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窦性心动过速中的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 AECOPD患者23例,经合理氧疗、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解痉平喘、祛痰等综合基础治疗2h后心率仍超过120次/min,心电图确诊窦性心动过速,监测患者使用胺碘酮前,使用后24h、72h、7d及14d时的心率、呼吸次数、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分压、血压及心电图变化,用药期间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预防处理,加强临床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能按计划完成治疗,未出现严重的心率失常;予胺碘酮治疗后24h、72h、7d及14d时心率、呼吸次数均有改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氧分压及血二氧化碳分压也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窦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可降低AECOPD窦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及呼吸频率。在用药过程中,护士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毒副反应的观察,注意穿刺部位的护理,掌握用药速度,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并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安全实施胺碘酮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静脉应用胺碘酮、地尔硫卓和西地兰对普胸术后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ICU普胸术后出现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52例患者分为胺碘酮、地尔硫卓和西地兰3个治疗组,比较2h疗效及24h窦性心律转复率,观察安全性.结果 用药2h后3组心室率均较用药前下降.胺碘酮组和地尔硫卓组心室率下降程度及有效率均优于西地兰组,但胺碘酮组和地尔硫卓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用药24h后窦性节律转复率胺碘酮组高于地尔硫卓和西地兰组.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胺碘酮和地尔硫卓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普胸术后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而胺碘酮由于具有转复窦性心律作用优于地尔硫卓.  相似文献   

3.
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50例,西地兰组48例。分别给予胺碘酮,西地兰静脉注射治疗,同时观察心率、血压、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组有效率及平均起效时间均优于西地兰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西地兰D在治疗伴随充血性心衰的新发快速房颤是否安全有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因充血性心衰合并新发快速房颤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西地兰D组。两组分别静脉注射胺碘酮或者西地兰D。两组在用药后30min和60min分别进行心率控制及转复窦性心律比较。结果:在心率控制及转复窦性心律方面与西地兰D组比较,胺碘酮组明显优于西地兰D组及并未发生恶性事件。结论:在充血性心衰合并新发快速房颤治疗中,胺碘酮组在控制心率及转复窦性心律方面比西地兰D组更有效并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维拉帕米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方法 8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维拉帕米治疗,实验组接受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24 h恢复窦性心律占比、72 h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70%高于对照组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24 h恢复窦性心律占比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 72 h室上速复发率0低于对照组的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与西地兰控制阵发性房颤心室率的效果.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西地兰,B组给予胺碘酮,观察记录1 h内心律、心率、血压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胺碘酮有效率更高,平均起效时间更短,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胺碘酮与西地兰对阵发性房颤快速心室率均有显著疗效,前者起效更迅速,控制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普罗帕酮口服与静脉应用胺碘酮对于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择新近发生心房颤动在48h内之患者87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与胺碘酮组进行药物复律。普罗帕酮组43例;起始口服普罗帕酮450~600mg,12h后未转复窦性心率追加300mg。胺碘酮组44例,起始300mg胺碘酮静脉给药1h,后按20mg/kg持续24h。以24h后恢复窦性心率为治疗有效。结果普罗帕酮组有效率83.7%,胺碘酮组84.1%,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平均起效时间普罗帕酮组2.7h,胺碘酮组7.8h,两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普罗帕酮与静脉应用胺碘酮均可安全有效转复48h内新近发生心房颤动,口服普罗帕酮起效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并发非持续性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首剂给予胺碘酮3~5mg/kg的负荷量,30min无效再重复负荷量。维持量为胺碘酮0.5~1mg/min持续静脉滴注24~72h,同时在静脉使用胺碘酮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0.2~0.4g,每天3次。结果胺碘酮静脉使用量每天1050~1500mg,使用时间24~72h,非持续性室速消失38例、持续性室速转复为窦性心律12例,2例演变为室颤死亡,总有效率89.3%。结论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8例PSVT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维拉帕米治疗组,各54例,分别应用胺碘酮和维拉帕米治疗。观察记录两组用药后即时复律时间,24h复律情况及随访72h室上速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即刻复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复律率胺碘酮组90.7%,维拉帕米组为7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再复发胺碘酮组为3.65%,维拉帕米组为1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胺碘酮组为5.6%,维拉帕米组为1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维拉帕米治疗PSVT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胺碘酮相对维拉帕米24h复律率高,72h再复发率低且不良反应率少。  相似文献   

10.
