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朝远   《中国医学工程》2013,(4):155-15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5月-2012年8月我科收入的140例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盲法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心血管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减少程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87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1例),均常规应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首次给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口服,继之75mg口服。治疗期间记录两组心绞痛的发作情况、12导联心电图变化及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等。结果 UAP患者中、高危险组,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氯吡格雷使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提高26.2%和25.1%;治疗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下降11.5%,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UAP疗效满意,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常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将 6 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组 )和对照组 (阿司匹林组 ) ,治疗 3个月 ,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心血管原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各种出血发生的情况及静息心电图 ST- T的变化。结果 :所有观察指标的改善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两组的各种出血无增加。结论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良好效果 ,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在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仅加服阿司匹林,观察 2组治疗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结束后2组总有效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杨勇  吴显儒 《华夏医学》2005,18(6):1018-1019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广泛用于防治血小板活化及高聚集状态的心脑血管疾病.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经传统治疗效果欠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共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芳 《中国医学创新》2007,(6Z):115-116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阿司匹林。治疗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少,心电图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主要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段连宝 《黑龙江医学》2004,28(10):772-773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10 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例 ,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 (5 0例 )和对照组 (5 0例 ) ,观察住院期间、6个月及 1年后随访期间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氯吡格雷治疗组发生冠脉事件 8例 ,占观察数 16 % ;对照组 18例 ,占 36 % ,P <0 .0 5。治疗后 6个月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 2例 ,占 2 5 % ;对照组 6例 ,占 75 % ,P <0 .0 5。治疗后 1年发生急性冠脉事件 6例 ,占 33% ;对照组 12例 ,占 6 8% ,P <0 .0 5。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在住院期间 ,治疗后 6个月及 1年 ,均可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抗血小板制剂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和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两组血胆固醇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好,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印茂峰  邱建喜 《中外医疗》2012,31(13):114-11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将58倒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29).对照组2组(n=29),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更好,该治疗方案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加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加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3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可以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并能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接受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治疗,阿司匹林每日100mg(首剂300mg),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7d,同时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ACE-I及他汀类等药物,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口服,每日75mg,随访1个月,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内缺血型ST段的次数、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观察两组患者每天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日用量、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及皮肤粘膜的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硝酸甘油使用量及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对照组(P〈0.01)2,4h动态心电图比较两组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73%明显优于对照组81.58%(P〈0.01),且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并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心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升,且心绞痛平均发作频率和平均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善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任晓兰  段霄燕  王淑琴 《四川医学》2011,32(8):1261-126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和阿斯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ACEI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14d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其中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也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嘱患者注意休息,同时予镇静、吸氧等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再次入院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后分别为93.3%、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发生UAP再次入院发生率分为别3.3%、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再次入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氯吡格雷、辛伐他汀二者联合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99-101
目的对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入选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无效9例,占30.0%,总有效率70.0%。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0.52±0.11)次/min,对照组为(1.13±0.29)次/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的持续时间(2.81±0.32)min/次,对照组为(4.48±1.12)min/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41-4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瑞舒伐他汀,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及心肌缺血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该院心内科门诊治疗UAP患者8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按照UAP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口服;联合组再加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两组连用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并评估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同时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1,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5.0%(2/40)和10.0%(4/40),症状相对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UAP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安全性较好,机制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清hs-CRP、TNF-α和IL-指标,控制血管斑块炎症反应起抗炎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极易发展成AMI或心脏性猝死。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刺激冠状动脉痉挛,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栓形成,使血管腔不完全闭塞,导致缺血性心绞痛。早期院内治疗包括抗缺血、抗栓、抗凝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氯吡格雷抗栓治疗UA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国产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12月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等基本治疗,观察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国产氯吡格雷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s-CPR、TIB、TC、LDL-C、T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国产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安全可靠,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