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或丙泊酚合用氯胺酮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9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三组,行臂丛神经阻滞后分别复合丙泊酚持续泵入、丙泊酚+氯胺酮持续泵入、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观察患儿术中生命征、体动、麻醉效果及术毕清醒时间。结果臂丛阻滞复合丙泊酚或丙泊酚+氯胺酮组术中HR均明显低于静脉注射氯胺酮组,术中麻醉效果均显著优于静脉注射氯胺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苏醒时间也明显短于后者。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或丙泊酚合用氯胺酮静脉持续泵入法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术中镇痛、镇静效果完善,生命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清醒迅速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小儿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用周围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罗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3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组(A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比卡因0.5ml/kg;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术中氯胺酮1—2mg/(kg·h)间断静脉注射。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有显著差异。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家长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小儿的年龄范围介于出生至12岁之间,小儿麻醉是指12岁以下病人的麻醉,小儿在解剖、生理和药理与成人差别大,麻醉有一定的特点。部分能合作的小儿,臂丛阻滞基本上能满足手术需要,但绝大部分小儿需要基础麻醉辅助臂丛阻滞才能完成手术。我院于2008年3月~2009年5月对不能合作的小儿施行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完成手术92例,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吴青 《中国处方药》2022,(3):162-164
目的 评估艾司氯胺酮在臂丛神经阻滞小儿手术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将60例需行上肢手术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艾司氯胺酮组(n=30)予0.2%罗哌卡因(2 mg/kg)和艾司氯胺酮(0.5 mg/kg)配制成的混合溶液行臂丛神经阻滞,而在对照组(n=30)中,给予0.2%罗哌卡因(2 mg/kg)和0.9%NaCl(与艾司氯胺酮等体积)。对两组进行疼痛评估,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评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2、4、8 h吗啡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 h吗啡用量明显减少(P <0.05)。A组VAS值在2、4、8 h时相似,但在24 h时A组更低(P <0.05)。结论 在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期间添加艾司氯胺酮,能够有效缓解术后镇痛,可减少上肢手术后24 h内的吗啡用量,且有稳定血流动力学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秀莉  郑军  张海亮 《中国医药》2014,(7):1006-1008
目的观察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将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上肢手术需要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芬太尼0.1 mg对照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手术开始切皮时及术后2、6、1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试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20±0.25)min比(4.50±0.97)min],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9.2±1.6)min比(5.1±1.2)min] ,术后2、6、12 h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4.12±1.24)分比(5.63±1.23)分,(5.27±2.14)分比(7.34±1.42)分,(6.34±2.23)分比(8.35±2.15)分] (均P<0.05)。结论芬太尼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基础麻醉下借助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行上肢择期手术的患儿随机两组氯胺酮-丙泊酚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和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B组)。结果术中B组血压、心率均高于A组(P<0.05)。与术前比较A组患儿血压、心率比较稳定(P>0.05)。B组患儿血压、心率均高于术前(P<0.05)。与B组比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出现术中体动,呼吸抑制,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复视,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臂丛阻滞复合丙泊酚-氯胺酮麻醉下行小儿上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术中及苏醒期平稳,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患儿、家属及医护人员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胡泊  徐力 《医药论坛杂志》2012,(3):51-52,55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单侧上肢骨折行切开内固定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儿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给予氯胺酮强化;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全身麻醉。观察手术中HR、SpO2、MAP的变化;观察麻醉期间氯胺酮的用量及术毕神志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术后立即清醒,术后1小时哭闹和术后2小时哭闹的人数均多于对照组的患儿,(P<0.05)。治疗组氯胺酮总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R及MAP增高,SpO2下降的人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效果完善,安全系数高,全麻药用量小,是小儿上肢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肩关节及肩关节以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锁骨上臂丛麻醉组(A组)和肌间沟臂丛麻醉组(B组),观察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法的麻醉效果、阻滞范围、对止血带的耐受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的入针深度、止血带痛发生率、麻醉操作时间以及感觉运动的阻滞成功率。结果A组止血带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运动阻滞的成功率也明显高于B组,B组有尺神经阻滞不全的例数,而A组则没有1例阻滞不全的情况,两组均无气胸和局麻药中毒。结论改良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6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组(A组n=30),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后,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比卡因混合液0.5ml/kg;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n=30),术中氯胺酮1~2mg·kg-·h-间断静注.结果 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损伤少,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者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稳定.  相似文献   

10.
