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文通过对2653名大一新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描述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状况,并探究虐待经历与家庭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及一般信息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64.8%、17.38%、22.58%、80.44%及70%。父母婚姻状况稳定是避免儿童期虐待的保护因素,父母虐待经历及父母赌博是儿童期虐待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虐待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因素对其有重要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从哈尔滨市4所高校选取475名大学生,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的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测查,其中CTQ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负向预测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S)(β=-0.38、-0.52);情感忽视和性虐待负向预测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β=-0.35、-0.31);躯体忽视负向预测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G)(β=-0.23);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正向预测抑郁(β=0.78、3.20)。POS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性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21~0.029);DES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躯体虐待、性虐待与抑郁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7~0.040);ANG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抑郁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6~0.019)。结论: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能与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一般情况调查表对5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8例进行测查。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4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情感虐待(Waldχ2=9.163,P0.01),情感忽视(Waldχ2=4.750,P0.05),性虐待(Waldχ2=4.519,P0.05),躯体忽视(Waldχ2=4.602,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期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是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435名儿童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目的 :调查中国儿童的儿童期虐待情况。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自评量表对 4 35名儿童测评。结果 :在被调查的 4 35名儿童中 ,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发生率分别为 4 5 .1%、32 .4 %、2 5 .5 %和 99.5 %。在儿童期虐待严重程度方面 ,除男性儿童较女性儿童有更严重的性虐待和儿童期虐待总分 (分别为 5 .92± 2 .2 2和 30 .2 7± 6 .8;5 .5 5± 1.34和 2 8.87± 6 .0 7)外 ,余两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还显示儿童期虐待通常是数种虐待类型同时存在。结论 :在本研究样本中 ,儿童期虐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356名高中生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高中生的儿童期虐待情况。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自评量表对356名高中生测评。结果在被调查的356名高中生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发生率分别为77.0%,33.4%,23.3%和98.5%,其中男性高中生不同程度性虐待发生率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5.2%,3.8%)。在儿童期虐待严重程度方面,除男性儿童较女性儿童有更严重的性虐待(5.76±1.83和5.25±0.82)外,余两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还显示高中生儿童期虐待通常是数种虐待类型同时存在。结论儿童期虐待在高中生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学生大五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374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和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儿童期虐待、性别、年龄、民族、独生子女、宗教信仰、亲属精神病、躯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有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神经质与情感虐待、忽视、外人虐待、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呈正相关,与性别、独生子女呈负相关(Beta值=0.055~0.207,-0.051~-0.049;P<0.01);外向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年龄和家庭经济呈负相关(Beta值=-0.040~-0.217,P<0.05);开放性与年龄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52~-0.073,P<0.05);友善性与情感虐待、外人虐待、忽视、性别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61~-0.141,P<0.05);谨慎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虐待、躯体健康和家庭关系呈负相关(Beta值=-0.052~-0.130,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具有明显影响,躯体健康状况和家庭特征也是影响其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学生抑郁症症状水平与儿童期创伤经历的关系。方法对抑郁症组39名大学生进行抑郁症症状的评定,同时发放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给正常组77名大学生发放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重度抑郁症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显著偏高(t=2.506,3.117;P均0.05),轻中度抑郁症组情感忽视的HAMD得分显著偏高(t=2.831,P0.05);情感虐待因子、性虐待因子分别进入抑郁症症状水平与焦虑症症状水平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42和0.372)。结论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症症状水平的重要因素,性虐待则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焦虑症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城乡儿童虐待、外显自尊及内隐自尊的差异状况。