组58例.收集入组病例年龄、症状、合并基础疾病、病原学检测、病程、影像学检查等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甲型H1N1流感肺炎治疗前后影像变化,探讨其转归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患者临床及治疗前后影像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结果:轻症12例,病变仅限于1个肺叶内,表现为片状磨玻璃密度影,临床以流感样症状为主,治疗后9例完全吸收,3例基本吸收。重症6例,病变累及单侧2个或双侧2个肺叶的片状阴影,以肺实变为主,临床表现为重症肺炎,治疗后1例炎症基本吸收,2例部分肺叶病变基本吸收,部分肺叶病变吸收后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另3例炎症吸收后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危重症7例,表现为双肺广泛分布的大片状实变影和/(或)磨玻璃密度影,临床表现为病情危重,治疗过程中3例病情存在反复,无明显吸收;4例治疗后炎症部分吸收并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以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状阴影为主,影像表现多样,治疗后轻症者多完全吸收,重症及危重症者多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初诊CT特征性表现,以及与流感病毒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8例新冠肺炎及10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CT资料,分析2组肺内感染病灶的位置、分布、密度及形态。结果:2组病变分布方式(单肺分布、胸膜下分布、沿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当胸部CT出现双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或伴实变、有小叶内间隔增厚呈网格状表现,提示新冠肺炎。出现支气管壁增厚、树芽征、病灶沿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伴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新冠肺炎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艾滋病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该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艾滋病PCP确诊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资料及特点。结果 :例1首次胸片及CT检查示双肺随机分布的多发斑片状、大片状渗出性高密度影,伴磨玻璃密度渗出影;抗渗出治疗1周复查,病变进展至双肺弥漫渗出伴实变。例2初次CT检查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渗出及部分实变影,伴间质渗出改变;抗感染抗病毒治疗5 d复查CT,双肺渗出无明显吸收,肺实变显著进展,范围扩大,大量纵隔气肿。例3双肺弥漫性多发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以肺门为中心向心性实变、背侧实变,左侧少量胸腔积液。结论:艾滋病PCP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对临床诊断有较好地提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在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 2020年2月16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2例经核酸检测确诊为妊娠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低剂量CT应用及影像特点。由2位影像医师独立评价CT图像质量,采用5分法进行评分。以≥3分为临床诊断可接受。并记录CT辐射剂量,包括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观察肺部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特征及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结果 12例妊娠合并新冠肺炎患者中,咳嗽8例,发热4例,胸闷2例,呼吸困难、腹泻各1例。所有患者CT主观图像质量评分3~4分,平均3.46分,完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CTDIvol为1.13~4.31 mGy,平均3.02 mGy。DLP为34.48~75.29 mGy·cm,平均55.48 mGy·cm。E为0.48~1.05 mSv,平均0.78 mSv。胸部CT表现单肺病变5例,双肺病变7例。磨玻璃影1例,实变影1例,磨玻璃合并实变影7例,条索影1例,磨玻璃、实变及条索影共存2例。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低剂量CT扫描在妊娠合并新冠肺炎中的应用是完全可行的,CT主要表现为双肺斑片状、片状磨玻璃合并实变影,积极有效治疗可完全康复,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影像学诊断。资料与方法 搜集13例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以及胸片和CT检查资料,对其胸片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X线胸片早期表现基本正常或仅表现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其中4例在3-7d内复查胸片,病灶发展迅速,可见磨玻璃影和大片状实变影,弥漫分布于两肺野内;CT主要影像学表现有两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影13例,小结节影9例,斑片状实变影8例及小叶间隔增厚7例等,其中以磨玻璃影最为常见,并通常与其他影像学表现混合存在。结论 X线胸片是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最基本的检查方法。CMV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尤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和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64例确诊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CT影像学早期、进展期、吸收期影像学特点。结果: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54.55岁,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84.37%),常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98.44%) ,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及下降(100%),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79.69%),血沉加快(75%)。COVID-19的 CT 表现多为双肺多叶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实变,实变及条索影,以双肺胸膜下分布为主。肺部病变CT早期显示磨玻璃影(61.53%),磨玻璃影伴实变(19.23%),斑片状实变(8. 97%),大片实变影(10.25%);进展期磨玻璃影(4.58%),磨玻璃影伴实变(38.17%),斑片状实变(12.21%),大片实变影(20.61%),纤维条索影(23. 66%);吸收期CT表现磨玻璃影(3.22%),磨玻璃影伴实变(23.03%),斑片状实变(9.68%),大片实变影(23.39%),纤维条索影(34. 68%)。结论:COVID-19的CT影像学表现早期双肺胸膜下多发淡薄的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双肺多发、弥漫磨玻璃影伴实变,进一步发生实变,病变严重者出现“白肺”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纤维条索影,吸收期病变由多发、弥漫转变为局限,见较多纤维条索影,部分可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15.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一旦由重型进展为危重型其死亡率明显升高,而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更高[1]。俯卧位通气已经成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适时恰当、合理运用俯卧位通气治疗能够降低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死率[2、3]。近期我科对1例老年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效果明显,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现将该患者的护理过程和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源性肺水肿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影像学差异,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心源性肺水肿误诊为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3例病变均呈两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其中1例病灶融合并呈大片实变影,2例可见部分磨玻璃密度病灶分布于肺野外带(胸膜下);3例均可见小叶间隔增厚...  相似文献   

17.
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依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7例确诊的孕产妇(孕妇4例,产妇3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中,围产期妇女6例,重症型5例,危重型2例,占住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1.3%(7/520),占重症及危重型患者的9.2%(7/76)。影像学表现特点:病变分布于双肺下叶5例;病变形态呈大片状影4例,呈小片状影5例;病变呈较高密度实变影5例、磨玻璃影4例;合并单侧或双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6例;治疗后,肺部病变大片密度较高实变影在短期内有明显吸收,淡薄影磨玻璃密度影完全吸收。结论:孕产妇是发生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危险群体,特别是围产期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双肺中叶(舌叶)及下叶大片状或小片状密度较高实变影,多伴有胸腔积液,积极有效治疗可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艾滋病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该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艾滋病PCP确诊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资料及特点。结果:例1首次胸片及CT检查示双肺随机分布的多发斑片状、大片状渗出性高密度影,伴磨玻璃密度渗出影;抗渗出治疗1周复查,病变进展至双肺弥漫渗出伴实变。例2初次CT检查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渗出及部分实变影,伴间质渗出改变;抗感染抗病毒治疗5 d复查CT,双肺渗出无明显吸收,肺实变显著进展,范围扩大,大量纵隔气肿。例3双肺弥漫性多发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以肺门为中心向心性实变、背侧实变,左侧少量胸腔积液。结论:艾滋病PCP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对临床诊断有较好地提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并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55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双肺云雾样、磨玻璃状改变43例(占78.18%),双肺呈磨玻璃影伴索条状及网状影18例(占32.73%),表现为碎石路征14例(占25.45%),合并有散在斑片影、局限性肺气肿、结节灶、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6例(占10.91%)。结论双肺云雾样、磨玻璃状改变、网状磨玻璃影及碎石路征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特征性表现,CT出现上述表现时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肺炎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26例恶性肿瘤继发金葡菌肺炎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26例CT表现常为多种类型影像混合存在,其中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影最常见,分别为16例(61.5%)和15例(57.7%),其他影像表现包括:结节影10例(38.5%),肺气囊3例(11.5%),索条影7例(26.9%),胸腔积液11例(42.3%).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继发金葡菌肺炎与普通患者在临床及影像表现上有所不同,其CT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无法从影像学上与其他肺炎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