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281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的相关问题,以提高疗效。方法选择嵌顿时间在12~24 h之间,一般情况良好的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281例试行手法复位。患儿仰卧,臀部垫高30~40°,屈髋、屈膝,术者于患儿右侧用左手握持疝囊颈部,右手四指于疝囊底部向腹股沟管方向挤压,吸气时持续均匀用力,同时左手放松。呼气时右手停止用力,左手固定内环,以防回纳疝内容物再次突出。此法反复多次进行,直至疝内容物全部还纳。结果 281例复位成功268例,占95.3%。结论只要严格掌握复位适应症及禁忌症,手法正确,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腹股沟斜疝嵌顿为外科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患者通过手法复位而免除手术痛苦。我院收治1例嵌顿疝患者,通过手法复位而造成假性复位,延误诊治,而致肠坏死。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23岁,患右侧腹股沟斜疝多年。因斜疝嵌顿3小时收住院,疝囊较小,触诊约有枣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腹股沟区神经阻滞下小儿嵌顿疝手法复位的效果.方法 选择105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年龄3个月~3岁,ASAⅠ或Ⅱ级,据体征和辅助检查判断均无疝内容物坏死.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患儿在神经阻滞下手法复位,B组(67例)在镇静剂下手法复位,观察两组患儿在15 min内,复位三次以内的成功率、并发症、患儿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A组患儿复位成功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安静、无哭闹,B组患儿痛苦、挣扎,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股沟区神经阻滞用于小儿嵌顿疝手法复位成功率高,患儿痛苦小,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学龄前儿童腹股沟嵌顿疝无法手法复位患儿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6年10月之间收治的不能以手法复位治疗的腹股沟嵌顿疝学龄前患儿,以腹腔镜下疝内容物还纳、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5.3±15.3)min,而总体住院时间为(3.3±0.3)d。在手术后切口恢复良好,并未发生阴囊水肿、睾丸疼痛,也未出现缺血性坏死。术后随访至今无隐匿疝、切口疝及疝复发病例。结论:学龄前儿童嵌顿疝若无法手术复位,可采取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嵌顿疝是疝气较严重的一种,可以引起肠坏死主要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变硬、不能回纳、有触痛,是疝气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况.嵌顿内容物为肠管时,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烧、烦躁不安.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如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疝.探讨嵌顿疝手法复位治疗时间及效果.方法:回顾28例嵌顿疝患者的诊断治疗资料.结果 手法复位前的诊断为100%.男患者22例.女患者占6例.其中小儿嵌顿疝占19例.成人占9例.斜疝嵌顿占22例.直疝嵌顿3例.腹疝嵌顿1例.脐疝嵌顿2例.结论 临床局部包块拌疼痛出现的较早为主要诊断依据,一般嵌顿疝在大小不超过24小时.小儿不超过35小时.而临床生命体征正常时.手法复位是最佳的选择.对择期手术:防止择期手术后再度复发都有着必要意义.笔者就嵌顿疝手法复位谈谈自己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嵌顿疝手法复位的方法、适应证及禁忌证。方法:分析30例嵌顿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复位手法。结果:30例小儿嵌顿疝用挤压疝囊旋髋法进行复位,一次成功效果满意。结论:严格掌握小儿嵌顿疝手法复位的方法、适应证及禁忌证。早期诊断、及时行手法复位是提高复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嵌顿性腹外疝临床表现典型,诊断容易,但是一些不典型及隐匿性疝临床常不易发现.嵌顿性腹外疝手法复位困难,常需急诊手术治疗,术前明确疝的类型、疝内容物的种类、腹壁缺损程度及并发症对于手术方案的合理制定非常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18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嵌顿性腹外疝的螺旋CT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股沟斜疝嵌顿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50例腹股沟斜疝嵌顿患者,根据年龄大小、患斜疝及嵌顿时间的长短,实施腹股沟斜疝嵌顿松解术时,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术中仔细观察疝内容物的还纳情况,分析各种因素在斜疝嵌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150例中,麻醉起效后疝内容物还纳25例,占16.7%;切开外环后疝内容物还纳65例。占43.3%;切开疝囊后疝内容物还纳38例,占25.3%;切开疝囊颈后疝内容物还纳22例.占14.7%。结论腹股沟斜疝的嵌顿部位是多点位的,并不是某一部位的单纯嵌卡,而是先后由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女性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5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48例女性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进行腹股沟探查术,3例为大网膜嵌顿,7例为末段回肠或盲肠嵌顿,38例为卵巢输卵管嵌顿,其中14例发生卵巢缺血坏死。所有病例术后无斜疝复发。结论彩超检查对于判断女性嵌顿疝内容物及其活性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根据女性特殊的解剖结构、临床特点和疝内容物的特点,应尽量早期行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而避免其一旦发生嵌顿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应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嵌顿性斜疝的疗效。方法: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科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应用大圆针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36例。术前诊断右侧腹股沟嵌顿疝24例,左侧腹股沟嵌顿疝12例。经脐下缘做小切口置入5mm Trocar,导入5mm 30°腹腔镜,于操作孔位于脐上缘偏向患侧置入3mm Trocar做操作孔,置入3mm操作钳,探查明确嵌顿的疝内容物、嵌顿程度。腹腔镜监视下采用嵌顿疝手法复位的方法将疝内容物复位,观察嵌顿过的脏器是否损伤,有无血运障碍。如无脏器损伤,在腹腔镜监视下,采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如存在对侧腹股沟隐匿疝则同时处理。结果:36例均顺利完成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疝共14例。嵌顿的疝内容物为肠管28例,大网膜2例,卵巢及输卵管6例。手法复位及在3mm钳辅助下均能顺利还纳,镜下观察大约10min,36例嵌顿疝嵌顿的疝内容物均无坏死。单侧疝(22例)手术时间12~25min,平均手术时间18min;双侧疝(14例)手术时间18~36min,平均手术时间24min。麻醉清醒2h后即可进食,均可耐受伤口疼痛。术后12~24h(平均18h)出院。随访3~16个月,无伤口感染、阴囊血肿、反复疼痛、睾丸萎缩等并发症,36例均无复发。结论: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无需破坏腹股沟管各层的解剖结构,直视下观察嵌顿的疝内容物损伤程度,探查对侧有无隐匿性疝,以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操作简单、方便。该技术微创、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合并症,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86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复位方法。结果:186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均采用手法复位,其中成功175例(成功率94.1%)。其余11例行急症手术。结论:严格掌握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可提高复位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急诊处理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月急诊处理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218例,手法还纳174例,急诊手术44例。,结果手法还纳成功162例,失败12例,假性复位2例。急诊手术1例,术后4d出现腹膜炎再次手切除坏死肠管,并发睾丸血肿4例,伤口浅表感染2例。结论疝块柔软的大部分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能手法还纳,复位后要注意观察,假性复位者要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3.