方法使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和生日数字偏爱测验,对168名城市儿童和177名农村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在农村小学儿童中,男生的躯体虐待(t=2.561,P=0.011)、躯体忽视(t=2.377,P=0.019)和情感忽视(t=2.474,P=0.014)情况均比女生严重。城市男生与女生间没有差别;②城市四年级儿童的情感虐待现象比五年级儿童严重(F=3.574,P=0.034)。农村各年级儿童间的虐待现象没有差别,但四年级儿童的外显自尊比五、六年级儿童高(F=3.597,P=0.029);③生源地与性别会共同影响儿童的躯体忽视情况,生源地与性别、年级会共同影响儿童的性虐待情况;④性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能反向预测农村儿童的外显自尊,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能反向预测城市儿童的外显自尊;⑤外显自尊与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关系密切,内隐自尊与性虐待、躯体忽视之间关系密切。结论生源地不同时,不同年级及不同性别儿童的虐待和自尊情况有所不同,并且城乡儿童外显自尊的预测指标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强迫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Ⅳ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PDQ+4筛查,筛查阳性后再用PDI-Ⅳ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IQ-SF)测查OCD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结果:有32例OCD患者共病人格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除性虐待、情感忽视外,情感虐待(Wald x2=6.428,P<0.05)、躯体忽视(Wald X2=4.608,P<0.05)、躯体虐待(Wald x2=5.031,P<0.05)三因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其中情感虐待(b=1.021,exp(b)=2.776)和躯体忽视(b=0.617,exp(b)=1.853)两因子的回归系数(b)均>0、比值比(OR)=exp(b)均>1,而躯体虐待(b=-1.435,exp(b)=0.238)的回归系数(b)<0、比值比(OR)=exp(b)<1.结论: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和躯体忽视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而躯体虐待则可能不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成年男性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与儿童期受虐的关系,为家庭暴力行为的成因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独访谈及问卷评估(冲突策略问卷与儿童期虐待简式问卷),结合当地公安司法部门、妇联等机构备案登记存在严重家庭暴力的资料,对四川省绵阳市某社区38例严重躯体施暴者与38例非施暴者根据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基本一致配对进行研究。结果:①严重躯体施暴组年龄集中在18~29岁(65.8%);②严重躯体暴力组儿童期虐待问卷各分量表分值及量表总分均高于非暴力组(P<0.05);③严重躯体暴力组目前躯体虐待及躯体虐待严重程度、情感虐待、性虐待分量表分值均高于非施暴组(P<0.05),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④严重躯体施暴组的CTQ-SF躯体虐待分量表分值与CTS-2躯体虐待分值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男性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对其成年后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严重躯体施暴者存在其他施暴形式,包括情感虐待与性虐待,单一的施暴形式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1.
儿童期虐待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低于元虐待:总分[(15.56±3.64)分与(17.70±3.72)分,t=3.73,P<0.001],11~12岁年龄组的学校情况因子分低于9~10岁组[(4.94±0.76)分与(5.17±0.63)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呈负相关(r=-0.159~-0.410,P<0.05或P<0.01).躯体虐待对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201,t=-2.124~-2.433,P<0.05);情感虐待对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9~-0.207,t=-2.141~-2.723,P<0.05或P<0.01).忽视和性虐待对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0~-0.273,t=-2.236~-3.441,P<0.05和P<0.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VEGF和NGF、儿童期创伤、失眠与抑郁症的关系及儿童期创伤与抑郁严重程度间可能的中介作用。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将纳入的51名抑郁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中心的61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2)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28项简版儿童期创伤量表(CTQ-SF)、阿森斯睡眠量表(AIS)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睡眠及儿童创伤史进行评估;(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浆VEGF、NGF水平。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血浆VEGF水平显著升高(t=2.957,P0.05),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得分、HAMD-24总分、AIS总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t=39.275,9.962,6.521,4.857,3.032;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情感虐待(OR=12.836,P0.01)、失眠(OR=10.637,P0.01)可能是抑郁症患病的危险因素;(3)中介分析显示,失眠在情感虐待与抑郁严重程度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情感虐待和失眠可能是抑郁症患病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大学生群体中修订对儿童虐待的认知量表(PCMS),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为测量大学生对儿童虐待的认知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方法:选取555名大学生,将其平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n=277)用于条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部分(n=278)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与内部一致性检验;以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为效标检验效标效度;2周后随机选取其中57名被试进行重测以检验重测信度。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剩余28个条目,分为心理虐待、躯体虐待、童工、忽视及性虐待5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问卷结构拟合良好(χ~2/df=1.63,CFI=0.912,TLI=0.901,RMSEA=0.048,SRMR=0.059)。CTQ-SF的心理虐待、躯体虐待和忽视3个维度得分分别与PCMS的心理虐待、躯体虐待和忽视3个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2~0.15,均P0.0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92,5个维度的α系数为0.55~0.84;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5个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76~0.91。