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比较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联合胸腺肽穴位注射与干扰素肌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以抗乙肝特异转移因子和胸腺肽进行穴位注射,对照组用干扰素300万u肌注。结果:治疗组中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12.5%、52.5%,52.5%,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中相应为12%、56%、52.5%,经统计学处理,两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抗乙肝特异性转称因子联合胸腺肽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乙肝转阴汤加免疫调节治疗HBV携带者10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HBV携带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肾健脾及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治法组成的乙肝转阴汤和冻干注射用转移因子治疗。一组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结果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HBsAg转阴率分别为36.27%和17.65%(P<0.01);HBeAg阴转率分别为66.67%和49.41%(P<0.05);抗HBc阴转分别为38.24%和24.70%(P<0.05),提示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较好的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3.
比较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与无环岛苷联合胸腺肽抗乙肝病毒疗效。采用ELISA和PCR法检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结束以后治疗后6mon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BHs、HBeAg、抗-HBe以及HBV DNA。治疗结束时,干扰灵组HBsAg转阴率20%(6/30)、HBeAg转阴率66.7%(18/24)、HBV DNA转阴率60%(18/30),随访6mon 2例HBsAg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人血清高效价抗-HBs免疫球蛋白治疗了64例HBsAg携带者,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HBsAg的阴转率分别为23.2%和7.4%(P<0.01),配合干扰素治疗24例乙型慢性活性肝炎,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83.8%和66.6%(P>0.05),停药后半年,两者HBeAg阴转率分别为62.4%和24.2%(P<0.01),结果提示:高效价抗-HBs免疫球蛋白对HBsAg携带者的转阴治疗有较好作用。高效价抗——HBs在治疗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时,配合干扰素治疗比单用干扰素者有较明显的使HBeAg持续转阴作用。文章对高效价抗——HBs抗乙肝病毒作用机制及远期疗效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用益气健脾,滋补肝肾的补益中药复方,从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毒能力入手,对乙肝患者血清HB-M作用的影响。临床观察治疗组40例,HBV-M阴转率分别为HBsAg42.5%,HBeAg81.3,抗-HBe46.7%,抗-HBe46.7%抗-HBc25.6%,ALT复常率86.8%;肝大回缩率63.3%;症状改善显效率87.5%。  相似文献   

6.
周桂英  刘革 《广西医学》1995,17(2):99-100
本文应用异体LAK细胞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观察其对HBVM的转化作用。共观察66例,其中治疗组41例,对照组25例。两组治疗前,后2个月HBVM。结果发现两组的HBsAg,抗一HBs,抗-HBc均无任何改变,而治疗组抗一HBe阳转率为66.7%,HBeAg及HBcAg转有率分别为57.1%和69.0%,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而抗一HBc-IgM及HBVDNA阴转率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抗乙肝转移因子联合华蟾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2例,单一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40例,并用肌苷片口服24例作为对照,以观察其对血清HBVM的影响。结果抗-HBs,抗-HBe阳转,抗-HBcIgM阴转两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抗乙肝转移因子联合华蟾素组HBV-DNA阴转率又明显高于单一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组,说明抗乙肝转移因子联合华蟾素治疗慢乙肝对清除和抑制乙肝病毒有较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甘草甜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甘草甜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的影响。治疗组(50例)用甘草甜素,对照组(50例)用维肝福泰。甘草甜素对HBsAg阴转率为12%,抗HBC为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2%和44%,抗HBe阳转率为40%。疗效明显(P<0.01).经1年随访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8%和42%,抗HBe阳转率为38%。结果表明甘卓甜素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蚂蚁乙肝宁对320例HBV-M(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转换的疗效观察。以聚肌胞治疗300例作对照。对五项HBV-M检测结果表明治疗组HBsAg、HBeAg阴转率以及抗HBe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HBsAg阴转率达18.4%,HBeAg阴转率达57.5%。  相似文献   

10.
将HBV复制指标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不同治疗的82例随机分3组:单一药物组:应用抗乙型肝炎免疫核糖核酸;联合药物组:抗乙型肝炎免疫核糖核酸联合口服阿昔洛韦;对照组:肝泰乐。分别治疗慢乙肝并对血清HBV进行了对比观察。治疗结束后半年,联合药物组HBsAg、HBeAg、抗HBc-IgM、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6.3%、52.6%、63.6%、64.4%及抗-HBs、抗-HBe阳转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载量与血清免疫和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14例乙肝患者血清,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法、化学发光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中的HBV-DNA、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分析各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214例中, HBV-DNA阳性率为57.48%;HBeAg阳性率为28.04%。HBV-DNA载量与HBsAg和ALT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 但与HBeAg水平密切相关(P<0.01), HBV-DNA阳性组的HBeAg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0.01)。结论: HBV-DNA载量与HBeA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与HBsAg和ALT水平无相关性, HBsAg水平作为HBV-DNA的替代方法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单磷酸阿糖腺苷 (Ara -AMP)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6 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eAg 4 8例阳性 ,HBV -DNA均阳性。 6 0例随机分成两组 :Ara -AMP组 30例和干扰素 (IFN)组 30例。联合乙肝疫苗治疗 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对肝功能和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Ara -AMP联合乙肝疫苗治疗 1个月、3个月、6个月时 ,谷丙转氨酶 (ALT)复常率分别为 6 6 %、73%、80 % ;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 16 6 %、36 7%、4 3 3%。HBeAg转阴率均为 5 2 % ;HBV -DNA转阴率治疗 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肝功能在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干扰素联合乙肝疫苗治疗 1个月、3个月、6个月时 ,ALT复常率分别为 70 %、83%、90 % ;HBV -DNA转阴率均为 3 3% ,HBeAg转阴率分别为 7 1%、17 8%、17 8% ;肝功能在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 5 ) ,HBeAg转阴率及HBV -DNA转阴率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两组之间比较HBV -DNA转阴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ra -AMP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疗程短 ,抗病毒疗效确切 ,停药的后续作用明显 ,改善肝功能显著 ,短期应用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3.