靳新东 《医药世界》2010,(8):835-836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西地兰对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心衰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给胺碘酮150mg缓慢注射,然后以0.5mg/min维持静脉滴注,24h总量不超过800mg。西地兰组:先用西地兰0.2mg缓慢静脉推注。若20min无效再给0.2mg,24h总量不超过1.0mg,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比较首次用药后不同时刻的心室率变化、24h后复律情况。结果用药后心室率均明显下降,西地兰组起效快于胺碘酮组(P〈0.01),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西地兰组(P〈0.05)。结论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并能使部分患者房颤转复。  相似文献   

11.
朱云雀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3):26-27,30
目的 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所致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8例,在此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基础指数(BDI)、生活质量(SGRQ)评分和住院时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呼吸困难症状: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PaO2、PaCO2)。结果 治疗7d后,观察组的B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GR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7天后,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心率和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所致呼吸衰竭的效果好,患者的呼吸困难和生活质量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陆思静  刘羽  刘忠  焦雪 《中国药房》2008,19(35):2769-2771
目的:观察国产头孢吡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6例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A组(n=48)与B组(n=48),分别给予头孢吡肟、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治疗。2组给药剂量均为2.0g,静脉滴注,bid,疗程7~14d。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2%(P<0.01);A组与B组痰菌清除率分别为79.1%、45.8%(P<0.05);A组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10.4%(P>0.05)。结论:头孢吡肟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疗效优于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两者均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郑凌  赵大海  吴海燕  赵卉  陆友金 《安徽医药》2014,(12):2304-230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平均荧光强度指数( CD64指数)、降钙素原( P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AECO-PD)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入选AECOPD 56例,均有痰量增多伴有脓性痰,根据2011年COPD全球策略评估COPD急性加重风险,并根据风险高低分为高风险组( A组, n=24)和低风险组( B组, n=32)。治疗前后均检测CD64、PCT、CRP及WBC。结果 A组患者CD64、PCT水平高于B组(P<0.01);CD64、PCT与CRP呈正相关(P<0.05),与WBC无相关性(P>0.05);数据分析显示以CD64>3.505、PCT >0.053μg&#183; L-1为阳性阈值,CD64和PCT判定COPD急性加重高风险的敏感度分别为90.0%、93.3%,特异度分别为96.7%、96.7%。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CD64和PCT水平可作为判定未来急性加重风险高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叶永青 《淮海医药》2010,28(4):295-296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对入选的30例AE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患者使用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面罩辅助通气,动态观察NIPPV治疗前和治疗后2 h、24 h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及动脉血气中pH、PaCO2、PaO2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转归,NIPPV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本组30例中26例经NIPPV治疗后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PaO2、PaCO2及意识状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有效率为86.67%(26/30)。结论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对有选择的AECOPD并重度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张景富  尹春元 《中国药房》2011,(24):2288-2290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安慰剂组。胺碘酮组(n=87)静脉推注胺碘酮5mg·kg-1,再以胺碘酮10~20mg·kg-1·d-1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持续静脉滴注,维持直至恢复为窦性节律;安慰剂组(n=85)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并给予控制心室率治疗。观察2组复律成功率和复律时间。结果:胺碘酮组有74例(85.1%)恢复为窦性节律,安慰剂组有68例(80.0%)恢复为窦性节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短于安慰剂组(P<0.01)。胺碘酮组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停药后恢复。