结论:修订的对儿童虐待的认知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作为测量儿童虐待认知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并探讨国内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代际传递的特点,为家庭暴力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线索调查的方法,结合当地派出所、妇联等机构提供的存在家庭暴力的备案登记资料,筛选入组暴力家系施暴者(AP)136例,无暴力家系施暴者(ANP)93例,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P)105例,无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NP)198例,比较不同家系来源家庭暴力施暴行为代际传递的形式特点。结果:AP组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性虐待分及儿童期虐待总分、目睹家庭暴力分均高于其他三组。NAP组在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分和目睹家暴分均显著高于ANP和NANP组。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与儿童期遭受各型虐待分及总分、目睹家暴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国内社区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存在代际传递现象,但儿童期目睹家庭暴力成年后更容易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而儿童期经历家庭暴力不一定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某市儿童童年期创伤经历和行为问题,并探讨单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和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248例单亲家庭儿童及346例完整家庭儿童进行评定和对照。结果 1单亲家庭的儿童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总得分上均高于非单亲家庭(t=4.119,11.869,3.175,10.790,15.170,14.746;P0.05);2单亲家庭男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女生除违纪维度外,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单亲家庭。结论单亲家庭更易造成童年期的创伤体验,容易引发行为问题,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创伤史及孤独特质与执行功能失常的关系。方法: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评估湖南两所高校2757例大学生的儿童期创伤情况,根据Bernstein等人定义中-重度虐待暴露的阈值定义有无儿童期创伤史,选出有、无创伤史的学生各63例和93例,使用孤独症谱系障碍问卷(AQ)、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执行功能失常问卷(DEX)测量孤独特质、抑郁水平和执行功能失常。最后,将问卷得分上下27%作为高低分组的界限定义不同类型的创伤组和孤独特质组。结果:高、低情感虐待组,高、低躯体虐待组,高、低性虐待组,高、低情感忽视组,高、低躯体忽视组以及高、低孤独特质组之间的执行功能失常问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高变量组的执行功能失常问卷得分均高于低变量组。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创伤问卷的情感虐待、孤独症谱系障碍问卷得分、SDS得分对执行功能失常问卷得分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7~0.32,均P0.05)。中介分析表明,SDS得分是情感虐待与DEX得分、孤独特质与DEX得分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95%的可信区间分别是0.05~0.32和0.07~0.55。结论:儿童期创伤史与孤独特质正向预测执行功能失常,且抑郁在情感虐待与执行功能失常、孤独特质与执行功能失常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在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用PDQ“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做筛查和问卷测查,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IV)做半定式查询。结果: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共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117人,大学生38人,检出率1.21%,劳教人员79人,检出率13.17%。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27、0.20、0.31、0.24,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16、0.23和0.12,P〈0.05)。性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正相关(r=0.15,P〈0.05)。躯体虐待进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9.29,P〈0.01);情感忽视进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4.24,P〈0.05)。结论:躯体虐待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情感忽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共病轴I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半定试检查OCD患者共病轴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的情况,确定共病轴I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测查OCD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结果有25例OCD患者共病轴I心境障碍和或焦虑障碍。OCD共病轴I障碍除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外,只有性虐待(Waldχ2=4.036,P0.05)1个因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其中性虐待b=1.813,exp(b)=6.131,exp(b)95%的C.I.为(1.045~35.960),性虐待因子的回归系数(b)0,比值比(OR)=exp(b)1。结论 OCD患者童年期的性虐待是OCD共病轴I心境障碍和或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虐待儿童(Child maltreatment)一般是指父母或监护人故意地并非偶然地对16岁以下儿童施以或允许施以躯体和情感伤害,或忽视必需监护的行为。一般可分为躯体虐待(abuse)和忽视(neglect)。前者包括造成了可见的躯体或情感损伤、严重的毁容、躯体器官的功能损害或丧失,甚至致死。性虐待亦属躯体虐待。后者是指忽视孩子的食品、衣物、住所、教育、医疗保健、个人卫生  相似文献   

20.
心理咨询师儿童期虐待和生活事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咨询师儿童期虐待与生活事件的特点以及"受伤的治疗者"的涵义。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生活事件量表(LES),选择90名心理咨询师为研究组,60名非心理咨询师为对照组。结果:两组被试在躯体虐待上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咨询师在童年虐待各个因子得分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婚姻状况的咨询师在正性事件刺激量上得分差异显著(P<0.05);学历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童年总创伤(P<0.05,0.01,0.001,0.05,0.01)显著负相关;不同家庭住址的咨询师在躯体忽视(P<0.01)、正性事件刺激量(P<0.05)上得分差异显著。咨询师负性事件与童年虐待多项评定结果显著相关。结论:与非心理咨询师相比,心理咨询师没有经历更多的童年创伤,但其主观感受高于前者;这可能与其激活了内在的"治疗者"原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