HBV垂直传播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HBV垂直传播状况、细胞分子机制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将46例HBV感染孕妇按HBeAg(+)和HBeAg(-)进行分组,以PCR法对46例HBV感染孕妇产前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并对新生儿脐血血清及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同时选取10例健康孕妇为正常对照。结果:HBV感染孕妇血清及P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69.57%(32/46)和41.30%(19/46),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及C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56.52%(26/46)和21.74%(10/46)。其中HBeAg(+)组孕妇血清及P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25/25)和60.00%(15/25);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及C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88.00%(22/25)和32.00%(8/25)。HBeAg(-)组孕妇血清及P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33.33%(7/21)和19.05%(4/21),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及C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9.05%(4/21)和9.52%(2/21)。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健康孕妇血清、PBMC及其所分娩新生儿脐血血清、CBMC中均未检出HBV-DNA。结论:HBV确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其传播途径可通过直接传播,亦可通过PBMC介导,PBMC介导的HBV垂直传播较隐匿,HBeAg(+)孕妇发生HB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V垂直传播状况、细胞分子机制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将46例HBV感染孕妇按HBeAg(+)和HBeAg(-)进行分组,以PCR法对46例HBV感染孕妇产前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并对新生儿脐血血清及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同时选取10例健康孕妇为正常对照.结果:HBV感染孕妇血清及P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69.57%(32/46)和41.30%(19/46),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及C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56.52%(26/46)和21.74%(10/46).其中HBeAg(+)组孕妇血清及P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25/25)和60.00%(15/25);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及C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88.00%(22/25)和32.00%(8/25).HBeAg(-)组孕妇血清及P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33.33%(7/21)和19.05%(4/21),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及C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9.05%(4/21)和9.52%(2/21).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健康孕妇血清、PBMC及其所分娩新生儿脐血血清、CBMC中均未检出HBV-DNA.结论:HBV确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其传播途径可通过直接传播,亦可通过PBMC介导,PBMC介导的HBV垂直传播较隐匿,HBeAg(+)孕妇发生HB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各41例,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治疗,拉米夫定组则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谷草氨基转移酶(AST)、谷丙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治疗第12、24、48周比较2组HBV-DNA、HBeAg的转阴率以及AST、ALT的复常率,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2、24、48周,HBV-DNA、HBeAg、AST、AL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替比夫定组患者治疗后第48周HBV-DNA的转阴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替比夫定组患者治疗后第24周和第48周AST、ALT的复常率也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拉米夫定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 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Q-PCR检测265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和15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BV-DNA,并将结果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的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比较。结果: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的各组均可检出 HBV-DNA 阳性,其中 HBsAg、HBeAg、HBcAb 阳性组和 HBsAg、HBeAg 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和病毒拷贝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血清标志物模式组和对照组(P〈0.01)。 HBV所致不同疾病类型的HBV-DNA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乙肝病毒拷贝数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P〈0.01)。结论:FQ-PCR检测HBV-DNA可以直接反映是否存在HBV感染,判断病毒的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指导临床用药和观察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人血液HBV—DNA112例,其中同时检测唾液HBV—DNA53例,尿液HBV—DNA59例,结果表明血液、唾液、尿液检出率分别为75.89%、47.17%、23.73%,三者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发现血HBV—DNA、HBeAg阳性组的唾液、尿液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提示以血源性传染为主,其次为唾液与尿液,而且唾液、尿液HBV—DNA与血液HBV—DNA、HBeAg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为乙肝病毒多途径传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胸腺肽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胸腺肽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胸腺肽加乙肝疫苗联合组 3 0例 ,胸腺肽 2 0mg口服 ,每日 1次 ,乙肝疫苗 1 5 μg肌注 ,1次/1 5d;乙肝疫苗组 3 0例 ,单独注射乙肝疫苗 1 5 μg,1次/1 5d;护肝组 2 0例 ,用甘利欣或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疗程 3个月 ,口服联苯双脂、益肝灵。疗程为 6个月。结果 HBeAg/抗HBe转换率联合组 46.7% ,乙肝疫苗组 2 0 % ,联合组比后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BV DNA阴转率联合组 60 % ,乙肝疫苗组 2 0 % ,护肝组 5 % ,(P <0 .0 1 )。结论 胸腺肽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 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总阳性率68.9%,PreS1总阳性率54.8%,有显著性差异(X2=53.24,P<0.005).HBV-DNA、PreS1在HBeAg( )组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组(HBV-DNA:X2=226.24,P<0.005;PreS1:X2=49.64,P<0.005).PreS1和HBeAg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6.9%和63.3%,PreS1的敏感性高于HBeAg,但特异性则相反.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升高,PreS1和HBeAg的阳性率亦随之升高,HBV-DNA含量低时PreS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结论 联合检测HBV血清标志物、PreS1,并动态监测HBV-DNA的含量,在观察慢性乙肝患者HBV复制、疗效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PreS1可作为HBeAg阴性、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时的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现察加味寿胎颗粒联合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α-2b干扰素(安福隆)5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治疗组采用干扰素注射联合加味寿胎颗粒冲服,10 g/次,3次/d,疗程6个月.结果 治疗组e抗原阴转率60%,HBV- DNA转阴率为76.7%:对照组e抗原阴转率33.3%,HBV- DNA转阴率为4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α-2b干扰素联合加味寿胎颗粒可以显著提高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