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5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6.4%;2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分男生组均显著高于女生组(t=2.158,P0.05;t=2.009,P0.05),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男生组显著高于女生组(t=2.483,P0.05);3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父母教养不当的初中生易出现心理问题,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x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文化水平、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263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15%;2不同性别中学生强迫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组明显高于低年级组;3除父母情感温暖、父母偏爱外,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纬度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为有针对性的展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湖南省3个地区6所学校的670名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检出率为57.14%;2留守儿童男生与女生在敌对和心理不平衡上差异显著(t=2.17,2.71,P0.05);3监护人为母亲的儿童在抑郁上的得分要低于监护人为父亲、祖父母的且差异显著(F=2.90,P0.05);4父母的打工年限会对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等产生影响(F=3.09,2.94,P0.05)。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有57.02%的学生总均分≥2分,即存在轻度以上心理问题,有7.76%的学生总均分≥3分,即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有0.90%的学生总均分≥4分,即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2~-0.33,P0.01),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r=0.14~0.53,P0.01)。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影响很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高中生群体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7名重庆地区留守儿童施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 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留守儿童的强迫、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性别差异显著(t=-2.020,-2.187,-2.151,-2.247;P<0.05);②留守儿童的偏执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年级差异显著(F=3.051,4.160;P<0.05);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与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父母同伴依恋各难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P<0.05);④留守儿童的父亲疏离、同伴信任、同伴疏离、母亲疏离和父亲信任共同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为25.9%(P<0.05).结论 通过调节父母、同伴依恋状况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研究西双版纳傣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方法 运用父亲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58名傣族和汉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傣族和汉族初中生,父亲、母亲在养育方式的4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一致的趋势;在情感温暖因子上傣族初中生母亲的得分明显低于汉族母亲(t=2.17,P<0.05);傣族男生和女生在母亲的情感温暖、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上达到了显著(t=-2.10,1.93;P<0.05),但汉族男生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傣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F=5.55,5.96;P<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惩罚严厉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F=5.45,7.61;P<0.01;F=9.64;P<0.001),但汉族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傣族和汉族的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15所初中的2265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3.47%;2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父亲职业是农民、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68,82.119,11.035,13.956,84.731,79.218,7.172;P0.05);3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53,-25.108,-20.663,-18.947,-14.508,-11.480,-14.474,-19.018;P0.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状况(是否是单亲家庭)、同伴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结论初中生自杀意念与多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网络成瘾测验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Scale,TADS)对246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6.4%;2中学生准网络成瘾者检出率为17.9%,网络成瘾者检出率为2.1%;3网络成瘾组心理问题检出率(46.9%)高于正常组(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网络成瘾量表分与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过度使用网络对于心理健康有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是否单亲家庭等不同家庭情况的士兵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情况,探讨士兵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军区基层部队随机选取的310名士兵进行测验。结果①单亲家庭的士兵获得的来自母亲的拒绝与否认显著高于完整家庭的士兵;②独生子女士兵获得的来自父亲的惩罚、严厉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士兵,获得的来自父母的偏爱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士兵;③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士兵的心理健康的各项目总均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士兵的心理健康的各项目总均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①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士兵父母更有可能采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②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士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学习投入量表(LES)对藏族初中生982人进行整群施测。结果:1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得分分别为(2.132±2.110)和(3.309±3.261);男生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4.169,P0.01),而女生学习投入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4.024,P0.01);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总分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47.820,40.563;P0.01);2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439(P0.01),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学习态度因子;3藏族初中生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拒绝和否认、母亲偏爱因子共同解释学习投入变量自我和谐的16.4%的变异。结论: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监狱成年男性罪犯早年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选取的189名监狱罪犯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与正常人比较:监狱罪犯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正常组(t=-4.58,-4.44;P<0.01),而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父亲的过度干涉、母亲的偏爱因子分也高于正常组(t=2.67,4.15;P<0.01);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比较:监狱罪犯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父亲(t=19.06,7.39,12.52,5.79;P<0.01),而惩罚与严厉因子得分低于父亲(t=15.1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监狱罪犯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t=2.27~7.28;P<0.05或<0.01)。