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瓣膜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类型,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01—2013-12我院收治的房颤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7例患者具备完整的病历资料。根据房颤类型分为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分别纳入瓣膜组和非瓣膜组,观察2组患者脑卒中类型和相关发病因素,筛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瓣膜组以大脑动脉主干梗死型最常见,发生率75.9%;分水岭梗死、腔隙性梗死、其他梗死较少见。非瓣膜组以分水岭梗死较常见,发生率48.1%,主干梗死发生率约24.1%,腔隙性梗死及其他类型梗死较少见。瓣膜组主干梗死发生率高于非瓣膜组,而分水岭梗死发生率低于瓣膜组(P0.05)。瓣膜性房颤患者频速型房颤发生率约79.3%,且93.1%患者INR为2~3,均显著高于非瓣膜性房颤组;非瓣膜性房颤组高血压(71.3%)、糖尿病(30.6%)、颈动脉斑块(52.8%)、高脂血症(47.2%)发生率均高于瓣膜性房颤组(P0.05)。结论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引起脑梗死的临床分型、发病机制不同,应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针对性的开展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类型脑卒中的认识及规范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25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房颤组)和250例不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部分临床特点差异。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组的年龄(OR=1.047,P=0.001)、左心房直径(OR=1.253,P0.001)、梗死后出血转化(OR=4.501,P0.011)、脑钠肽(OR=1.001,P0.001)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与不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比较,高龄、左心房直径大、梗死后易出血转化、脑钠肽高水平更突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防治水平。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4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心房颤动病史。收集患者的基线病史资料、临床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以出现脑卒中为重点事件,评估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62例患者随访2a,共58例发生脑卒中,总发生率12.55%。进一步比较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发现,脑卒中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吸烟和未抗凝治疗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分别为1.322(95%CI 1.129~2.145);2.365(95%CI 1.603~3.198);2.975(95%CI 1.687~3.856);1.724(95%CI1.258~2.509)和3.667(95%CI1.974~6.702)。结论房颤发病的危险因素除年龄因素外,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积极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以及戒烟、正规的抗凝治疗对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和非随机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 5 h)患者211例,依据是否有房颤病史分为脑卒中合并房颤组(63例)和非房颤组(148例)。溶栓后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出血转化发生。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房颤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 211例患者中,发生出血转化33例,无出血转化178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组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30. 2%(19/63例),高于非房颤组(9. 5%,14/148例),组间比较P 0. 001。结论房颤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房颤是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效产生影响及对于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2006年4月到2012年1月连续收集发病6小时内给予尿激酶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合并房颤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两组:房颤组(26例)和无房颤组(6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溶栓治疗后7d溶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7% vs 56.7%,P>0.05).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房颤组57.7%的病人功能恢复好,无房颤组65.0%的病人功能恢复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但与无房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无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可以从溶栓中获益,房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效无显著影响,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风是影响到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医学和社会学问题 ,它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据国内外文献报道 ,约 10~ 2 0 %的脑梗塞发生于房颤病人。根据Framingham研究 ,房颤病人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 5倍。随着年龄的增加 ,大约有 15 %的中风是由房颤引起的。并且随着我国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病逐渐减少 ,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 ,非瓣膜病性房颤已成为房颤的主要原因。非瓣膜病性房颤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发生率仅次于室性早搏。房颤发生率在自然人群中约为 …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心房颤动(房颤)的重视,越来越多房颤患者被发现,随之房颤负荷这个名字出现。有很多实验证明房颤负荷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有研究正在试图结合房颤负荷与CHADS2评分评估脑卒中风险,以此指导抗凝治疗。文中对房颤负荷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心脏病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其中心房纤颤(房颤)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患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为3%~5%。大约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据美国Framingham研究,房颤患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与年龄增高呈正相关,50~59岁发病率为1.5%.80~89岁增加至23.5%。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华法令治疗可使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减少68%。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联合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2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随访将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纳入到脑卒中组(32例),将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纳入到无脑卒中组(19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常规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Gal-3的水平,记录所有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结果 脑卒中组的收缩压、左心房内径(LAD)、Gal-3水平、CHA2DS2-VASc评分均高于无脑卒中组(P<0.05); LAD、Gal-3水平、CHA2DS2-VASc评分过高均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清Gal-3水平与空腹血糖、LAD、CHA2DS2-VASc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 ROC分析显示,Gal-3水平与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均较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和0.797,而二者联合分析可使得预测价值进一步提升。结论 血清Galectin-3水平联合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强度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1.6~2.5,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随访1a,观察2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全身出血情况的发病率。结果华法林组脑卒中年发生率1.85%,阿司匹林组脑卒中年发生率7.