宋学平  冯巧荣  申富生 《河北医药》2007,29(10):1111-1111
我院自2003年至今,利用静脉留置针行肌间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骨科上肢手术3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武建洪 《云南医药》2014,(4):437-438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直观地显示穿刺针的进针路线、针尖的位置和局麻药的动态扩散等,在临床上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了医护工作者的欢迎。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为体表定位后盲探寻找异感,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且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在超声直视下完成操作,利于观察周围神经结构和动态观察局麻药物的扩散情况,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志良  马静  李娟  孙爱军 《河北医药》2013,35(8):1174-1175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按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139例。A组采用神经阻滞麻醉辅助氯胺酮,B组为静脉全身麻醉。观察2组麻醉效果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A组术后苏醒时间快,<5min67例,B组0例;5min0.05)。结论神经阻滞麻醉辅助氯胺酮麻醉能满足小儿上肢手术要求,降低氯胺酮应用量,它可提供足够的麻醉平面,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小儿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刘颖  伍剑锷  胡凯 《江西医药》2010,45(10):1022-1023
目的观察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加C6横突入路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年龄3-9岁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儿30例,静脉注射氯胺酮1mg/kg+咪唑安定0.1mg/kg,患儿入睡后,行C6横突入路臂丛阻滞,术中氯胺酮1mg/kg间断静注,如手术时间超过1h,给予首量一半的咪唑安定。结果患儿麻醉效果满意,分泌物少,无喉痉挛发生,呼吸﹑循环稳定。结论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加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稳定。  相似文献   

14.
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可以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往往小儿不能完全合作,使单纯的神经阻滞麻醉难以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又可能面临插管困难、误吸、肺部感染、苏醒期躁动、哭闹等问题,我院适当的将全麻与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例如氯胺酮或七氟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上肢显微血管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30例ASAⅠ~Ⅱ级进行治疗上肢显微血管手术的患者,麻醉选择0.5%罗哌卡因15~20 ml,行患侧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全程患者给药后5~15 minMAP均有下降,与给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正常范围内;HR变化与给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镇静评级Ⅱ-Ⅴ级为30例,且整个术中镇静适度平稳.本组患者均面罩吸氧,SpO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异丙酚混合液微量泵输注,能满足显微镜下小血管操作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强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73-74
目的:观察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768例患者(男559例,女199例,年龄12~65岁)随机分为锁骨上(523例)、肌间沟(197例)、腋路(48例)3组,观察麻醉过程中的麻醉方法、臂丛神经的定点、进针方向、异感强弱、局麻药的浓度与剂量、不同径路在阻滞中的各自要点。结果:768例患者中无严重并发症,只有轻度中毒反应3例,主诉呼吸困难2例。768例患者不同径路效果不同,麻醉优良率为95.6%,失败率为4.4%。结论: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芬太尼、罗哌卡因联合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骨科,单纯手部或上肢外伤的手术较为常见,通常采用的麻醉方式是臂丛神经阻滞,在无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阻滞失败时有发生,其中以阻滞不全多见。本文旨在观察罗哌卡因加入一定量的枸橼酸芬太尼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对镇痛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孟雅静  李新圣  汤洪  尹朝辉 《河北医药》2008,30(12):2010-2010
断指再植手术操作精细,手术时间长,尤其小儿手指的血管非常细小,手术难度大,我院自2004年采用氯胺酮麻醉加连续臂丛神经阻滞40例,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28例,女12例;年龄2~10岁;体重10~36 kg。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1.2麻醉方法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安定0.2 mg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氯胺酮麻醉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行上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采用氯胺酮麻醉.B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即在用舒芬太尼和丙泊酚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后再行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儿均在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手术。结果手术开始后A组患儿心率、平均血压比B组明显增加,B组患儿术后清醒时间[(4.1±0.5)min]、于A组[(51.6±0.3)min],发生不良反应情况(0.O%,0/30)也优于A组(2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具有术中麻醉平稳、术后苏醒迅速的优点.是小儿上肢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对臂丛神经阻滞下小儿上肢手术的镇静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行上肢骨折手术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组(ESP组),每组40例。P组采用丙泊酚镇静,ESP组采用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镇静。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时、术中0.5 h、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脑状态指数(CSI);记录苏醒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时间、补救镇痛时间、苏醒后1 min修订面部疼痛评分(Faces Pain Scale-Revised, FPS-R)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ESP组患儿不同时点的MAP、HR明显低于P组,CSI高于P组(P<0.05);与麻醉前比较,ESP组各时点的MAP、HR和CSI明显降低(P<0.05);与P组比较,ESP组患儿苏醒时间和PACU时间明显少于P组、补救镇痛时间明显长于P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P组(P<0.05);患儿苏醒后1 min FPS-R疼痛评分明显低于P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P组(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