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行整体的急诊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总存活率为96.7%。对照组总存活率为86.6%。观察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行全程、整体的急诊护理,可显著提高存活率,降低患者致残和致死率,明显改善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颅脑外伤急诊抢救期间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颅脑外伤急诊抢救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抢救护理模式,实验组给予常规急诊抢救护理及系统监测,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颅脑外伤急诊抢救期间给予系统监测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4.
颅脑外伤患者的及时抢救与护理,对预后生存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颅脑外伤患者的抢救、病情观察、基本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颅脑抢救期间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80例颅脑损伤患者,将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9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在其抢救期间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将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在其抢救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成员的病死率、经治疗后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成员的病死率和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2%和2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和25.4%,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P<0.05,实验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颅脑外伤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抢救成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总结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进行急诊观察以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颅脑外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刚入院时的患者进行急诊观察,并且以急、准、快、细为原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100例颅脑外伤的患者抢救成功93例,抢救成功率为93%。结论因此对颅脑外伤的患者的病情迅速地作出判断,抓紧一切世间快速而又准确地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对患者进行吸痰、吸氧,必要时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并且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以及病情的发展变化,及时做好术前准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救治效果。方法对本院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观察组:由本院急诊中心出车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对照组:由边远基层卫生院转入路途1h以上患者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院前急救成功66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为94.2%;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例,院前急救成功28例,死亡7例,抢救成功率为80%,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比较χ2=5.08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成活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防止并发症发生,保证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在急救过程中应用护理路径.对照组未采取任何相关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费用及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以及尿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应激性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急救中应用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5月实施院前急救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40例,采取创伤性休克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院前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抢救介入时间和术前准备时间,以及窒息和多器官衰竭(MODS)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2.50%(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0%(26/40,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前死亡、入院后抢救无效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抢救介入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亦低于对照组(P<0.05);窒息发生率、MODS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较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严重腹部外伤患者的抢救影响。方法105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入院后给予程序化抢救模式,并在全程配合密切的心理护理。结果105例患者在抢救护理中无死亡病例,均配合抢救,无情绪失常导致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程序化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对于稳定患者身心状态,顺利接受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3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观察及急救护理经验。方法对3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救护理进行分析,做好急救抢救准备,监测生命体征,对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的观察,控制好血压和心率,仔细观察压迫症状,防止瘤体破裂,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等。结果患者转科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4例,死亡9例,死亡率32.1%。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病死率高,在手术前急诊科观察和急救工作护理十分重要,作为急诊护理人员,应对该病特征要有充分的认识,把每项护理工作做好,尽快转入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所设计的快捷护理路径表是否合理并进行改良。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3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按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作为研究组,同时以2013年4月-2013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采取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总费用、GOS评分、肺部感染发生率、死亡率。结果研究组的抢救时间为(31.19±4.20)min、住院时间为(14.88±2.05)d、住院总费用为(12570.39±102.17)元、GOS评分为(4.20±0.41)分,对照组分别为(42.67±3.14)min、(22.73±3.26)d、(15329.32±113.48)元、(3.11±0.77)分,两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患者满意率为90.00%,对照组为46.67%;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死亡率为3.33%,对照组死亡率为1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结论有效的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急诊室抢救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0例特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探讨。结果存活组患者肌钙蛋白为(5.12±1.89)pg/L、肌酸激酶为(355.0±101.3)U/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79.5±23.4)U/L,均显著低于死亡组的(12.13±2.12)pg/L、(687.0±139.2)U/L、(180.2±53.5)U/L(t=12.95、8.96、12.45,均P〈0.05)。存活组患者C反应蛋白、血糖、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2.34±24.35)mg/L、(6.8±1.5)mmol/L、(7.2±1.3)mmol/L,显著低于死亡组的(67.12±23.31)mg/L、(11.4±4.2)mmol/L、(9.5±2.2)mmol/L(t=2.24、4.25、6.82,均P〈0.05);存活组脑利钠肽水平为(23.4±3.5)μg/L,高于死亡组的(17.1±2.3)μg/L(t=7.21,P〈0.05)。存活组有27例存在钠失衡,死亡组有15例存在钠失衡,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64,P〈0.05)。结论C反应蛋白、脑利钠肽、血糖、血钠、血乳酸水平及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浓度是影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脑钠肽水平越低,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60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是否实施院前急救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对照组不实施院前急救。记录两组患者从受伤到接受救治的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从受伤到接受救治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和轻度残疾所占比例(63.75%)高于对照组(36.25%),重度残疾和植物状态所占比例(23.75%)低于对照组(37.50%),死亡率(12.50%)低于对照组(2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