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年发生出血11.11%,阿司匹林年发生出血9.2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低强度华法林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优于阿司匹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心房纤颤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房纤颤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CT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31例合并心房纤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房颤组)与162例不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非房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房颤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意识障碍重、上消化道出血多;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移位、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以及1月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1)。结论 房颤严重影响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及临床及CT改变并影响其预后,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和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并对其再发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进行分析,以降低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方法对2012-06—2013-06收治的278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再发性脑卒中61例为观察组,未再发性脑卒中217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其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结果脑卒中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4.10%(67/278),相关危险因素方面,2型糖尿病病史和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均为85.61%,控制率较低,分别为49.58%、49.16%,超重肥胖和总胆固醇水平异常的阳性率也较高,控制率也较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卒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2型糖尿病、房颤病史、总胆固醇水平异常等相关因素;本研究中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是总胆固醇异常(OR=3.472)、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OR=2.237),高血压未控制(OR=2.851)和房颤病史(OR=1.945)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控制率低,总胆固醇升高和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房颤病史及血糖、血压控制欠佳与脑卒中再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尤以非瓣膜性房颤为著。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常见,且病情重、出血转化率高、复发率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可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口服抗凝药可减少房颤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抗血小板治疗对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也有一定的二级预防作用。鉴于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特有的临床特征,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房颤患者脑动脉微栓子自动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脑动脉微栓子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178例患者分成房颤组30例、心脏病无房颤组32例及非心脏病无房颤组28例, 先用Embo-dop型TCD进行双侧大脑中动脉的微栓子自动监测.结果房颤组微栓子阳性发生率70.0%, 心脏病无房颤组微栓子阳性发生率46.9%, 而非心脏病无房颤组微栓子阳性发生率17.9%, 三组之间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 对房颤患者进行积极的抗凝治疗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再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能引起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非心脏、非血管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条件Logistic回归做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对41例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血压下降(OR=6.458,95%CI=2.842~13.267)、脑血管病(OR=2.216,95%CI=1.427~5.367)、心房颤动(OR=5.623,95%CI=3.367~8.476)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既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术中严格维持血压稳定,减少心房颤动发作,对预防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生卒中的危险,采用血小板抑制剂或抗凝剂能有效地预防卒中的发生或再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4例患者中,42例并发房颤,发病率18.6%,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年龄(OR=2.421)、家族性房颤史(OR=1.814)、糖尿病(OR=1.243)、高血压(OR=3.184)、大面积梗死(OR=2.793)、LAD(OR=1.733)、心功能分级(OR=1.113)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房颤的高危因素,而发病前日常服用ACEI或ARB药物(OR=0.837)为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与高龄、家族性房颤史、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梗死面积、心功能分级及左房内径、是否服用ACEI或ARB药物密切相关,应当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觉醒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OCSP分型、危险因素及溶栓治疗等。方法 连续回顾性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住院的新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觉醒型脑卒中与非觉醒型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原因心脏病、既往脑梗死病史或TIA发作史、抽烟、过量饮酒、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H型高血压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三高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以及各危险因素与临床OCSP分型的关系。结果 觉醒型脑卒中患者24.05%(70/221),男性68.57%(48/70),平均年龄(66.29±15.20)岁,觉醒型脑卒中组与非觉醒型脑卒中组年龄、性别等临床基线特征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在觉醒型脑卒中与非觉醒型脑卒中组比较OR(95% CI)是2.74(1.28~5.86); H型高血压病OR(95% CI)是1.81(1.04~3.15)。2组牛津郡社区脑卒中临床分型占比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在临床分型的危险因素中在觉醒型脑卒中组完全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高尿酸血症存在明显差异(P<0.05)。房颤、高尿酸血症在觉醒型脑卒中OCSP分型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在完全前循环供血区的梗死比例较高。在溶栓治疗上觉醒型脑卒中患者溶栓比例为2.86%。结论(1)房颤、H型高血压病可能与觉醒型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2)觉醒型脑卒中与非觉醒型脑卒中OCSP分型发生率不同;(3)房颤、高尿酸血症可能会加重觉醒型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且发生在完全前循环供血区梗死;(4)觉醒型脑卒中溶栓治疗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应重视脑卒中的综合预防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脑卒中高居人口死亡原因的第 2位 ,每年新发患者 >15 0万例 ,现有幸存者 >6 0 0万例 ,其中 75 %丧失劳动力 ,4 0 %中度致残 ,是老年人致残和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 ,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高血压、心脏病、房颤、糖尿病、高脂血症、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以及不良生活方式 ,包括吸烟、酗酒等均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应针对危险因素予以控制 ,并长期有效坚持 ,大部分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1.高血压 :我国高血压超过 1亿人口 ,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可控危险因素。 14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舒张压降低 5~ 6mmHg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生率的 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方法将15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房颤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是重症脑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针对房颤患者必须进行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