结论监狱罪犯早年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极端化倾向,对子女缺乏情感关爱,而更多采用惩罚、拒绝否认及过干涉与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且双亲教养方式存在严重分歧,是犯罪心理障碍形成的危险因素。男性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监狱男性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犯罪预防与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使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87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1)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2.2%,中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2.7%。男性服刑人员的SCL-90中的所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13.048~22.961,P0.01);(2)男性服刑人员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其SCL-90总分及各因子相关显著(P0.05)。回归分析显示,温暖理解(FSS1)、过分干涉(FSS3)、过度保护(FSS6)和惩罚严厉(MSS4)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642,0.892,0.420,0.126;P0.01);惩罚严厉(FSS2)、偏爱被试(FSS4)和干涉保护(MSS2)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03,-0.305,-0.072;P0.01)。结论 :男性服刑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初中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对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初中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和孤独量表(UCLA)对263名初中独生子女进行测试。结果1母亲情感温暖因子(β=-0.38,P0.001)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β=0.2,P0.01)可以有效地预测初中独生子女的孤独感;2母亲情感温暖因子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具有交互作用(b=0.1,P0.05);3把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按中位数分成高、低分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表明母亲情感温暖在父亲惩罚严厉水平低时对孤独感的影响比在父亲惩罚严厉水平高时的影响大(β低分组=-0.556,P0.001;β高分组=-0.239,P0.01)。结论父亲惩罚严厉的水平高会降低母亲情感温暖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在今后研究中也要充分认识到父亲在家庭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中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创造力倾向的相关性。方法:整群随机抽取136名高中生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和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进行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不同年龄段的父亲因子Ⅱ、因子Ⅲ、因子Ⅴ、母亲因子Ⅰ、因子Ⅳ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8,3.83,3.12,3.50,5.54;P0.05);不同父亲职业的母亲因子Ⅳ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4,P0.05);2不同父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中生想象力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1);3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母亲因子Ⅰ、因子Ⅱ与创造力量表总分间呈正相关(r=0.18,0.32;P0.05)。结论:母亲的温暖理解、干预过问和尽力照顾有利于高中生创造力倾向的形成;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有利于高中生想象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非独生与独生子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探讨影响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为改善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济宁市100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等。结果:1005名中学生中有483名(48.1%)为非独生子女,522名(51.9%)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强迫、焦虑、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精神病性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独生子女(t=2.717,3.139,2.219,2.382,2.224,2.002,2.278;P0.05)。非独生子女SCL-90得分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得分得分呈负相关(P0.01);与父亲和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呈正相关(P0.01);与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正相关(P0.01);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P0.01)。家庭因素对非独生子女SCL-90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是保护因素(P=0.007),父母拒绝否认是危险因素(P0.01)。结论: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存在较多心理问题,如强迫、焦虑、抑郁等,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母的理解和情感温暖有利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初中生学业拖延现状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成就动机的关系,为减少初中生学业拖延提供依据。方法:在贵州省遵义和六盘水两地区共选取360名初中生,采用拖延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在学业拖延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得分(t=2.31,P0.05);城镇高于农村(t=3.23,P0.01);学业拖延与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存在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2、0.159、0.340,P值均0.01),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10、-0.218,P值均0.01);学业拖延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负相关(r值为-0.402,P0.01);成就动机在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与学业拖延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Ps0.05)。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成就动机与学业拖延关系密切,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通过成就动机影响初中生学业拖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内抽取2940名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对其施测一般资料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结果①广东籍贯组在惩罚严厉因子上父亲、母亲得分和拒绝否认因子上父亲得分都低于非广东籍贯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647,-3.012,-2.434;P0.05);②短期外居组(5年)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父母得分都低于长期外居组(5年),而惩罚严厉因子上母亲得分高于长期外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0,-2.784,2.343;P0.05);③不同文化程度下,父亲除过分保护因子,母亲除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籍贯和文化背景、移居时间长短以及文化程度对农民工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高中生562人.结果 高中男生与父母离异学生心理症状显著高于女生与父母非离异学生;女生体验到的父母双方情感温暖理解(F1,M1)显著高于男生;父母双方的惩罚严厉(F2,M4)、父亲的拒绝否认(F5)以及过度保护(F3)则显著少于男生;父母离异学生体验到较少的父母亲的温暖理解,较多的母亲的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M4)、父亲拒绝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因子(F3)、父母亲是否离异以及父亲惩罚严厉(F2)是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指标.结论 高中男生与父母离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关注,父母否定的、惩罚式的消极教养方式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