结论:胺碘酮静脉应用不能提高复律率,但能缩短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联合沙丁胺醇(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哮喘轻-中度发作儿童随机分为3组:A组26例于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布地奈德0.5mg与沙丁胺醇雾化液联合雾化吸入治疗;B组29例于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布地奈德1mg与沙丁胺醇雾化液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25例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加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症状评分、肺功能检测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及P〈0.01);各组治疗后指标比较,仅B组治疗后FEV1%pred、PEF%pred较A组改善更明显(P〈0.05)。A组及B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不同剂量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均能改善哮喘急性发作儿童肺功能及临床症状,与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效相近,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足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可能较常规剂量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入住我科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n=60)采用0.4mg西地兰,将其溶入至10mL浓度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于5min之内静脉推注完毕;观察组(n=60)采用25-100mg的胺碘酮进行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0.5-1mg/min的速度进行持续静脉滴注,直至转为窦性心律。对两组患者心电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对比。结果①两组患者最后均转复为窦性心律,且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室率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上述两组患者在房颤转复时间、药物用量、房颤复发率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观察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Dd)、HR、室性期前收缩[M(QR)]以及房性期前收缩[(QR)]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④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的比率(38.3%)要明显高于观察组(15.0%),且二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静脉推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临床治疗疗效明显,房颤时间明显缩短,胺碘酮用量发生明显减少,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心功能指标、稳定心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AMI并发房颤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预注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诱导插管的患者安全性情况。方法:择期头颈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四组:依托咪酯复合右美托咪定组(A组)、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组(B组)、依托咪酯组(C组)、丙泊酚组(D组),每组20例。记录四组患者在入室后麻醉前基础值(T0)、给予右美托咪定开始1min(T1)、输注右美托咪定10min(T2)、麻醉诱导后3min为(T3)、插管即刻(T4)、插管后1min(T5)、插管后3min(T6)、插管后10rain(T7)的SBP、DBP、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HR),记录T0、T2两个时点血氧饱和度(SpO2)值、Ramsay评分。结果:T2时点与T0时点比较,A、B组HR下降,并低于C、D组(P〈0.01),但对血压并未产生影响(P〉0.05);T3时点跟T0时点比较,A、B、C三组SBP下降(P〈0.01),A、C组DBP下降(P〈0.01),B组DBP下降(P〈0.05),T4时点A组SBP高于B组(P〈0.01),A组DBP高于B组(P〈0.05);T5、T6、T7时点A、B两组血压、H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SpO2值T2时点低于T0时点(P〈0.01),T2时点Ramsay评分,A、B两组高于C组(P〈0.05)。A、B组BIS值T2时点低于T0(P〈0.01),T3~T7时点三组均低于T0(P〈0.01),T5时点C、D组BIS值高于A、B组(P〈0.05)。结论:预注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依托咪酯诱导全麻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保留较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更好的循环调节功能,其抑制插管心血管反应效能和丙泊酚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液雾化吸入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17例。研究组给予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液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呼吸困难评分、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对照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绝对值和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研究组出现轻微不良反应5例。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液雾化吸入用于AECOP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丁大胜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099-2101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转复与维持窦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8例房颤病程3天~5年患者首先接受华法令抗凝治疗3周,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接受胺碘酮治疗,第一周为0.2g,每日3次口服,第二周0.2g,每日2次口服,如房颤未转复,则行电复律治疗;B组(48例):接受普罗帕酮150mg.每8h1次,连续应用4d,如房颤未转复,则行电复律。A组复律成功者继续服用胺碘酮0.2g,每天1次维持。B组复律成功者继续接受普罗帕酮150mg,每8小时1次维持。结果:转复率:胺碘酮组12%(6/50),普罗帕酮组10%(5/48),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随访1个月,6个月,1年,2年,胺碘酮组的维持率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两组药物复律成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考虑与选择房颤病程多数在1年以上有关,但是复律后维持窦德方面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