疝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多发病,但是出现嵌顿较少见,腹股沟嵌顿疝属外科常见急腹症,随时间的延长可能发生绞窄坏死,出现腹膜炎,严重者导致死亡.因此,嵌顿疝发生后,一旦明确诊断,应急诊处理,一种是手法复位,一种是手术修补,原则上行手术治疗,一般不主张手法复位,但对于儿童、有手术禁忌证的老年人、经济较差无条件手术治疗的患者及不具备急诊手术条件的基层单位,如能正确判断嵌顿疝的内容物无绞窄、坏死,手法复位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韦勇杰  归奕飞 《华夏医学》2005,18(2):208-209
目的:探讨采用内环处腹横筋膜切开松解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疗效,避免或减少嵌顿疝的术后复发。方法:对62例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采用内环处腹横筋膜切开,保留内环处腹膜的完整性,还纳疝内容物。结果:62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无1例术后复发。结论:采用内环处腹横筋膜切开松解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保留了内环处腹膜的完整性,局部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符合解剖生理,减少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岁以内的婴儿嵌顿疝不急于手术治疗。主张保守治疗,即先试行手法复位加棉纱束带压迫疝环待其自行修复,遇有不能复位者则急行手术,对1岁以上的小儿嵌顿疝或屡发嵌疝者,虽经复位成功仍应动员尽早手术,以防再次嵌顿,结果:421例小儿斜疝嵌顿中,手法复位成功391例,保守治愈78例,手术治愈343例,均无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要根据小儿年龄,疝环大小,嵌顿时间,局部反应,腹部及全身情况来选择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临床价值。方法: 287例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法复位265例,急诊手术22例。结果: 全组均治愈,手法复位组无并发症和后遗症,急诊手术组术后肠梗阻1例,睾丸萎缩1例,4例复发。结论: 对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只要正确掌握手法复位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应首选手法复位,尽可能减少急诊手术,复位成功后再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假性整复是指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在复位时,疝囊与疝内容物一起复位的罕见情况。我们在对一位术前诊断急性肠梗阻,怀疑“乙状结肠癌”的病人行剖腹探查时发现.左前腹壁.内环口部位,腹膜水肿增厚,并向腹腔内突入,包裹部分小肠,小肠已坏死。我们查阅了1981年~2000年共20年间《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分册)所收录的文献,查出这种被称为斜疝假性整复的病例共11例,结合本例,共12例,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的常见病 ,大多数需手术治疗 ,但手法复位也很重要 ,特别在婴幼儿。我院自 1 985年来共收 4 3例腹股沟斜疝患儿 ,用手法复位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 4 3例 ,均为男性婴幼儿 ,年龄 3月~ 2岁 ,反复发生嵌顿者 3 2例。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后出现并发症而需急诊手术者为零 ,4 3例均以腹股沟痛性包块而就诊 ,均为嵌顿疝。2 手法复位要点2 .1 强手法 适用患儿哭闹、烦躁 ,疝块较硬 ,估计尚未形成绞窄 ,无腹膜刺激症 ,发病时间相对较长。首先在复位前要了解嵌顿发生过程 ,确诊为腹股沟斜疝 ,…  相似文献   

19.
嵌顿疝,又称嵌闭性疝。是指由于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可复性疝的内容物突然不能纳入腹腔,局部肿块增大,伴有疼痛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当腹外疝发生嵌闭后,被嵌顿的肠管首先是静脉回流障碍,表现为充血,水肿,继之动脉受压,血流减少,甚至血流被完全阻断,造成肠管坏死,形成绞窄性疝。因此,对嵌顿疝,如能早期接触肠梗阻,即肠管没有坏死之前,进行手法复位效果良佳。但若延误治疗或错误诊断,肠管已发生坏死。穿孔则必须手术,而手术治疗效果较差,既不能施行修补,术后又多发生伤口感染,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和治疗上的麻烦。所以,对于嵌顿性疝,需要我们作出早期明确诊断,并制定出正确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嵌顿性腹股沟疝致小肠坏死常见,但引起小肠穿孔致膈下游离气体罕见,尤其是疝内容物还纳后,易误诊为上消化道穿孔,多因粗暴复位或外力挤压所致。现将我科接诊嵌顿性腹股沟疝致小肠穿孔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